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物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仅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率,而且决定着自身的专业化发展。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教材内容、规范教学行为、关注学生发展,应该成为教师日常的所思所想,教师应以严谨的态度开展物理教学。
【关键词】初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59-0031-04
【作者简介】郜建辉,天津市红桥区教师发展中心(天津,300131)教研员,正高级教师,红桥区特级教师。
一般来讲,物理教师与其他学科的教师一样, 在专业品质的发展上涉及四方面:一是对教师的职业理解與认识;二是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三是对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四是教师的个人修养与行为。[1]这也是教师专业品质发展的核心要素。其中,对教育教学的严谨态度与严谨行为应是物理教师的必备素养。在日常的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严谨的专业知识认识教材
教材是一种教与学的媒介,对教师而言,教材更是教学内容的主要知识来源。如果教师对教材的研读只停留在表层的浏览,而不能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对教材内容的外延与内涵进行深入的分析与加工,那么,他的课堂教学就会导致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不理解,学生无法有效抓住学习内容的本质和核心,降低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所以,教师不能随意处置教材内容,而要以严谨的专业知识研究教材,特别是对于教材中表述不严谨之处,应有效引导,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确理解所学内容。
例如,在人教版物理教材(下同)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运动的描述”中有这样一句话:“量程也就是它的测量范围是多少。”这句话对量程及其测量范围没有作具体的说明,所以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应指出:对于不同的测量工具,量程和测量范围的表述还是有区别的。刻度尺的量程应该是它一次能测量出的最大长度值,如学生常用的学生尺量程就是15cm。而测量范围是指测量工具最小值和最大值之间的区域表述,如温度计的刻度值可以是负数,教材中寒暑表(教材11页)的测量范围是-30℃~50℃,如果只说“量程是80℃”就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
二、以严谨的教学行为进行授课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用科学、严谨的教学方法与策略进行教学,不仅能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而且有助于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下面,笔者以部分课堂授课环节为例,简单阐述教师以严谨的教学行为进行授课对学生的影响。
1.理解课标要求,优化课堂教学的策略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将“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实验探究和跨学科实践”作为教学中的一级主题,对学生应该掌握的物理知识提出了要求。每一个主题下包含了若干项二级主题,在二级主题下又包含了若干三级主题。在三级主题中,对每个具体内容都有详尽的说明,以“知道、了解、会、掌握”等行为动词的方式提出。教师在备课及课堂教学中,应按照《课标》的要求,对教学内容及素材“观而有选、取而有择、唯真是取”。只有这样,教学才能有的放矢。
例如,在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压强”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明确《课标》要求,优化课堂教学策略。《课标》中对压强的要求是:“通过实验,理解压强;知道日常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由此可见,对于压强的概念教学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属于“理解”水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严谨地从物理观念的视角选择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高质量地达成学习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做到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通过实验来完成学习;二是能定量分析简单的、与压强有关的问题;三是要与生活、生产实践相结合,知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办法。对此,笔者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教学引入环节
在教学引入环节,教师可创设与学生认知基础相关的生活情境,找到情境对象与要构建的物理概念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似的属性。这样在概念形成时,学生可以将物理概念与情境对象进行联系对比,从而发现物理概念的本质特征,促进概念的自然生成,加深对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理解。[2]
实验引入:在安全操作的范围内,请一名学生用近乎同样大小的力(力要小一些),分别用一把餐刀的刀刃和刀背切一根黄瓜,比较两次的效果;再用大小不同的力,只用餐刀的刀背去切黄瓜,比较两次的效果。
【设计意图】本环节利用学生常见的现象,借助对“原始物理问题”的思考,引出对压力效果的认识,对压强概念的生成进行铺垫。在遵循《课标》实验要求的基础上,也落实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烹饪与营养”任务群的目标要求,实现了跨学科的融合。教师在依据《课标》要求开展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在熟知的生活情境中,完成对物理问题的思考,训练了劳动技能、培育了劳动精神,达到了“做中学、学中做”的效果。
(2)知识巩固环节
物理学科在探索自然和建构理论体系过程中运用的典型思维方式,也是学生学习和运用物理知识和方法的过程中必备的思维能力。[3]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一些为学生学习服务的“问题链”,将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情境生活化,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巩固练习:请学生利用所学的压强知识解释一下人坐在图1、2中椅子上的感受。学生回答后再展示图3,进行提问,“为什么焦裕禄坐过的藤椅一侧比另一侧破损严重?这个破损是怎么形成的?”
【设计意图】《课标》要求学生“理解压强概念要与生活、生产实践相结合,知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办法”。在教学中的知识巩固环节,笔者设计了以“不同椅子”为素材的问题链,借助改革开放40年间学生课桌椅的变化和我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的图片,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压强知识理解其设计用意,既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科技进步,又可以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国家认同感和自身的使命感。在图3中,当学生通过所学物理知识分析造成这种现象是压力的效果后,再知晓焦裕禄在肝癌后期仍坚持工作,疼痛难忍时用木棒顶着肝部,时间长了椅子被顶破,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非常大的。学生受情境的真实性、信息的准确性、知识能力的水平要求等多方面影响的同时,也在物理课中完成了课程思政的目标要求,起到了“同向同往”的作用。
2.尊重认知规律,把握课堂教学的细节
在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将记忆事实转变成理解事实,才能对物理概念等基础知识进行深入理解。[4]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并在教学中严谨地按规律开展教学活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学生的认知过程主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五个方面。如果不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直接从感觉跳到记忆,这样的课堂上,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的接受度。教师要想在全班完成教学任务,只能通过机械性的重复训练。所以,从学生认知规律的角度出发,严谨的教学行為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弹力”一课的教学中,有的教师设计的演示实验是用手捏气球、捏橡皮泥、拉弹簧,然后告诉学生哪些是弹性形变,哪些是非弹性形变,并给出概念。而有的教师,同样是演示用手捏气球、捏橡皮泥、拉弹簧后,让学生总结各种形变的不同点与相同点,然后在指明“弹性形变与非弹性形变”的区别后给出概念。[5]前者没有关注到学生的认知过程,直接从感觉跳到了记忆,忽略了对学生知觉的刺激;后者则考虑到学生的认知,遵从感觉到知觉再到记忆的规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握教学中的细节,注重物理知识与实际情境的关联,引导学生从关注“解题”向关注“解决问题”转变,切实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三、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影响学生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不但要让学生建立并充实物理知识的框架,同时还要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和价值体系。[6]因此,物理教师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影响学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物理学科的特点体现
物理起源于人对自然的探索,人类认知的积累形成了相应的学科[7],其本身具有一定的科学属性。所以,物理教师应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在教学中影响学生,但一定要注意这种影响的适恰性。一是教师要以自身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时引导学生。如在讲解“反射定律”这一知识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理解反射定律内容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与“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的不同,哪一种才是正确严谨的物理表述,引导学生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所学的物理知识。二是教师的教学行为要科学严谨,不能说与做“两层皮”。
2.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维度,这就说明科学态度与责任也是物理教师课堂教学的任务之一。物理教师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影响学生、落实学科的核心素养,就是为了改变以往教学中只重视知识重点和难点的落实,而忽视物理学科内在价值的现象。例如,在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时候,教师如不严谨地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的产生与沿革,学生就会简单地认为“伽利略完胜了亚里士多德”。反之,如果教师能够讲解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等众多科学家对力和运动规律的贡献,就会让学生形成完整的思维认知体系,以科学的态度建立对物理规律的认识,进而增强自身的学习责任感和使命感。
总之,不论是物理教师的教学行为要求,还是物理教师的自身发展要求,教师都应以严谨的态度开展物理教学。这样不仅有助于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而且能够有效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为自身的专业化发展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学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EB/OL].教师[2012]1号,2012[2022-7-30].http://www. moe. gov. cn /srcsite/A10/s6991/202104/t2021
0412-525943.html
[2]徐萍萍.例谈初中物理课堂引入策略[J].中学物理,2020(24):14-16.
[3]续佩君,王岳,宋诗伟.加强关键能力培养的高中理科教学——兼谈综合性关键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协同发展[J].物理教师,2019(3):2-6,10.
[4]李艳.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物理教学策略[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9(8):26-27.
[5]郜建辉.践行学科核心素养 教研引导教师把握课堂教学细节[J].物理教学,2018(1):38-40.
[6]黄莹.物理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态度与责任”素养的思考[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9(12):73.
[7]穆良柱.什么是物理与物理的认知过程[J].大学物理,2018(1):21-24.
*本文系天津市教育学会“十四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新时代中学物理教师学科教研的策略研究”(KT-[十四五]-006-GH-213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