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迎春,李北方,张志刚
河南省鹤壁市人民医院:1.儿科;2心内科,河南鹤壁 458030
毛细支气管炎(CPB)是指发生于2岁以内幼儿肺部细小支气管的炎症。CPB主要引起气管炎性反应和气道高反应性[1],因而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和喘息。反复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和CPB发病已被证实是儿童期支气管哮喘的主要危险因素。现有研究表明,白三烯(LTs)是促进炎症细胞在气道聚集、增加血管渗透性以及促进气道平滑肌增生肥厚的主要因子,在高气道反应过程和气道重塑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2-4]。因此,白三烯受体调节剂(LRM)类药物可以作为小儿喘息性疾病的主流治疗方案。目前,除了对炎症因子的抑制作用外,LRM的作用机制仍不够明确。有研究显示,T淋巴细胞亚群失衡是小儿喘息性疾病及哮喘的最基本病理原因[5],但关于LRM对T淋巴细胞亚群影响的研究并不多见。因此,本研究拟通过观察LRM联合基础治疗方案对CPB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探讨LRM治疗小儿喘息性疾病的深层次机制,从而为临床相关决策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病例来自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鹤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CPB患儿。病例纳入标准:(1)患儿年龄3月至2岁;(2)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中关于CPB的诊断标准[6];(3)鼻咽分泌物RSV检测阳性;(4)入院前未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疾病(肺结核、先天性心脏病、血液病、肾病、精神病等以及传染性疾病),或治疗过程中治疗依从性差、自行退出的病例。本研究最终收集符合研究标准的患儿80例(CPB组),其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3~22月、平均年龄(9.32±3.10)月。同时收集同期来本院体检的健康儿童6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28例、女32例,年龄3~24月、平均年龄(9.54±3.15)月。两组研究对象年龄及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CPB组患儿根据入院时的症状进行临床病情危重程度(CS)评分[7],如表1所示。按照各指征的最高评分,2分及3分划为重度组,0分及1分为轻度组。本研究CPB患儿中轻度组49例,重度组31例。所有患儿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且签署研究治疗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通过。
1.2方法
1.2.1治疗方案 所有CPB患儿给予常规抗感染、营养支持治疗,生理盐水1 mL+布地奈德混悬液2 mL(规格:1 mg∶2 mL,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40475)+沙丁胺醇雾化液(万托林,Glaxo Wellcome Operations,进口注册证号:H20140029)0.25 mL或0.5 mL[体质量<20 kg:0.25 mL/(次·d);体质量≥20 kg:0.5 mL/(次·d)]雾化吸入,1次/d。在基础治疗方案上加服孟鲁司特(顺尔宁,杭州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53 ),睡前口服,2 mg/次,1次/d。疗效评价标准:5 d内咳嗽、喘憋、气促、肺哮鸣音和啰音消失视为显效,治疗5 d后症状未完全消失但基本缓解视为有效,治疗5 d以上症状均未缓解视为无效。
表1 CPB患儿CS评分标准
1.2.2观察指标 分别于对照组体检时、CPB组患儿治疗前(入院24 h内)和治疗5 d后采集其外周血5 mL。其中3 mL抗凝后上机采用流式细胞仪(美国BD Caliur)检测其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T细胞)比例,并计算CD4+T细胞/CD8+T细胞比值;其余2 mL标本离心后取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武汉三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检测血清中白三烯C4(LTC4)水平,检测过程参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2.1CPB组治疗前与对照组T淋巴细胞分布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CPB组治疗前CD3+、CD4+T细胞比例及CD4+T细胞/CD8+T细胞比值均明显降低(P<0.05),CD8+T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5)。与轻度组相比,重度组CD3+、CD4+T细胞比例及CD4+T细胞/CD8+T细胞比值均明显降低(P<0.05),CD8+T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5)。见表2、表3。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PB患儿的CD3+、CD4+T细胞比例及CD4+T细胞/CD8+T细胞比值与CS评分呈负相关(r=-0.152、-0.184、-0.203,P<0.05),CD8+T细胞比例与CS评分呈正相关(r=0.224,P<0.05)。
2.2LRM治疗对CPB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LTC4的影响 比较CPB患儿治疗前后的T淋巴细胞分布结果显示,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CPB患儿的CD3+、CD4+T细胞比例及CD4+T细胞/CD8+T细胞比值均明显升高(P<0.05),而CD8+T细胞比例明显降低(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CPB患儿血清LTC4水平明显下降(P<0.05)。见表4。
2.3不同疗效组间T淋巴细胞亚群及LTC4水平比较 本研究80例CPB患儿中显效43例,有效27例,无效10例。治疗前,无效组CD4+T细胞比例、CD4+T细胞/CD8+T细胞比值均明显低于显效组和有效组(P<0.05),CD8+T细胞比例及LTC4水平明显高于显效组和有效组(P<0.05);治疗后,无效组CD3+T细胞比例明显低于显效组,CD4+T细胞比例、CD4+T细胞/CD8+T细胞比值明显低于显效组和有效组,CD8+T细胞比例及LTC4水平明显高于显效组和有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分析治疗后LTC4水平与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的相关性,结果显示,LTC4水平与CD3+、CD4+T细胞比例及CD4+T细胞/CD8+T细胞比值呈负相关(r<0,P<0.05),与CD8+T细胞比例呈正相关(r>0,P<0.05)。见表6。
表2 CPB组治疗前与对照组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比较
表3 治疗前CPB组内轻度组和重度组间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比较
表4 CPB患儿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及LTC4水平比较
表5 不同疗效组间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及LTC4水平比较
组别nCD4+T细胞/CD8+T细胞治疗前治疗后LTC4(pg/mL)治疗前治疗后显效组431.68±0.461.95±0.45137.24±36.1521.38±5.39有效组271.35±0.44*1.65±0.40*152.41±33.5837.26±9.99*无效组100.83±0.21*#1.16±0.18*#162.64±44.16*#50.62±11.30*#F17.83816.8492.15437.616P<0.001<0.0010.187<0.001
表6 治疗后LTC4水平与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的相关性分析
淋巴细胞是病毒感染后人体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武器。成熟T细胞主要呈CD3+抗原阳性,并分为表达CD4+辅助性T细胞和CD8+杀伤性T细胞,因此,二者的比例及比值反映机体免疫及平衡状态[8]。随着细胞学研究的进展,T淋巴细胞亚群的失衡对诊疗和预后的意义已逐渐引起临床重视。任华等[9]研究显示,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的CD3+、CD4+T细胞比例及CD4+T细胞/CD8+T细胞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且CD8+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葛瑜等[10]研究显示,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存在T淋巴细胞的失衡,治疗后CD4+T细胞比例及CD4+T细胞/CD8+T细胞比值显著高于治疗前。贾春梅等[11]研究发现,迁延性细菌性支气管炎患儿存在T细胞亚群失衡,CD4+T细胞/CD8+T细胞比值显著低于对照组。蔡利红等[12]研究发现,儿童肺炎后发生塑形性支气管炎的患儿CD4+T细胞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CD8+T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本研究结果显示,CPB组患儿CD3+、CD4+T细胞比例及CD4+T细胞/CD8+T细胞比值均显著低于健康儿,CD8+T细胞比例显著升高,且重度组较轻度组变化更明显,提示CPB患儿存在免疫力下降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失衡,与现有研究结论一致。
LRM对LTs水平的调节是抑制小儿喘息性疾病进展的主要机制,现有研究表明,LTs参与小儿CPB的气道高反应性和气道重塑等多个发病环节。半胱氨酸白三烯(CysLTs)可以促进嗜酸性粒细胞在气道聚集[13],通过激活气道上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增生、增加血管渗透性以及感觉神经纤维的兴奋性导致高气道反应的发生[4],使患者出现咳嗽、喘息和哮鸣音。此外,在反复炎症和修复的情况下,LTs可以通过促进气道平滑肌的增生、肥厚以及细胞外基质的合成造成不可逆气道重塑,从而为难治性哮喘的发生奠定病理基础[14]。因此,抑制LTs的作用已成为治疗喘息性疾病的主要策略。孟鲁司特钠是目前主流的LRM药物。WU等[15]研究表明,基础治疗联合孟鲁司特可以使9~12月龄RSV感染性CPB患儿受益,显著改善其反复发作的喘息和气促。其他研究也表明,孟鲁司特联合糖皮质激素可以抑制哮喘病情进展,并减少患儿对糖皮质激素的需求剂量[16]。目前关于LRM对T淋巴细胞亚群影响的报道尚不多见。李丽等[17]指出,LRM对气道重塑的影响是其干预喘息性疾病的主要原理,而T淋巴细胞平衡是气道重塑的深层次病理机制。吴坚等[18]采用孟鲁司特方案治疗支气管哮喘患儿发现,患儿CD3+、CD4+T细胞比例及CD4+T细胞/CD8+T细胞比值明显升高,且效果优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徐军鹏等[19]研究也发现,LRM联合中药制剂可以提高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的CD3+、CD4+T细胞比例和CD4+T细胞/CD8+T细胞比值,改善患者T细胞平衡。本研究结果显示:LRM治疗后CPB患儿的CD3+、CD4+T细胞比例及CD4+T细胞/CD8+T细胞比值均显著升高,CD8+T细胞比例及LTC4水平显著降低,与现有研究结论一致;进一步分析显示不同疗效组间T淋巴细胞分布及LTC4水平有差异,且LTC4水平与CD3+、CD4+T细胞比例及CD4+T细胞/CD8+T细胞比值呈负相关,与CD8+T细胞比例呈正相关。LTC4是LTs在外周血中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LRM疗效的直观评估指标,因此可以推测,LRM对T淋巴细胞平衡的调节也是其发挥疗效的机制之一。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外周血T淋巴细胞减少和失衡与RSV感染性CPB患儿病情密切相关,LRM可以有效调节患儿的T淋巴细胞失衡,促进患儿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