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玉平
(民勤县第六中学 甘肃 武威 733000)
一切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应由学生作为主体展开的,为了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目标,落实教育的任务要求,要将劳动教育的作用利用起来,重视劳动教育的关键地位。在学科教育中融入劳动教育,实现这二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创新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方法,充实教学内容,尝试学科教育和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提高劳动教育的最终成效,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科教育和劳动教育的相互融合实践中,针对这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研究,体现出了学科教育和劳动教育融合过程中存在的必然内在关联,这二者在教育的目的上是一致的、相似的,不管是学科教育还是劳动教育,最终的目的都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劳动水平、学科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更好的成长与发展。在教育体系中,学科教育和劳动教育均是不可替代的关键构成部分,形成了对学生成长学习的决定性作用,二者在性质、目标、内容和教学方式上均存在着一定的内在关联,因此在学科教育中融入劳动教育是可行的。学科教育和劳动教育在性质上,均属于全面发展教育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显著的实践性。在教育目标上,学科教育和劳动教育同样都体现出了多维性的特征,广泛关注学生的核心素质培育。学科教育具有整体性,而劳动教育具有融通性,劳动教育和德育、智育、美育、体育之间具有密切的融通关系,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须要接受的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使学生形成正确科学的价值观、道德观,强健体魄,增长智慧,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学科教育同样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成长与发展,在教育目的的整体引领下,将学科教育的育人本体功能利用起来,使学生成为能力、智力、情感、审美并重发展的新时代人才。由此可见,学科教育和劳动教育在目标上都是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品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学科教育的内容和劳动教育的内容,均具有实践性,在教学方式上,学科实践为劳动教育提供了载体作用、阵地作用,在实践参与和亲身的体验中,学生接受劳动教育,了解学科知识,深化劳动体验,是有学科教育和劳动教育内在密切关联作为支撑的。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值得每一个教育者重视学科教育和劳动教育的相融合,利用起这二者之间的紧密关系,致力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改革和创新目标[1]。
学科教育与劳动教育的相融合,有利于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因为将劳动教育融入到学科教育中,是符合素质教育相关要求的,尤其是近些年来,我国在教育领域内,不断的推行和深化素质教育的理念,但是仍旧存在着部分教师缺少对素质教育理念践行力的普遍现象。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缺少明确的认识,将教学重点放在了理论教学方面,忽视了对学生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方面的培养,学科教育的实践性被忽视。劳动教育渗透和融入到学科教育中,则有效改善了这一现状,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进行素质教育理念的路径,素质教育理念在我国的教育领域内逐步的深化,致力于扩大素质教育的范围,加大素质教育的规模。这对于学科教育教学活动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科教育和劳动教育的相融合过程中,对学生教育的关注点发生了转变,不再以理论知识教育和应试理念作为关键点,而是结合劳动教育理念,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使其形成劳动品格,正确的认识劳动的重要性,在学科教育和劳动教育的融合中,更好的践行了素质教育理念,有利于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站在多个学科的视角,将学科的实践性特点发挥出来,使学科教育在理论和实践的相互统一中,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在理论学习活动和实践学习活动中,更好的参与知识应用的过程,提高劳动意识、实践意识,学科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更加贴近和相互契合,满足了学生个性成长的需要,符合发展下教育改革的目标要求[2]。
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学科教育和劳动教育的相互结合和有机渗透,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使其养成坚韧的意志,因为劳动教育的实施与学生的思想教育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从本质上说,劳动教育也是针对学生思想观念、精神的教育。劳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珍惜劳动成果,认可劳动价值,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感受到劳动成果来之不易,在获取成果和收获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劳动价值,真切的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意义,形成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观念,是学生养成坚韧意志、良好品格的有力保障。学生在参加劳动的过程中,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困难,由教师作为引导,寻找思路,解决问题,突破困难的过程当中,学生的心智得到了锻炼,形成了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勇气和积极向上的实干精神,有利于学生养成坚韧的品格。在多个学科的教育中,融入和结合劳动教育的内容,能够在学科知识的应用基础之上,为学生创建起劳动场景、实践场景,学生在解决学科难题、参与实践劳动的过程中形成满足感、成就感,迎接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均起着激励作用,是发展学生良好意志品格、磨练学生意志的推手[3]。
学科教育和劳动教育是息息相关的,在这二者的相互融合中,有效提高了学科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更好的拓展学科教育的范围,教师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学科教育的实践研究中,对教学方法、教学方式进行了改革和创新,致力于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利用社会实践、多媒体、互联网资源等,对教学课堂进行创新。融入了劳动教育的观念,有助于拓展学科教育覆盖范围,丰富学科教育的内容,组织和开展与劳动相关的学科教育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地加入到对生活技能的劳动锻炼和服务型的劳动体会中。参与劳动过程,应用学科知识,解决劳动中遇到的难题,在该过程中学生获取的满足感、成就感和荣誉感是其他的教育无法替代的。学科教育覆盖范围得到了拓展,在学科拓展活动中,学科知识的应用场景和劳动相互结合,验证了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情况、应用情况,形成了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使其成为应用学科知识的主体,主动的探索劳动价值和真谛,在参与劳动实践的过程中,更灵活的运用学科知识,提高了学科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为人才培养创建了更丰富的资源和条件。
目前学科教育和劳动教育的相融合工作已经逐步展开,但是在当前的劳动教育向学科教育渗透的过程中,仍旧体现出了一些意识层面的问题,亟待完善,教育者轻视劳动教育,学生对劳动教育内容的认知不足,降低了学科教育和劳动教育相互融合的效率。究其根本,这是由于教育观念落后导致的,人们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在劳动教育中,学生的参与意愿不强,导致了劳动教育和学科教育的相互融合流于形式表面,成为了敷衍了事的教育形势。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作为教育主体、学习主体,忽视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家长作为教育过程中的辅助者、引导者,同样存在着轻视劳动教育的心理和现象。教师和家长都认为学生应该将时间投入到学习文化知识中,劳动活动的参与重要性普及程度不足,甚至有部分家长认为,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接受劳动教育是浪费时间,会通过主动帮助学生逃避劳动实践活动的方式,节省下更多的时间,让孩子学习文化知识。这是一种典型的错误观念,也是一种错误的行为和做法,形成了对学生负面的引导和干扰,降低了学生的劳动信心,劳动教育受到的重视不足,教育观念落后,是学科教育和劳动教育相互融合中的巨大阻碍。
学科教育和劳动教育的相互融合过程中,劳动教育的形式远远超过了内容,劳动教育内容方面的缺失,导致了学科教育和劳动教育的融合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不足,劳动教育的成效难以达到理想的水平。部分学校已经愈发重视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但是劳动教育和学科教育的相互融合与渗透,仅停留在了口号宣传和形式表面的实施阶段,即使明确的提出了对学生的任务要求,但是在劳动教育的内容方面缺少实质性的内容。例如,学校会通过要求学生拍摄劳动照片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即使是摆拍的,学校也会默认学生完成了任务目标,在心照不宣下,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被忽视,不仅学生的劳动意识与劳动能力得不到锻炼,甚至白白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使学生的课下时间成为了劳动教育和学科教育相融合过程中的牺牲品。劳动教育的内容缺失,缺少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学生无法在学科知识的应用和参与劳动实践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和体会,形成对劳动教育的厌烦、抵触心理,降低了劳动教育和学科教育的质量和教学水平[4]。
家庭教育是延伸学校教育、弥补学校教育不足的主要阵地,新时代环境下的学科教育和劳动教育相融合,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支持,纵观目前我国学科教育和劳动教育的融合现状发现,家庭教育作用的缺失,导致了劳动教育的成效不理想。学科教育和劳动教育的实施中,学生的日常行为得不到家庭教育环境中的引导和正向影响,限制了学生更好的成长和发展。例如,学校制定了与劳动教育相关的教学计划,学科知识和劳动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向学生发放劳动教育任务,学生在学校中接受劳动教育,积极表现自我,但是回到了家庭环境中,甚至连自己生活中的小的事都不愿意做,由家长照顾,全权负责学生的家务事,在校园以外的地方参与劳动活动,对于学生来说十分抵触。这是因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隔离、分裂导致的,家庭教育在劳动教育中的参与度不足,形成了学生抗拒劳动现象,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均得不到有效的培养,成为了一种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教育矛盾,学生的日常行为得不到规范性纠正,降低了劳动教育的最终成果,学科教育和劳动教育的阵地发生了缩减。
教学观念的创新改革,是引领学科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中,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础条件,教师要首先树立起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明确认识到学科教育和劳动教育相融合的重要性,加强意识和观念教育的力度,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主动的参与劳动,了解劳动的重要意义,调动起学生参加劳动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接受劳动教育,并成为参与劳动实践的主体。教师要有目的的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认知观念,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结合具体的理论概念、实践案例,了解劳动所带来的价值和劳动的重要性。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相关内容,例如在思想品德课程、语文课程、英语课程等学科的教育中,均可以将劳动教育渗透其中,使学科教育成为劳动教育的实施载体。将学科教育的部分内容和劳动教育之间重合的部分,作为劳动教育的资源、教材,保证学科教育的知识内容讲解过程中,处处渗透着劳动价值、劳动观念,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深入思考。带领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认知观念,形成正确的劳动观、世界观,主动的参与劳动,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教学工具,例如哑铃等,让学生们亲自体会到劳动的辛苦和劳动所带来的价值,革新教学思想、教学观念。
劳动教育有着丰富多样化的形式,可以通过理论教育、实践教育等不同的劳动活动,展开对学生的劳动意义教育,形成对学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和作用,在学科教育与劳动教育的相互融合中,教师要有目的性的展开劳动活动,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开发适合学生成长和学习的劳动主题。立足于教材的内容为依据,确定劳动教学的主题,实现学科教育和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使这二者之间环环相扣,带给学生新鲜的学习感、体验感,激活参与劳动实践的兴趣,强化学科课程教育的实践性,验证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真正实现学科教育和劳动教育的共赢目标。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展开社区志愿活动,收集矿泉水瓶或清洁楼层卫生等,学生利用所学到的统计学相关知识进行矿泉水瓶分类,对矿泉水瓶的回收收入价格进行计算,根据环境保护的相关要求进行回收处理,制作统计表、统计图。学生在参与志愿活动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劳动技能,同时也形成了较强的环保意识、节约意识,主动的验证学科知识,在真实的知识应用场景中,巩固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提高了学习学科知识、应用知识的水平,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劳动素质,使其综合能力得到锻炼。
家庭教育在学生的学科教育和劳动教育融合中是关键阵地之一,教育者要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和家长,重视劳动教育在家庭环境中的渗透,使劳动教育和生活中的小事相互融合,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习惯。特别是每个学生所处的环境各有不同,经历的生活事件、身边事物各有不同,因此教师无法提出对学生的硬性要求,而是要结合家庭教育环境的特征,发挥出家长的引导作用、教育作用,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教师可以和家长共同制定针对某一个学生个体的劳动教育方案,让学生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劳动实践,渗透到生活的细节当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大胆的发挥想象,主动参与劳动,体会劳动成果所带来的成就感。例如美术课、手工课等,均是实施家庭劳动教育的素材,劳动教育的趣味性也会在此类学科的课程教育任务下,更一步增强,吸引学生参与进来,使劳动教育更具有活力,学生对劳动实践的抵触情绪大大降低,保持持续的劳动行为,形成对劳动兴趣的深刻体会。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家庭环境中参与做饭、打扫房间等劳动实践活动,尝试独立完成做一道菜的任务,在家长的指导和帮助下,拍摄自己烹饪的过程,拍摄菜品的图片、视频等,制作成精美的摄影作品,在班级举行创意作品展览活动,展示学生们的劳动成果,使学生在家庭教育的环境中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体会到劳动所带来的成就感[5]。
综上所述,在学科教育和劳动教育的相融合当中,仍旧还有较大的探索和发展空间,教师要立足于实际的学情和教学目标教学方向,将劳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关键任务,积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脚步,加强对学生劳动意识的培育,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未来的成长、成才和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