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视域下高职机械专业基础课改革途径研究

2022-03-08 01:49
科技视界 2022年4期
关键词:基础课职业内容

孙 芃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0)

0 引言

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 号)(职教二十条)为新时代职业教育的规范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指明了改革方向。 2021年6月,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草案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应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更是在法律层面上强调了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的一系列政策让职业教育发展更加规范,职业教育迎来了“黄金时代”, 笔者作为一名职业院校教师也倍感自豪。 随着“中国制造2025”“新基建”等概念的提出,制造业迎来了新一轮的转型升级,我国正在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社会对机械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剧增。 高职院校的使命就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让毕业生更好地服务社会是每一位职业院校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机械专业基础课多为机械制图、 机械设计基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工程材料等。这些课程理论性强、概念多、课时长,作为专业“大厦”的基石,为后续的专业核心课和实训课教学打下了基础,是联系公共课和专业核心课的桥梁,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人才培养质量有重要的影响。 “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是教学建设的基本要素[1],本文在“三教”视域下,深入分析了机械专业基础课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革方案。

1 教师

教师是根本。 高职院校要高质量发展必然要广纳贤才,开展教师招聘工作。 一大批硕士、博士等高层次人才经过层层筛选加入高职院校,为教师队伍带来了新鲜血液,他们中的部分已经成为教学管理的中坚力量。 由于硕博的培养模式和高职的培养模式有所区别,加上许多新进教师没有企业工作经历,从学校到学校。 在校求学期间的课程往往都和专业相关,没有接受过系统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的培训。 再加上入职后对职业教育的理论接触较少且缺乏指导,容易凭借自己的主观理解或者参考求学时期教师的授课方式进行教学。 教学内容上往往是本科教学的压缩版,内容艰深。 教学效果和职业教育要求的目标有很大偏差,学生听不懂,教师自己也很苦恼。 许多高学历教师来到职业院校教学经常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

针对以上现象,第一,在新教师入职培训期间以及入职后的一个时期内,学校的教师发展中心除了对学校规章制度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培训之外,也要对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学方法等教育理论进行培训。 邀请职教专家开办讲座,开展形式多样的研讨会、工作坊等活动,让教师们掌握职业教育理论,熟悉职业教育的特点,充分交流,转变教学理念,这样更有利于日后的教学。第二,开展新老教师结对子活动。安排一名骨干教师指导一至两名青年教师,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到技能竞赛等多方面进行指导。 第三,安排青年教师企业顶岗,参加国家、省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双师培训等提升充电,防止出现能力不足的现象。 第四,教研室开展交流活动。 新老教师定期坐下来谈教学感受,交流教学经验,形成团队积极备战教学能力大赛、教学创新大赛等,通过比赛促进教学水平提升。 第五,招聘有企业经历的人员。 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人员来到学校后,能够结合企业的需求进行教学,讲授的内容更有针对性。

2 教材

教材是基础。 机械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十分经典,教材内容比较稳定。 有些教师仍在选订2000年之前的教材,课程教案、课件、网络教学资源等教学基本文件多年没更新[2]。 部分内容陈旧,不能反映机械工程的最新发展状况,导致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发现有用的内容没有学,有些花了很长时间学的东西却在实际生产中早已淘汰。 比如机械制图课程,实际机械设计中已经广泛使用软件绘图,生动直观,而在课堂教学中仍旧花大量时间讲授仪器绘图,把许多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截交线相贯线等画法几何部分,学生学起来很吃力。 又如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内容涉及许多国家标准,有的标准已经更新,甚至新旧标准变化较大,但老版本教材还是在讲授旧标准。

针对以上问题, 制定合理的课程标准是首要任务。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是开展教学、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文件。 不同课程有不同的课程标准,相同课程对于不同开设专业,课程标准制定时在内容的取舍、课时的分配、教材的选用、考核方法的选择上同样要有所区别。 比如机械制图:对于机械类专业,如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等,在刚入校时就要培养学生标准化的概念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教学内容上充实全面,有一定的深度,识图与画图并行,为日后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课时安排上通常需要一个学年。 考核方式为考试,内容考查基本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平时还会安排大作业。 而对于自动化类专业,如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等,该课程着重培养学生识图的能力,内容上够用即可。 课时安排上往往只有一个学期。考核方式多为考查。同样,对于电工电子技术,对机械类学生的要求自然要比自动化类的学生要低,内容上也更加简单。 因此要把握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制定合理的课程标准,才能开展教学工作。

其次是把握好经典内容和新内容的关系。 经典内容不是不学,而是充分结合当下企业生产所需的先进制造技术,对内容进行提炼,有选择地学。 陈旧的内容简单介绍即可,教师需要及时补充新内容。 教材选用上选用新版本,尽量选取新型活页式、任务式、工作手册式等新教材,方便教师讲授,也方便学生进行自学。

最后,教师可以结合学校所在地的特色产业,开设相关课程,与企业的工程师合编讲义反映最新成果,学生学习后可以直接上手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

3 教法

教法是途径。 高职学生通过不同方式进入学校,如单独招生、普通高招、对口升学等,生源种类繁多。文化课基础各不相同,水平参差不齐,知识迁移能力不足。 部分学生有“混文凭”“只求及格”的思想。 但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想法多思路活。 专业基础课的内容多为理论知识,概念多,内容枯燥,动手实操的项目少,有的课程还需要大量的计算,这些对于高职学生来说难度较大。 课堂中教师一人满堂灌,学生刚上课的时候还能专心听讲, 过一会儿就开始昏昏欲睡,注意力不集中,师生缺乏互动、课堂氛围差的现象频频出现。 教师授课的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采用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首先, 总体上在讲授理论知识的时候以够用为主,减少理论推导,侧重应用和实践。 有难度、有深度的知识可以作为补充材料供有余力的学生课后自学。 从生活中、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入,贯彻课程思政,让学生积极思考。 其次,教师上课时多为引导和总结,鼓励学生多讲,多进行提问和讨论,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动手操作中把知识教给学生,提升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具体讲述教学方法的文献有很多,如翻转课堂法、混合式教学法等,本文不再赘述。

4 结语

教师、教材、教法三个方面相辅相成、相互联系,三者不可割裂,只改革其中一方面是注定失败的。 同时,改革不仅需要教师的努力,还需要学校出台一系列的配套制度,学生积极配合,三方面共同配合才能更好地实施。 “三教” 改革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改革措施,专业基础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专业基础课教学中贯彻落实好“三教”改革,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猜你喜欢
基础课职业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我爱的职业
主要内容
道德叙事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职教体系下公共基础课改革探索
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