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艳萍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指因虹膜与小梁组织表面生成新的纤维血管膜,进而导致虹膜和角膜内皮层之间发生粘连,正常房水循环受阻[1]。作为青光眼的一种,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眼压高,治疗难度大,在无法对眼压进行有效控制的情况下,还会出现剧烈眼痛,甚至失明的情况,且这种视力丧失具有不可逆性,会对患者造成严重影响[2]。临床治疗以合理控制眼压,降低其对视功能影响为原则。临床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方法较多,如对原发疾病治疗、视网膜缺血状态治疗、眼压药物控制等效果均不十分理想[3],手术是相对更加有效的方法。本文选取本院收治的60 例(60 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研究手术治疗的效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1 月~2021 年3 月本院收治的60 例(60 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 例(30 眼)。对照组患者中,男18 例(18 眼),女12 例(12 眼);年龄38~78 岁,平均年龄(55.6±7.5)岁。观察组患者中,男17 例(17 眼),女13 例(13 眼);年龄35~79 岁,平均年龄(56.1±7.7)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入院时均有眼球疼痛症状;均符合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诊断标准,且为单眼发病;患者经降眼压药物治疗后,眼压仍>40 mm Hg(1 mm Hg=0.133 kPa);均符合手术治疗指征;患者自愿参与本研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青光眼手术治疗史的患者;合并血压、血糖异常的患者;合并全身系统性疾病的患者;合并恶性肿瘤的患者;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手术开始前3 d,经由玻璃腔为患者注射康柏西普0.5 mg,在确认患者的新生血管消退后,为患者实施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上方球结膜下先做浸润麻醉处理,然后以上穹窿视为基底,做结膜瓣;以角膜缘为基底,做巩膜瓣。在巩膜瓣下方放置沾有丝裂霉素的棉片,时间为3~5 min。对结膜瓣、巩膜瓣下方组织进行完全、彻底冲洗后,实施前房穿刺,将房水放出以调节眼压。然后将小梁组织切除,同时实施虹膜四周根部切除术。为避免新生血管对切口造成阻塞,要保证切除的小梁组织多于常规小梁切除术。缝合切口后,在球结膜下方注射地塞米松2 mg,并在结膜囊位置涂抹抗生素眼膏,包扎术眼。
1.3.2 观察组 采用引流阀植入术进行治疗。术前3 d 为患者实施康柏西普注射治疗。然后行引流阀植入术,选择在颞上面球结膜下对患者实施局部浸润麻醉,利用开睑器开术眼,并在颞上面角膜边界后5 mm的位置,以上方穹隆处为基底,做结膜瓣,并行瓣下止血。在结膜瓣下方放置沾有丝裂霉素的棉片,时间为3~5 min。使用平衡液冲洗测试植入引流管,引流阀的位置应位于颞上方球筋膜之下,引流管角度设定为45°。在角膜边界10 mm 位置,在浅层巩膜处固定引流阀盘前面边界,在角膜缘后方5 mm 的位置做巩膜隧道穿刺口,向前房内注射粘弹剂,缩短引流管长度到送进前房中2 mm 并和虹膜相互平行,实施缝线。在球结膜下方注射地塞米松2 mg,包扎术眼。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眼压、视力水平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包括前房出血、一过性低眼压、浅前房、低眼压黄斑性病变。治疗效果判定标准:显效:患者的视力完全恢复,眼压水平<16 mm Hg;有效:患者的视力明显改善,眼压水平<21 mm Hg,且需要辅助性使用抗青光眼药物;无效:患者视力及眼压均未见明显改善甚至发生恶化的情况。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眼压、视力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眼压和视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 个月,两组患者的眼压和视力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眼压和视力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眼压、视力水平比较()
表1 两组患者眼压、视力水平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bP<0.05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发生前房出血1 例;对照组发生前房出血2 例,一过性低眼压2 例,浅前房1 例,低眼压黄斑性病变1 例;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33%(1/3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0%(6/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43,P=0.044<0.05)。
2.3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n,%)
视网膜缺氧缺血是造成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重要危险因子[4]。视网膜缺氧缺血会造成血管因子大量释放,对视网膜血管造成刺激,导致其大量增殖,经瞳孔扩散至房角和前房,促进新生血管生长,最终导致新生血管性青光眼[5]。研究显示,糖尿病是诱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最常见的因素[6],其可诱发缺血性病变,我国糖尿病发病率的持续升高,导致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发病也呈现升高趋势[7]。
本次研究比较了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和引流阀植入术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治疗后1、3 个月,两组患者的眼压和视力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眼压和视力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引流阀植入术则能更好控制眼压,促进视功能改善,加上术前应用康柏西普能够对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进行抑制[8],促进房角和虹膜对应新生血管得以消除,降低手术引发前房出血、玻璃体出血等情况[9]。
除本文提到术式外,临床上比较常见的还包括睫状体冷凝术、全视网膜光凝术等[10],睫状体冷凝术可以通过低温效应破坏患者的睫状血管、上皮细胞,促进房水减少,眼压降低[11]。但该法会因巩膜急性收缩导致眼内容积的迅速改变,并使眼压进一步升高,视神经损伤加重,效果不如人意。全视网膜光凝术能够对新生血管生长因子水平进行有效抑制[12],改善眼底缺血缺氧情况,降低眼压,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首选方法。
综上所述,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手术治疗方法较多,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治疗方案。相对而言,引流阀植入术的临床效果确切,有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促进其术后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