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分析

2022-03-05 21:01李杰苏清兰
现代管理科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产业结构升级数字经济主成分分析

李杰 苏清兰

[摘要]随着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日益彰显,仅局限于数字经济发展本身的研究,难以说明其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鉴于此,基于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发展规模及发展环境三大维度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进行测度,运用面板数据模型研究数字经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结论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升级水平高度相关,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对其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正向作用,但存在东、中、西部的区域作用程度差异,具体原因可能在于数字经济发展的边际贡献差异;金融化发展水平及政府财政投入对产业结构升级有显著的正向作用。针对实证结论,从协同共建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统筹区域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数字金融与实体经济融合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数字经济;产业结构升级;主成分分析;双固定效应模型

一、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广泛应用,数字经济对世界经济及中国经济的影响呈加速增强势态。据统计,在过去30年间,全球数字经济对GDP增长的边际贡献率是非数字经济的7倍多。截至2022年6月,全球86个国家(地区)共221家网络运营商实现5G商用,有38个国家(地区)的数字经济增速显著高于GDP增速。美、英、德三国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均已超过60%,其数字贸易出口总额在全球占比达到65%1。中国自2015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并提出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以来,政府持续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根据中国信通院2022年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统计,中国数字经济总量由2015年的18.6万亿元增至2021年的45.5万亿元,占GDP比重从27.1%提高到39.8%。“十四五”规划更是明确要求提高中国的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水平。面临数字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数字化转型成为中国所有企业未来10年的主旋律,根据IDC的调查报告,截至2021年底,中国排名前1000名的大型企业中,超70%的企业均已将数字化转型定位为企业的核心战略。

数字经济的发展得到了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且研究视角不断拓展,从仅关注数字经济本身的发展到研究数字经济与收入水平、就业结构、国民经济、绿色发展等的关系,对于数字经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也开始出现。但综合来看,目前学术界对数字经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进行全面论证的文章相对较少,难以充分阐明数字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本文从数字经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视角研究其作用机理和促进效果,从而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期为新时代双循环格局下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二、 文献综述

目前,学术界关于数字经济与产业结构关系的相关研究主要涉及数字经济本身发展、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作用两大方面。

关于数字经济自身发展状况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第一,数字经济的涵义及其测算。关于数字经济的具體涵义,目前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数字经济是由数字技术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经济业态[1]。”该观点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可。关于数字经济的测算[1-4],主要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例如:宏观层面有OECD发布的《衡量数字经济:一个新视角》,中国信通院每年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等的测算,微观层面包括了企业的测算及个体学者的测算等,如腾讯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互联网+”数字经济指数》,多位学者采用熵值法、灰色关联法、核密度估计法等对不同年间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进行了测度。第二,数字经济与政府关系。数字经济时代,垄断问题日益加重,由此也带来了政府监管、政策制定、安全开放等新配套体系的发展[5-7]。第三,数字经济与经济发展[8-9]。多位学者从收入公平、环境优化、社会进步等视角出发,研究了数字经济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

关于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方面,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得出了较为一致的结论,即“数字经济的发展能够显著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例如:在理论层面,张于喆指出数字经济驱动产业结构升级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制造业数字化改造为切入点,对所有实体经济进行改革,以驱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10]。荆文君等认为数字经济的发展会引致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11]。丁守海等提出为促进产业结构向中高端升级,应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加快多产业的融合发展[12]。在实证层面,沈运红等运用改进后的熵值法探索了数字经济对传统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具体影响[13]。陈堂等以新经济理论为视角,运用静态和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得出数字经济能够促进省际区域内外的产业结构升级[14]。张腾等认为数字经济覆盖广度与支持服务程度对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产生积极作用[15]。

综合来看,首先由于学者研究视角的不同,对于数字经济发展的理解存在差异,导致选取指标的侧重有所差异,对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测算有待进一步完善;其次,已有文献对于数字经济驱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具体影响机制的研究还不够完善,定量研究相对缺乏。相较于现有研究,本文的探索性贡献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逻辑更为紧密清晰。在厘清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理及传导机制基础上,再按规范性论证逻辑选择评价指标及实证模型,不仅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于一体而且还达到相互印证之目的。二是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指标评价体系的探索创新,其二级指标不局限于数字经济规模本身,而是分类归纳为基础设施、发展规模、发展环境三大维度,相较于以往文献,衡量更为具体、测算更符合现实、层次更为清晰、指标方位更为全面;三是产业结构升级的识别依据更符合现实。传统产业结构升级判断标准基本局限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次产业的递进更替,本文综合考虑三次产业更替及按要素密集程度体现的劳动密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质态升级依据,这一综合标准更能体现当今全球科技竞争及高质量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评判要求。

三、 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理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2》认为数字经济发展涵盖四部分内容,如图1所示。

“数字产业化”是指大量孕育新生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在数字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奠基石的作用,同样也催生了一批新兴业态的产生与发展。不论是技术层面的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5G通信等,还是应用层面的新零售、新制造等的发展,前提都需要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完善。“产业数字化”是指应用数字技术和数据资源使传统产业成本降低和效率提升,其是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双向互补激增式发展推进数字经济规模快速扩张(图2)。

同时,数字经济凭借其数据化、网络化、普惠化、精确化、平台化等一系列特点,使得传统三次产业发展与之紧密交融,且不断催生新业态,从而扩大数字服务业规模,助推“劳动密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的产业质态更替变换的同时也体现出一二三产业的依次递进。数字经济主要从培育新兴产业、升级传统产业、促进产业融合3个方位推动产业效率提升及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扩张现代服务业规模,进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其作用机理如图3所示。

首先,随着数字产业化实力不断增强,新型数字技术类产业层出不穷,一大批创新性数字产业的出现,提高了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水平,使得相关产业生产体系更加完整,助推了我国产业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迈进的步伐。

其次,产业数字化的深入发展催生了传统产业新的机遇。其一,电子商务、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数字化新模式接踵涌现,使得农业生产、经营、流通和销售过程得到不断改进,促进生产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即实现了第一产业的升级。其二,工业数字化转型孕育广阔的成长空间,不仅表现为数字经济在工业采购、研发、生产、运输、销售等方面提供有效信息供给,还表现在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的全面加速,其为工业生产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使企业能够转向智能化、高效化、绿色化发展,从而促进第二产业的升级。其三,服务业数字化升级前景广阔,数字经济与服务业间的相互融合渗透式发展,能够实现服务业供给端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使服务真正符合客户需求,增加了服务的技术含量,丰富了服务业的内容,进而实现服务业的升级。

最后,无论是对传统三次产业间的融合发展,还是新业态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在促进产业融合方面的作用均越来越突出。在现今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状况之下,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发展,一是会推进三次产业及新兴业态融合产业效率的提升;二是会促进相关产业产生降低成本、创新技术、增加产品附加值等经济效益;三是会推进数字服务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产生第三产业数字服务业的规模经济,使得数据、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成为提高生产力的主力军;四是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之下,促进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四、 数字经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测度

以上述分析的數字经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理为依据,分三步进行实证测度:首先,选择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发展规模、发展环境三大维度共计17个指标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算2012—2020年除西藏和港澳台外的全国30个省(区、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其次,在分析现有产业结构升级量化衡量方法的基础上,计算出对应30个省(区、市)产业结构升级水平;最后,建立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对全国及分区域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以测度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效果。

1. 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建构及测算

(1)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前文对数字经济概念界定的理解,借鉴茶洪旺等关于中国区域动态信息化综合指数及《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2)》中DEI指数测算方法[16],本文采用综合评价方法,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综合三级指标体系,包括3个二级指标和17个三级指标(表1),衡量各个省(区、市)数字经济的发展水平。

二级指标3个维度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水平、规模水平和环境水平,其具体涵义如下:数字经济基础设施水平能够反映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设备、资源配置等,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前提;数字经济发展规模水平则能够直接体现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状况;数字经济发展环境注重于数字经济的创新水平以体现发展能力。

(2)数据来源及处理

2012年国务院首提“互联网+”并出台系列指导意见,综合考虑相关政策及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除港澳台和西藏外的全国30个省(区、市)2012—2020年的面板数据进行测度。17个三级指标的原始数据,除移动电话用户的数据来源于工信部外,其余指标数据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中的相关统计年鉴以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官网。

本文采用综合评价法衡量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在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之后,确定各指标权重,通过指标加权,计算得出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具体过程如下:

①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标准化处理后,运用SPSS软件进行KMO和Bartlett检验,判断是否适合做主成分分析,检验结果见表2。

表2显示:检验的KMO值为0.750,介于0.7和0.8之间,满足主成分分析的前提;此外,Bartlett 球形检验结果显示其卡方值很大,且显著性概率为0.000,数据通过Bartlett形度检验(p<0.05),即认为各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说明适合进行主成分分析。

②对各省(区、市)数字经济指标做主成分分析,输出方差贡献率,根据特征根大于1,累计贡献率大于80%的原则提取主成分,提取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到,一共提取出3个主成分因子,特征根的值均大于1,其方差解释率分别为45.774%、32.075%、10.389%,累积方差解释率达88.239%。其对应加权后的方差解释率(即权重)依次为45.774/88.239=51.88%,32.075/88.239=36.35%,10.389/88.239=11.77%。

③根据进一步计算得出的主成分得分系数,建立主成分F1、F2、F3分别的主成分因子得分矩阵,再根据主成分因子得分及方差贡献率构造综合得分系数F如下:

F=(51.88[×]F1+36.35[×]F2+11.77[×]F3)/88.239  (1)

将综合得分系数进行归一化处理即得到各指标权重值,带入相关指标计算得到各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权重,最后根据各指标权重加权计算出各省(区、市)2012—2020年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表4)。

从纵向来看:全国30个省(区、市)2012—2020年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逐年稳步上升势态,但东中西部区域纵向水平提升程度存在一定差异。从横向来看:东中西部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呈现东部>中部>西部依次递减的梯度状态。数字經济发展水平的多元化区域差距并存,具体表现为两方面:首先,各区域内部的差异,东部区域发展水平最高的江苏省与发展水平最低的海南省之间差距非常之大;中部的河南与山西以及西部的四川与甘肃的差距均很大;其次,东中西区域间及区域内的交织差异,东部广东、江苏、浙江等虽然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但天津、吉林、海南等地区数字经济的发展落后于中部的河南、西部的四川等地区;宁夏、新疆、青海及甘肃等西部地区虽然处于落后水平,但也不乏有四川、陕西等发展较好的地区;中部地区除河南数字经济发展势头最猛外,安徽、湖北、湖南等地的发展较东部的黑龙江、海南等有明显的优势。说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取得了一定成效。

2. 产业结构升级水平评价指标及测算

结合配第-克拉克定理及前文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解,借鉴学者孙勇等的测算方法[17],从三次产业产值占比来衡量产业结构升级水平。即依次向一、二、三产业系数赋权为1、2、3,基于三次产业产值比重及其权重的方式构建产业结构升级水平指数(uis)如下:

[uisit=i=13qi  ×i] (2)

其中,[qi  ]表示第i产业增加值占总产值的比重,uis的取值范围为[1,3],越接近3说明该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水平越高。根据(2)式,测算得到各省(区、市)产业结构升级水平指数如表5所示。

从纵向来看:全国30个省(市、区)2012—2020年间产业结构升级水平程度不断提升。从横向来看,东中西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水平发展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区域发展水平的多元化状况同时并存,具体表现为两方面,第一,东中西各地区之间的差异,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水平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状态,且差距还在逐渐拉大。但也存在部分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发展水平优于东部地区的省份,如西部的重庆、中部的山西高于东部的福建、吉林。第二,东中西各区域内部的差异,东部区域2012—2020年间产业结构升级水平指数最高为北京和上海,黑龙江则一直排位靠后。中部的安徽、山西、湖南以及西部的四川等,产业结构升级水平速度逐步加快,西部的贵州、内蒙古、甘肃等地则产业结构升级发展速度过慢。

3. 实证模型测度

本文通过构建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来测度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效果。

(1)变量选取

本文选取前文得出的产业结构升级水平指数(uis)作为被解释变量,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指数(dei)作为解释变量,并引入经济发展水平(pgdp)、政府干预(gov)、金融化水平(fin)及城镇化水平(urb)作为控制变量。

经济发展水平,必然影响并体现产业结构状况,本文选用人均GDP取对数来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干预,在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和财政支撑地区性调节作用越来越突出的背景下,政府仍需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外部性干预作用,进行及时有效的动态管理,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本文选用“公共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来衡量政府干预水平;金融化水平,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资本往往流向效益高的地区和行业,既推进又体现产业结构升级状况,本文选用“金融业增加值占总产值的比重”来衡量地区金融化水平;城镇化水平,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劳动力、资金和技术加速向城市聚集,现代工业体系快速建立,服务业迅速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本文选择“城镇化率”来衡量地区城镇化水平。

(2)数据说明

根据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的研究对象为2012—2020年我国除港澳台及西藏外的30个省(市、区),所涉及的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及EPS数据库。此外,对于明显存在异常的数据进行了winsor处理,部分缺失数据利用插值法、平行趋势预测等方法进行了相应的补全处理。

(3)模型建构

①平稳性检验。运用软件Stata16.0,采用LLC及IPS方法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得到结果如表6所示:

可以看到,各变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均通过平稳性检验,故可以运用该组面板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回归分析。

②模型构建。由于静态面板数据的回归模型主要包括混合普通最小二乘法回归(Pols)、固定效应回归(FE)以及随机效应回归(RE)。为了获得更为科学合理的回归结果,本文将3种回归模型进行了Chow、F以及Hausman检验,检验结果显示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更加合适。因此,本文选择建立双固定效应模型,模型具体形式如下:

[uisit=α0+α1deiit+α2pgdpit+α3govit+α4finit+α5urbit+εit]

[i=1,2,…,n     t=1,2,…,t] (3)

其中,[α0]为截距项[;uisit]表示产业结构升级水平,为模型中的被解释变量;[deiit]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是模型中的核心解释变量;pgdpit为经济发展水平;govit为政府干预;finit为金融化水平;urbit为城镇化水平,这4个变量为控制变量;[εit]为随机扰动项。

(4)回归分析

本文分别分省份、分区域进行回归,测度数字经济发展及相关因素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以便细化实证结果。

①分省份回归分析。对整体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结果如表7所示。

表7结果显示,各变量均通过显著性检验,且为了检验基准回归结果的科学性,运用剔除异常值、变量替换等方法对回归模型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经检验各模型拟合效果均较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指数系数为正,说明数字经济发展对于产业结构的升级有着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从变量系数大小来看,金融化水平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最明显,说明金融业资金融通效能越高,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则越明显。金融业发展规模的扩大对第三产业产值的贡献也在增大,进而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城镇化的发展也对产业结构的優化升级产生了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城镇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居民对各类产品的需求也进一步推动了相应产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推动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及政府干预水平也会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生促进作用。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生产力和人均收入水平会不断提高,三次产业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而政府则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等方式来调节市场机制,从而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②分区域回归分析。由于数字经济的发展在不同区域存在一定的差异,即区域之间存在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所以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发展的影响会因为区域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因此,本文将观测样本分为东部、中部以及西部三大区域1运用双固定效应模型分别进行相应的回归估计。由于分组回归可能会产生组间系数差异的问题,而致使不同组间系数无法进行直接比较,所以在初步回归结果基础之上,本文运用费舍尔组合检验方法进行了组间系数差异检验,结果显示该三组解释变量回归系数间是可以进行比较,具体分区域回归估计结果如表8所示。

表8结果显示,东中西部地区主变量回归结果均表现显著,因而各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均具有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但区域促进效应存在差异,呈现出西部>中部>东部的递减状态,而产生该结果的可能原因则是边际贡献,在东部地区第三产业占比已经较高的发展状况之下,其产业结构自身较中西地区相对更为高级化,因而数字经济作为以第三产业为主而发展的新业态,其对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边际贡献效应最为明显,中部次之,东部促进效应最低。学者韩建等也认为虽然东部发达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规模更大、水平更高,但数字基础设施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的转化成本和交易成本相对较低[18]。

五、 结论及对策建议

基于前文对数字经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理分析及实证测度结论,本文综合归纳结论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1. 综合实证结论分析

本文实证测度结论可综合归纳为以下两方面:

首先,从全国整体来看,我国各省(市、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状况均呈现持续向好态势;数字经济的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相互促进,助推数字经济规模加速扩张,数字经济发展又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金融化水平提高对产业结构升级也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其次,从不同区域来看,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升级水平表现为显著的区域正相关性,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区域梯度递减态势,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广东、浙江,其产业结构升级水平也高,相反,西部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低的青海、宁夏、甘肃等省(区),其产业结构升级水平排名也靠后;因边际贡献递减的缘故,数字经济发展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大小却呈现出与两者各自发展水平(东部>中部>西部)的区域梯度递减相悖的状态,即越是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越小;政府干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作用的大小在西部地区表现的最为明显,其对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说明越是数字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高度化不够的区域,越需要政府增加公共财政投入来引导带动经济发展。金融化发展水平对于各区域的产业结构升级也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金融业是实体经济的血脉,要提升服务质效,必须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加快发展的同时防范新型风险,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重要作用。

2. 相应对策建议

针对主要研究结论,提出以下3个方面对策建议:

(1)以新基建为契机推进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区域联动共建,加大数字经济区域协调发展张力,协同推进各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新时代高质量内循环畅通提供设施平台支撑。

基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高度正相关,以及数字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作用的边际贡献区域效益差异的研究结论,要推进数字经济与产业结构优化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统筹区域协调的制度优势,借助新基建政策契机,整合各省(市、区)要素,通过区域要素互补,共建共享数字经济基本设施,为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提供平台支撑。主要举措包括3个方面。

一是在互联网普及度较高的地区,要进一步对区域网络进行扩容升级,对老旧及不合理的光缆线路等进行更换和调整,扩大宽带容量,进一步提升网络服务质量;在网络欠发达的地区,更要重视5G基站等网络基础设施的布局和建设工作,实现网络从无到有、从慢到快的飞跃;二是要加快各区域各行业和企业传统物流设施的数字化协同改造,以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为方向,促进传统产业扩功能、降成本、提效能、增动能;三是要打造区域联动的数字共享中心,根据各地区的要素禀赋、市场需求、地理条件等因素,引导新兴技术企业合理规划数字共享中心布局,促进数字经济向着规范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形成一个互利共赢的新型数字生态圈,从而提高区域资源配置效率,协同促进产业链价值提升。

(2)统筹推进区域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完善数字经济产业链,提升区域产业结构水平,促进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

首先,重点推进物联网、区块链等高新技术区域联合攻关及共享应用,借助技术支撑,引导新兴产业推广发展,助推产业效率提升。其次,以数字经济产业园区为依托,集聚项目、资金、人才以打造产业集群,形成区域特色互补、相融共促的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经济带[19],进而通过辐射带动拓展为数字经济片区,推进区域优势产业、特色产业的数字化转型,进而利用数字红利联动其他行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最后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长三角国家枢纽节点工程和长三角数字干线建设为依托,培育发展智能计算、未来网络、虚拟现实、数字能源等产业,推动区域数字一体化发展。深度参与数字经济国际合作,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圈建设,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建强产业链、稳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

(3)优化政府调控,弥补市场缺陷。充分发挥政府公共财政弥补市场不足的作用,促进金融化、数字化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进资本、技术及知识密集型结合的产业发展,从根本上规避产业空心化、虚高化、虛拟化风险。

首先,尽管金融业规模扩大对第三产业有直接贡献,但金融业若单循环不仅容易导致产业虚高化,而且极易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因而一方面要借用数字经济推进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提升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普惠性;另一方面又要充分发挥政府对金融的监管调控作用,完善金融业、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机制,真正实现产业结构质量提升。其次,既然政府公共财政对数字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升级有积极作用,越是经济落后的省区市,越需要发挥公共财政的带动作用,因而对于相对落后的区域,应当积极探索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引导的PPP模式,尤其要激励经济发达区域的私人资本加入落后地区的PPP项目,为数字经济区域协同发展及完善区域高质量产业链提供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 李长江.关于数字经济内涵的初步探讨[J].电子政务,2017(9):84-92.

[2] Shah M,Samra R.Smart Contracts for the Digital Economy[J].Journal of Securities Operations & Custody,2020,12(1):82-87.

[3] Puzina N,Reutova I,Leshenko N,et al.The Digital Economy: Approaches to the Definition and the Regional Dimension[C]//SHS Web of Conferences.EDP Sciences,2021(93):05016.

[4] 向書坚,吴文君.OECD数字经济核算研究最新动态及其启示[J].统计研究,2018(12):3-15.

[5] 何哲.国家数字治理的宏观架构[J].电子政务,2019(1):32-38.

[6] 黄建伟,陈玲玲.国内数字治理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J].理论与改革,2019(1):86-95.

[7] Ludbrook F, Michalikova K F, Musova Z, et al. Business Models for Sustainable Innovation in Industry 4.0: Smart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Digitalization of Production Systems, and Data-driven Decision Making[J].Journal of Self-Governance and Management Economics,2019,7(3):21-26.

[8] 李燕.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的制约因素与推进策略[J].改革,2019(10):35-44.

[9] 秦建群,赵晶晶,王薇.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中介效应与经验证据[J].统计与决策,2022,38(11):99-10.

[10] 张于喆.数字经济驱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的发展思路与主要任务[J].经济纵横,2018(9):85-91.

[11] 荆文君,孙宝文.数字经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经济学家,2019,2(2):66-73.

[12] 丁守海,徐政.新格局下数字经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机理、堵点与路径[J].理论学刊,2021(3):68-76.

[13] 沈运红,黄桁.数字经济水平对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研究——基于浙江省2008—2017年面板数据[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3):147-154.

[14] 陈堂,陈光.数字化转型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效应研究——基于静态和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21,42(8):30-51.

[15] 张腾,蒋伏心.数字经济发展能否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J].经济问题探索,2022(5):1-16.

[16] 茶洪旺,左鹏飞.中国区域信息化发展水平研究——基于动态多指标评价体系实证分析[J].财经科学,2016(9):53-63.

[17] 孙勇,张思慧,赵腾宇,等.数字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及其空间效应——以长江经济带为例[J].软科学,2022(7):1-16.

[18] 韩健,李江宇.数字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22,37(7):13-2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理论依据及指标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18XKS009)。

作者简介:李杰(1965-),女,博士,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理论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苏清兰(1996-),女,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

(收稿日期:2022-05-11  责任编辑:苏子宠)

1 数据来源于《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2022年)》,中国工信产业网,https://www.cnii.com.cn/rmydb/202207/t20220730_400751.html。

1 由于东北地区仅包含3个省份,样本量太少,故将总体样本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区。其中东部地区: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等11个省区市;中部地区: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8个省区市;西部地区: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1个省区市。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升级数字经济主成分分析
OECD国家数字经济战略的经验和启示
从数字经济视角解读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
从国民经济核算分析我国的产业结构
主成分分析法在大学英语写作评价中的应用
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江苏省客源市场影响因素研究
数字经济对CFC规则的冲击探究
SPSS在环境地球化学中的应用
城镇化发展对河南省产业升级的影响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