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结合的策略研究

2022-03-09 12:15刘长青
名师在线·上旬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有效结合实施策略信息技术

摘 要: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很多教师已经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实践中,打造出“信息化+传统教育”模式的课堂,充分地引入多元化资源、趣味化因素,使每节教学活动都更具吸引力。教师应认识到应用信息技术的重要价值,使语文教学更具活力和生命力。文章立足学生实际,从信息技术的运用入手,探讨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活动相融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信息技术;有效结合;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2)04-0066-03

引  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教师主动转变教学形式和教学理念,将更多信息技术资源、手段引入语文教学实践中[1]。基于此,教师应顺应信息化教育潮流,紧跟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在教学实践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为学生营造个性化的语文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语文内容的求知欲。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意义

(一)丰富语文教学内容

在既定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习惯围绕教材进行课堂教学。但是,由于教材本身的局限性,其难以全面覆盖关于课文的全部资源。教材中文字部分占比较高,缺少丰富的动画和图片支持,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在引入信息技术手段后,教师可以从互联网中搜索视频、歌曲、动画等形式的教学资源,更好地补充课堂教学内容。在这样视听结合的课堂环境下,学生能专注地学习和理解知识,提高学习质量。

(二)激发语文学习热情

在信息技术工具、网络资源的支持下,语文教师可以围绕“文字+图片”“图片+动画”等资源融合形式,让学生一边享受视听盛宴,一边学习课文内容,激发其内在学习动力,让学生跟着视频或动画中的提示完成学习任务。教师通过长期的资源混合运用,既能够点燃学生探索语文世界的热情,也能逐步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一)教师层面

1.教学方式单一

目前来看,部分教师仍采用“一言堂”教学模式,一味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而不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与理解。这容易使课堂成为教师的主阵营,无法为学生营造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内容局限

现阶段部分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上仅局限于书本,未脱离书本挖掘新的教学内容。这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学生层面

1.学习兴趣低

由于年龄的原因,部分小学生无法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容易被一些外界因素影響。这种情况不利于教师打造高效课堂。

2.学习习惯较差

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认为学习就是完成特定的任务,只要在考试中取得自己满意的成绩即可,未深度思考教学内容,对语文学科的认识不足。

三、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结合的策略

(一)引导课前预习

从整体角度看,课前认知过程能够为课上语文教学打下良好基础。因此,教师应抓住契机,将课前预习环节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机融合,让学生在课前对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微课制作工具、教学网站资源,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特点,进行趣味化课件、视频的制作,让学生在课前接受并完成指定的预习任务,及时根据视频提示给予教师反馈。例如,在讲解《小蝌蚪找妈妈》前,教师结合学生学情、课程教学目标,制作了关于青蛙的科普视频以及生字预习视频。在具体制作中,教师选取了与青蛙成长相关的资料,并截取了趣味性十足的各种青蛙“唱歌”的视频。此外,教师还围绕课文朗诵、生字结构和读音学习,制作出相应的辅助学习视频,并录入语音提示,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完成自学任务。最后,教师利用微信、QQ等平台,将整合好的资源上传到班级学习群,让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动画、聆听语音提示,主动模仿练习生字的发音,进行课文朗读。通过自主完成预习任务,学生对“青蛙和蝌蚪”的关系产生了较强的好奇心,并及时将自学中不明白的问题记录下来,以便在课上认真学习和听讲。

(二)创设趣味情境

要想让学生喜欢语文,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趣味情境。在生动形象的画面中,学生会更容易理解语文知识。此外,在视觉的冲击下,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也能被激发出来,从而主动学习语文。

以《宇宙生命之谜》的教学为例。学生的天文知识有限,大部分学生认为,其他星球和地球一样都是宜居的。面对这一情况,要想让学生真正明白宇宙生命之谜是有一定难度的。为此,笔者利用多媒体将浩瀚的宇宙还原出来,让他们体会太阳系在宇宙中的渺小,以及太阳系的构成。随后,笔者又依次为学生展示了太阳系中的行星,并为他们展示了每个行星的地貌及基本情况,让学生通过生物生存的条件去判断这些行星是否有生命的存在。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可以将学生难以想象的画面直观形象地展现在他们面前。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难点,还能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三)丰富教学内容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空间想象力都比较弱,面对一些写景类、科幻类文章,学生难以真正明白文章的内容。小学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所以面对此类文章,教师很容易忽略带领学生了解文章的内涵。这样不仅导致学生难以真正喜欢上语文课堂,还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考与阅读能力。基于此,教师可以将这些较为抽象的内容通过信息技术呈现出来,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课堂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语文知识,还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例如,在教学《蝙蝠与雷达》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呈现教学内容。首先,让学生了解蝙蝠依靠超声波实现飞行的原理。随后,展示科学家不断钻研、一步步将蝙蝠飞行原理应用于飞机设计的过程。如此,关于这篇文章的内容,教师就能让学生按照时间线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的脉络。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发现科普的趣味,还能让学生明白科学研究源于生活。

(四)贴近生活场景

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在语文课堂上,教师采用生活化教学,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学科认知意识,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有所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将生活实际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既能够站在生活的角度看待语文,又能从语文的视角对生活进行深入的解读。

例如,《腊八粥》这一课主要是对小孩从盼煮粥、等待煮粥到享受腊八粥其乐融融场景的描述。为了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腊八时节人们特有的习俗,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收集素材,如与腊八节有关的纪录片、以前人们过腊八节的老照片等。腊八节当天,除了要喝腊八粥,还要腌制腊八蒜、腊八豆腐。对现在生活在城市的学生来说,喝腊八粥、吃腊八蒜稀松平常,这导致他们对文章中所蕴含的情感体会得并不深刻。但是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教师将网上的视频、图片展示给学生,可以深化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传统生活气息。

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将过去及现在人们过腊八节的场景做对比,促使学生对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进行深入的思考。这样做并不是要求学生在反思和感触方面有多深刻,而是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将这一思路传达给学生,为其形成对生活的深层感悟奠定基础。

(五)还原真实场景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章都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小学生由于对历史知识了解得比较少,在学习课文时,会对课文中的人物行为感到不解,甚至觉得作者的创作思路有问题。在对文章的质疑中,学生难以产生学习兴趣。为了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体会到作者遣词用句的深意,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还原场景,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冲击下,真正融入故事中,感受人物的悲欢离合。以《梅兰芳蓄须》为例,很多学生由于对京剧了解得比较少,根本不知道花旦是什么,也体会不到梅兰芳先生的爱国之情。为此,笔者精心挑选了最接近真实人物形象的影片播放给学生看。通过观看影片,学生便能了解时代背景和京剧的相关知识。有了前期的铺垫,学生也就能从梅兰芳蓄须、卖房、打伤寒预防针等小细节中体会到他的爱国之情。

(六)强化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不能仅仅依靠课本教材,要注重拓展教学内容,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语文课程教学模式的优势,整合课程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赠汪伦》这首诗歌的过程中,为了拓展学生的诗歌知识,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我是背诗小能手”的游戏活动,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背诵一些关于李白的诗歌。学生在这样的课程游戏活动下兴趣高涨,纷纷展示自己的知识储备。在游戏结束后,笔者将学生的背诵内容整理成文档,打印出来发给学生,以拓展学生的诗歌知识储备。

(七)提升文学艺术审美鉴赏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在每个单元的末尾都设置了语文园地,并要求学生鉴赏相关的诗词文章。同时,教材也加入了大量具有较高文学艺术造诣的名著作品,如《鲁滨逊漂流记》《骑鹅旅行记》《西游记》等。那么,如何在强化学生文化底蕴的同时,兼顾对他们鉴赏能力的培养呢?对此,教师可以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促进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比如,在鉴赏《雪梅》这首古诗时,为了使学生对诗词中的意境和艺术情境有深刻体会,教师可以在网上收集与梅花相关的美术作品,并将其展示给学生,如吴昌硕的《梅花图》、王谦的《梅花黄鸟图》、齐白石的《梅花双蝶》等。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观赏摄影作品或视频中真实的梅花,并在这个过程中将诗词中的意境美、文字美呈现出来,让学生的学习氛围充满艺术审美格调和情趣。“视听体验+教师引导”的方式,能够使学生对诗词的艺术感触更加深刻。

(八)拓展课后学习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实施和深化的大环境下,课后教学逐渐受到教师的重视。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必须对教学内容做进一步的拓展,使学生在广阔的学习天地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储备。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学习的知识大多来自教材,这导致他们无法打破教材的局限性。针对这种情况,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对其他学习信息的收集活动。

例如,《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所写,讲述的是李大钊同志被捕前后及被害后的情形,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坚强不屈的精神淋漓尽致表达出来的同时,也蕴含了作者对父亲浓浓的思念之情。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大部分学生仍有强烈的意犹未尽之感,想要了解更多与李大钊同志有关的事迹。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通过互联网收集相关内容,并以课文为依据,写一篇小短文,以对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忠于党的精神加以印证。上述方式既为学生提供了利用网络收集信息的机会,对他们的信息收集能力进行了强化,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又促进了读写结合的进一步实现,有助于學生读写能力的提升。

结  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语文教师需要深入、全面地了解信息技术,并着力利用微课、多媒体等方式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如此,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被充分调动起来,从而主动参与到语文课堂中,提升语文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庞睿.信息化背景下对语文教学模式的研究[J].文学教育,2021(03):74-75.

作者简介:刘长青(1969.9-),男,江苏灌南人, 任教于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教师发展中心,小学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有效结合实施策略信息技术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探讨小学班主任管理与语文教学的有效结合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实务工作中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有效结合的途径研究
ERP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应用研究
增强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