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恒
随着创业教育进入深化发展期,创业学习研究从以往聚焦狭义的创业学习群体扩展到了广义的大学生创业学习群体,并在创业教育认知上显现出非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杨晓慧认为创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帮助创业者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创业教育首先应当是关于意识、精神和心灵的教育。[1]万海峰认为大学生创业学习的发展取向首先应该是对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创业文化建设的缺位将会导致其创业斗志和信念的缺失,进而影响其创业能力的提升。[2]对创业教育非功利主义的认知,促进了研究者对广义的大学生创业学习群体进行客观的审视。王晶等基于学习理论视角,指出大学生群体的创业学习具有创业学习的一般特征,又有其特殊性。[3]广义的大学生创业学习群体,其特点是尚处于职业探索期,在还未形成明确的创业意向或创业动机以及创业行为倾向的阶段进入创业学习的情境。欧阳琳指出这部分群体的创业学习主要是为之后的创业和就业做准备。即便是大学生经过创业学习之后暂时不开展创业,也能够形成一定的企业管理思维,在工作中发挥出积极的个人能动性。[4]金冬梅对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学习的主动性问题,根据自我决定理论,指出尽量为大学生创设能满足他们的基本心理需求(自主需求、能力需求与归属需求)的教育与学习环境,促使他们产生更多内在的学习动机或将更多的外在动机内化。[5]新时代中医药院校在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注重发展学生独特的终身学习技能和创新创业品质的理念。以广义大学生创业学习群体为对象,考察其创业学习背后的动机状态,对推动以学生为主体的创业教育发展,促进创业学习绩效具有重要意义。
动机理论作为心理学领域用来说明行为动机的本质及其产生机制的理论,具有复杂性和多元视角。动机理论观念的发展主要经历了行为主义动机观、人本主义动机观、认知主义动机观三个时期。[6]认知主义动机观将学习动机理解为介于外在环境诱因与个人行为反应之间的一个中介历程,即因对学习的看法而产生求知的需求。[7]学习动机被看成学习者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看法和评价,涉及思维过程、观念冲突、期望和意图,以及对周围环境的理解和认识等。学习者因看法和评价的不同而产生或遏制求知的目的,进而激发或不引发学习需求转化为行动的可能性。即一系列个人认知评价是联结需要与诱因的桥梁,是联系学习动机内外因的纽带,是学习动机形成的关键。可见,在育人为本的创业教育中,不容忽略的一点在于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创业学习认知和价值评价,进而促进创业学习中的自我效能和学习绩效。
本研究以长春中医药大学个案为样本,从动机认知论的角度,透过学习主体对创业学习的基本经验、综合看法、内外评价等认知状况,调查研究创业学习动机的内部心理机制。调查以校内7247名学生为对象,包括本科一年级1969 人、本科二年级1358人、本科三年级1288 人、本科四年级1681 人、本科五年级198 人、研究生一年级371 人、研究生二年级247 人、研究生三年级135 人,围绕学生的创新创造的自我效能感、创业学习经验认知(创业课程认知、创业实践活动认知)、创业学习支持系统感知这三大方面进行考察。
学生自评“自己目前的创造力的程度”和“自己目前的创新创业意识的程度”(0~10 分区间度量),得出平均分皆是5.11(见图1),体现出创造力和创新创业意识两个维度的相辅相成。通过四舍五入把5分以上(包括5分)的比例加以统计发现,64%的学生对创造力的自我评价在平均值以上,64.56%的学生对创新创业意识的评量在平均值以上。这些数据整体反映了学生对创新创造的自我效能感的直观认知,而在支撑其认知的背后,诸如创业课程、创业实践等创业学习经验和对应的认知与评价则不容忽视。
图1 创新创造的自我效能评量数据折线图
在校生积累创业学习经验的一般途径包括创业课程和创业实践。这两个途径的广谱效应可以支持在校生人人有机会学习创业,并不同程度地参与创业实践。从学生对创业课程、创业实践的认知和评价可以初步掌握学生的创业学习动机取向。
在对学生“认为学习创新创业会有哪些收获”的调查中,“把握时代趋势”“培养创新创业思维”“学习创新创业是什么”“了解创业过程、方法”“提高综合素质”共5 项的响应率和普及率明显较高。用SPSSAU 交叉分析发现,不同年级呈现0.01 水平显著性(卡方检验:χ²=273.207,p=0.000)(见表1)。
表1 创业课程认知数据交叉汇总表
其中,大一学生主要基于创新创业选修类课程积累学习经验,对创业学习收获的认知集中体现在“提高综合素质”“增进对生涯的认知”“树立职业志向”“有助于实现个人理想”这些与自我成长的期待和成就需求相关联的远景型动机上。而大二是创业基础必修课的集中学习阶段,学生的收获认知则体现在“学习创新创业是什么”“了解创业过程、方法”这些更为具体的求知需求方面的近景型动机上。研一、研二学生的学习收获认知体现在“把握时代趋势”“培养创新创业思维”上,同时研一学生还体现了“学习创新创业是什么”“毕业时多一个选择”的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相结合的需求特点。
在丰富学生的创业实践学习方面,学校从院校两级为学生搭建了多维立体的创业实践平台。首先,学生以度量的方式(0~10 分区间)“对学校目前组织的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与活动的关注度”进行自评,得出平均分为5.08,四舍五入为5 统计,约有63.72%的学生对创新创业活动的关注度高于平均水平。对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的情况进行调查得出约74.62%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参加过创新创业实践。其中参加“创新创业类大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响应率显著。学生对创新创业活动的关注与实际的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紧密联系。
创新创业实践参与数据不同年级呈现出0.01水平显著性(χ²=616.701,p=0.000<0.01)。参加过“创新创业类大赛”,研三50.37%,研二48.58%,明显高于平均参与水平33.72%。参加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研一43.40%,明显高于平均水平29.50%。“没有参加过以上活动”的情况,大一50.18%,大五43.43%,明显高于平均水平34.98%。“创新创业类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属于高阶性的实践学习,对学生的综合素养要求较高。因此,研究生的相对优势和整体参与程度高于本科生。
中医药院校职业化人才培养,鼓励具有创业精神的学生发挥能动性,并重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背后的学习动机。对于“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类活动的动机有哪些”,学生对“增进专业学习”“改善学习方式方法”“开拓视野”“积累行业经验”共4 项的响应率和普及率明显较高,不同年级呈现出0.01水平显著性(χ²=261.779,p=0.000<0.01)。选择“改善学习方式方法”,研一明显高于平均水平52.01%。“积累行业经验”,大一明显高于平均水平58.29%。选择“增进人脉”,大一明显高于平均水平28.69%。选择“利于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大一明显高于平均水平20.13%。透过学生对参加创新创业类活动背后动机的反观性认知,发现学生整体在利己层面存在实现改善学习、增进学习成就方面的动机之外,还有对创业实践的社会性价值的认知,体现出了扩展社会资源和贡献社会的社会性内隐动力。
此外,针对创业实践中少数大学生创办公司进行创业学习的态度和认知,不同专业学生对此并不会呈现出差异性(χ²=157.774,p=0.820>0.05)。而不同年级对这个问题呈现出0.01 水平显著性(χ²=172.512,p=0.000<0.01)。选择“创新创业实践有益于学生发现问题和需求”,研一、研二明显高于平均水平67.89%。对“中医药大学生很难创新创业,学好专业能继承是首要问题”,大五明显高于平均水平41.91%。对“创新创业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研一、大二明显高于平均水平55.35%。整体上“创新创业实践有益于学生发现问题和需求”“中医药大学生很难创新创业,学好专业能继承是首要问题”“创新创业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共3项的响应率和普及率较高。
综合来看,对在校生创办企业进行创业学习,在本校学生中表现出的立场倾向为:以学业为本,而创业活动可兼而有之是前提,收获创业思维、发现问题和需求、提高综合素养、学到书本外的东西是增值性的学习需求。这体现了学生对创业并非易事的理性理解,也与中医药院校学生未来倾向就业的职业化发展取向不无关联。然而,无论哪种形式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学生皆需做中学和进行试错反思的学习体验过程。而其中则需要创业教育者帮助学生塑造信心、获得希望、乐观和韧性这些基本的心理资本,引导学生像创业者一样思考和行动。
创业学习不仅需要内驱力,更需要外部支持共同起作用。而外部支持的诱因作用能否得以彰显,不仅在于是否存在并提供外部支持,更重要的是学习者能够基于内部主观需求感知并链接到相应的外部支持。本调查通过学生对“所在的学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和“对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了解吗?”两个问题的回应进行分析得出,不同年级的学生对两方面事项的感知度呈现出差异性。对第一个问题,研一选择“是”的比例为94.34%,明显高于平均水平87.42%。大五选择“否”的比例为21.21%,明显高于平均水平12.58%。
同时,从不同年级对“学校扶植政策”“国家、政府扶植政策”的了解可知,对“学校扶植政策”,研三、大五“不了解”的比例明显高于平均水平16.50%,研一“了解一点”的比例明显高于平均水平41.73%,大二“比较了解”的比例明显高于平均水平24.69%,研三“了解”的比例明显高于平均水平12.50%。对“国家、政府扶植政策”,研三、大五“不了解”的比例明显高于平均水平,研一“了解一点”的比例明显高于平均水平,大二“比较了解”的比例明显高于平均水平,研三“了解”的比例明显高于平均水平。比较而言,大二和研一正值学习创业必修课期间,处于学习动机容易受外在激发的敏感期,因此,对外部支持性政策的了解程度相对较高一些。然而整体数据多局限在“了解一点”的程度上,反映出学生目前对外部支持性政策的感知并不十分明显。
基于个案调查研究中医药高等院校创业教育语境下大学生创业学习的认知状况,可见学生在创业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价值取向和其背后的基本动机结构。首先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侧重地将创业学习与围绕个体发展的近景性动机或远景性动机进行意义关联。透过这种关联可以看出学生对创业学习的多维期望所构成的多元动机系统。不可忽视的是,随着学生不同阶段的发展,创业学习动机系统也会动态变化和发展,学生对创业学习的价值认知、期待和自我效能等要素也会基于不同情境而改变。由此,在动态的学习情境下,中医药大学生固有专业学习的职业化认知和创业学习认知将会互相交织。在交织过程中,动机系统中的不同要素间将产生怎样的动机合力,将如何影响创业学习,除了学生本身内在动机激发和自主进行学习调节保持良好的动机水平实现创业学习投入外,学生对外在创业学习支持环境的感知和信任也会影响创业学习的发展。总的来看,在外在条件上,中医药大学生创业学习的发展有赖于在创业教育中,注重引导并帮助学生树立对创业学习的意义建构、价值认知和期望。同时,通过多元的课内外活动创设,注重育人的创新创业教育文化,有助于促进学生对外在创业学习支持系统进行确认和理解,进而增强大学生创业学习的信念和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