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群文阅读教学是近年来颇具创新性与活力的阅读教学模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综合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群文阅读教学却常在选文组元、课堂主体确定等多个方面存在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通过苏轼“赤壁三咏”教学实例分析,从合理确定议题、围绕议题文本组元等应然之措,探讨突破当下群文阅读困境的路径,真正落实新课标大单元教学理念。
【关键词】群文阅读;整合;反思;专题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59-0035-04
【作者简介】刘长军,南京市溧水区第二高级中学(南京,211200)教师,一级教师。
一、群文阅读理念下的教学样态及面临的困境
群文阅读教学是在反思单篇教学的基础上产生的,它能较好地弥补单篇教学存在的不足。“群文阅读是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1]可见,群文阅读教学要有“议题”贯穿全程,面对的文本是成组呈现,而非单篇;且在阅读教学中,更注重文本中各种隐含信息的归纳发现、整合。由于组元的群文多元,群文阅读教学的课堂应该是开放性的,更强调学生的自主阅读和自我体验,也更能凸显学生的自主阅读实践和多元认知。因此,群文阅读教学应该具有议题的同一贯穿性、多文本教学的整合性和基于生本的集体建构性等特征。
目前的群文阅读教学存在议题选定与课程目标不吻合、选文组元偏离议题、教学过程中主体缺位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议题”拟而失当
议题就是一组选文中所蕴含的可以供师生展开议论的话题,是贯穿群文阅读教学全过程的核心线索。但“议题”不同于“主题”,它的范围应该更宽泛,应该兼有人文性的表达与工具性的运用。在课堂上,教师议题的选定常常存在所选议题窄化的现象,将其设定为探讨文章艺术技巧的比较,或为了讨论而讨论,设定的议题不具备讨论的意义与价值。
(二)文本选而不组
文本组元重在组,不是随意把文章放在一起就可以进行群文阅读教学了,一定要对文本内容进行建构,才称得上是“组元”。群文阅读不是对单篇阅读数量上的增加,而是突出整合性。未经内容重构的群文阅读,本质上仍是单篇阅读教学的简单重复。
(三)主体存而不在
群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主体应当是学生,但由于需要在有限时间内阅读多个文本,教师在处理时常常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发言为辅,学生被教师牵着走完课堂流程,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这种课堂上,教师用自己的阅读体验与认知覆盖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与理解,导致学生成为教师印证自己阅读经验的佐证,作为主体的学生“存而不在”。
二、对群文阅读教学的突围思考
(一)在真实情境中确定议题
群文阅读教学的议题选定要有宏观意识,不能聚焦于细枝末节问题的谈论。整个群文教学都围绕着这个议题展开,议题要能够贯穿始终。在新课改强調情境意识的当下,议题的选定要在真实情境中展开,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产生的疑虑,有争议悬而未决的问题,或以教材为出发点,或以当下热点事件为背景,对今后的学习生活能起到作用,对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有帮助的问题,并且要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选择一个具备“关键性、开放性、可议论性、贯通性”议题,是群文阅读教学成功的开始。
(二)在理论指导下选文组元
确立中心议题后,精心挑选文本篇章,要做到教师的整合先行。在照顾到学生学习情况和单元教学情况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合适的理论进行选文,这样群文教学才能有效开展。
1.文本互织理论。法国符号学家茱莉亚·克里斯蒂娃认为:文本在跟其他文本交互参照,交互指涉的过程中产生意义。这意味着面对海量文本,教师组元要关涉文本之间的互织性。教师找到所选文本间交互指涉的过程,就是对文本内容的建构过程。当然,这要建立在教师掌握大量文本信息的基础上。
2.文本“召唤结构”理论。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沃尔夫冈·伊瑟尔指出作品因空白而存在不确定性,呈现给读者时便体现为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让读者在阅读中能随时参与进去,并可以自己再造新的意义。召唤结构理论是群文阅读中教师选文组元的基础。
(三)在课堂上彰显学生主体
群文阅读教学有别于单篇阅读教学的除了文本数量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潜心阅读,对群文进行比较辨别、沉静思考之后,踊跃参与,以求同存异进行整合建构,直至进入高阶思维场。教师也应该努力转变自己的观念,成为学生和文本的“牵线人”,隐身于学生之后。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把所有材料看成一个大文本,带领学生进行整体性阅读,防止学生碎片化阅读。教师要把阅读的体验留给学生分享,把阅读的认知留给学生提炼,让学生在对多文本的比较分析、整合与意义建构中发展高阶思维能力。
三、群文阅读教学案例及议题探索
(一)选题缘由
1.定“议题”。在教学中,苏轼的形象常常被窄化为豪迈达观,而忽视了他丰富多元的人格魅力。贬谪黄州四年是苏轼一生思想转变的重要时期,苏轼在苦难痛苦中排解无奈与不满,获得解脱的做法,是学生对苏轼比较感兴趣的点,也能为学生走出生活遭遇的挫折提供借鉴。从课标角度考虑,苏轼的诗文中渗透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积淀了中国古典优秀文化的内涵,学习其诗文正符合立德树人的要求。在人生思考这一点上,设计之初是为了让学生以苏轼为核心,形成专题,探讨苏轼从“乌台诗案”的生活、心灵困境走出来的历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苏轼,借此探讨苏轼的人生文化和审美旨趣。
2.选文组元。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同属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的内容,学生用书课后练习中又补充了《后赤壁赋》,这三篇文章都写于元丰五年,是苏轼被贬黄州游历赤壁之后所作,被称为“赤壁三咏”。这三篇文章是苏轼面对生存困境,不断自我反省,寻求自我解脱的见证,无论是行文还是思想都可以形成较好的交互参照。通过“赤壁三咏”诗文专题组合阅读,我们不仅能学习到他创作风格的改变、文学艺术的成就,更能看到他思想境界的转化和人格魅力的散发。课标中“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要求,“运用专题阅读、比较阅读等方式,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阅读、鉴赏、探究与写作。”[2]所以,本次群文阅读以“苏轼”这一作者为中心,选择一组主题相关的文章组合进行比较阅读。
(二)完善知识储备,打牢整合阅读的基础
学生在小学初中时期已经接触过苏轼的作品,对于苏轼有一定的了解。鉴于此,笔者在教学前进行了如下布置。
学生利用阅读课,自主阅读(观看)以下推荐资料:①《定风波》《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记承天寺夜游》《题西林壁》;②余秋雨《苏东坡突围》;③莫砺锋《漫话东坡》(第八章东坡在黄州);④林语堂《苏东坡传》长篇传记(重点梳理苏轼在黄州期间的五年);⑤央视纪录片《苏东坡》(第三集)。
这其中有整本书的阅读,也有跨媒介阅读,学生通过完成前置任务为群文阅读做好准备。
(三)开展比较研读,推进整合阅读的深入
群文阅读本质上就是对多个经典文本的比较阅读,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挖掘异同,才能进行真正的整合阅读。在执教“赤壁三咏”时,以赏析苏轼对赤壁美景的描写片段为主,笔者设计了如下活动。
【活动一】山水有清音,一身皆是月——诵读批注,赏读美景
学生分组对三篇文章中有关赤壁美景的描写交流阅读感触,批注传神文字,推荐展示。每一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交流,可以是声情并茂的朗读,也可以是精彩句段词句的赏析,其他学生可补充发言或提出质疑,交流结束后,各小组根据全班发言状况,适当补充本组想法,写成阅读小札。
【活动二】寄情山水,各具意趣——分析“景情关系”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找出三篇文章中对人物、意象、情感的描写,完成表格填写。这其中尤其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月下游赤壁的不同景物特点,为后面分析苏轼的心理变化做准备。
教师提出问题:不同作家面对同一景物描写时各有侧重,或可理解,但是同是赤壁之景,同一时期的作者,为何笔下的景物变化如此之大?
学生通过分析,得出结论:“赤壁三咏”在景物描写上,固然都是作者内心的外化。但是,三篇诗文却各有侧重,《念奴娇·赤壁怀古》在高阔恢弘的境界中满含苦闷无奈,《赤壁赋》融于自然的过程中忘怀得失,《后赤壁赋》则是想要超凡脱俗、超越现实的挣扎。
教师总结:景物的选取往往体现了作者的审美取向,描写什么样的景物,呈现什么样的意境,皆因作者心境,景是情的外化。
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领悟到同一作家的写作风格,会因为年龄差异而不同,会因境遇变化而变化,也会因心境不同而迥然有异,这样苏轼以及“赤壁三咏”在学生面前就变得立体鲜活,苏轼的魅力和“赤壁三咏”的经典也得以彰显。
(四)优化活动设计,提升整合阅读的成效
群文阅读教学的若干个文本就是基于同一核心话题组成的有機体,所以教学中所追求的必然是自然整合。在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比较阅读过程中,学生对文本信息进行多元综合,形成对经典群文阅读的知识学习、整合、运用和创新能力。为此,笔者设计了如下活动。
【活动三】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外游内观,走出困境
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探讨苏轼是如何走出困境的。
教师借用列子之游中的话语总结,“取足于身,游之至也;求备于物,游之不至也”,游览的最高境界取足于“内观”,从自己的内心寻找快乐。“赤壁三咏”不就是苏轼自己对自己的点化吗?既然“此心安处是吾乡”,一切景物皆源自内心随缘而适,何必执念于外物?既然不执念外物,自当置身“庐山”之外,去识庐山真面目。“赤壁三咏”中体现的苏轼内心挣扎的历程,其实就是他逐渐从外物中求得宽慰、走向内心的过程。至于能看得通透,要到创作《题西林壁》之时;直到“此心安处是吾乡”脱口而出,他才求得内心自安真正得到解脱。
三篇文章学习结束后,为了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的思维提升,笔者设置了如下评价活动。
【活动四】烟景无留意,芳菲已满襟——两次突围:风景与人生。
我们初中学习过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也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作。文章真实记录苏轼当时生活的场景,心情并不愉悦的苏轼,却对月夜美景进行细致描绘。请你运用情景关系,分析这篇文章,写不少于300字的赏析。
四、总结反思,促进整合阅读的升华
在这一次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中,笔者跳出统编教材单元限制,重新组合选文组织教学。学生在吟诵中对语言进行建构与运用,在活动中把握景情关系,用交流推动思维提升与发展,以迁移练习提升学生审美鉴赏创造能力,学有所获。教学过程中,确立合适议题,巧妙整合文本组元;打破了师与生的壁垒,营造自主课堂;打破读与写的壁垒,实现相互促进。
但教学中也存在着不足,首先,教学中虽然设计了活动,但由于问题设计多局限于单篇,导致课堂形式是多篇阅读,可课堂“质”的变化不够。其次,所选文本对学生的阅读量有着较高的要求,也会把教学战线拉得太长。最后,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写景之妙,设计了“活动一”,但仍缺少有感情地朗读的时间。
在后续的教学中,笔者拟对此进行改进:问题与活动设计注重文本间的关联性,用核心问题串起群文,进一步加强对群文的整合;朗读等活动由学生课下自主完成,以汇报形式呈现;开发校本课程,将它开设成专题学习课,进行项目化操作,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多篇时长不够的问题,把文章学透。
【参考文献】
[1]于泽元,王雁玲,黄利梅.群文阅读: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 [J].中国教育学刊,2013(6):62-66.
[2]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