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 刘春元
摘 要: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是一直以来备受关注的话题,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本文从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出发,探究了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从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大学生自身方面提出了培育路径,引导当代大学生成为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06.017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青年一代肩负着实现民族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责任和使命。因此,必须正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高校、社会、家庭等多方力量探究培育路径,形成教育合力,培养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及重要性
社会责任感是指个人或群体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为建立美好社会而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觉意识和情感体验。从广义上来看,这种情感意识不仅是对个体而言,还有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意识;从狭义上来看,社会责任感是指除了个体自身以外,对他人和其他社会群体所需要承担的道德责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指的是大学生这一特殊社会群体顺应时代潮流、实现更好发展而需要树立起来的责任与担当意识。
1.1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成长需要
当代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心理尚未成熟,对事物具有浅层的认知。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诱惑,需要对其进行正确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有利于引导大学生主动去关注社会中的正能量,为其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1.2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的主流意识,不仅体现在每个人的认知上,更体现在点点滴滴的日常行为表现中。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大学生乐于助人的精神品质,鼓励大学生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1.3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每一代人的共同努力。大学生是朝气蓬勃、斗志昂扬的一代,只有自觉将小我融入大我,将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才能凝聚力量维护国家利益;只有培育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受到复杂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要主动去维护集体利益,这样的教育思想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行为活动。不少大学生对国家大事往往表现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甚至在国家危难时刻缺乏挺身而出的勇气,因此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中面临巨大的挑战。
2.1.1 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冲击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带来了文化的多元化。不少大学生的朋友圈经常会出现对西方节日的追捧,缺乏对我们国家传统节日以及社会正能量的了解、弘扬。西方追求的平等主义、利己主义、金钱至上等理念冲击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同时也削弱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流意识的认知培育。可见世界文化交流和碰撞过程中难免会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带来一些不利影响。
2.1.2 网络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
网络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通过算法推荐给大学生推送海量的信息,但网络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有负面的信息肆意传播,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另一方面网络的虚拟性也容易让大学生忽视构建现实世界中的人际交往,遇到问题缺乏有效的沟通,自然影响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
2.2 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被弱化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占有很大比重,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容易忽视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
2.2.1 高校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内容浅薄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法治观、道德观等方面,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内容没有具体的规定。因此,不少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搞不明白培育社会责任感对自己人生发展的指导意义,很难将自我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联系起来。
2.2.2 高校素质教育缺乏德育培育
素质教育要求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但部分高校更看重的是“升学率”“就业率”,把教学重点放在对学生专业素质和技能的培养上,在教育过程中容易忽视德育教育和教师的榜样作用。不少大学生为了取得个人荣誉和优秀的学业成绩将学习过程功利化,甚至在就业过程中弄虚作假、伪造技能证书,不诚信现象比比皆是。
2.3 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在家庭责任教育中缺位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大部分大学生从小拥有优越的家庭环境和长辈的疼爱,缺乏承担家庭责任和义务的意识。因此很多大学生从小就缺乏感恩父母、孝敬长辈的家庭意识。甚至在没有任何经济来源条件下进行不合理消费,难以达到父母的殷切期望。
2.3.1 家庭教育理念过于传统
在重视教育的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很多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强调成绩的重要性,从小灌输要拿优秀的成绩回报父母哺育之恩的思想。“考上一个好大学”成了大部分学生中学以前追求的目标。因此,家庭教育中从小看重成绩的这种错误的教育理念容易忽略了对孩子的责任教育。
2.3.2 家庭教育方式失范
当代大学生大多从小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长大,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父母为其包办一切让很多大学生学会了一味地依赖和索取,甚至这种过分的宠爱容易使他们觉得父母这样做是一种理所当然,从而不主动去感恩身边的人和事,缺乏奉献精神。
2.4 社会责任感培育过程中大学生自我责任意识出现偏差
大学生的自我责任意识主要体现在日常的行為中。日常逃课、考试作弊、应付作业、沉迷游戏、生活懒散等是当代不少大学生的常态。除此之外,不少大学生心理素质不强,抗压能力较差,遇到一点挫折就不顾后果选择了轻生,缺乏正确的心理引导和教育,更谈不上去承担社会责任。
2.4.1 自我认知能力不足
一方面,大学生受其成长环境的影响,和除了家庭和学校之外的社会环境接触较少,缺乏社会实践,缺少对社会角色的认知。只有自觉把自己融入社会才能打开自我,开阔眼界;另一方面,大学生的三观还在形成过程中,在很多复杂现实面前难以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2.4.2 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在自由而开放式管理的大学环境中,不少大学生缺乏自我约束力。上课不认真听讲,对未来没有规划和安排,甚至沉迷网络游戏无法自拔,“毕业即失业”现象比比皆是。在重要的人生阶段都找不到清晰的自我定位,更谈不上主动去承担社会责任了。
3 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策略
3.1 优化社会文化教育环境
3.1.1 健全社会责任制度建设
近年来大学生犯罪案件越来越多,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责任行为需要社会多方面因素的规范。一方面要完善法律法规,大力宣传法律常识,引导大学生同违法犯罪等不良行为做斗争;另一方面完善责任追究制度,约束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关注其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共同推进社会责任感培育规范化和系统化。
3.1.2 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信息时代越来越智能化,社会思潮和正确价值观的引领无疑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网络带来方便的同时会充斥着大量的负面信息,容易冲击到大学生还未成熟的价值观。因此,必须规范网络平台的建设,建立网络防范机制,为大学生良好认知能力的培养努力搭建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平台,从而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3.2 优化学校教育环境
3.2.1 丰富社会责任感培育方式
当代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特征,其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方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分专业、分学科制定社会责任感培育方案,引导其通过多种途径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同时,教师在课堂活动中避免进行枯燥的理论灌输,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来组织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使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责任感的内容。
3.2.2 将社会责任感培育贯穿课程思政全过程
社会责任感的培育不仅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更要融入不同学科和专业的教育过程中。针对不同的专业理论课,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选择合适的案例和价值观来开展教育,加强各学科领域之间的互通,将责任意识贯穿课程思政全过程。
3.3 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3.3.1 家长转变教育理念
在中国式的家庭教育中,家长“无偿式奉献”的教育理念很容易滋养出畸形的一种索取心态。家长必须让孩子从小知道获得关爱和照顾的同时还需要付出相应的劳动和回报。除此之外,不应把成绩当作评价一个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应鼓励其自愿参加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感受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从小树立“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责任意识。
3.3.2 家长注重言传身教,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家庭文化作为孩子认知的第一来源,有着潜移默化甚至深远持久的影响。家长日常的点滴行为都在无形中引导着孩子去模仿和践行。因此,家长要注意言传身教,引导孩子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社会生活中努力成为品德高尚、勇于承担责任的人。
3.4 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
3.4.1 发挥大学生主体能动作用
一方面大学生主动去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家国情怀,讲好中国故事,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另一方面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加强对社会热点和时事政治的关注,自觉向社会中的榜样人物靠拢,将自我责任意识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发挥新时代青年主力军的作用。
3.4.2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做到知行合一
大学生首先要认清楚自己在社会中承担的角色,找准自己的定位,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有明确的认知,给自己未来设定奋斗的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有一定认识之后还要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落到实处,走进基层,走进农村,面向实际,了解我国社会真实存在的情况,自觉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与担当,做有作为的时代青年,彰显当代大学生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OL].新华网,2019430.
[2]边延波,马存勇.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探析[J].皖西学院学报,2020,36(03).
[3]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
[4]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5]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OL].新华网,2016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