针刺联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中风后气虚血瘀型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2-03-12 12:15刘兴浦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4期
关键词:匹兹堡气虚血瘀

刘兴浦

临床上将所有急性脑血管病都归为中风,是由于颅内血管突然梗塞或出血,致使相应部位的脑组织受损而出血导致各种神经性病变,其在临床上十分多见[1]。中风患者的并发症有很多,其中失眠是较难改善的一种。中医认为,中风后的患者元气不足、瘀阻血脉,病情复杂,故多属于气虚血瘀型。临床发现,因发作中风后,出现气虚血瘀型失眠的患者,正逐渐增加,这已经明显干扰了患者的生活,对中风的康复产生影响,并对患者产生极大的心理负担,也对患者所在的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代价。因此,找寻一个合理可靠的方法,治疗中风后出现的气虚血瘀型失眠,成为了广大医师的主要目的。而且,在中风的恢复期,失眠也会降低其疗效和预后[2]。本文使用补阳还五汤加减与针刺十三鬼穴联合治疗中风后气虚血瘀型失眠,其临床治疗率明显,而且安全可靠,现详细说明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5 月~2020 年10 月在本院治疗的120 例中风后气虚血瘀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 例。治疗组,男38 例,女22 例;年龄55~77 岁,平均年龄(68.8±4.8)岁;病程15 d~4 个月,平均病程(2.38±1.14)个月。对照组,男37 例,女23 例;年龄57~76 岁,平均年龄(66.7±3.4)岁;病程13 d~5 个月,平均病程(2.73±1.26)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关于诊断气虚血瘀型失眠的要求,对其进行诊断。西医诊断标准:根据《各种脑血管疾病诊疗规范》[4]中,关于诊断脑血管病的要求,对其进行诊断。根据头颅CT 或磁共振成像(MRI)提供的影像证据,可进一步确定诊断。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5]中,关于诊断失眠症的要求,对其进行诊断。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经中西医诊断标准确诊为气虚血瘀型失眠;未采用其他治疗失眠的药物和方法。

1.3.2 排除标准:因急慢性脑血管病或各种中枢神经性病变导致的继发性失眠;有严重精神疾病或精神功能低下;正在使用其他药物和方法治疗;处于妊娠或哺乳期的患者,或治疗期间,准备进行妊娠的患者;平时经常使用抗精神疾病的药物;其他情况如极度虚弱、皮肤破损及有感染者。

1.4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予以患者艾司唑仑片(国药准字 H11020338)治疗,1 mg/次,每晚睡前口服,1 次/d。并嘱患者在治疗期间按时规律进餐,避免烟酒、浓茶、咖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针刺十三鬼穴联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针刺选穴:曲池、大陵、上星、申脉、人中、劳宫。穴位位置:根据2019 版《针灸学》中规定的穴位位置[6]。针刺手法:让患者处于端坐位,对以上所选穴位的局部皮肤,进行酒精消毒,再使用长约1.5 cm 的华佗牌毫针,用正常进针手法刺入上述穴位中,然后再缓慢提插和轻柔捻转银针使之得气,若感觉得气后,留针30 min,针刺1 次/d。补阳还五汤基本方:黄芪35 g,地龙12 g,川芎20 g,赤芍20 g,当归尾8 g,红花8 g,桃仁8 g。若心神不宁,夜寐易惊加龙骨、牡蛎各25 g,珍珠母25 g;梦多加合欢皮20 g,夜交藤25 g,远志15 g;烦热不眠,急躁易怒加栀子15 g,柴胡15 g,牡丹皮15 g;心悸胸闷加瓜蒌12 g,薤白14 g,郁金20 g。(以上中药均来自于本院综合门诊部中药房,按正规方法炮制)1 剂/d,水煎至300 ml(医院统一煎服),分2 次早晚服用。两组均连续治疗2 个月。

1.5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对比两组中医证候改善情况,观察治疗后两组心躁不寐、胸闷脘痞、泛恶嗳气情况。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定患者近1 个月的睡眠质量,评定内容包括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失眠障碍、睡眠药物应用及日间功能,每个条目以0~3 分计分,累计总分0~21 分,自评结果总分越高,表示该患者睡眠质量越差。其中0~4 分表示睡眠质量好,5~7 分表示睡眠质量一般,>8 分提示睡眠质量差。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患者腹泻、头晕等症状发生率。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在治疗前后分别对所有患者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根据分数计数疗效指数,疗效指数=(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疗效判定标准:痊愈:所有不适症状均消除,疗效指数>80%;显效:所有不适症状均消除,疗效指数>50%,但<80%;有效:所有不适症状较治疗前有所减轻,疗效指数>30%,但<50%;无效:不适症状较治疗前,没有显著减轻,疗效指数<30%。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n(%)]

2.2 两组中医证候改善情况对比 治疗组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嗳气改善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中医证候改善情况对比[n(%)]

2.3 两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对比(,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对比(,分)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n(%)]

3 讨论

根据《黄帝内经·素问》描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气血盈,则百病而不生。”《景岳全书》陈述:“人有阴阳,即为血气。阳主气,故气全则神旺;阴主血,故血盛而形强。人生所赖,维斯而已。”这都证明人体气血充足,就能保证正常的生理活动,而如果气血不足,就会导致疾病发生。中风的病因较多,其痰、气、虚、风、火、血都会诱发,患者中风后,其精血消耗过大,正气不足,血脉不畅,致使心神失于濡养,所以中风后失眠的证型多是气滞血瘀型。在治疗上多选用益气、祛瘀、活血的药物,可调合阴阳、镇静助眠。《备急千金要方》中出现的“十三鬼穴”,其曰:“百邪所病者,针有十三穴也,凡针之体,先从鬼宫起,次针鬼信,便至鬼垒,又至鬼心,未必须并针,止五六穴即可知矣。”故治疗精神类疾病的效果良好[7-9]。情志失常就会伴有失眠,此次试验中,选取了6 个鬼穴,均归属心经,可调节情志。鬼宫(水沟)和鬼堂(上星)在督脉上,连通大脑,可醒神定智。督脉走行在后正中线上,连接脑、心、肾,可领导阳气之主,是“阳脉之源”。所以调整督脉可改善阳气不足,调畅气机。鬼心(大陵)、鬼窟(劳宫)处于手厥阴心包经腧穴上,两穴配合,可宁心除烦、调畅情志,改善睡眠。鬼臣(曲池)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能清火泻热、祛痰降逆。鬼路(申脉)是八脉交会穴,可通阳跷脉。阳跷脉处于足太阳膀胱经上,与申脉交汇在目内眦,能调节目的开合,控制睡眠。中医学将失眠定义为不寐,其因为阳盛阴衰、阳不收敛导致。《灵枢·寒热病》曰“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现在研究证实,如果大脑受损后,其神经控制功能紊乱,严重的甚至会缺少部分神经系统功能,导致失眠。而刺激此6 个穴位,可以加速产生内源性褪黑激素[10],调节睡眠。此次试验使用的补阳还五汤加减,在治疗中风中经常使用。方中黄芪益气健脾、生血行血;川芎、赤芍、红花、桃仁活血化瘀,当归尾亦有祛瘀之功;地龙可疏通脉络,使药力输达大脑。诸药联合,可补气生血、活血化瘀、镇静助眠、平衡阴阳,从而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本文试验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嗳气改善率均高于对照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针刺十三鬼穴治疗中风后气虚血瘀型失眠疗效显著,可改善临床症状,且安全可靠,值得广泛应用。

猜你喜欢
匹兹堡气虚血瘀
自拟芪龙头痛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胃痛的临床疗效探讨
话说血瘀证
观舌头辨血瘀程度
医疗产业与城市复兴:美国工业城市匹兹堡的转型之路
G20匹兹堡峰会总结与展望
匹兹堡堪称美国“绰号之城”
血瘀与活血化瘀在斑秃发病及治疗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