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2022-03-05 20:28赖玲玲程跃
现代管理科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政策

赖玲玲 程跃

[摘要]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有助于我国产业政策的优化和科技产业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技术创新。选择2004—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微观数据为样本,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效果评估的准自然实验。研究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整体上促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说明该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异质性条件下,企业性质层面,产业政策对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创新绩效提高均具有促进作用,但国有企业的政策效果更加显著;区域发展层面,产业政策提升了我国各地新兴产业企业的创新水平,但与东北、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相比,东部发达地区的政策效果更加显著。基于上述发现,提出了提升产业政策实施的差异化与精准化,加大产业政策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效果多元管理体系等相关建议。

[关键词]产业政策;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创新绩效;政策效果;双重差分法

一、 引言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发展的新方向,承担着培育发展新动能、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实力等重要使命,与传统产业不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知识、信息、技术等密集型产业,研发创新的过程中常面临周期长、风险高、收益不确定等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起,许多发达国家纷纷转变发展观念,制定了大量产业政策,进行新的产业布局和大力发展科技,以赢得未来发展的先机,试图把新兴技术作为突破口,利用知识技术密集、资源消耗少、附加效益高的新兴产业发展,实现扩大就业、消除贫穷和提升竞争力的目标。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我国也把发展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缩小我国现有产业与世界产业前沿差距、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举措。为此,政府发布了一系列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了“有为政府”和“产业政策”工具的因势利导作用[1]。我国使用产业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进行扶持和补偿的经验十分丰富,从1989年起,我国就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1、《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2(下文简称《决定》)、《“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3等文件,其中2010年10月发布的《决定》第一次十分明确地指出要把推动新兴产业经济快速发展作为未来发展的目标,促进科技产业结构革新和科技创新。

可见,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产业政策都是重要且广泛使用的经济调控手段。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实施以来,在资源分配、创新积极性、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质量方面虽然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出现了资源浪费、产能过剩、结构雷同、盲目追求创新数量而不顾质量等问题,导致产业政策的实际效果受到质疑,学界存在产业政策“是否有必要,有多大必要,如何干预”的广泛争议[2]。

基于此,本文以《决定》全力实施的第一年2011年为关键时间节点,利用2004—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准自然实验,探索在中国特色的政策环境下,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是否推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企业创新绩效,结合产业政策的具体效果和异质性结果等结论,为进一步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提供可参考的理论和实证依据。

二、 文献回顾

世界各国为推动新兴产业的成长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制定了大量产业政策。国内外学界针对产业政策与产业成长、企业创新和相关性评估问题展开了大量研究。

一是产业政策与产业成长的研究。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是我国实行产业政策的目的与意义,而产业结构的演化是工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源禀赋状况与产业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3],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必须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创新驱动推动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完善相关产业政策[4]。Mckay[5]认为,在不完全竞争与规模经济的条件下,政府采取的补贴、保护等政策的实施有利于本国战略性产业的成长和产业结构升级。要积极利用产业政策加快新一轮结构调整,培育竞争新优势,构建创新驱动、人才驱动、开放驱动的新经济结构。韩永辉等[6]结合中国省区市面板数据,实证得出产业政策显著推动了省区市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并且政策力量与市场力量的协同更能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是产业政策与企业创新的研究。陆国庆[7]采用2010—2012年上市公司数据,以营业收入为衡量指标的创新效率,考察政府补贴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影响。白俊红等[8]以创新专利数量、新产品销售收入为创新产出的衡量指标,检验中国政府研发资助企业技术创新的效果。邵敏等[9]的研究同样揭示了政府补贴对企业生产率影响效果可能与补贴强度有关。寇蔻[10]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研究德国产业政策对本国企业绩效时发现,产业政策总体上在企业的规模和劳动生产率方面对该国的企業发挥积极作用。但也有学者认为产业政策的积极作用只体现在企业的起步阶段,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政府扶持的优势难以推动企业进行更深层次的研发投入,从而使得技术发展迟缓[11]。武咸云等[12]的研究表明,政府补贴对企业R&D投入的作用效果会受到一个临界值的影响,当补贴强度低于这一临界点时,政府补贴能够促进企业R&D投入,然而一旦高于这一临界点时,就会发生挤出效应。

三是产业政策效果评估的研究。目前学界对产业政策实施的效果研究,主要形成了3个观点。政策有效论坚持,合适的产业政策可以弥补市场机制固有缺陷,优化企业的投资融资、生产和合并重组,提升产业生产效率[13]。相反,政策无效论认为,市场存在缺陷并不是将问题交给政府处理的充分理由,这可能过低估计了市场机制的作用也过高估计了产业政策的实际作用,甚至产业政策可能还起着负面作用[14]。中立的观点认为,政策效果发挥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起积极作用。熊勇清等[15]认为财政补贴能有效解决部分新兴产业面临的产能过剩问题,但财政补贴偏向供给端和需求端产生的影响不同,并提出了适度偏向需求端的重要性。

评估方法的选择上,主要有定性、半定量、定性与定量结合、定量等几种研究方法。Liew等[16]在对政策评价的实证研究中建立了数学模型,采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将Petri网模型用于具体的政策研究问题中。Grogan等[17]利用计量方法对印度等国家的扶贫资金效率进行测算,发现政府对资金的管理方式和评价环节的制定都会影响到资金的使用效率。刘凤朝等[18]通过专题调研和跟踪调研的方式,结合问卷调查和案例调查两种方法,引入宏观经济数据,对鼓励企业进行研发的税收政策的效果进行评估。段忠贤[19]为了测量创新政策指标,采用五点量表法,创造性采用“自主创新的政策绩效”问卷对浙江省的科技政策绩效进行了测量和评价。

整体而言,虽然我国在产业政策的研究中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研究视角的文献数量较少,尤其从微观层面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影响的政策效果评估研究还有较多的探索空间,本文采用定量方法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效果进行评估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政策评估研究和方法选择的相关研究文献,还可以加快实现政策优化持续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平稳发展,为其他产业的政策制定提供借鉴意义。

三、 研究假设

1. 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政策效果

近十年以来,我国一直将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作为政府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升级、核心技术创新、资源配置、调节市场失灵、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手段。幼稚产业保护论认为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市场的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需要政府利用产业政策进行积极干预[20],不受产业政策保护的幼稚行业很难发展壮大实现赶超。在政府与市场“有形手”与“无形手”的配合下,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短短十几年间,不断进行产业、技术、资源、制度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战略布局,优化资源的配置。另外,创新主体能力有限,依靠自身力量实现技术创新需要很长的周期,产业政策提供的资源、基础设施、政策机遇可以起到缩短周期、共摊风险和减少投入的积极作用,且在财政收入、绩效考核与政治升迁目的下,政府官员会配合提供资源、手段及权力等帮助,推动产业转型和创新研发等,实现当地经济增长。Kalouptsid[21]基于7年中国造船业的数据指出,中国造船业方面的产业政策实施降低了全球相关产品价格,使得实力强劲的日本造船业市场流失。已有研究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有利于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企业创新绩效、经济效应的提高,因此本文提出下面的假设:

假设1: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对企业的创新绩效起着积极的政策效果。

2. 基于企业产权异质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效果

企业的性质不同,经济的规模、政府联系、社会信心等方面也相应不同,产业政策的效果也会存在较大差异。安同良等[22]发现在政策倾向性影响下,由于国有企业产权性质的特殊性,其在政策优惠申请中会比非国有企业具有更大的优势,更容易成功申请政府补贴,从而抑制其他主体在政府补贴上对自主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肖兴志等[23]通过研究发现,战略性新兴企业对政府激励的反应灵敏程度与企业的产权属性相关,国有企业的灵敏度会比非国有企业更强。虽然国有企业担负着大量的社会责任,但其在面对预算时的压力和约束比其他企业小,因此可以承担外部性更大且不确定性更高的创新经济活动。然而,也有学者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余明桂等[24]通过收集2001—2011年上市公司的专利数据分析产业政策与企业创新关系时指出,产业政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并且这种促进作用尤其体现在民营企业上。康志勇[25]发现,国有企业更可能存在寻租效应而促进作用不如非国有企业强,但是这一效用的发挥也与我国现阶段的制度环境、产业政策和企业自身条件分不开。因此,本文提出一下假设:

假设2: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政策效果会因企业的产权性质不同而存在差异性。

3. 基于地区发展异质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效果

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产业基础、行政效率、市场环境等的发展状况均不一样,导致了不同地区产业政策的作用具有不同的表现,区域的创新效率也在整体上升中表现出较大差异。一方面,东部地区无论在产业政策倾向、交通基础、社会公共服务还是产业集群等方面的完备程度都远高于其他地区,地区企业在无忧的外部环境下能自由度更高地进行规模扩张、产业转型投资,而其他地区虽然受到政策的影响,但在基础建设和投资方向比较单一,创新能力等受到制约。另一方面,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虽然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基础差,但是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对产业政策的反应会十分积极。孙阳阳[26]以企业生产全要素作为衡量指标研究政府补贴在地区异质性的作用时发现,政府补贴显著促进了东中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但是东北地区由于受到的政治目标影响较多,所以促进作用不显著。政府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会带来虹吸效应吸引大量企业的入驻和投资机会的增加,使得高科技新興企业从东部转移到西部,总体来看西部地区的刺激效果会比东部要好。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政策效果会因企业的地区发展不同而存在差异性。

四、 计量模型和数据分析

1. 样本选择

本文通过Wind、国泰安数据和公司年报进行数据收集,选择2004—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根据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具体产品同我国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优惠措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2)(试行)》1中的分类标准和具体产品进行比对,符合的即属于产业政策的作用对象,对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样本进行精准的锁定。本文对全部样本进行如下处理:剔除ST 类及退市公司;剔除核心财务指标为负数的企业;上市时间过短导致未上市前的数据不全,剔除2011年之后上市的公司样本;最后考虑到样本数值缺失过多会影响结果的精准性,剔除了变量数据严重缺失的样本,以及金融类企业。经过筛选,本文最终确定2004—2020年的样本总观测数为15215个。本文对模型中的所有连续变量进行首尾各1%的Winsorize处理以避免极端值影响。

2. 变量选择

(1)产业政策

我国对产业政策的定义相对广泛,也还未形成统一的定量指标进行衡量,目前学界广泛使用的衡量方法大致为采用产业政策工具手段作为指标变量,例如财政、税收等工具的影响;通过某些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文件中对相关企业进行扶持的具体公告进行划分,定义不同政策类型来判断其对企业行为的具体影响,但是上述方法整理相对困难且很难体现整体和共同认知,可能存在的误差较大。因此,本文把产业政策实施总体效果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定义宏观层面的行业虚拟变量来衡量产业政策。相较而言,该种方法受到的噪声和误差影响小,便于操作,又能从整体上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效果进行评估。

选择我国2010年10月出台的《决定》作为政策文本,开展准自然实验考察选择性产业政策实施前后微观政策效果,鉴于文件的下发与实施效果初现需要一定的时间,在保证政策效果产生和政策年度完整性的前提下,本文把政策的冲击时间设置为2011年展开实证研究。模型中虚拟变量为treat和period,treat是政策分组变量,属于战略性新兴企业为实验组,赋值为1,属于非战略性新兴企业为对照组,赋值为0;period是政策实施变量,政策实施之前取值为0,政策实施之后取值为1。

(2)被解释变量

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效果净效应的评估是学界更多研究者的探求,因此为客观评估产业政策的实施效果,以企业为主的参与者的前后经济和创新水平变化能更好地达到净效应的评估目的,本文选择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总资产收益率两个指标进行衡量,收据保存的相对完整,争议性较小,能更好地判断产业政策是否存在显著的政策作用。

(3)其他变量

本文在选择其他变量时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企业性质,企业产权(comp)、地区(regi),另一类是经营数据,固定资产规模(sofa)、公司成长性(cogr)、资产负债率(liab)、劳动力规模(labo)、资本密集度(zb)。变量及计算方法如表1所示。

3. 模型构建

采用DID建立实证分析模型,通过建立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样本对比,可以动态分析政策实施前后同一样本组间差距和不同样本组间的差距。考察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的政策效应是否正向、显著,从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执行效果进行评估和检验,不仅能够减少研究中的内生性干扰,还能清晰直观地展示量化的直接结果。

为了检验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政策效果,参照双重差分的基础模型,本文构建的模型如下:

[invpit=α0+α1treatit+α2period+α3treatitperiodit+γControlit+∑YEAR+∑Industry+εit] (1)

[raasit=α0+α1treatit+α2period+α3treatitperiodit+γControlit+∑YEAR+∑Industry+εit] (2)

被解釋变量是invp和raas,分组虚拟变量为treat,根据是否是战略性新兴企业,分别赋值1或者0,period是政策冲击变量,也是时间变量,政策实施前后分别赋值1或者0,treat[×]period作为分组虚拟变量与政策冲击变量的交互性即did,交互性的系数[α3]即是政策实施的净效应,是本文需要重点关注的数值。Year、Industry分别是时间和行业固定效应,[εit]是误差项。

五、 实证结果与分析

1. 描述性统计

变量的分布统计情况如表2所示。从表2统计表的数据来看,样本的专利申请量和总资产收益率两项被解释变量指标的标准差分别为0.824、0.062,都大于对应的平均值0.772、0.044,说明各企业之间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总资产收益率存在较大的差异。整体来看,各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大小值、中位数等数值都在正常范围之内,不存在异常情况。

2. 回归结果分析

本文以评估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效果为研究出发点,通过对样本进行分组,实证检验产业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具体效果。表3回归结果显示,当发明专利申请量为被解释变量时,回归结果(1)(2)表示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政策净效应的did系数[α3]为0.7929,加入其他控制变量后的政策净效应的did系数[α3]为0.7806,方向都为正,且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结果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资产收益率为被解释变量时,回归结果(3)(4)表示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政策净效应的did系数[α3]为0.0071,加入其他控制变量后的政策净效应的did系数[α3]为0.01,方向都为正,且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结果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整体而言,实证分析对于假说1进行了验证,得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对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正向、良好的政策效果,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通过政策工具的使用缓解了企业在研发资金、创新技术人才规模和质量、社会融资方面的窘境,不仅提升了企业创新的质量、实现了实质性经济价值,还能推动企业创新升级的积极性,改变以往规模经营的求稳发展路径。

3. 稳健性检验

(1)平行趋势检验

进行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效果评估前提是满足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政策实施前具备共同的发展趋势,才能说明本文使用该模型进行研究的合理性。借鉴Bertrand等[27]的事件研究法,本文设计模型如下:

[invpit=α0+α1before7it+α2before6it+α3before5it+α4before4it+α5before3it+α6before2it+α7currentit+α8after1it+α9after2it+α10after3it+…+α16after9it+γControlit+∑Year+∑Industry+εit] (3)

[raasit=α0+α1before7it+α2before6it+α3before5it+α4before4it+α5before3it+α6before2it+α7currentit+α8after1it+α9after2it+α10after3it+…+α16after9it+γControlit+∑Year+∑Industry+εit] (4)

当考察样本为战略性新兴企业在2011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正式实施的年份时,current 取1,否则取0;当样本属于实验组在政策实施前的第7年、第6年、第5年……第2年时,before6,before5……分别取1,否则取0;当样本为实验组企业在政策实施后的第1年、第2年……第9年时,after1,after2,after3……after9,分别取1,否则取0,为了避免完全共线性的问题,本文将政策冲击年份提前一年,也就是2010年,before1作为基期,如果before7,before6……before2的估计系数[α1—α6]均显著异于0,那么证明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发布前的几年内不存在显著差异,即具备平行趋势。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横坐标为政策实施时间,纵坐标为[α]的系数,在两个图中,[α1—α6]均不显著,数值在0附近波动,无特定的变化规律,其95%的置信区间均包含0,从而验证了平行趋势假设,证明本文使用本模型的合理性,而[α7—α16]均显著为正且有逐渐上升的趋势,说明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了积极的政策效果。

(2)安慰剂检验

安慰剂检验可以通过改变政策冲击时间来验证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具体效果,使得结论的信服和稳健程度得以保证。在表4检验中,本文把产业政策的实施时间分别提前了1—2年,即2009年和2010年,从交互项的系数可以看出,如果系数为负,则说明实证结果通过了安慰剂检验,如图1和图2所示,无论是invp作为被解释变量还是raas,两次安慰剂结果均为负,不具备显著性,说明实证得出的结论通过了安慰剂的检验,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对新兴产业成长和企业创新绩效的积极效果具有稳健性,并不是其他外生变量影响的。

4. 异质性分析

本文试图从企业产权性质、区域发展等特征对样本进行划分,然后对产业政策进行政策效应的异质性分析。

(1)基于产权性质的产业政策效果检验

根据企业的产权性质,把收集的样本分为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两类,所得的分组回归如表5所示。回归模型与前文一样,did的交互项系数仍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结果(1)(2)是根据回归模型(1)得到的,国有企业的did系数为0.8203,非国有企业的did系数为0.7513,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3)(4)是根據回归模型(2)所得,得到的结果0.0160,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非国有企业的did系数为0.0077,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通过结果可以看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对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都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相比于非国有企业,无论在创新成果产出还是转化成为经营价值收益方面,国有企业都拥有绝对的实力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市场优势,因此国有企业的政策净效应会更加显著。

国有企业同政府之间存在更为亲近的关系,在政策倾向性的影响下,国有企业会得到更多的优惠性措施,并且国有企业掌握着国家更多的关键产业和命脉产业,无论是公共资源还是市场资源的享有上都会更具优势,金融投资机构在对企业进行融资考察时,也会更倾向风险较低、规模较为庞大的国有企业,给予其更多社会资金的扶持,维护了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

(2)基于区域发展的产业政策效果检验

按照我国目前对地理区域的划分,将全样本划分为东部、东北部、中部、西部4个地区,分别进行分组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表中(1)至(4)为模型(1)进行分组后得到的结果,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表中(5)至(8)为模型(2)进行分组后得到的结果,其中只有东北地区的不显著,总体来看,虽然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在各地的创新政策效果总体呈现积极的作用,但是细致来看东部地区企业的政策效果更为显著。

可能的原因在于,东部地区的产业基础和基础设施都更为完善,相关的优惠措施激励更能吸引本地企业的兴起和优秀企业的流入,并推动着优质资源的集聚,作为市场前景好,发展优势大的地区受到金融机构的青睐会更多,在市场趋利性的判断下社会资金等投入也会更多。并且东部作为我国市场环境最为完善的区域,市场潜力大,发展机会多,对技术创新升级的要求也变化更快。

六、 结论及政策建议

1. 研究结论

本文运用双重差分模型(DID)探讨2011年正式实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实际效果,研究数据为2004—2020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的面板数据,结论通过平行趋势和安慰剂等稳健性检验,具备可信度。本文得出的结论: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整体上促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说明该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政策效果。从分样本回归来看,企业性质方面,产业政策对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创新绩效提高都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国有企业的政策效果会更明显;区域发展方面,产业政策对我国四大地区的产业持续发展和创新效果具有积极作用,但是东部地区的政策效果会更突出。

2. 政策建议

(1)提升产业政策实施的差异化与精准化

未来的产业政策要充分认识到战略性新兴企业存在产权属性、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差异化,因时因地、求同存异的制定和执行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从产权性质来看,我国应该加快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引进现代化管理技术,将知识、人才、资金等资源优势转化成为技术创新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未来产业政策应该持续加强政府补贴、社会融资和税收优惠等资源型工具缓解非国有企业的创新资源压力和成本投入,优化产权与投资结构,消除市场歧视。区域发展方面要继续加强各地区的合作,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工具加强资源、资金、技术等供给和政策对欠发达地区的倾斜,发布优惠性政策吸引先进人才、企业的跨区域流动,东部地区尤其要起到带动作用。并且,面对种类繁多的政策工具类型,政府要加强政策效果评估和综合运用能力,确保实现多种政策工具的交叉使用和组合效能的最大化。

(2)加大产业政策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

首先不断完善知识产权的保障力度,尤其是虚拟产权界定、政策覆盖面、监管力度和执法标准方面的漏洞,严格处置侵权行为,维护企业自主研发的权益和活力。其次提高政府对进入、壮大、扩张产业资源、技术、资金等的支持,出台更多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政策等以缓解产业基础资源不足和市场未知风险等问题,对欠发达地区、新兴产业薄弱领域给予特殊的优惠力度,不断向社会释放出优势产业投资信号,引领社会资金、组织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产业升级发展带来大量的社会优势力量。最后不断优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人才和地区产业联盟提供便捷服务,构建产学研的协同创新合作模式,提高创新优秀人才质量适配度和优秀人才科学流动机制,积极引导高级人才进入有优势的民营企业。西部、东北部和中部的欠发达地区,不断推动产业、企业加大对重点、前沿技术的自主研发水平,扩大产业规模。

(3)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效果多元管理体系

建立产业政策设计、执行、监督、评估、优化、退出的全流程管理,构建以产业政策为主体的管理体系,积极提供政策指导、资源补贴、效果考核等支撑有效推动产业政策在不同阶段、经济形式、区域发展的灵活调整,推动产业政策在各地的有效实施;完善产业政策执行配套体系,优化过程管理,完善政策效果评估机制,根据政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设置相关指标,持续对事前、事后的阶段性过程成果予以评估,条件允许下可以引进第三方评估公司;完善包容审慎的监督机制,产业政策实施监督要做到上下联动,一齐发力,关注资源的流向、效果、反馈等,推动产业政策的有效执行;完善多元有效的激励机制,明确创新主体的多元化特征,针对官员、创新人才、企业等不同的主体实施差异化激励手段,刺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完善赏罚分明的奖惩机制,仔细对企业的产能、创新、扩张行为进行甄别,防止企业为了获取政府资源而进行的寻租活动或者迎合性、策略性的规模扩张和创新,规范创新行为的阶段性监督。

参考文献:

[1]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与中国产业政策[J].决策探索,2014(10):12-14.

[2] 舒锐.产业政策一定有效吗?——基于工业数据的实证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13(3):45-54.

[3] 李晓华.产业结构演变与产业政策的互动关系[J].学习与探索,2010(1):139-142.

[4] 郭俊华,卫玲,边卫军.新时代新常态视角下中国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J].当代经济科学,2018,40(6):81-129.

[5] Mckay P.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M].London:Palgrave Macmillan,2008.

[6] 韩永辉,黄亮雄,王贤彬.产业政策推动地方产业结构升级了吗?——基于发展型地方政府的理论解释与实证检验[J].经济研究,2017,52(8):33-48.

[7] 陆国庆.中国中小板上市公司产业创新的绩效研究[J].经济研究,2011,46(2):138-148.

[8] 白俊红,李婧.政府 R&D 资助与企业技术创新——基于效率视角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11(6):181-193.

[9] 邵敏,包群.政府补贴与企业生产率——基于我国工业企业的经验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2(7):70-82.

[10] 寇蔻.产业政策能否提高企业绩效——基于德国高科技战略的实证分析[J].欧洲研究,2019,37(4):111-129.

[11] 張同斌,高铁梅.财税政策激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J].经济研究,2012,47(5):58-70.

[12] 武咸云,陈艳,杨卫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府补贴与企业R&D投入[J].科研管理,2016,37(5):19-23.

[13]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与中国产业政策[J].决策探索,2014(10):12-14.

[14] 江小涓.中国推行产业政策中的公共选择问题[J].经济研究,1993(6):3-18.

[15] 熊勇清,李晓云,黄健柏.战略性新兴产业财政补贴方向:供给端抑或需求端——以光伏产业为例[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5,30(5):95-102.

[16] Liew M,White L B.Concurrent Temporal Planning Using Timed Petri Nets-Policy Evaluation[J].Springer-Verlag,2007(12):727-731.

[17] Grogan L,Sadanand A.Rural Electrificaition and Employment in Poor Countries:Evidence from Nicaragua[J].World Development,2013,43(3):252-265.

[18] 刘凤朝,孙玉涛.我国科技政策向创新政策演变的过程、趋势与建议——基于我国289项创新政策的实证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7(5):34-42.

[19] 段忠贤.主创新政策的供给演进、绩效测量及优化路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4.

[20] Stiglitz J E.Industrial Policy,Learning,and Development[M].WIDER Working Paper,2015:149.

[21] Kalouptsidi.Detection and Impact of Industrial Subsidies: The Case of World Shipbuilding[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18,85(2):1111-1158.

[22] 安同良,周绍东,皮建才.R&D补贴对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效应[J].经济研究,2009,44(10):87-98.

[23] 肖兴志,王伊攀,李姝.政府激励、产权性质与企业创新——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260家上市公司数据[J].财经问题研究,2013(12):26-33.

[24] 余明桂,范蕊,钟慧洁.中国产业政策与企业技术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16(12):5-22.

[25] 康志勇.政府科技创新资助政策对企业产品创新影响研究——基于匹配模型的检验[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8,30(2):103-113.

[26] 孙阳阳,王冬梅.政府补贴对战略性新兴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创新激励的中介效应检验[J].工业技术经济,2021,40(12):3-13.

[27] Bertrand M, Mullainathan S.Enjoying the Quiet Life?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Managerial Preference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3,111(5):1043-107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公共治理视阈下跨区域合作创新网络多主体协同发展机制研究”(项目编号:721640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企业网络动态能力与协同创新生态系统互动演化机制研究——以新兴技术产业为例”(项目编号:71762003)。

作者简介:赖玲玲(1997-),女,壮族,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程跃(1980-),女,博士,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為新兴技术管理、科技政策。

(收稿日期:2022-07-19  责任编辑:殷 俊)

1 资料来源于《国务院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官网,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1-09/07/content_1453.htm。

2 资料来源于《国务院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官网,http://www.gov.cn/zwgk/2010-10/18/content_1724848.htm。

3 资料来源于《“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官网, http://www.gov.cn/zwgk/2012-07/20/content_2187770.htm。

1 资料来源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2)(试行)》,国家统计局官网,http://www.stats.gov.cn/xxgk/tjbz/gjtjbz/201310/t20131031_1758910.html。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政策
我国卫星应用产业政策及分析
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产业政策特征分析
中国制造,产业政策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争议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在前进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进
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问题及解决方法
唐山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人才需求及培养问题研究
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十二五”回顾与“十三五”建议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间接融资支持研究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培育模式、机制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