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怡
温儒敏说:“部编本语文在选取各种课文,除了接触经典,还充分考虑了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和方法的掌握。因为语文老师重在讲课文,很少教阅读方法,这种状况的确普遍存在。”那么,教读课除了教阅读方法外,还教什么呢?老师在教给学生阅读方法的过程中,也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下面就以《曹刿论战》为例,浅谈如何进行教读课的教学。
我在《曹刿论战》中的阅读方法的教学安排:一个是初级水平的阅读方法的教学,一个是高级水平的阅读方法的教学。初级水平的阅读方法即概括情节的方法;高级水平的阅读方法即全面理解文本的方法。我的教学过程如下。
1.齐读:概述情节
在第一课时,重点梳理这篇文章的字词义,这一课时重在理解文章的内容。请同学们齐读课文,试着概述文章的情节。第一位同学说写了曹刿的论战、参战。第二位同学补充说还有请见,接着老师就带领同学们共同梳理文章的情节:请见——论战——参战——释疑。老师让同学们自己总结梳理情节的方法,最后老师再带领同学们总结出概括情节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及主要事件,语言要简洁。这是教读课中最初级的阅读方法教学,学生借助文本的理解,逐渐形成这种阅读方法,学生的概括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很多一线老师在教阅读方法的时候,总是脱离文本进行空洞讲解,这样教学,学生掌握不了阅读方法,也形成不了阅读能力。
2.细读:感知内容
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曹刿。下面我们就用这样的阅读方法:我从……读出了……的曹刿,我发现了……细读文本。(教给同学们细读文本的阅读方法,让同学们按照这种方法理解课文)第一位同学回答时,老师以这位同学为示范,重点引导这位同学掌握这种阅读方法,并形成理解文本的能力。我是这样引导的: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你能把这一部分读一下并试着分析一下吗?(学生分析)鲁庄公认为战争取胜的条件是信近臣,信神灵,信百姓。曹刿认为信近臣只能得到一部分人的拥护,老百姓没有得到实惠,所以,老百姓是不会跟随你的。信神灵,这只能说明鲁庄公比较诚实守信,但也不能得到神灵的保佑。信百姓,曹刿认为这是一个国君应尽的本职工作,可以凭借这一条件打一仗。因此,曹刿认为战争取胜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拥护。曹刿只是一介草民,却懂得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可见他有着卓越的政治才能。老师给你板书一下,你发现了什么,文章运用对比和语言描写来突出这个人物形象。在老师的引导下第一位同学不仅会运用这种方法理解曹刿的政治才能,也形成了一定的理解文本的能力,发现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语言描写,掌握了塑造人物的方法,也就是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因此,这一环节,有阅读方法的教学,学生阅读能力形成了,知识也掌握了。第二位同学再运用这种阅读方法理解文本时,老师就放手让这位同学独立地完成。(第二位同学的回答)我从文章2、3两段读出了鲁庄公在齐军第一次击鼓的时候就要进攻,在齐军打败了的时候就要追击,曹刿认为在齐军第三次击鼓的时候才能进军,在齐军打败的时候不能立刻追击,而要进行观察。曹刿只是一介草民却懂得了进攻时机和追击时机,足见他的军事才能。第二位同学已经独立地完成了阅读任务,阅读能力比第一位同学更强了。第三位同学的回答,我从曹刿与乡人的对比中,读出了曹刿只是一介草民,在国家危难之际,他主动地请见、参战、论战,并最终打败强大的齐国,体现了一介草民对国家的责任感,也就是国家担当意识。老师帮你板书一下,你已经会很熟练地使用这种阅读方法了!(第三位同学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这种阅读方法,完全形成了这种阅读能力。)这三位同学的回答,借助文本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而且这种能力是逐渐加强的。
最后,让同学们说说如何阅读一篇文章,学生既掌握了这种阅读方法,同时教学也上升到更高水平的教学,老师和同学共同总结阅读所有文章的方法。(通过语言文字的品析,抓住主要人物的核心形象,进而把握作者的情感。)用阅读方法教学,可以上升到阅读任何一篇文章的阅读方法。2018年中考卷:说明文考点就考了雾凇奇观的形成带给你哪些启示?这是自2016年部编课程改革以来,在考试方向的重大调整,这种调整打破了以前语文在教学中的弊病,即只教知识,不教情感,其实说明文也有情感。如八上的《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这两篇文章字里行间都能体现作者丰富的情感。因此,这样的阅读方法适合任何文体的文章,更可直接用在自读课和课外阅读的教学中。
学生思维品质是初中语文核心素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一堂课没有思维的教学,那么这种教学是毫无意义的。所以,无论是教读课还是自读课都要进行思维品质的教学。在《曹刿论战》中,我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教学如下。
同学们在深读文本的过程中或许会有自己的疑惑,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讨,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一起探讨解决。
第一位同学提问,既然这篇文章是写战争,为什么长勺之战的过程没有详细,因为这篇文章是突出曹刿的战争理论,他如何谋划是重点,所以详写。而整个战争的过程和这个中心没有多大的关系,所以略写。学生提问,长勺之战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主动地回答:我认为如果没有曹刿在军事和政治方面的才能,鲁国不可能胜利。我认为如果没有鲁庄公的礼贤下士,又怎么可能有曹刿的请见、论战、参战呢?老师总结,我认为他们的观点都有道理,我和他们三个人的观点都不一致,我认为如果齐军懂得进攻的时机,鲁国也不可能取胜。那么,答案到底是什么呢?老师也有自己的观点,老师认为这场战争固然有鲁庄公的一份功劳,但是,这篇文章是通过长勺之战和鲁庄公的形象来突出曹刿的形象,所以,我认为战争取胜的原因还是曹刿。最后把教师用书上的答案放给同学们看,有同学发现,这个答案好像不是原因,好像是这篇文章的启示。老师觉得答案固然重要,但是比答案更重要的是同学们在这个过程中思考了,课堂上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争辩局面。
教读课重在教阅读方法,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阅读能力,提升思维品质,提高精神品质,也就是在这个阅读的过程中落实了语文核心素养的教育。因此,教读课是运用一定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本文学到的阅读方法,不仅可以运用到教读课中,也可以运用到自读课、课外阅读中,适合于不同的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