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姝婷 杨奥茹
燕京理工学院
“非遗”一词,指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文化不仅是五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1]。非遗文化的价值,体现在经济和社会文化两个方面,其发展水平会对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各地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促进非遗文化产业的发展。而当前廊坊市等部分地区在推进非遗文化创新和转化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严重影响了非遗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本文针对廊坊市非遗文化创新和转化面临的困境进行研究,并通过制订解决方案促进廊坊市非遗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非遗文化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完善,其价值已经通过历史和实践的检验,且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文化包含历史、艺术、文化和工艺等多种宝贵文化资源。非遗文化资源不仅包括文化传承项目本身,也包括其中蕴含的勤劳质朴、勇于创新、积极进取、忠孝节义等中华传统美德。从这一角度看,发展非遗文化产业,加快非遗文化的创新和转化,不仅在经济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社会文化发展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各地在发展文化产业和相关产业的过程中,必须提高对非遗文化创新和转化的重视程度,并在这一基础上采取促进非遗产业有序发展的措施。此外,在研究非遗文化创新和转化必要性的过程中发现,非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发展非遗文化产业也是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复兴的必然要求[2]。
在非遗文化的创新和转化过程中,廊坊市面临的主要困境之一就是传承和保护非遗文化的难度不断加大。首先,在非遗文化的传承方面,面临的主要困境就是非遗传承人存在断层的问题。当下,大多数非遗文化传承人年龄偏大,年轻人群体中成为合格的非遗传承人的人数又相对较少。例如,胜芳传统花灯是廊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现阶段当地能够制作胜芳传统花灯的非遗传承人年龄均超过60 周岁。在这种情况下,非遗文化的传承就难以得到稳定保障[3]。其次,在非遗文化的保护方面,当前廊坊市相当一部分非遗文化项目只能在节假日以表演形式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导致公众对非遗文化的了解比较有限,另一方面导致非遗文化和相关技能的学习者难以获得足够的收入,这也是制约非遗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非遗文化的创新和转化过程中,廊坊市存在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创新和转化模式过于落后。首先,廊坊市的非遗文化传承模式主要为家庭传承和师徒传承。而基于上述两种传承模式的非遗文化创新和转化不仅效率较低,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存在比较多的不确定因素,在影响非遗文化传承的同时也会严重影响非遗文化的创新和转化。例如,部分非遗文化项目的传承人数量正在逐年减少,后继者寥寥,从而导致非遗文化难以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创新。[4]其次,廊坊市非遗文化创新和转化过程中缺乏新的非遗文化转化路径。在当地,针对非遗文化进行宣传和转化的方式仍是采用节假日表演等传统模式,并在这一基础上创新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模式。例如,廊坊市一般只在节假日于部分公共场所展示胜芳传统花灯。在这一前提下,当地的非遗文化创新性和转化效率均比较有限,这也成为影响当地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非遗文化传承出现断层的影响下,廊坊市的非遗文化创新和转化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在具体表现方面,针对廊坊市的非遗文化传承情况进行调查可以发现,当前廊坊市存在非遗传承人断层最主要的表现之一就是年轻人普遍不愿意学习非遗文化和相关的技术、工艺。因此,相当一部分非遗传承项目在近几年未能找到合格的非遗文化传承人,导致其传承受到阻碍。而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非遗文化缺乏足够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很大一部分非遗文化传承人并未探索和研究新的非遗文化传承路径[5]。例如流传于河北省永清县的一种民间扎制艺术——秸秆扎刻,其项目传承人的年龄结构即存在上述问题。虽然青年非遗传承人思维相对活跃,能够接受新事物,能够在非遗文化的创新过程中发挥比较重要的作用,但是青年非遗传承人的技艺水平相对有限,因而导致其制作的非遗文化产品缺乏足够的文化内涵,或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同样对非遗文化的创新和转化产生了比较严重的影响。
在廊坊市开展非遗文化的创新和转化过程中发现,外来文化的冲击也对当地的非遗文化创新和转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与外来文化相比,本土的非遗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劣势之一就是传播途径比较狭窄。在外来文化不断通过图书、影视、互联网等渠道快速传播的背景下,廊坊市等地区的相关单位仍采用传统的宣传模式传播本地的非遗文化,导致非遗文化的受众基数和影响力始终难以得到较大幅度的扩张,进而影响了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同时,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廊坊市青年人学习和了解非遗文化的积极性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也是影响非遗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6]。而在应对外来文化冲击的过程中,廊坊市的相关部门并未针对本地的非遗文化项目制定完善的保护措施,因而导致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难以得到良好的政策支持。在这一问题的影响下,廊坊市的非遗文化创新性和转化效率就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
对于廊坊市政府和其他相关单位来说,在进行非遗文化创新和转化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提升对非遗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视程度。只有如此,才能确保非遗文化得到有效的创新和传承。在具体措施方面,首先,政府和相关单位要充分了解和认识非遗文化在我国经济和文化领域占据的重要地位和能够发挥的重要作用[7]。在这一基础上,给予非遗文化传承和创新更多的政策支持。其次,在提升对非遗文化的重视程度的同时,廊坊市政府和其他相关单位还需要针对本地的非遗文化项目进行更大力度的推广,并在这一基础上促使本地和全国公众对本地非遗文化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宣传过程中不仅需要进行文字宣传,而且需要通过展会等形式向外地、外国客商以及其他对非遗文化感兴趣的人群展示当地的秸秆扎刻、花丝镶嵌制作技艺、胜芳传统花灯等非遗文化项目。在这一基础上,促进非遗文化受众基础和传承基础的进一步扩大。只有如此,才能为本地非遗文化的创新和转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本地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过程中,廊坊市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非遗文化和相关产业的保护力度。在具体措施方面,首先,廊坊市相关部门需要在进行非遗文化保护的过程中,对现有的非遗文化传承模式进行优化,促进非遗文化传承的大众化。在这一方面,政府和其他部门要尝试在中小学的美术、音乐、舞蹈等相关课程中增加与非遗文化相关的民族音乐、舞蹈、手工艺等教学内容[8]。例如,在小学美术课中增加秸秆扎刻或固安柳编教学,并在这一基础上由本地的非遗传承人向本地小学生传授基础的秸秆扎刻或固安柳编技巧。在体育教学中,则可以增加八卦掌等中国传统武术教学。在这一基础上,促使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对本地的非遗文化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并吸收其中对非遗文化感兴趣且具有一定天赋的学生成为新的非遗传承人。其次,在进行非遗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廊坊市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多渠道的宣传。在这一过程中,将现代化科技手段融入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中,相关单位和非遗传承人在进行非遗文化创新与转化的过程中就能够科学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促进非遗文化创新性和转化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在进行非遗文化创新和转化的过程中,需要建设完善的非遗文化产业链。首先,廊坊市相关单位需要积极应用直播带货等新的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进行非遗文化的推广,利用新媒体平台展示非遗文化的魅力,并通过销售非遗文化相关商品为非遗文化的推广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在这一基础上,逐步形成与非遗文化相关的产业链,并推动非遗文化逐步产业化。其次,在销售非遗文化相关产品的过程中,廊坊市政府需要在这一过程中针对非遗文化产业制定相关扶持政策,从税收、场地、人才等方面针对非遗文化相关产业制定和实施科学的扶持政策[9]。在这一基础上,非遗文化的创新和转化就能够得到比较有效的保障。
在针对非遗文化进行创新和转化的过程中,相关单位还需要不断加强非遗文化的品牌建设。在这一方面,首先,廊坊市需要针对本地的地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并在这一基础上进行更加精准的定位,从本地的文献资料和非遗传承情况入手,深入研究本地非遗文化品牌建设的策略。实施上述措施之后,当地非遗文化的发展水平就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同时,这一措施也能够确保本地非遗文化的发展策略符合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而促使本地的非遗文化发展模式得到创新。在非遗文化品牌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廊坊市本地企业形成较强的品牌意识[10]。在这一过程中,当地相关企事业单位之间需要进行更多的交流和协调,建立地域性的非遗文化品牌。只有如此,才能确保本地的非遗文化形成鲜明的特色,并在这一基础上促进本地非遗文化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此外,对于当地政府来说,在扶持非遗文化产业的过程中,需要对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本地企业进行较大力度的扶持,并在这一基础上使之能够在本地非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发挥领导作用,进而在本地非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综上所述,在非遗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廊坊市的非遗文化创新性和转化效率存在比较大的提升空间。只有针对当地在发展非遗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制订解决方案,才能促进廊坊市非遗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针对廊坊市非遗文化的创新和转化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传承和保护难度加大、非遗文化创新和转化模式落后、非遗文化传承出现断层、外来文化对本土非遗文化的冲击等方面。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重视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加大非遗文化的保护力度、建设非遗文化产业链、加强非遗文化品牌建设等解决措施。在实施上述措施的基础上,希望能够促进当地非遗文化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