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国茂
(山东省莱西市第二实验小学 山东 青岛 266600)
引言:“啊,又要写作文!”一声声沮丧的声音从教室各个角落传出来……每次写作课,学生们总是满脸写着不开心,真是“整个身体都是抗拒的”。而浏览着学生们的作文,真的是一言难尽——有的从头到尾都在写流水账,早晨七点干了什么,八点干了什么,毫无重点;有的这里“借鉴”一点,那里挪用两句,最后弄成个“四不像”,让人哭笑不得,读完也不知道在说些什么;有的作文之间,不能说是一模一样,也算是“同胞兄弟”了,事例繁琐且老套,应付之意非常明显。而以上的这些问题,都反映出了学生在写作方面的大问题——心中无情感,脑中无积累。作为农村的孩子,可能本身的活动和知识经验就不够多,在平时的生活中又没有养成积累和观察的好习惯,怎么会有文采飞扬的文笔呢?针对上述的一些问题,结合我自身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小学的作文教学中,应该做好以下几点,来帮助学生们提高作文水平。
在众多教育理论中,有一条是公认的黄金法则,那便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而兴趣则是这种内部驱动力最直接的表现。我认为教师只有想办法让学生对学习写作萌生出浓厚的兴趣,那将对后续的作文教学奠定下坚实的精神基础。换言之,如果“写作”二字给学生的第一反应是反感和抗拒,那么一定不会有佳作的产生。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表示,儿童有自己主动做某件事的意愿,和成人一样,他的行为受到这种意愿的支配。如果逼迫儿童做他不想做的事情,这是违反规律的,所以不会有好的教育效果。而所有取得成果的活动和行为,都一定要以儿童的主动意愿为先驱动力,即激发儿童的兴趣。那么根据这个理论,我认为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能引导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坚信自己一定能写出一篇好作文,并愿意为之努力变得尤为重要。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点亮学生兴趣的火把呢?我采取了以下几种小活动:
(1)及时发现学生的亮点,并举行“我是小作家”的交流活动,在全班进行诵读。教学中,无论是学生平时的小练笔、周记或是单元习作、周测习作,凡是学生用心之作,我都会认真批阅,哪怕是一个优美的词语或是一段动人的文字,我都会给学生圈画出来。每周抽出一节课的时间举行“我是小作家”的交流活动,学生们可以拿着自己被老师肯定的好词、好句、好段,骄傲地展示,大声地诵读。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也会不自觉地加入到他们之中,读一读学生的好文章,和学生们一起评议一下文段的好坏,热烈地讨论一下遣词造句。正是在这种热火朝天的氛围中,学生们得到了极大的肯定和褒奖,也会树立起坚定的自信心和上进心,甚至每个人都盼望着下一节“我是小作家”课堂的来到。
(2)设立每周写作之星擂台赛,鼓励学生积极挑战。为了让写作的兴趣持续下去,我还在班里举行了擂台赛。每周给学生规定主题,让学生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积极投稿,周五之前投稿均为有效稿件,每周在我和随机抽取的小评委当中评选出最优秀的作文,也自动成为下一周的擂主。而每一周选出来的作文都会作为班级作文小报的内容,张贴展示。在这个守擂攻擂和评选的过程中,既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也锻炼了学生评议一篇优秀作文的能力,一举两得,何不美哉。
(3)为每个学生制作小文选,并打印成册。我常常在想,一个作家最自豪的事情应该莫过于自己的作品被打印成整齐的铅字,出现在作品集中吧。同理,作为小学生,当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打印出来时,那种自豪感也会是油然而生的。在每一单元的习作教学中,我会在指导作文时,引导学生积极地修改打磨自己的作文,定稿以后,为学生制作一本成长作品集,将他们的作文打印出来并装订成册,当学生拿着自己的作品集时,我看到所有学生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由此,学生深深地喜欢上了写作。
经过以上小活动的设计,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已经克服,并且在一次次的实践中,很多学生都迫不及待地想投入到写作中,这种浓厚的兴趣和自信心也推动着学生去不断地追求更高水平的写作目标。
正如朱熹《观书有感》中所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样,要想让学生有写作的灵感和材料,我认为阅读必不可少。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不必言说,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对于自身的语感也有一定的提升作用。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认为,只有多读书,学生的脑海中才会有足够的积累,而阅读中的好词好句更像是一颗颗珍贵的钻石,等待着学生将其发现并为己所有。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从感兴趣的书目中开始阅读,爱上阅读并习得方法后,便可以要求学生读一些有方向性的书本。比如课本中“快乐读书吧”的推荐书目等。尤其是当下最为推崇的整本书阅读,更是对学生的写作积累有极大的帮助作用。通过坚持不懈的阅读,学生的进步是很明显的,比如某些同学以前在表达句子时,常常前言不搭后语,而现在能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想说的意思了。而有很多同学以前写作时人物的语言描写时,可能仅仅局限于“某某说”,而现在能用十分丰富多样的词汇来表达同一个意思。我认为这便是阅读的魅力,也是阅读为写作奠定的良好基础。除此之外,人们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阅读中,我鼓励学生多做批注、多做积累、多做摘抄,在二次思维中,能加深阅读的印象,提高阅读的有效性,学生也能更好地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和语言风格。每阅读一段时间,我都会鼓励学生把自己认为精彩的语段模仿着去写一写,这种方法对于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有不容小觑的作用。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当我们纠结于学生为什么不能写出新意,为什么脑袋空空时,不妨停下来,让学生多去读读书,多去汲取一点精神的甘露,在阅读的沙滩上拾取美丽的贝壳吧。
在传统意义的习作讲评中,往往是教师唱“独角戏”,从作文的主题、列提纲、结构的把握或是最后的主题升华基本都是老师的事儿,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现象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学生听到任务后,便绞尽脑汁地东拼西凑,以期在规定时间内上交一篇尚且说的过去的文字拼凑稿,完成不得不完成的任务而已。我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最主要的就是教师没有精心备课,没有激发出学生的灵感,这种猝不及防的任务让学生没有半点准备,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调动自己的以往经验,比如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等,更没有充分的兴趣将过去发生的有意义的事情用华丽的文字表达出来。因此,我觉得在部编版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立足单元意识,将单元习作穿插在课文的讲解中,让学生时时在进行着作文准备,作文积累,作文训练。在准备中的每一次灵感迸发都要鼓励学生记录、整理,而这一些都寄寓在每一堂语文课的备课中,教师要完成一单元的习作,备课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只有足够把握教材,认真钻研教材,从精读课文中把握习作目标并设计好每一步,那才能将教材的价值充分利用,以此来点亮学生的习作思维,如此学生才能在一次次的单元习作中有所成长,佳作频出。
例如,部编本小学六年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习作《家乡的风俗》,其习作主题是:你的家乡有哪些风俗习惯?请你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要完成本单元的习作,我认为应该从整单元的目标出发,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便是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而单元的习作要求是: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了解了目标之后,在学习《北京的春节》时,我便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关注作者是如何将北京特有的春节习俗写清楚的,作者罗列了很多春节时的时间节点,而其中很多的时间节点比如腊八节、腊月二十三、大年三十、正月初一、正月初六、正月十五、正月十九等。从单元目标而言,作者详写了腊八节、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着三个节日的习俗,而这些习俗也正是北京地区所特有的,在这些习俗中,作者也不是泛泛而谈,相反仅抓住一个习俗,展开描述。基于此,在本单元习作中,就应该在课文的备课中就给学生渗透相关的教学目标,注意观察搜集自己家乡的特有习俗。《腊八粥》中,作者为了表现腊八粥的诱人,略写喝粥而着重在小八儿等粥的过程,让学生眼前一亮,原来作文还可以这样的别出心裁,另辟蹊径。这些有意无意的习作指导都在为单元习作铺垫。在准备这节课时,我首先设计让学生交流自己提前搜集的家乡的习俗,比如闹花灯、扭秧歌、贴春联、吃粽子、拜年、赏月、赛龙舟、吃饺子等。接着,我会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一种风俗呢?预设学生会说出其中的一二种习俗,而这里则可以一生说,其他学生补充,尽量让某一种习俗能从多个方面进行描述。比如闹花灯,学生可以从花灯的样子、花灯的种类、人们的表现、闹花灯的传说等方面进行介绍。
学生在初步的小模仿后,会增加对写作的信心。有了这次的经验,我设计带领学生再回顾一下课文中对除夕习俗的描写,这一次,我选择让学生自己去写一下作者略写的守岁习俗。从模仿到模仿再创作,到了学生该自己构思的时候了。在备课中我想应该先让学生交流搜集的习俗的资料,比如各个习俗的传说,那么怎样把这些故事写进我们的习作里呢?根据《藏戏》中,“还是从西藏那个僧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那时候……”这种写法,鼓励学生打开思路,在全班设计一个小小故事会的小游戏,引导学生合理地将传说故事自然的加入到课文当中。最后再让学生之间交流一下还有什么好的想法和建议等。而对于参与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我认为在备课前一定要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由于我们学校的孩子很多来自外地,因此有很多不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风俗活动,这样备课的重点就是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主动性,让他们敢于、乐于分享自己的家乡习俗。这里我会设计一个小活动,让学生当一回小导游,介绍一下自己家乡的习俗,并分享自己参加的心得体会。学生在同学们诧异好奇的氛围中也会激发出想要写作的兴趣。这一部分写作的重点便是自身的感受,因此在备课中还应该多讲解一些人物描写的相关内容,尤其如何表现喜怒哀乐的情感表达,让这次的经历变得更加丰富生动形象。
对于这篇习作,我主要从单元整体角度进行备课,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就不断地渗透习作准备,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也从知识储备方面充分搜集材料,授课中通过交流、小小故事会的活动进一步加深对写作的信心和兴趣。我想,只有教师先自己做好万全的准备,学生才会充分地重视;只有教师给学生合适的抓手,学生才会一步一步地前进;只有教师设计出循序渐进的教学环节,学生才能克服心理的抗拒,一点一点喜爱写作并认真完成习作。
在学生眼中,我们每天的生活好像是日复一日、简单重复的,每天起床、上学、放学、休息。但作为一名老师,我认为其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美,欣赏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那怎样才能启发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呢?我认为最主要的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无论是观察大自然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轮回还是太阳的东升西落,无论是母亲的一举一动还是父亲的言谈举止,这些或细微或恢弘的场景,也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其中的美。
那么用什么方法才能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能力呢?我认为最好的办法莫过于鼓励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在每天繁琐的生活中,选择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情,或者某个人物不经意的举动,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神态,展开了写。每天的日记可以是一个小片段也可以是洋洋洒洒的一篇作文,教师不要做具体要求。只要学生能写,愿意写,随便记录什么都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充当学生的加油站。每当学生有出彩的字词,有创新的角度或者是优美的段落,老师一定不能吝啬,必须大加表扬。一朵小红花,一块棒棒糖,一个鲜红的五角星,一条精心编辑的发送给家长的微信表扬消息,这些都是学生坚持下去的动力。
除了作为加油站外,教师还要做好学生的引路人,比如学生在表达“都”这个意思时,可以启发学生除了“都”,是不是还可以用“通通”“一律”“清一色”“全部”等等,这样稍微一变化,整篇文章就会显得更加生动丰富了。除了日记,我还鼓励学生走出教室,真正融入到大自然中去。比如去年春天的时候,校园的花儿竞相开放,万物都展现出了勃勃生机。这时我会带领学生到学校的花坛边,真正走近春天,去细细观察一朵花花的样子,去嗅一嗅每朵花不同的香气,去听一听春日里鸟儿的鸣叫,去摸一摸小草毛茸茸的触感,真正感受春天的到来。我觉得,只有学生真正走近自然才能写好自然,只有经过认真的观察,才能印刻到脑海里。除此之外,师生之间还可以一起去赏月、去观雪、去听雨、去吹风,这些有目的的实践,是学生写作最宝贵的素材和积累。当然,在观察中教师还要不停提醒孩子观察的方法,既要有顺序性又要观察的细致一点,不能看到什么就记录什么,也不能寥寥草草应付了事。通过日记,也刚好可以培养学生持久观察的优秀品质,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其实不只是学生需要这种坚持不懈的写作品质,对于教师而言,作文教学也是一个坚持不懈的过程。因为每个班级的学生数不少,而批阅一篇作文的时间也是一项不小的工程,这对教师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面批,面改,指导,二次批改,其中的心血只有教师自己才能体味,因此,想要让学生培养出高超的写作水平,我认为教师一定要先下定决心,不能半途而废,将作文的批阅流于形式。
总之,要想学生笔下有一朵小花,就要让他脑中有一个花园;要想让学生笔下有一条小溪,他的脑中就要有一片汪洋;要想让学生笔下有一棵小树,就要让他脑中有一片森林。而这花园,这汪洋,这森林,就是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记录的。
写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的方法也是千千万万,但我想,要想学生写出好文章还是应该先提起学生写作的兴趣,让学生从“要我写”变为“我要写”。通过各种有趣的小活动,学生乐在其中,也学在其中。当学生表达匮乏时,教师不妨带着学生走进书海,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汲取灵感和智慧,多读书,多积累,多表达。当然,教学活动的主导还是教师,教师应该从备课这一环节就用心打磨自己的课堂,不能扔下题目就走人,应该有耐心,有恒心,有爱心,帮助学生提高作文水平,这样才方能对得起教书育人的职责。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努力备好课,上好课还要充分发挥智慧,指导学生写作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明白,其实所有的素材都来源于生活。
以上便是我对于作文教学的一些探索,然而作文教学不是三言两语便能述说清楚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