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莹
摘 要:揭示国内阅读疗法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 。以CNKI数据库为样本数据来源,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SATI及SPSS分析软件,分析国内阅读疗法研究现状、热点。目前,我国阅读疗法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阅读疗法基础理论研究、实践应用、对应症状、治疗途径以及阅读疗法的人才培养。
关键词:阅读疗法;文献计量;研究热点
新冠疫情暴发后,政府高度重视民众心理健康问题,国务院印发了《新冠肺炎疫情心理疏导工作方案》,要求有关部门根据不同人群特点和心理服务需求,提供关心關爱、社会支持、心理疏导等服务。阅读疗法作为一种辅助心理疗法,其干预社会危机心理、康复社会情绪、建设社会信心的能力受到学者的密切关注。
阅读疗法是以文献为媒介,将阅读作为保健、养生以及辅助治疗疾病的手段,使自己或指导他人通过对文献内容的学习、讨论和领悟,养护或恢复身心健康的一种方法。通过对阅读疗法研究现状、热点进行分析,会推动国内阅读疗法的科学发展,为阅读疗法实践应用提供参考。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思路
1.数据来源
本次研究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作为样本数据来源,为兼顾查全率与查准率,经过多次检索,最终以“篇关摘=(‘阅读疗法’+‘阅读治疗’+‘读书疗法’+‘读书治疗’+‘书目疗法’+‘书目治疗’+‘书籍疗法’+‘书籍治疗’+‘图书疗法’+‘图书治疗’+‘文献疗法’+‘文献治疗’+‘信息疗法’+‘信息治疗’)”为检索式进行专业检索。时间范围限定为2020年以前,对检索结果进行人工清洗,去掉一些征文启事、会议通报和相关资讯等,并通过对文章标题、摘要、内容等进行人工判读去掉与主题不相关的文献,得到满足条件的结果1289条。
2.研究思路
一方面,利用布拉德福定律确定核心期刊,利用普莱斯定律和综合指数法确定阅读疗法领域的高产、核心作者群。另一方面对关键词进行聚类,人工赋予聚类主题,确定阅读疗法领域的研究热点。
二、国内阅读疗法研究现状
1.文献的时间分布
文献的时间分布可以直观显示1981~2020年阅读疗法领域的发文情况,发现大致的研究趋势,具体如图1所示。
图1分为2部分,黑色虚线1绘制了阅读疗法领域文献随着时间变化的累积文献趋势图,由图中的多项式趋势线的走势可知,2002年以来文献数量在不断上升,呈现多项式形式的增长态势,表征业界对于阅读疗法的研究相对理性。实线绘制了阅读疗法领域文献数量分布,2002年以前,每年的文献量较少,2002年后逐年增加,说明阅读疗法开始逐步引起学者们的关注,相关研究也越来越深入;2014年的年度发文量为99篇,达到一个顶峰。随后年度发文量开始缓慢下降,2019年开始小幅增长,发展渐趋缓和,表明国内阅读疗法的研究已相对成熟。
2.期刊分析
通过对CNKI出版物的统计,1289篇文献发表在534本期刊,将各期刊的载文量降序排列,并将期刊刊载的论文数划分为数量大致相等的三个区域, 统计各区域的期刊数,并判断是否符合1:n:n2,相关统计如表1。
如表1所示,阅读疗法领域期刊并不符合布拉德福定律。如果统计中第二区的期刊数在严格数值(4.5)的基础上下浮19%以内, 则可以认为该领域的期刊分布符合布拉德福的经验定律。
如表1所示,阅读疗法领域期刊已形成核心区,这些期刊在载文量方面形成了集中优势。选取了发文量排名前20名的期刊如表2所示。从期刊领域可以看出,《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图书馆论坛》《图书情报工作》等都是图书情报领域的期刊;《卫生职业教育》属于医学领域的期刊;《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医学信息学杂志》等属于医学与图情交叉领域的期刊,这符合阅读疗法这一交叉领域的属性。
3.作者分析
统计阅读疗法领域的1289篇文献发现共有2216位作者。根据普赖斯定律M=0.749√Nmax,计算得到M≈4.85,发文量≥5篇的作者均是高产作者,这些高产作者可以成为核心研究作者的候选人,经统计核心作者候选人有29位。由于发文量无法描述作者的影响力,因此本文借鉴了综合指数法,利用文章被引情况进一步在核心作者群体中筛选出影响力较大的作者。综合指数越高,其学术水平越高。综合指数>100的候选人可以认定为我国阅读疗法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具体见表3(展示前10位)。
宫梅玲、王波、王景文的综合指数遥遥领先,对这三位作者的研究成果可以给予高度重视;王连云、李东、黄晓鹂三位作者在此研究领域也有较突出的表现,属于阅读疗法领域的核心作者,但三位的贡献更多集中在团队合作的研究成果之中;徐海军的发文数量虽然不多,但是获得了较高的被引量,表明其科研成果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可以对其学术成果进行持续追踪。
三、国内阅读疗法热点分析
利用SATI提取关键词共计4681个,合并含义相同的关键词,如将“图书疗法”“阅读治疗”“读书治疗”“读书疗法”等归为阅读疗法,最终得到4554个有效关键词,结合普莱斯公式的思想,以出现频次≥6的关键词作为高频关键词,共得到50个高频关键词,对这50个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
结合相关文献,综合分析图2的关键词聚类结果,整理我国阅读疗法研究的聚类主题,如表4所示。
1.阅读疗法基础理论研究
目前,我国相关学者对阅读疗法的基础理论研究,包括其所涉及的相关概念、分类、发展历程等,如刘胜江等对阅读疗法的概念进行了辨析;王波介绍了11种阅读疗法的分类方法;朱美华从阅读疗法的心理学支持和研究发展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但是目前,我国阅读疗法的基础理论研究并不完善,阅读疗法属于图书馆、医学、心理学的交叉领域,不同领域对其概念界定的侧重点不相同。另外,阅读疗法研究领域的研究范式、方法论等讨论较少,应该引起学者的关注。
2.阅读疗法实践应用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国内许多学者都提出了突发事件下阅读疗法应急服务的建设性策略。王景文从阅读疗法应急服务能力、书目、应用模式及主题活动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突发事件下大学生阅读疗法应急服务的建设性策略;傅宝珍通过引入新技术打造了网络疗法平台,从而为后疫情时代人们走出心理创伤提供更专业优质的阅读治疗服务。从目前来看,阅读疗法的在新冠疫情中的实践应用,例如針对不同人群提供阅读疗法服务以恢复心理创伤,将成为我国阅读疗法的重点研究主题。
3.阅读疗法的对应症状及治疗途径
阅读疗法的理论基础是精神分析学派提出的认同、净化及领悟三大机制,对于焦虑、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有不错的治疗效果。宗妮设计了一套阅读疗法干预方案,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指导,从而缓解并降低大学生的焦虑症状;李东证实通过阅读疗法干预,可以改善大学生的抑郁状态。当今社会,随着压力增大,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影响着人类的身体健康,阅读疗法必将在这种环境中发展、应用,而针对不同人群(年龄、专业、职业等)、不同症状,推荐不同的图书必将是阅读疗法在今后研究中的重要话题。
4.阅读疗法的人才培养
阅读疗法是一门交叉性非常强的研究领域,对实施者也提出了较高要求。王景文等人针对我国阅读疗法相关人才稀缺问题,提出应该建立阅读疗法宣传中心、人才培养中心,相关人员应该接受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夏旭等探讨了医学院校开设阅读疗法课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从教材、内容、学时、考核等方面入手,构建了阅读疗法的课程体系。作为阅读疗法的实施者,必须深入学习图书馆学、医学以及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将阅读疗法的具体实践建立在科学理论指导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地发挥阅读疗法的效果。
四、结语
我国阅读疗法已有近40年的研究历史,起初十几年并未有很大发展,2002年后,我国阅读疗法领域研究热度开始上涨。《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图书馆论坛》《图书馆》等都是阅读疗法领域的重要载文期刊,载文量大及论文质量高,阅读疗法相关论文高度集中,加速了阅读疗法领域的发展。宫梅玲、王波和王景文等相关作者为我国阅读疗法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阅读疗法基础理论研究、阅读疗法实践应用、阅读疗法的对应症状及治疗途径、阅读疗法的人才培养成为阅读疗法领域的研究热点。
后疫情时代,重视与加强阅读疗法建设有助于恢复新冠疫情暴发引起的心理创伤,增强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阅读疗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应该引起国内学者更大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卫生健康委网站.解读《新冠肺炎疫情心理疏导工作方案》[EB/OL].(2020-03-19)[2021-01-08].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19/content_5493050.htm.
[2]李 明.重大突发事件中高校图书馆基于阅读疗法的应急信息服务研究[J].晋图学刊,2020
[3]孙红林,高 凡.应急服务中阅读疗法社会功能发挥的有效路径探究——以“图书馆式”的抗“疫”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20
[4]王 波.阅读疗法概念辨析[J].图书情报知识,2005
[5]邱均平,周子番,张裕晨.近十年我国计量与评价研究的发展与趋势[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1
[6]刘胜江,张大均.阅读疗法:概念、机理及运用中应把握的几个问题[J].医学与哲学,2005
[7]王 波.阅读疗法的类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4
[8]王贵海.基于文献计量与知识图谱的我国阅读疗法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20
[9]王景文,郭向飞,李 东.我国阅读疗法发展的困境与消解[J].图书馆,2017
[10]傅宝珍.后疫情时代公共图书馆网络阅读疗法探讨[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21
[11]宗 妮.阅读疗法在焦虑大学生中的应用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
[12]李 东,王 旭.大学生阈下抑郁的阅读疗法干预研究[J].校园心理,2016
[13]夏 旭,宋 敏,梁丽明.医学院校开设“阅读疗法”通识课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兼谈课程体系的构建[J].图书馆论坛,2018
[14]郭汉萍,郭胜华,刘 锐,肖翠萍,李天红,张 华.阅读疗法在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6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