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芳苗 柯锦秀 陈荣梅
(福建省泉州市第一医院心理门诊,福建 泉州 362002)
我国青少年心理疾病发病率约为35%,已成为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问题[1]。部分青少年及家属会选择心理治疗治疗疾病,但患者治疗效果、康复速度相差甚远。患者主动沟通寻求帮助,及时释放情绪和压力,不仅及时解决了问题,还可提高了个人心理调控能力;也有退缩回避的患者,其长时间被负性情绪和思维左右,心理问题无法解决。这与研究结论一致,应对方式在个体精神健康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中介和调节作用[2]。当个体遇到负性生活事件时,积极应对能够降低心理应激,消极应对则会增加心理应激[3]。应对方式是个体面对生活事件时,为减轻所带来的压力而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方面措施[4],分为积极和消极应对方式。青少年内部心理系统尚未完全形成,可塑性较强[4],应对方式的调整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但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严重心理障碍(抑郁症等)与应对方式的关系或其特殊性,对于临床心理治疗中青少年患者的应对方式研究较少。为了弥补此问题,本文分析了2021年4—8月到本院进行心理治疗的64例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1年4—8月因各种心理问题来心理门诊进行心理治疗的青少年64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23例,女41例;年龄13~18岁,平均年龄为(15.27±2.34)岁。同时选择在校青少年62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研究对象男25例,女37例;年龄为13~18岁,平均年龄(14.61±1.98)岁。纳入标准:①年龄13~18岁。②患儿或其家属带其主动就诊。排除标准:①严重重要器官疾病。②已确诊精神疾病。③就诊时必须使用药物治疗的严重心理疾病。入选对象及其监护人知情同意。
1.2 观察指标 两组青少年症状自评量表(SCL-90)总分及各因子均分;应对方式(SCSQ)各项目得分;观察组SCL-90各因子均分与SCSQ各项目得分的相关性。
1.3 评估方法 ①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5]评估两组青少年心理症状严重程度,共90条项目,包含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10个症状因子,根据最近2周内相应的症状或感觉评分(1~5分);分数越高,心理问题越严重。两组对象均已排除精神疾病,故“精神病性”“其他”不纳入比较范围。②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6]采用解亚宁编制的应对自评量表,共20个条目,由积极和消极应对2个量表,4级评分。积极应对量表:条目1~12;消极应对分量表:条目13~20。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惠诚心理测试软件》录入,SPSS 25.0统计。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采用线性回归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平α=0.0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青少年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青少年性别、年龄、学历等一般情况,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青少年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青少年SCL-90总分及因子均分比较 两组青少年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t=6.506、5.398、7.448、4.354、6.926、6.135、6.513、4.272,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3 两组青少年应对方式比较 两组青少年应对方式2个分量表总分、项目得分比较。见表2、3。
表2 两组青少年积极方式总分、积极应对方式得分比较(分,)
表2 两组青少年积极方式总分、积极应对方式得分比较(分,)
2.4 心理问题类型与应对方式相关分析 观察组SCL-90以应对方式为自变量,SCL-90因子为因变量,采用线性回归检验,结果见表4、5。
表3 两组青少年消极方式总分、消极应对方式得分比较(分,)
表3 两组青少年消极方式总分、消极应对方式得分比较(分,)
表4 观察组SCL-90 8个因子均分与积极应对方式项目比较
本文中观察组青少年SCL-90总分及因子均分高于对照组,说明心理治疗青少年确实感受到了更强烈的精神痛苦,而求助心理治疗。观察组青少年应对方式积极总分高于对照组、消极总分低于对照组,说明与普通青少年比,心理治疗的青少年在求医前使用更少的积极方式、更多的消极方式。这与研究[7]结论一致,即积极应对方式可缓冲事件的负面影响,减轻负性事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积极应对可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8]。观察组积极方式得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消极方式得分高于对照组,说明这10个方式是心理治疗中应观察、调整的应对方式,心理治疗应增加积极应对方式,减少消极应对方式为目标。
表5 观察组SCL-90因子均分与消极应对方式比较
本文中“不把事情看得太重”与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为负相关;敌对受到“积极总分”“看到积极面”“不看得太重”“改变做法”的负影响;恐怖受到“积极总分”“不看得太重”的负影响。提示在心理问题的治疗中,积极应对方式仅能减轻青少年部分心理问题的症状,与研究[9-11]采用积极应对神经症状患者可减轻焦虑和恐怖症状[9],其与抑郁症呈负相关[10],使用积极应对方式越多,人际困扰就越少[11]等结论有差异,可能因选取研究对象不一致有关。但“不把问题看得太严重”是减轻心理问题的积极应对方式,侧面说明认知心理治疗中使用苏格拉底式提问等方式识别自动化思维,重建理性思维过程的重要性[12]。
本文中“消极总分”“抽烟喝酒服药吃东西”“试图忘记”“自我安慰”与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恐怖呈正相关;敌对受到“抽烟喝酒服药吃东西”“试图忘记”的正影响;强迫、敌对受到“依靠别人”的负影响。与研究的消极应对与抑郁症呈正相关类似[13],消极应对评分高时心理问题或症状评分高[9]。提示心理治疗中若想改善心理症状,应鼓励青少年减少消极应对方式的使用。尤其是“烟酒药物吃东西”“试图忘记事情”“自我安慰”等消极方式,但这些均属“安全行为”,可以让人短期回避情绪减少痛苦,但无助于解决问题,甚至进一步恶化[12];研究也发现过多采用回避应对方式,会使学生的紧张焦虑情绪严重化,危害学生心理健康[14];但并不是所有消极应对方式都会导致心理症状的加重,如“依靠他人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改善强迫、敌对症状,因此适当依赖、寻求他人帮助也能获得社会支持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求助心理治疗的青少年确实比普通青少年使用更少的积极应对方式及更多的消极应对方式,这既是是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也是针对具体心理问题类型制定干预策略,提高心理治疗疗效的重要依据。因此,学习并使用更多的积极应对方式,代替习惯使用的消极应对方式,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将会有巨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