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培养策略

2022-03-04 21:00
教育观察 2022年9期
关键词:消极情绪调节个体

李 盼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广西桂林,541006)

情绪调节有利于个体处理人际冲突、调控自身行为,能够帮助个体有效地适应社会环境,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促进个体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1]分析幼儿情绪调节的影响因素,探索培养幼儿情绪调控能力的有效策略,能够帮助幼儿识别情绪、稳定情绪、表达情绪、合理调节情绪,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一、情绪调节的概念

情绪调节相关研究最早见于20世纪80年代的发展心理学,20世纪90年代起,其研究视角逐渐聚焦幼儿。如今,幼儿情绪调节的相关研究已成为当前情绪相关研究和幼儿相关研究的热点。情绪调节具有多成分、多维度的复杂特点,有丰富多变的内涵。

Eisenberg等人将情绪调节视为一种能力,认为这种能力能够抑制、维持、调节情绪的激起。[2]Mischel等人认为,情绪调节是一种行为反应,能够帮助个体适应社会现实。[3]Lewis等学者从多个学科角度进行论证,将情绪产生的过程分为原始感官、身体内衡、大脑三个阶段,最初级的感官体验唤醒转化为大脑情绪的反馈过程,社会认知起着连接、传递甚至决定性作用。[4]Thompson也将情绪调节视为过程,重视社会认知对情绪调节的重要作用,将情绪调节细化为情境选择或修正、注意转移、认知评估、反应调整四个步骤,认为个体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身注意进程、转变对引发情绪情境的解释、修正情绪编码、调整环境,以此满足自身情绪需求或进行恰当的情绪表达。[5]Morris更加注重个体情绪调节的策略和操作方法,认为情绪调节能够调整个体对自身情绪感受的唤起、持续时间及生理反应。[6]

情绪调节的概念虽未统一,但国内关于情绪调节的观点却逐渐趋于整合,强调其动态性和多层次性。动态性即情绪调节是一个动态过程,在不同时段、不同情境中不断变化;多层次性即情绪调节涉及初级的生理感官、次级的身体体验和行为表达、高级的情绪社会认知等多个层面。[7]总而言之,现有研究大都从过程出发理解情绪调节的内涵,认为情绪调节包括认知、思维、意志等心理成分,繁复多样且不断变化。

二、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因素

(一)主观因素

1.年龄

生理和心理的不断成熟是幼儿情绪调节的基础。在成长过程中,幼儿将会遵循依赖他人调节—参与性调节—独立调节的发展顺序,调节策略的选择会由简单逐渐演化为复杂多变,调节的行为表现会从行为外显不断转变为内化体验,调节动机从无到有、不断明晰。面对情境中所产生的消极情绪,2—3岁幼儿一般采用独自游戏、随意闲逛等情绪调节策略;4—5岁幼儿一般采用分散、回避等情绪调节策略;5—6岁幼儿一般采用多种积极解决问题的情绪调节策略。[8]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将更倾向于采用认知重建和问题解决等积极调节策略,逐渐减少发泄策略等消极情绪调节策略的运用次数。总而言之,幼儿年龄越大,其情绪调节策略越复杂多样,且越具有积极性。

2.性别

在消极情绪情境下,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选用具有一定性别差异:男孩较多使用发泄等消极情绪调节策略,女孩更倾向于采用积极的情绪调节。[9]这表明,女孩的情绪调节以问题解决为导向,而男孩的情绪调节以情绪释放为导向。[9]陆芳从社会角色的层面对此做出了解释,认为造成幼儿情绪调节策略性别差异的原因在于社会对于男女的期待不同。[10]男孩从小被要求有男子气概,与独立自主、勇敢、责任等鼓励冒险的品质相关联,因而性格更加果敢,勇于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较少关注外部环境影响。[10]男孩的思维模式较为自我,愤怒时采用发泄策略快速平复情绪是其最强烈的心理需求。[10]在社会文化规则的影响下,父母或社会对女性有着全然不同的社会角色期待,女孩更多被要求温顺听话,与柔弱、内敛、自省、自爱、温和这类压抑自我的要求相关联,因而更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以他人的期待为标准来规范自身行为,自然较少采用发泄策略。[10]

3.气质

气质是指个体在情感、活动性和注意领域、反应性和自我控制等方面的个体差异。[11]研究者通过神经机制的相关研究发现,个体情绪调节能力受自身气质特征的影响,如个体积极情绪水平、行为抑制和愤怒水平、努力控制水平等。[12]个体积极情绪水平越高,越能够感知积极情绪,越能采用积极的方式进行情绪调节,而低水平积极情感气质个体则与之相反;个体恐惧水平及行为抑制能力较差时,面对负性情绪事件时则难以控制自身冲动情绪,更容易出现外显性攻击行为,反之,个体则能够抑制自身冲动, 但难以正确地表达情绪, 因此会表现出更多关系性攻击;行为抑制水平越高,个体越倾向于采用被动性情绪调节策略,与同伴交往过程中更多地选择沉默和回避;努力控制水平越高,个体越能有效调节自身负面情绪,降低抑郁和焦虑的风险。[12]

(二)客观因素

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个体发展与一系列环境系统息息相关,环境系统由微系统、中间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构成,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个体发展。其中,微系统是指个体活动、交往的直接环境,直接作用于个体,对个体影响最大。对幼儿而言,其活动范围主要包括家庭、幼儿园,因而家庭、幼儿园与幼儿有联系的一切人和事都属于微系统的一部分。

1.家庭因素

父母是幼儿的主要抚养者,是幼儿最亲密、依赖的人,对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早期的情绪调节以耳濡目染、“依葫芦画瓢”的形式发展,因此,父母教养方式、亲子互动和亲子依恋以及父母元情绪理念是幼儿情绪调节能力有所差异的重要原因。

第一,教养方式和亲子互动。有研究发现,不同的教养方式影响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和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13]在温柔型教养方式下,幼儿更倾向于采用情绪定向策略;在专制型教养方式下,幼儿更倾向于采用问题定向策略。[14]父母对幼儿情绪情感的产生表现出更多关注和理解,与幼儿相处过程中神情温柔自若、态度耐心积极,且乐于提供各类帮助,这样,幼儿在消极情绪情境下将会更乐于采用求助、主动解决问题等积极情绪调节策略,较少采用自责压抑、隐瞒、逃避问题等消极情绪调节策略。[15]有研究表明,父母重视且正面应对幼儿的情绪问题,鼓励幼儿情绪表达,带领幼儿进行情绪问题分析,进而引导幼儿采用多种方法应对和解决问题,幼儿将会倾向于采用认知型情绪调节策略;而父母对幼儿的情绪表达过于严苛,则会使幼儿倾向于压抑自身情绪表达,不愿与父母交流和分享,习惯于隐藏或忽视自身消极情绪,因而当其遭遇消极情绪时不知如何调节,容易累积负面情绪。[16]

父母的教养方式往往决定了其亲子互动形式,善于倾听的教养方式往往亲子互动更加频繁,形式更加积极,能够为幼儿提供早期交往经验和与人相处的支持和榜样。父母及时、积极地回应幼儿的情绪,有助于提高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帮助幼儿更多地采用积极的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策略;反之,父母的反馈消极、冷漠,幼儿会倾向于使用内化的调节模式,如自我安慰、视线转移等,这不利于幼儿情绪能力的发展。除此之外,常与父母讨论情绪问题的幼儿,能够从父母告知的情绪事件评价和情绪调节方法中提高自身的情绪理解和调节能力,因而能够尝试更多、更合理的情绪调节策略。

第二,亲子依恋。亲子依恋关系一般分为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三类。有研究发现,在消极情绪情境中,安全依恋型的幼儿更倾向于采用积极的、适宜性的情绪调节策略,回避型、矛盾型的幼儿更倾向于采用消极的、不适宜的情绪调节策略。[7]这是由于安全依恋的幼儿更容易得到母亲或其他照料者的关注和帮助,无须隐藏、压抑、回避自身消极情绪,因而逐渐学会分析情绪情境状况,并在此过程中学会承受挫折,也会学会使用适宜的方法解决情绪问题;而非依恋类型的幼儿缺乏教养者的帮助,因而更容易回避、压抑自身的消极情绪。

2.父母元情绪理念

父母元情绪理念是指父母对幼儿情绪表现所产生的一系列情绪、态度和理念,能够觉知情绪及指挥情绪运作,因此在外显相关行为表现上相当稳定,其心理与行为相当凸显,且会不断重复。[17]父母元情绪理念对幼儿情绪调节能力影响较大。父母元情绪理念一般可分为情绪教导型、情绪不干涉型、情绪摒除型、情绪失控型四类。情绪教导型父母的孩子在抑制控制和知觉敏感度方面更出色,而情绪失控型父母的孩子在注意力和知觉敏感度方面较强,但抑制控制较弱。[17]

3.同伴关系与教师因素

进入幼儿园后,对幼儿影响最大的微系统包括幼儿园中的人和物,因而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对幼儿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幼儿园中,幼儿在与教师、同伴的交往中能够切身体验、亲身实践各类情绪调节策略,有利于其情绪调节能力的飞速发展。当前,许多研究聚焦幼儿同伴关系对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影响,幼儿情绪策略的使用在同伴关系上存在明显的不同。同伴接纳度高的幼儿更倾向于采用积极的建构性情绪调节策略,如认知应对、情绪表露和情感援助等;而班级边缘幼儿更倾向于采用消极策略,如发泄策略、回避策略等。[18-19]这表明,幼儿越易于被同伴接纳,其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越好。教师也是影响幼儿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幼儿心目中,他们对教师有特殊情感,教师有特殊地位,教师容易被幼儿视为榜样、崇拜对象,因而幼儿容易受到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情绪智力越高,越善于倾听幼儿的心理活动,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越高;教师的情绪控制和调节能力越强,越善于引导幼儿解决问题,幼儿的情绪理解和调节能力也越强。

三、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基本前提——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

良好的心理感受和积极的情绪体验是幼儿自我情绪调节的基础。[20]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具体体现在采光良好、材料安全、活动空间充足、环境布置温馨、颜色搭配清新等方面。教师应营造开放、温暖、安全、自主、平等的心理环境,以关爱、尊重、理解、包容、接纳的心态与幼儿相处,以善于倾听、平等交流、共同分享作为与幼儿互动的准则,帮助幼儿丰盈内心,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除此之外,教室内还可设置与情绪相关的活动区,如为幼儿提供释放情绪的小空间或设置摆放情绪类绘本的书架等。

(二)保障条件——提升教师的情绪知识与素养

一系列情绪教育活动的开展必然以教师的相关知识储备为理论支撑。教师对幼儿情绪能力的认识不应只停留在经验层面,还应通过自主学习、专家讲堂、教研活动、观摩培训等方式进行学习和累积,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与此同时,教师自身的情绪素养与幼儿情绪能力的发展息息相关,教师应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情绪调节榜样,以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方式帮助幼儿提升情绪调节能力。教师应善于识别自身的情绪状态,能够接受自身和幼儿的消极情绪,掌握恰当表达和调节情绪的方法,正面应对自身情绪或引导幼儿处理消极情绪。教师只有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和稳定平和的情绪,才能帮助幼儿提升情绪能力。教师只有拥有扎实的情绪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情绪素养,才能够将理论知识自如地运用到实践中,切实地帮助幼儿提升情绪调节能力。

(三)实践手段——开展丰富的情绪活动

与情绪相关教育活动的主题选择,需结合幼儿的实际情绪状况,或某一特殊典型的具体行为表现。教师可通过具体观察,了解幼儿在同伴交往中情绪产生的过程和原因、行为表现和解决方法,以此挖掘情绪教育活动的生成基点。情绪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需丰富多样、具有趣味性。情绪教育活动过程需开放自由,吸引幼儿自主参与、主动感受和体验,帮助幼儿学会理解情绪、表达情绪、调控情绪。

现有研究中,已有较多实践案例表明丰富多彩的情绪活动有助于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实践方式总体分为绘本阅读、游戏两类。目前,情绪类绘本大致分为三类:各种情绪的表情识别,通过模拟幼儿生活情境故事帮助幼儿正确理解情绪,为幼儿介绍情绪调节的方法。也有结合两类或三类创作的绘本。在开展活动时,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情绪状态选择适宜的绘本,并注重绘本的趣味性和生活性。在绘本阅读过程中,教师应为幼儿提供独立思考、自主理解、主动表达的机会,引导幼儿观察绘本图画上人物的情绪表达、理解绘本中情绪情境、明晰应对消极情绪的方法,以此提升幼儿的情绪调节能力。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不仅帮助幼儿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还对幼儿情绪状态的调整有显著的积极作用。教师应设计能够充分表达幼儿情绪的游戏活动,帮助幼儿在游戏中感知、表达、调控情绪,如角色游戏和音乐游戏。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能够理解其扮演角色的情绪,产生情绪共鸣,同时,为了确保游戏的进行和深入,幼儿还必须学会合理调控情绪。在此过程中,幼儿不仅能够体验和感知情绪,还能够体会、获得情绪调节的方法,不仅可以促进情绪语言表达,还可以锻炼情绪调节能力。音乐本身具有极强的情绪感染力,轻松愉快的音乐游戏能够帮助幼儿释放消极情绪,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例如,小班幼儿处于入园焦虑状态时,教师可选择一些轻松愉悦、安静平稳的旋律帮助幼儿稳定情绪,而后选择一些轻快活泼的音乐,带领幼儿进行律动游戏,帮助幼儿转移注意力,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

(四)理论整合——实现家园共育一体化

家庭环境是幼儿情绪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因而,幼儿情绪能力的培养不应只是幼儿园或是教师的责任,更应该凝聚家长和社会的力量。首先,幼儿园可为家长提供相关培训,帮助家长意识到自身在幼儿早期情绪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教给家长情绪能力相关知识,帮助家长稳定自身情绪,并学会关注、引导幼儿情绪能力的发展。其次,幼儿园可开展一系列情绪教育亲子活动,由教师进行专业指导,为家长促进幼儿情绪的发展提供互动机会和榜样示范,帮助幼儿与家长在合理温馨的亲子互动氛围中发展幼儿的情绪能力。教师也要主动与家长沟通幼儿的情绪状态与发展问题,以便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幼儿的情绪能力发展。最后,幼儿园可组织幼儿在家长的陪同下参观社区内的工厂、医院等社会场所,或组织家长带领幼儿集体前往菜市场、公园、商场等场所完成一定的社会交往任务,为幼儿创造更多社会交往的机会,让幼儿获取初步的社会知识。在与不同职业的人进行社会互动的过程中,幼儿能够开阔眼界,满足需求,学会与人交往的技巧,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习得多种情绪调节策略。

猜你喜欢
消极情绪调节个体
方便调节的课桌
静心
幼儿消极情绪的表现及家长的应对策略
——以三门峡市H区幼儿为例
测试
2016年奔驰E260L主驾驶座椅不能调节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孩子的消极情绪需要用心疏导
汽油机质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