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邝 静
在诸多音乐演唱方法中,美声唱法是比较独特的。在美声唱法训练过程中,演唱者首先要掌握的是声区这一概念。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当下人们对声区的理解以及对声区的概念尚没有形成完全统一的观点,这主要是由于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存在着音乐演唱传承和地域限制,在语言发音方面有不同的现实情况,而这些都进一步导致人们在概念认知层面的不匹配。
声区的概念可以追溯至16 世纪,其主要是对人发声的区域加以区分,然后按照共鸣区域的不同将人声分为以头腔、胸腔以及喉腔等为主的几个不同发声区域。在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头声发音不符合音乐审美标准。由此可见,人们对声区的认知是存在相应的历史渊源的。当时的人们之所以普遍认为头声并不悦耳,大概是因为当时的头声以及混声技术是相对有限的。在后续百年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美声唱法迎来了发展的起始阶段,其代表性人物是意大利作曲家、歌唱家玖里奥·卡契尼(Giulio Caccini)。卡契尼是美声唱法最早的实践者和倡导者,他在著作中着重将人的声区分为胸声和头声。到了19 世纪,美声唱法和相应的训练模式逐渐走向成熟,且人们对于美声的音乐审美模式也基本成型,以弗朗西斯科·兰佩尔蒂(Francesco Lamperti)为代表的兰佩尔蒂派认为,在演唱过程中,胸声区不能过多,如果胸声区过多,声音就难以进入更高声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对头声训练的重视程度在此阶段得到了不断提高。直至20 世纪初,德国女高音歌唱家丽莉·雷曼(Lilli Lehmann)提出了“靠前”学说,着重强调头声训练的重要性,而此后“音柱学说”等相关理论的出现也进一步影响了后世的流行唱法。
从教育视角而言,一般认为大部分美声唱法在训练过程中都必须全面照顾整体,因此教学方式大都会以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口传身授模式为主。一些教师甚至会认为单独的有针对性的声区训练会给学生带来错误的审美认知和接受记忆。但事实上,各个腔体虽然并不影响声音的共鸣,却是可以被演唱者所感知的,这也就意味着在具体演唱过程中,演唱者可以通过声音的走向判断声音是否处于符合美声演唱标准的位置,这其实也是美声训练的基础所在,体现出了单独声区训练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只有正确认识到不同声区的概念,才可以更好地进行有针对性的发声训练。
胸声即胸腔共鸣,指的是通过喉内肌与喉外肌的协调作用,让声带在长、宽、厚的状态下发生振动。一般在发出这种声音时,胸部会产生强烈的震感,这种感觉可以帮助演唱者判断自己的发声是否准确,同时也是判定这一声区概念的主要来源。一般而言,这类声音听起来相对较为坚实,响度较大,且在这种状况下发出的声音往往需要将声带拉长以便于声音的上升。在胸声的发声训练过程中,较容易出现挤卡和破音等现象,而纯粹的胸声,其声音走向是在口腔之中,大多数位于硬腭与软腭的下方。
有些学者认为,头声和假声可以互换。从本质上来说,头声与假声均是喉内肌和喉外肌协调作用而产生的,都是让声带在短、窄、薄的状态下发生振动。不同之处在于,假声的发声过程中,喉内肌和喉外肌的工作是相对不协调的,声带闭合不完全,声带距离相对较远,那么气流在通过声带时,声带本身只有边缘的黏膜发生振动,在挡气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就会进一步呈现出仿佛大量气流通过声带的声音。在传统的意大利美声学派的认知中,假声是不符合美声审美的,也缺乏歌唱的力量。而头声在通过鼻腔时,与鼻音不同的地方在于,人们可以通过捏住鼻子听声音来了解是否带有鼻音,如果鼻音的位置相对较为靠后,那么声音就会失去传远性。从上述特点来看,不同的声区在演唱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存在着较大差异,那么,在美声唱法的训练过程中,单独的声区训练的意义就十分明显了,其本身可以进一步强化演唱者对自身声音的控制与运用,从而有效增强个人演唱效果和发声表现的精准性。
传统观念认为,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基本不会使用完全孤立的胸声或者头声,从而忽略了对于单独声区训练方面的研究。然而,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只有正确掌握单独声区的各自要领,才能更好地实现彼此之间的混合,这也是当下相对较为普遍的一种认知。在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后,美声演唱者大都会混合运用两个声区的声音进行演唱,混合比例大都与训练时呈现高度相关性。很多初学者会不自觉地将胸声和头声混合,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经过系统训练,喉内肌与喉外肌无法做到高度协调,难以自由组合以达到演唱效果。在这样的情况下,单独进行胸声训练是较为重要的,胸声训练普遍音高较低,多数音高在人们平常讲话的音域中,因此,在训练过程中环甲肌相对较为放松,能让声带回到放松且良好闭合的自然状态,从而较好地铺垫演唱基础,同时也可以让练习者感受到音高变化和转换跨度,进一步感受整体发声器官的改变,从而进一步提升对音高方面的把控能力。而通过这一声区的训练,演唱者也可以更好地感受到其他声域练习时声音走向的区别,特别是对于女性美声演唱者来说,进行这方面的训练能够更好地掌握低音演唱要领,让低音演唱也具备坚实音色。由此可见,单独的胸声训练具备较强的重要性和价值性,对于初学者也有很强的实际意义。值得一提的是,在单独训练的过程中,每个人讲话状态的差异也会影响最终的训练效果,特别是在音高接近换声点附近时,一些练习者很容易为了达到某一音高而提喉或者掐嗓子,显然,对于这种错误的发声方法必须及时加以纠正,确保演唱者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进行表演。
在美声演唱中,高音演唱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而高音演唱最绕不开的一部分就是头声,头声属于高音的关键部分。单独的头声练习能够让演唱者快速感知到头声的声音走向,进一步形成发声器官的肌肉记忆和内听觉记忆,能够帮助演唱者在后续的演唱中熟练使用头声。头声训练的效果会直接影响演唱者的高音发声,尤其是对于男性演唱者来说,单独的头声练习能够让其在高音演唱中更为轻松地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而对于女中音和女高音演唱者来说,这部分训练也能够使其声音的过渡更加顺利,更好地促进其现有演唱技巧的提高。一般而言,中低声部的男性演唱者大多数是用胸声和混声来演唱的,而单独的头声训练可以帮助其更加准确地找到发声位置,且这一系列训练能够帮助其进一步掌握喉部内外肌肉群的工作协调性,从而更好地练习高音发音。需要注意的是,在训练初期,一般是不分性别的,都会出现假声或者音量较小的现象,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杓间肌与环杓侧肌的训练强度不足,导致声带闭合不良,这就需要演唱者经过长时间的持续性训练来进一步掌握相应技巧。当然,相较于胸声的单独训练,这一训练的难度是相对比较大的。胸声训练的音域与人们日常讲话的声音区间基本重合,而头声发声是一种日常不常用到的技能,但美声高音演唱却离不开这方面的支持,如果缺乏协调性、系统性的训练,那么演唱者每发出一个高音,都会是声带的一次超负荷工作,由此可见,头声训练能够让演唱者更好地掌握高音发音方法,同时也可以避免用嗓不良而导致声带损伤等情况。
所有演唱技巧、发声方法的运用前提是要正确掌握气息,因此,气息单独训练是胸声与头声各自声区训练的前提所在。在具体开展训练的过程中,训练者要选择一个良好的演唱姿势和正确的呼吸方式。正确的姿势和体态一方面能够使训练者建立正确的呼吸概念,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演唱者的表演更加具备观赏价值。一般而言,演唱者在站立时头要直立,不能过度昂首,也不能低头,要挺胸,骨盆放松,肩部保持自然放松状态,尽可能确保肋骨外扩,为呼吸活动提供杠杆作用,身体的重心落在前脚掌上;调整好体态可以进行“狗喘气”练习,这部分练习就是模仿犬类在剧烈运动以及特别炎热的情况下快速呼吸的状态。此外,还可以选择吹管法进行气息练习,训练者可选择一个500 毫升的空瓶子,在其中装入一半的水,然后找一根橡胶皮管插入瓶内3 厘米左右,用嘴含住外端保证嘴角不漏气,然后通过管子向水瓶中吹气,在吸气时要尤其注意避免吸入水导致呛咳,吹气时要发元音“u”。在训练过程中,训练者要保证肌肉放松,感受胸腔的共振,同时还要关注瓶子内的泡泡数量,尽可能保证瓶内泡泡数量的平稳。这种方法能够帮助训练者更好地掌握喉位,获得更低和更稳定的喉位,而且训练过程也可以稳定气息,锻炼气息控制能力,是后续升级单独声区训练的重要前提。
胸声单独训练的关键点在于要确保练习过程中的声音控制,声音要从口腔流出,不能进入鼻腔。胸声单独训练可以选择的方法相对较多,如练习气泡音和音阶练习等。其中,气泡音是胸声的基础,也是具体演唱中保护嗓子的重要方法之一。一般而言,在进行气泡音训练时,训练者要在保持正确演唱姿势的基础上,充分放松面部肌肉和颈部肌肉,嘴微微张开,喉咙打开,将下巴和舌部肌肉完全放松,保持舌骨和甲状软骨不用力,声带正常闭合,然后以气息冲击发出“啊”的声音。声音运用正常说话的音高即可,之后减弱音高感受声音位置逐渐向下移动,获得有颗粒感的气泡音。上述是最为基础的一种练习方法,在此基础上,训练者可以进一步尝试胸声五度音阶练习,其一般由气泡音作为起音,之后,女声由g1 开始,男声从g 开始,发出英语国际音标的元音“e”声。在具体训练过程中,训练者要注意,既要确保每组音阶练习清晰,同时又不能压迫声带。要注意打开肩膀,放松肋间,所有的音都要从口腔出来而不能进入鼻腔,不能挤压声带,尤其要保证发音的清晰与声带的放松。之后,可以开展胸声三度音程阶梯练习,女声从f1 开始,男声从g 开始,发英语国际音标的元音“a”声,以方便于让出舌根,打开喉咙,保持面部与颈部肌肉放松,多一分挤压,少一分漏气,在发声过程中感受上行时声音的膨胀。之后,训练者可以进行胸声八度琶音练习,这部分练习的最大音程一般为纯4度,能够帮助训练者在音高迅速增高的过程中进一步稳定声带。
头声单独训练是优秀高音演唱的基础所在,同时也是声音传远、致远的重要支撑。头声单独训练一般包括半音基础练习、五度音阶练习以及八度琶音练习。就半音基础练习而言,女声一般是从最低音e1 到b1,男声则从c1 开始,在发音过程中,浊辅音的应用有利于声带的完全闭合;五度音阶练习能够让练习者感受到声音从头声滑落到口腔的这一过程所传出的感觉,能够帮助练习者进一步掌握相应发音技巧;八度琶音练习方法基本与前述相似,以口型狭窄、发音位置靠前的元音作为起音,练习者在找到头声的鼻腔通道之后,可以逐渐扩大口型以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发音位置。头声训练所用八度琶音练习方法与胸声训练的区别在于,头声训练主要是通过八度琶音促使音高快速上升。这种方式能够帮助练习者更好地感受头声发声的特点,同时形成肌肉记忆,便于日后在演唱过程中的合理运用。
总之,所有训练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目的,即进一步提升训练者在歌唱方面的能力与素质素养。通过系统性训练,训练者可以更好地感受到不同声区、不同音高的不同的声带变化、气息变化,从而更好地掌握适合自己的发声技巧,为今后美声歌唱事业的进步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