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联动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2022-03-08 01:49孙连京孙小红
科技视界 2022年4期
关键词:育人体系教育

孙连京 孙小红

(1.燕山大学 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2.领先生物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财务部,河北 秦皇岛 066004)

0 引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 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伟大部署,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高校作为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单位,纷纷响应国家号召,多措并举,认真谋划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主要是一些地方和高校重视不够,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密,与实践脱节;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 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1]。”本文仅从协调联动的视角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进行一下探讨。

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现状

创新创业教育对于高校来说, 还是一个较新的事物,相较于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历史的本科教学体系来说,其历史非常短,因此,国内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普遍面临亟待健全的课题。 当前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管理体系不完整, 校内各级各类管理关系不顺畅、职责定位不明晰

面对创新创业教育这个新事物,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体系还都处于刚刚建立的阶段, 体系还不完整不健全。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部门,相关职责在校级层面分散在教务处、研究生院、校团委、学生工作处、大学科技园等各个单位,在学院一级也分别归属于本科教务科、研究生科、校团委、学生科等各个部门,缺乏统一的协调部门,往往存在“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的情况;二是创新创业教育管理部门的职责和定位不清晰,各个部门的职责存在交叉重叠或者无人负责的状况,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时,要么多个部门同时抓、重复抓,要么无人问津,师生诉求无人对接, 严重制约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1.2 创新创业教育育人体系碎片化,且缺乏与专业教育和专业培养计划的深度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的育人体系,应包括创新创业基础理论知识培养体系、创新创业指导与实践运行体系、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与成果评价体系、创新创业教育持续改进体系,还应是与专业培养体系深度融合、相辅相成的。 目前各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育人体系不完整,且过于散乱,呈现碎片化的特点,没有形成衔接严密、运转有序的完整体系。 例如,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 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度不高[2]。 首先,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育人体系不完整,只具备育人体系中的部分体系。 大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育人体系集中在创新创业指导与实践运行体系, 这是目前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育人体系的主要环节, 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育人体系也会包括创新创业基础理论知识培养体系, 会给学生开设少数有关创新创业基础理论知识的课程, 但数量不多,教学质量上也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其次,各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育人体系碎片化, 仅有的部分体系之间没有形成逻辑严密的体系。 最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育人体系没有与专业教育体系和专业培养计划紧密衔接,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存在两张皮现象。

1.3 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来说同样如此。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需要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目前各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普遍不足,无法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 首先,现有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具备创新创业教育相关专业知识和指导经验的教师非常少[3]。 目前各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教师大多是专业任课教师,这类教师专业知识丰富,在将专业问题转化为创新创业课题方面具有先天优势,但由于缺乏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这些老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经验不足,相关技能不够,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水平。 其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数量不足。 有意愿且有能力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指导的教师数量偏少,尤其能为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基础理论课程的专业教师更是严重匮乏。

1.4 缺乏与行业企业的对接,产教融合严重不足

国内高校,尤其是普通高校,与行业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普遍偏少,产教融合不深入。 受此影响,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一部分的创新创业教育也普遍存在与行业企业对接不够、产教融合不足的问题。 一是高校与行业企业的创新创业项目合作较少。 高校师生的创新创业项目选题来源大多是高校教师的教学或科研成果,或者是学生的专业创意,极少来源于行业企业的工程实际或生产需求,书香气息浓厚,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形成的相关成果也较难转化为企业的产能。 二是高校与行业企业在创新创业方面的人员交流较少。 高校的师生较少走出校园深入企业开展研究访学,也很少依托行业企业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行业企业的工程师工程实践经验丰富,但很少被高校邀请到学校讲学和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进行指导。 这些都影响了校企产教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也制约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

2 协调联动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内涵

协调联动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更加注重多个部门的协调联动,既包括校内各部门的协调联动,也包括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协调联动,充分强调关注各部门联系和关系协调,是协同育人思维的充分展现。 具体来说,协调联动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主要包含如下内容:

2.1 构建逻辑严密、有序衔接、协调高效的创新创业教育育人体系

协调联动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首先要建立严密的创新创业教育育人体系,理顺创新创业基础理论知识培养体系、创新创业指导与实践运行体系、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与成果评价体系、创新创业教育持续改进体系的定位和关系, 使之形成紧密衔接、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严密体系,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推进奠定坚实的基础。

2.2 理顺校内各部门关系,多部门协调联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协调联动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需要梳理高校内部各工作部门的职责权限,理顺各部门的工作关系,使各部门形成相互配合、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 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推进铺垫好物质基础。需要注意的是, 在协调好校内各部门工作关系的同时, 高校还需建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部门,作为全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协调部门。

2.3 深化高校与行业企业的产学合作,校企协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协调联动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特别注重高校的产学合作,强调产教融合,从产学协同育人的角度推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在产学协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 高校始终居于主体地位,是产教融合的推动者,负有设计产学合作机制、主动寻求与行业企业对接的责任。 而行业企业作为具有丰富工程实践资源的单位,要积极回应高校的产教融合需求,尽最大努力为产学合作协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供需要的平台。

3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路径

3.1 梳理职责,理顺关系,健全校内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体系

根据前述分析的目前国内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各高校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健全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体系:第一,设立专门的校级创新创业教育管理部门,赋予其对全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进行组织和工作协调的职责,将原属于校团委、学生工作处、教务处等部门的各类竞赛组织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与大学生科研课题立项管理职责划归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部门,对于根据活动性质或部门特点不适宜划转的部分创新创业活动项目,赋予创新创业教育管理部门相应的协调权限,以利于全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协调统一。 在学院一级,相应设立院级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部门作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部门的归口单位,并参照校级的职责划分原则对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职责进行划分。 第二,由学校组织、人事部门牵头,重新梳理校属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和管理权限,明晰各部门的工作定位和纵横向关系,杜绝多头管理和推诿扯皮现象。

3.2 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育人体系

根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育人体系中存在的不足,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育人体系:第一,充实创新创业基础理论知识培养体系。 结合专业培养计划调整, 加大创新创业基础理论课程的比例,并处理好创新创业基础理论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衔接。在修订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时,融入创新创业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要求。 第二,完善创新创业指导与实践运行体系。 这个体系相对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的其他子体系来说,相对比较完善,但也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 主要是建立健全节点考核机制,加强对创新创业指导与实践运行环节的全过程管理与监控,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指导的质量。 第三,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与成果评价体系和创新创业教育持续改进体系。 这两个体系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育人体系普遍欠缺的两个子体系。 关于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与成果评价体系的构建,高校要通过组织相关专业人员进行调研和研讨,并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建议,确立符合本校实际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 指标确立后,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系统,一来可以方便评价数据的采集,二来可以便利数据的统计分析。 除了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评价之外,这个子体系还包括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的评价,这需要组织成立学校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各类创新创业教育成果评审委员会,对各级各类创新创业教育成果进行评审。 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持续改进体系的构建,需要依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与成果评价体系。 通过认真分析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数据,总结成果评价的经验与不足,充分掌握学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问题,结合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研究确定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持续改进路径,推动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断提高。 在持续改进工作中,要特别注重改进工作的跟进, 定期对改进成效进行跟踪和督导,充分保障持续改进工作的成效。 第四,深入研讨,广泛调研, 做好创新创业教育育人体系顶层设计,使四个子体系形成衔接有序、相互促进、逻辑严密的创新创业教育育人体系。

3.3 大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专兼结合的指导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教学活动,要做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第一,加大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师的人才引进力度,充实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 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引进,可以从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两个维度出发, 分别同时引进。一方面,加强宣传,拓宽渠道,多措并举积极引进具备创新创业教育专业知识的专职教师。 另一方面,依托各学科专业教师的引进, 学科专业教师进入学校后,可以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指导知识和技能培训,使其成为兼具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教育指导能力的教师。 通过两条腿走路,将能快速扩充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 第二,加强对本校现有专业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知识和技能培训,使学科专业教师具备较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技能。[4]这是最便捷的路径,而且这种方式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精通专业动态和创新创业指导技能, 能够更有效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工作。 第三,从行业企业聘请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到校兼任客座教授或创新创业校外指导教师。 这类专家因其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可以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大量的工程前沿课题,使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更具有“实战性”。 第四,梳理整合校内现有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构建结构合理、协调有序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体系。 首先,对于高校现有的班主任、学生辅导员、学科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指导教师等教师资源进行深入、 细致的调查统计,摸清家底,对现有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其次,通过组织专家论证、研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体系进行梳理, 做好顶层设计, 构建一个涵盖班主任、学生辅导员、学科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指导教师的多层次、全方位、协同高效的立体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体系。

3.4 加强与行业企业对接,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密切校企联系,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是提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为此,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着手:第一,在学校和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部门设置专人负责校企沟通和对接。 第二,加强校企产学合作,推进校企协同育人走深走实。 一方面,可以在企业设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依托行业企业的工程生产设施建立创新创业实训基地。 另一方面,定期向合作企业征集企业生产难题作为校内师生的创新创业课题。 第三,加强校企人员交流。 一方面,定期派遣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到企业访学,进行工程实践锻炼。 另一方面,组织师生到合作企业进行创新创业活动或顶岗实习。 高校也可以邀请行业企业的专家到校讲学或挂职,也可以聘请有关企业专家作为讲座教授或创新创业校外指导教师。 通过上述途径,进一步加强高校与行业企业的产学对接,将产教融合不断引向深处。

3.5 充分依托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经济进步的强大力量, 要做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必须充分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既涉及大量的数据,也涉及多个部门的协调联动,通过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信息系统,能够极大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管理的效率和精确性。 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信息系统,需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通过调研分析,确立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架构和数据管理模块。第二,招标确定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发单位。 在搭建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时,除了要关注研发单位的科研实力,尤其要注意其研发的系统与校内其他管理信息系统的对接,避免数据的重复收集工作。 第三,组织开展系统操作人员的培训,这对于系统的高效利用是必不可少的。

猜你喜欢
育人体系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题解教育『三问』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