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文本内涵

2022-03-07 02:48王淑华
国际商业技术 2022年2期
关键词:导言唯物主义

王淑华

摘要:《〈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不仅实现了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而且找到了解决当时德国现实问题的钥匙。本文通过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对历史和德国现实问题的深刻分析,阐述了马克思对解决德国现实问题方案的寻求。在马克思看来,对德国现实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对历史的思考,马克思希望在他提出的解决方案的指导下,无产阶级可以彻底地改造旧世界,建立新世界,最终赢得普遍的解放。

关键词:《〈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唯物主义;文本内涵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写于1843年底至1844年1月的罗茨纳赫时期。马克思在《导言》中,实现了从“理论批判”向“现实批判”的转换,进而延伸到对德国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案的寻求,提出了彻底的德国要从根本上进行革命,才能完成革命,而革命的任务历史的落在了无产阶级身上。

一、文本对历史的深刻分析

1、文本对当时存在的历史观的批判

《导言》虽然以对宗教的批判起笔,但最终落脚到对“对尘世的批判”、“对法的批判”。在马克思看来,当时德国的社会气氛沉闷,政府行为卑劣。对此德国人形成两种看法,一种是拥护普鲁士政府的统治,认为政治制度是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产物,不能因社会某些方面的不足就给予否定;另一种认为应该推翻现有制度,获得更多的民主权利。马克思没有对哪种观点更为正确做出评判,他认为这两种观点虽然截然相反,但判断的出发点都基于历史的发展是一个一元的、单向度的过程。这样的历史观必然与目的论相统一,认为历史的发展有一个目的,只有证明自己符合目的,才能证明自己的正确合理。马克思通过对当时存在的历史观的批判,提出自己的新的历史观。

2、文本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

黑格尔正是希望让法哲学消融在这种单一决定论的历史哲学之中,从而表达出这样一种观点:“要在全部哲学的终点上返回到起点,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把历史的终点设想成人类达到对绝对观念的认识,并宣布在黑格尔的哲学中已经达到,这样一来,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就被宣布为绝对真理,支配着当时的思想界。所以马克思在文本中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在很大程度上是对黑格尔法哲学所依据的这个单向度的历史哲学逻辑的批判。马克思认为,历史固然是一个总体向前进步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内部,充满了复杂多变的差异,充满了无数个细小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共同构成的世界历史的向前发展,但各个子系统发展水平不一致,使得有些国家在某些方面的发展水平处于前进或落后的地位,并不存在单一决定论的国家先进或落后。

3、文本对历史与现实的反思

德国当时社会面临的就是这种情况,拥护普鲁士政府统治的人认为现存制度是处在一个相对进步的历史地位。他们忽略客观的历史事实,主观地看到他们愿意看到的历史现象来证明普鲁士政府制度处于“進步”的历史地位,具有必然的合理性。马克思指出,这种简单幼稚的历史哲学必然会因为违背真实的历史规律而最终失败。在马克思看来,充满复杂性和差异性的历史过程虽然难以被简单抽象地把握,但正是在历史过程中涵盖了一切社会历史事件的前途走向。

二、文本对德国现实问题的深刻分析

1、德国现实的窘境

因为历史的发展不是单向度而是存在差异的,所以不同国家和社会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于当时的德国来说,却处在这样一种尴尬的历史地位。从思想角度来看,德国似乎与其他欧洲国家同步,甚至还要超前一些;但是,当欧洲其他国家进行现实的社会革命的时候,德国却没有一起参与;当欧洲其他国家反动派采取手段镇压革命、复辟旧制度的时候,德国又一起参与了进来。从复辟的角度来说,德国处于领先地位;从对自由的追逐的角度来说,德国没有经历社会革命,却跟风复辟,无疑又是开历史倒车。另一方面,当欧洲其他国家把国民财富理解为现实经济活动的时候,德国仍然将其视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所以马克思在《导言》文本中写道:“在法国和英国行将完结的事物,在德国现在才刚刚开始。”但是德国哲学却对德国现状作了超前思考,成为与当时时代接轨的方面。马克思把德国当时这种窘境称为“时代错乱”。

2、德国现实问题给社会造成的困扰

对于“时代错乱”给德国带来的影响,马克思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德国想要解决现实问题的时候,不得不把先前的“历史欠账”计算清楚,也就是说德国当时的社会问题引发的根源不在当时,而在更先前的历史中,是德国旧有社会结构的恶果,想要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就要先把历史问题梳理清楚;另一方面,“时代错乱”使当时的德国社会无法形成完整的历史图景,表现为碎片化的历史观,表现为只愿意看到社会发展的先进方面,忽视社会发展的缺陷和不足,在思想上可以宣称经历了欧洲其他国家经历的一切历程,面对现实社会实际存在的问题的时候却又表现出退缩,从而不能实事求是的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3、对德国现实问题的解决

面对德国现实问题,马克思坚持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观点,认为德国现实问题不是凭空从人的头脑中生长出来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社会意识到产生必然有社会存在的土壤,要解决德国现实问题,就要从社会存在中寻求办法。另一方面,德国庞杂现实问题的结局,不能依靠某个人单独的力量,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必须找到解决社会问题的主力军。

三、文本对解决德国现实问题方案的寻求

1、文本对当时存在的解决方案的批判

对于当时德国的现实问题,当时存在一种解决方案,即认为要解决思想与现实的差异问题,就要停止在思想层面的讨论,专注地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把历史限制在形而下的领域,就不会产生观念历史与现实历史分裂的问题。马克思对这种方案给予了一分为二的评价,首先肯定他们意识到了思想与现实脱节的问题,坚持了唯物主义立场;但另一方面又对他们的观点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从历史哲学的维度来讲,把错综复杂的历史缩减到单纯的社会实践这一层面,无异于放弃了对历史的客观分析和描述,结果只能是再度变成单向度的历史主义,因而不可能对历史有一个实事求是的理解,也就无法得到对问题的真正解决。

2、马克思在文本中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基于对当时存在的解决方案的批判,马克思深刻地指出,对于德国现实问题的解决,不仅不应该回避在思想层面对哲学的讨论,相反,必须在思想层面建构整体的历史观,才能使德国重获一种正常的历史意识。具体而言,首先,需要建立一种能够辨识德国现实问题的足够科学的历史哲学,它不能像黑格尔法哲学那样,把历史看作线性的、单向度的发展过程,而必须是丰富的、多元的、非线性的,以真实又存在差异的社会存在为基础。其次,它需要在承认历史发展的差异性和复杂性的基础上,给出一个整体的历史发展图景,以超越当时德国面临的现实问题。而这个整体历史发展图景,只能来自于思想层面的对历史哲学的整体把握。

3、文本对哲学与无产阶级的分析

在马克思眼中,这种全新的哲学之所以突破传统哲学,正是因为它不再以哲学家头脑中的思想为产物,而是一种实际的改造世界的行动;它不再依赖单纯的分析推理,而是作为行动哲学完成了范式转换;它依靠的主体不再是囿于书斋的哲学家,而是在广阔的社会现实中被锁链捆绑的无产阶级。因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无产阶级是遭受剥削和压迫最多的阶级,也是最具有现实力量的阶级,借助无产阶级,哲学不再是被动的沉思,而成为能动的主体,展露出改造世界的力量,思想和现实在此过程中完成了内在共融,正如马克思在文本中的表述:“哲学把无产階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四、结语

在马克思看来,当时社会最大的现实就是新兴工业运动的发展给无产阶级带来的剥削和压迫,因此无产阶级最具有改造世界的力量。所以说“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而心脏是无产阶级”。哲学的使命落到了在工厂中担任最为繁重工作的无产阶级身上,从而马克思找到了新的实践哲学的现实性主体,实现了对黑格尔法哲学的真正超越。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曲胜男.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研究[D].山西大学,2019.

[3]尹德辉.《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逻辑批判[J].社会科学论坛,2021(05):57-68.

[4]葛广天,褚远辉.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1,42(07):13-15.

[5]邢长江.《〈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历史哲学意涵[J].文化软实力,2021,6(04):66-72.

[6]张三萍,马慧玲.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三维批判——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解读[J].社会主义研究,2021(01):39-45.

[7]白麒楠.《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文本的思想价值研究[J].品位经典,2020(06):105-106+112.

猜你喜欢
导言唯物主义
论教学中的导言
唯物辩证法与马尔库塞的“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
试述近代经验论哲学发展的逻辑
梁启超公德观的基本内涵与文化价值研究
浅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
“导言式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实践分析
成功像珍珠,需要沙子的磨砺
校园生活中的尴尬事
序言、导言、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