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文化学术研究的新进展
——海洋·非遗文化论坛(厦门)学术成果综述

2022-03-06 22:59:03邓文金林晓峰
闽台文化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闽南海洋文化

邓文金 林晓峰

(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中心,福建漳州 363000;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福建漳州 363000)

2021年12月10日至11日,由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和厦门文化旅游局共同主办的海洋·非遗文化论坛在厦门隆重举行,参加本次论坛的领导、专家及有关单位的代表近200 人,会议收到论文162篇,全文收录130篇。

总结这次论坛,可以概括为三句话: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成果显著。会议的主题“海洋·非遗文化论坛”体现了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符合党中央关于2035 年实现文化强国和海洋强国的要求。与会专家学者认真学习领会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闽南文化大有文章可做”的指示精神,紧扣论坛确定的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和研讨。论坛安排四位专家作大会主题发言,分三个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并进行分组汇报交流。论坛时间虽短,但各位专家的精彩发言和学术创见为我们奉送了一次丰富的学术盛宴。各有关高校、研究机构、社会组织的专家学者和政府有关部门从事文化和对台交流工作的领导,以及来自基层一线的闽南文史爱好者汇聚一堂,共同研讨海洋·非遗文化及相关热点问题,也是这次论坛的一个鲜明特点。许多来自基层一线的学者为论坛提供了生动的研究案例和新鲜资料,这对于丰富论坛内容和推进闽南文化学术研究很有裨益。

一、闽南海洋文明与海洋历史文化研究的新突破

论坛有不少文章对闽南海洋文明与海洋历史文化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立体交叉式的深入研究,在不少热点问题上取得了若干突破。例如陈耕和符坤龙从比较宏观的角度论述了闽南海洋文化的特质、历史地位,陈耕提出基于人类走向海洋的历史,必须按照历史思维的长时段、全局性、动态性重新认识、定位闽南文化,闽南海洋文化是中国海洋文明的典型代表。符坤龙则认为包括台湾在内的闽南人在大航海时代起了关键性的作用,闽南海洋文化一直深深地影响了台湾的历史发展与进程。林晓峰认为闽南文化由表及里浸透了勇于拓进的海洋精神,闽南文化通过海洋将中国推向世界,闽南文化也通过海洋将世界带回中国,闽南文化对建构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良性循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多位学者聚焦厦门与海洋文化,对厦门的崛起及其在闽南海洋文明发展中的地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杨彦杰论述了明末清初厦门海洋地位的兴起,认为16、17世纪,东亚海洋格局剧变,厦门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日益兴起,月港时期厦门是闽南海防线上的重要据点,郑芝龙时期,厦门的海洋地位进一步提升,郑成功势力兴起之后,厦门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得到历史性发展,成为当时中国最重要的海上贸易基地、强大的海洋力量核心、闽南向外移民和文化传播的枢纽。彭维斌探讨了厦门海洋文化发展的历史节点和阶段性特征,黄锡源对厦门海洋贸易的形成和变迁过程进行了梳理,陈文滨分析了厦门港的港口孕育与发展,蔡少谦则从浯屿水寨内迁厦门的角度分析了厦门海洋历史文化的孕育,蔡秀草论述了海洋文化对厦门近代教育的影响。以上研究表明,明清以来,厦门在闽南海洋文化的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历史上泉州与漳州在闽南海洋文明发展中所扮演作用也是无可替代的,它们各自拥有自己辉煌的时代。林华东以泉州入列《世界遗产名录》为例,深刻分析了泉州曾经具有世界最先进的海外贸易体系和多元共荣的社会结构,进而认为,泉州是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贸易中心,泉州向世界展示了“向海而兴、多元互信”的中国海洋文明模式。陈彬强从微观的视角,对有关宋福建提举市舶蒲寿庚的史料进行考辨,认为《达埔蒲氏族谱》记载蒲寿庚于咸淳二年出任福建提举市舶是可信的。涂志伟论述了明中晚期以月港为中心的国际海上贸易网络,认为明中晚期以月港为中心,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国内、国际海上贸易市场网络体系,真正发展成为环绕全球、联系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周庆辉、范殷铭研究了漳州月港“海丝”发展问题,认为月港“海人”继承并提升宋元以来的航海技术,为月港开启海丝提供了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持。陈庆元、王民辉从明张燮《修<东西洋考>竣事归舟放歌》一诗,分析了《东西洋考》一书的研究方法、研究态度与写作过程,使人们更为具体地了解、认识《东西洋考》的价值。除了以上集中讨论的问题外,还有若干论文探讨了一些具体的问题,如林艺谋分析了过南洋的仙都人,徐惠君探讨了海丝视域中的福建闽南地区古陶瓷,陈县樑、金国平研究了琉球汉诗中的中国元素,魏宁楠探究了清末民国时期福建侨乡的螟蛉子习俗,陈辰立对传统时代台湾澎湖、北港的海上驿站进行了分析,陈立群对东山大帽山贝丘遗址考古作了补充研究,认为该遗址主人属于我国东南土著民族或称之为原南岛语族。黄燕青、任江辉论述了中国海洋民俗文化在日本的传播及影响。陈忠杰、蔡刚华探讨了烟草业的引进、传播与创新,叶农、宋玉宇、金国平从苦力合同的视角分析了澳门与契约华工赴古巴及相关问题。这些论文丰富了闽南海洋文化的研究内容,对进一步认识闽南海洋文化的特质及多样性面向具有启迪意义。

二、闽南非物质文化研究的新进展

论坛有多篇文章对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在若干问题上取得新进展。首先是对送王船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石奕龙对泉州富美宫传统的送王船仪式与闽台送王船仪式进行实证性的考辩,认为富美宫传统的送王船仪式与目前以“闽台送王船”命名的迎王、送王仪式的形式与意义有很大的不同,并非同一种仪式,前者将王爷视为瘟神,后者迎、送的王爷是代天巡狩的“钦差”。石奕龙的这个分析消除了以往学界的诸多误会,有助于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夏敏在他的论文中则认为送王船初义为送瘟神,但是在闽台两岸和海丝沿线国马来西亚被附加上多种目的,在代天巡狩的名义下,有瘟神功能的王爷演变成全能神。蔡亚约对送王船的往事今生进行了梳理,认为送王船是广泛流传于闽南和马来西亚沿海地区的镶灾祈安仪式。张旸从送王船的角度论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叶茂樟、范怡婷、杨柳分别探讨了非遗进校园、社会公众参与非遗保护、非遗保护与文化产业软实力提升等问题。闽南传统艺术与工艺也得到了诸多学者的关注。王伟从区域文化治理的视野论述了闽台歌仔戏的百年变局刘丽研究了闽台歌仔戏“跳加官”仪式李燕琼对传统芗剧《三家福》文本改编问题进行文化阐释。康国晶就闽南锦歌在地方高校传承与创新问题提出具体的建议。廖杏子从海上丝绸之路的视角分析了泉州南音在东南亚的传播与影响。魏琳对闽南语传唱琴歌做了思考,认为用闽南语传唱琴歌具有可行性。黄晓东论述了闽南地区诗歌的发展方向与特点。郭明木对建立闽台早期戏曲音乐有声档案提出了构想,颜晓星从闽南民俗文化的视角研究了台湾喜剧电影,指出台湾喜剧电影的在地性不是文化割裂现象,相反是闽南俗文化核心内涵的体现。多位学者聚焦民间信俗问题,郑玉玲论述了闽台关帝信俗仪式乐舞的承继与创新,蔡天新、王鹏分别探讨了一带一路视野下妈祖文化名片提升、漳州东屿天后宫妈祖信俗等问题,何振良探析了泉州天后宫建筑文化特征,连心豪探讨了施琅请封“天后”问题,认为清初加封妈祖“天后”与施琅统一台湾直接相关。王建红分析了“开漳圣王”形象塑造的时代语境,蔡历丞分析了德化吴公真仙信仰在马来西亚的传播,吕瑞哲则对宋元明清保生大帝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刘莹探讨了图式理论对闽台信俗外宣翻译的阐释,蔡秀星关注闽南民间信仰传承的影响数字化问题。洪宗欢、朱学峰、许子贤分别对养身茶尤循草、中草药绞股蓝和闽南养生健康问题作了有趣的介绍与分析。不少学者还把研究视野投向当下的乡村振兴,体现了浓厚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如,李宏江关注传统信俗文化重建与乡村振兴问题,探讨了传统信俗作为乡村振兴基础的可能性;李英伟论述了闽南书院文化传承、创新在乡村振兴中的意义与作用;涂慷对乡村战略下闽南传统手工技艺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周仪扬则对闽南地区传统家训与新时代家风建设进行思考,认为传统家风要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共荣共通,共赢共发展。此外,张荀论述了清代厦门“工夫茶”文化及其延伸与发展问题,张辉就“闽南筝”流派的正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柯福晟就锻造陶瓷产业链建成文化聚集区提出了有益的建议,戴冠青、胡璟分别讨论了泉州古桥及古桥故事在古城复兴中的意义、旧城改造设计等问题,谢华章则论述了闽南土楼民居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陈桂炳对泉州侨批作了历史民俗学的解读。上述成果体现了非遗文化研究的最新进展,对推进该领域研究的深化有积极意义,同时也为政府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了理论与知识的支撑。

三、红色文化、先贤及相关问题研究的新拓展

论坛对闽南红色文化、先贤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有所拓展。红色文化是中共党人和革命先驱给后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闽南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此次论坛有多篇论文对此作了初步的研究分析。欧阳祺滨分析了龙海红色文化保护传承的现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红色文化精品创作、稳妥推进红色文化教育、挖掘红色旅游资源等保护传承的路径措施;宋丽丽对红侨陈嘉庚“为社会好”价值观的群落效应作了深入的分析;钟昌斌对嘉庚精神在中国革命精神系统中的独特地位和重要作用进行概括和总结;陈志雄则对陈嘉庚“中国的希望在延安”的论断进行解读,指出新时代陈嘉庚的这个论断还将激励海外华侨华人与中共紧密合作,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在先贤研究方面,多篇论文聚焦朱熹、苏颂、王阳明、李贽、黄道周、郑成功等闽南先贤。林晓峰认为以颜思齐、郑芝龙、郑成功、陈永华、蓝鼎元等为代表的闽南英杰,最先把朱子理学带到台湾,奠定了以闽南文化和朱子理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闽南文化更进一步将朱子理学传播到了更远的东南亚地区,并逐渐得到东南亚社会的普遍认同,促进了东亚中华文化圈的形成。涂志伟、林晓峰对青年朱熹长泰行诗作进行了深入的考辩,认为朱熹记长泰县诗共五首,这些诗印证了了朱熹受到闽南风物的影响,也流露出青年朱熹的心态和思想倾向。庒丹、刘嘉欣对朱熹经学诠释与闽南楚辞学的关系作了有益的探索。赖东升、叶茂樟分析了苏颂的教育改良思想,胡悦对苏颂与苏轼的交游作了系统的梳理考察。温欣、张荣仁分析了李贽对儒家的审视与批判。邹自振论述了李贽对汤显祖的影响。近来阳明学也受到闽南学者的关注。张山梁研究了阳明学与南靖县治,认为王阳明及其后学在南靖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邱添乾对明正德十二年王阳明入漳路线作了较深入的考辩。孙君恒、关殷颖分析了黄道周的君子观。张哲民经过考证,认为清康熙间营山县令张玉璘乃黄道周长孙。阮惠玲分析了蓝鼎元古文的价值与影响。郑成功研究虽是老课题,但在此次论坛上再次得到关注。杨伟忠对清代以来郑成功研究作了系统、深入的梳理,为学界深入研究郑成功提供了方便。周芷茹探讨了延平郡王郑成功信俗。郑巧玉则对龙溪古县与郑成功的关系及古县郑氏祖地文化进行了探究,披露了不少新的资料。李加添分析了李光地的家训、族规和乡约,认为安溪湖头李氏家族成为世家大族应归功于李光地倡导的家训与族规。黄佳作、许刚研究了许南英漳州诗词及许氏父子在闽南的朋友圈往事。林海南、林河山研究了长泰东山五友的生平事迹,并对长泰新发现的明清碑刻进行初步考证,体现了一线文史工作者的贡献与艰辛。林东杰、吴鸿丽从比较宏观的角度分析了闽南理学的经世致用传统、探讨了近代闽南社会巨变中的重要群体士绅与商绅的作用。此外,还有论文对陈元光的兵学思想、徐霞客东山行、探花林釬及在漳史迹、民族英雄陈化成的闽台往事等进行专题研究。

四、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及涉台研究的深化

论坛有多篇文章围绕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及涉台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学术见解,研究有所深化。张静容对闽南文化与台湾社会融合发展问题进行探索,认为千百年来闽南文化及其精神在台湾广为流播,深深地融入了台湾社群生活之中。颜志晃则从文化认同的角度阐述了闽南文化对两岸融合发展的作用与意义。郑晨寅从文化传播的视角对陈元光和郑成功进行了比较研究,阐述他们在开漳和开台中的作用。郑道聪从台南俗语的角度看论述了闽台文化渊源关系。梁宏彦分析了厦门与台湾戏剧艺术的交流融合。江智猛论述了清代名将吴英统一台湾的历史功绩及地位。林晓峰、李禄然対南靖过台湾进行再探讨,对若干史实作了有益的补充。邓文金对清前中期台湾社会动乱中的漳州移民问题作了较深入的分析,认为漳州移民在台湾社会动乱中的表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前中期台湾社会矛盾及社会现象的复杂性,说明了漳州与台湾两地具有割不断的紧密历史联系,也佐证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林星论述了陈嘉庚在光复初期赴台闽南乡亲中的形象及影响,指出,在两岸文化交流中,陈嘉庚也是重要的文化品牌。吴秉勋、杨于萱从海洋文化的视角对清代台湾“罗汉脚”的定义进行重新审视,认为这个以往较为负面的特殊阶层是当时冒险渡海移垦的先锋,是早期台湾土地开发的劳动力来源,是汉番族群融合的中介。林成瑜对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唐广济大师行录碑》作出初步解释,认为此碑的发现对研究三平寺及三平义中禅师文化的发展进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李铭佳对《销释金刚科仪》在闽语区的活态传承进行了分析,指出该科仪自清代传入台湾后,与在地宗教、丧俗、曲艺文化相结合,成为正统佛教和民间佛教、斋教等群体共同信持的一部度亡经典。

除以上四个方面外,还有不少论文对闽南文化相关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如谢重光对泉漳整合与福佬民系的形成作了较深入的研究,认为至唐末五代,泉漳两州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两州民间社会在语言、习俗、经济形态、社会心理诸方面也加速整合,更趋一致,由此孕育形成了一个新的民系福佬民系。朱定波、陈金华对泉州姓氏文化作了探析。许初鸣则比较了闽南文化与潮汕文化的异同,指出这两个文化区虽有不同之处,但更多的是同大于异,可谓同根同源。李向群研究了闽南观音信仰与观音文化的跨域传播。郑丽娟以南靖庄氏为例,探讨了风水与家族发展的互动关系,指出,在传统时代,风水对家族发展的重要性。金国平对葡萄牙语词拍卖一词的入华史作了清晰的梳理和解读。

五、几点建议

本次论坛虽然取得了不少新的学术成果,发掘了一些新史料,特别是在闽南海洋文明、海洋历史文化、非遗等研究上取得较大进展,一些很有潜质的学术新秀也脱颖而出,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和缺点,如:有分量、原创性的学术论文较少,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较陈旧,应用性研究与接地气的课题偏少,文献资料的发掘不够深入,部分论文不重视学术规范,等等。

针对上述不足与问题,我们建议,从事闽南文化研究的学者在今后的学术研究中,要更加自觉地从国家战略需求出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聚焦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聚焦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贯彻实施,围绕文化强国、海洋强国建设,围绕新福建建设,关注新形势,研究新问题,以更加出色的学术成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闽南海洋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闽南文化传承
快乐语文(2021年11期)2021-07-20 07:41:48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海峡姐妹(2020年10期)2020-10-28 08:08:20
谁远谁近?
闽南,闽南
商周刊(2018年12期)2018-07-11 01:27:24
海洋的路
当代音乐(2018年4期)2018-05-14 06:47:13
闽南拍胸舞迎来台湾小弟子
海峡姐妹(2017年8期)2017-09-08 12:16:45
爱的海洋
琴童(2017年7期)2017-07-31 18:33:48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小学科学(2017年5期)2017-05-26 18:2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