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勇
企业风险按照不同的属性,可以分为自然风险、商业风险以及法律风险。其中前两种风险分别是以不可抗力和市场因素为特征,而法律风险以势必承担法律责任为特征。每个法律风险的出现都极有可能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严重的后果,而加强法律风险防范的主要途径在于对经营行为和经营过程的合规管理。本文试从企业在运营中出现的法律风险问题出发,将法律风险防范与合规管理融合在一起,从而为有效预防和化解法律风险提出一些方案。
建立健全法律风险的防范机制,是加强企业风险管理的基本要求。而经营管理活动过程中的合规管理,恰恰是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最常见也是最基本的管理手段。在企业面临的众多法律风险中,合同契约风险、人力资源风险、知识产权风险是最常见的经营管理活动中产生的法律风险。以下就分别对三种法律风险的产生以及合规管理的要点加以分析,从而为有效地化解和防范上述风险提出一种解决方案。
一、合同契约法律风险防范与合规管理
(一)合同前期准备阶段的法律风险
合同前期准备阶段的法律风险是指在合同前期准备过程中存在不符合法律规定的风险。主要包括:在初步确定合同对象时,未识别不具有法律主体资格或不具备履约能力的风险;在谈判过程中,对合同涉及的权利义务等核心内容以及关键细节忽略或不当让步存在的风险;合同草拟文本内容和条款不合理、不严密、不完整、不明确或者表述不清晰的风险以及先合同义务风险等。
(二)合同訂立与签署阶段的法律风险
合同订立与签署阶段的法律风险是指在合同订立与签署阶段存在不符合法律规定的风险。主要包括:招投标、询比价和议价过程中的法律风险;合同谈判、要约和承诺过程中的法律风险;合同形式选择的法律风险;无权代理及越权代理签订合同的法律风险;合同文本选择、条款拟定中的风险;合同用印管理的法律风险等。
(三)合同履行阶段的法律风险
合同履行阶段的法律风险是指在合同履行阶段存在的不符合法律规定的风险。主要包括:未适当履行合同义务的风险;合同变更、转让的法律风险;合同解除、终止过程中的法律风险以及合同纠纷处理不当的风险等。
(四)合同履行后管理阶段的法律风险
合同履行后管理阶段的法律风险是指在合同履行完毕或终止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主要包括:合同随附义务的履行风险、合同归档及保管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在合同履行情况评价中存在的风险等。
(五)合同法律风险防范与合规管理要点
站在一个公司或集团进行合同管理的视角,合同法律风险防范与合规管理通常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要建立和完善合同管理制度和流程,将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细化为合同管理部门、合同业务部门和人员的行为指南,对其职权职责、管理流程等明晰分解,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确保合同风险管理制度体系运行有效。
二是要重点抓住生产、非生产物资、劳务、工程等采购过程中的合同管理。根据企业的自身情况,建立适用于企业的招投标、询比价和议价制度,建立和完善询比价和议价的程序,并根据采购事项、订货种类等成立相应的工作小组,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对项目的标书制作、标底保密、评标答辩、开标中标等环节加以规定,从而将合同管理延伸到签约之前。
三是要对合同的拟定、审查和批准环节加以管控,建立分类、分级的审核和批准制度以及涵盖商务、技术、财务、法律等职能的联合审批程序,确保防控高风险、高损失领域。
四是要对合同的履行加以跟踪,确保合同按时按质按量履行,处理合同因内容约定不明从而影响合同履行的突发事件,及时对履行中的合同进行协商补充、变更、撤销、终止等。
五是要强化合同的纠纷管理,建立相应制度,明确合同纠纷的处理原则、纠纷具体负责机构和基本程序等。协商不成提请仲裁或提起诉讼的,企业的法务部门还应注意诉讼时效和对外委托案件的考核。
六是要重视合同用印和存档管理,加强合同印章的保管和使用的审批,严格合同的归档制度,妥善保管合同档案。
二、人力资源法律风险防范与合规管理
随着国家对劳动法律法规的调整,法律从设计层面更加倾向于保护劳动者的个人权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如何防范劳动关系中的法律风险,是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和紧迫的问题。
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劳动合同签订、解除和终止等方面都有可能产生法律风险,这些风险主要集中在制定企业用工规章制度、员工招聘、劳动合同管理、接受劳务派遣用工等法律风险。
(一)加强人力资源规划的法律风险防范与合规管理
企业在人力资源规划过程中,可能出现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导致的企业发展战略难以实现的风险;人力资源激励约束制度不合理导致的企业人才流失、经营效率低下或关键技术、商业秘密泄露的风险;人力资源退出机制不当导致的法律诉讼或企业声誉受损风险。
针对上述风险,企业应建立包括人力资源规划、人才结构、人才聘用、人才管理等制度在内的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做好员工入职、在职、离职三方面的管理工作。
企业应当建立符合公司长期发展利益的人力资源规划,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人力资源管理活动。针对企业的用人特点,对不同种类的员工法律风险进行类别化评估,对管理、行政、技术、销售、采购、财务等职务进行针对性的法律风险分析,在此基础上分别适用劳动合同法规定的不同用工方式如劳动合同制、非全日制用工方式、劳务派遣方式等。
企业应当建立市场化的人才招录机制,防止随机招收、人情招收、关系招收等不正常的现象,并建立拟招录人员的背景调查制度,完善员工的入职程序。
企业员工的在职管理则应重视岗位职责和绩效考核管理制度、岗位变更交接体系、岗位调整制度以及退出机制与方案的建立和完善。针对掌握企业重大商业秘密、技术秘密、重大经营管理决策、重要财产安全等人员实行重点管理,从内部控制体系构建角度防范法律风险。
此外,企业应当做好离职管理工作,注意企业员工解除劳动合同随意化原则,同时要注意终止劳动合同应当严格依照法律规定进行,防范不法终止劳动合同承担的相应责任。
(二)加强企业劳动规章制度的法律风险防范与合规管理
企业为了有效地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激励员工工作而规定的员工应享有的权利以及应当遵守的各项义务,以及违反相应义务时的处罚措施等,统称为企业的劳动规章制度。企业劳动规章制度制定的前提是符合相关劳动法律规定。若企业制定的劳动规章制度不符合法律规定,则在劳动纠纷发生时,相关制度不能作为仲裁或诉讼中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法律依据,会给企业带来行政责任风险以及相应的赔偿责任风险,导致企业劳动争议风险加大。
针对上述风险,企业应当以人为本的对员工进行管理,制定符合法律规定的劳动规章制度,注重劳动规章制度的合理性,明确劳动者的岗位职责,劳动规章制度不得与劳动合同或集体合同相冲突。企业在制定和实施重大制度或重大事项时应严格遵守法定程序,重大制度应通过民主决议机制制定及通过,经民主程序制定的劳动规章制度应当公示或告知劳动者,并做好公示程序证据的留存。
(三)加强薪酬制度的法律风险防范与合规管理
企业在制定和执行薪酬制度时,容易因薪酬结构比例不当、发放薪酬不符合法律要求以及劳动合同约定、调整薪酬不符合法律规定从而引发相应的法律风险,如离职员工补偿金给付不够、不按照法律规定每月支付工资、劳动者在试用期工资低于法律规定标准、发放工资未留存相关证据从而承担不利判决结果等。
針对上述风险,企业应当根据企业自身特点设计合理的薪酬结构,并在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中加以约定,明确相应薪酬标准以及是否含税等。
企业应当按月发放薪酬并留存支付证据备查,相应证据应保存两年及以上;对于试用期员工的薪酬,应对试用期工资的具体数额或标准进行明确约定,该标准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最低工资标准以及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的80%。此外,通过涨工资激励员工时,要防止因处理不当引发法律纠纷。
三、知识产权法律风险防范与合规管理
知识产权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重要资源。由于知识产权具有合法独占性和可复制性的特点,且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企业知识产权在管理和运用中存在被他人模仿、假冒、泄露以及被抢注等诸多法律风险。企业应从战略高度重视对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不断提高自身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和运用管理能力,将商标、专利、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作为企业开拓市场、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企业应制定切实可行的知识产权战略,明确专利、商标、商业秘密的知识产权战略方向,并与企业整体的发展战略相一致,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建立专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团队和专项考评制度,从而保证知识产权战略的实现。
(一)知识产权内部管理体系的法律风险防范与合规管理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8号资产管理》对知识产权管理内控体系法律风险与防范进行了相应的规定,除了加强品牌、商标、专利、专有技术、土地使用权等无形资产的分类管理外,涉及商业秘密的,还应严防商业秘密的泄露。具体说来,企业知识产权内部管理体系的法律风险包括几个方面:缺乏正确的知识产权管理意识,没有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给予足够的重视;缺乏合理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缺少可执行的知识产权战略和管理制度;缺乏内部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知识产权管理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知识产权交易管理混乱。
知识产权因其自身的特点使其很容易被他人侵犯,由此企业在知识产权产生、商业应用及交易等方面潜在法律风险。企业应采用综合管理手段对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进行有效地控制: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管理意识并给予高度重视;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对知识产权的开发、申请、运营、侵权保护等各个环节,实施有针对性地系统管理并建立严密的流程管理体系;加大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立的投入,注重知识产权管理专业人员的培养和引进;加强知识产权交易的管理工作,对所处行业的知识产权性质、种类、管理模式等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符合企业自身知识产权保护及应用的管理办法。
(二)知识产权内运营的法律风险防范与合规管理
随着市场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及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知识产权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应加强知识产权自主创新,从知识产权的研发、申请、价值实现等方面规范企业知识产权的运营,有效防范知识产权运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法律风险。
一是要防范知识产权研发过程中的法律风险。合理分析知识产权的投入产出比,结合研发计划,提出研究项目立项申请并进行相关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完善立项申报、审批制度。审批过程中,应重点关注研究项目促进企业发展的必要性、技术的先进性以及成果转化的可能性。加强相关技术的全面检索,以免研发出来的技术为他人在先专利,导致资源浪费。与他人合作或委托他人进行研发时,应当注意相关合同对知识产权权属及各方面利益、义务的约定。
二是要防范知识产权申请过程中的法律风险。加强专利、商标的申请前检索,避免他人在先权利冲突。有效规划知识产权,权衡知识产权作为企业独享技术或将之公开采用专利保护并通过专利实施许可二者之间的利弊。加强已获得专利权的侵权行为跟踪,及时发现侵权事实并进行索赔。避免因疏忽未能及时缴纳专利费或及时申请续展而导致企业知识产权流失现象。
三是要防范知识产权价值实现的法律风险。规范知识产权的使用许可,建立使用规范的流程。建立知识产权侵权预警机制,对于技术含量高、品牌价值大的高新技术产品采用全方位、立体化的综合手段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对于一些产品个别部分涉及核心的技术秘密,不适合全部产品申请专利时,可以对产品或技术进行分解,通过不同的途径进行保护。
结 语
加强合规管理,是企业法务部门应对企业法律风险的强有力武器,是企业应对法律规则变化、支撑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依法合规作为业务开展的前提、检验结果的标准,在处理合规管理与经营业务的关系上,要始终坚持合规要求高于经济利益,业务活动遵守合规制度,对违规行为实行“零容忍”。企业应当建立统一有效、全面覆盖、内容明确的合规制度准则,健全企业前期防范、过程控制及违规惩处机制。结合企业实际,探索建立分工负责、协同联动的合规管理工作体系,突出合同契约、劳资关系、知识产权等企业合规管理的重点领域,面向企业管理人员、关键岗位人员等重点人群,有针对性地加强合规教育培训,形成全员合规的良性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