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古诗教学中的落实

2022-03-03 05:53康小芬
名师在线·上旬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改写古诗教学

摘 要: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思维、审美、文化传承四个部分。古诗属于文言体系,其文体本身与现代白话文相差甚远。古诗承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是文人墨客的气韵之所在,智慧之结晶,是传承传统文化非常好的载体。在古诗教学中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可从单元导语、课后习题入手,并注重古诗改写对落实语文要素的重要性。

关键词: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古诗教学;改写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2)01-0060-03

引  言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论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1]。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将这四个方面视为一个整体,不能割裂开来进行单独教学。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依赖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语言建构能力又直接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而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又得益于语言建构与思维发展的程度,在此基础上完成文化的传承。由此可知,语言建构是其他三者的基础。

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实现语言建构,从而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不停留在“解诗题—知作者—讲诗意—悟诗情”的课堂教学。温儒敏说:“‘部编版’语文教材就已经在努力建构适合中小学的语文核心素养体系。但这是‘隐在’的,不是‘显在’的,在教材的呈现和教学中并不刻意强调体系,防止过度操练。”那么想要在古诗词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后延伸中抓住“隐在”的核心素养,使其外显于日常教学中,教师就必须紧扣单元导语、课后习题,并结合古诗改写,沟通文言与白话体系。

一、紧扣单元导语、课后习题落实语文要素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单元导语:“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辛酸也好,对于他都是心动神怡的最深刻的记忆。”这是这个单元选文内容的主题。其中的语文要素包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感受童年往事“快乐”或“心酸”,需要学生通过“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來实现。

第一单元第一课《古诗三首》的内容都属于儿童诗。《四时田园杂兴》描述孩子不会耕织,在炎炎烈日下,学大人在桑树底下种瓜的情形,从“未解”到“学”体现农村孩童的天真童趣。《稚子弄冰》写孩童在冰天雪地造冰、穿冰、玩冰、冰块碎地的故事。《村晚》描写了日暮时分,池塘草青水满,牧童横坐牛背,随意吹奏短笛,自由自在、恬静美好。理解了古诗的内容,那么这三首古诗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体现在哪里呢?

课后思考题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默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必须依托对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而对课文思想感情的理解又必须依托对古诗整体内容的感知。对整体内容的感知需要学生对诗句理解透彻,在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简洁美。

课后思考题二: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体会其中的乐趣。诗句“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看似与体会古诗思想感情无多大联系,但借助插图,想象孩子们在桑树荫下学劳作嬉戏的画面,在讲述的同时,学生自然就能感受到作者对儿童天真、爱好劳动的赞赏之情。

由此可见,对三首古诗的学习,学生都必须借助前两句或后两句进行画面的想象,体会情感。其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画面的描述,联系自身童年乐趣,贴近古代儿童的生活。这些都是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学生想要“体会其中的乐趣”,就必须想象诗句的美好画面。想象画面能力的高低取决于学生个人“比较、分析、提炼、概括”思维能力的高低。“体会其中的乐趣”是个人的主观感受,是文学中的审美体验。想象出三首古诗中的三个画面,需要学生具备相应的审美能力以及对背景资料的了解。想了解背景资料,学生就要对古代儿童生活的环境有所了解,了解他们熟悉的游戏,除了耕作、弄冰、牧童、短笛,还有斗蛐蛐、糊灯笼、做风筝等童年趣事,而这些融合在古诗词教学中,无疑加深了“文化的传承和理解”。

二、课后习题“选做题”古诗改写与语文要素的落实

班级学生写作现状不尽如人意,虽然也有一小部分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亮点,能够写出优秀的文章,但大部分学生还是存在写作困难、写作水平不高,甚至畏惧写作的情况。

写作过程中,学生必须认真进行选题立意,精选材料,适当加工创造,少用大白话,有的放矢,表达中心。古诗中的儿童诗就非常适合用来训练写作能力。如《稚子脱冰》这样的儿童诗,有情节,有趣味,容易触动孩子们的童心,使其有话可写。

相对于现代文改写,古诗文改写有其独特之处。首先,部编版教科书非常重视古诗文的积累,这一点从教材增加的古诗文的数量就可以看出。其次,由于我们现在无论口头交流还是书面表达都习惯用现代语言,而古诗属于文言体系,年代久远,学生在学习中容易产生抵触心理。而古诗的改写,是从对文本解读的视角进行的,有时一字得来非常不易,因此有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的说法,解读更难。在改写过程中,学生要借助注释,根据意思字斟句酌地进行改写,因此必须理解古诗的每个字,可以说理解得越透彻,改写的效果也就越好。因此,古诗改写既能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也能引领学生进入诗的情境中。写作本身就是语言建构与运用,在写的过程中,学生要深入鉴赏文本,想象画面,并从多方面了解古代儿童的生活,以便合情合理地进行改写。整个过程完整、融洽地把语文要素融入其中,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例如,《稚子弄冰》的改写教学就分为六个步骤,以让学生有根据可循,不至于无从下手。

步骤一:读懂古诗,了解古诗的主要内容,改写不能偏离古诗的内容。

步骤二:根据诗的内容,想象当时的情景,用图画表示情景。(1)夜晚弄冰图;(2)天亮脱冰、穿冰图;(3)树林敲冰图。

步骤三:根据每幅图想一想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且心情如何。(可以当作看图写话来写)

步骤四:展开想象,加入一些情节,如夜晚造冰时,与家人的对话;再加入天气、景色描写,如下雪的夜晚、银装素裹的树林等。

步骤五:创设条件,融入情景。(指导学生在课后拿一个浅盘用水结冰块,结冰后尝试脱冰、凿孔,使学生体会诗中的孩子做这个乐器时的不易与耐心,从中得到最真实的体验)

步骤六:移情于文,写出童真童趣。学生拿到一篇文章,要明白这篇文章的情感表达:高兴、悲伤、崇高、后悔……怀着同样的情感来写文章。例如,在南方的我们肯定没有这样弄冰、玩冰的经历,无法体会到孩子造冰成功的欣喜、脱冰的小心、敲冰的快乐、冰碎时的沮丧。整首诗的基调是欢乐的,表现童真童趣。为了营造快乐的情感氛围,教师用PPT展示了几张古代儿童玩游戏的图画,如斗蛐蛐、捉迷藏、过家家等游戏。大部分游戏学生都玩过,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指导学生进行改写,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学生写作的难度,减轻学生“谈文变色”的恐惧心理。但部分学生理解能力不强,因此,教师可以列提纲帮助他们写作。提纲的设置如下。

(1)开头写一写刮风下雪寒冷的夜晚,有一盏油灯、呼啸的北风、瑟瑟发抖的孩童。

(2)孩童不管寒冷,依然兴致勃勃造冰。(先写孩子的冷,接着写怎么拿盆装水、心情如何)

(3)尽管冷,不赖床,急切看冰、取冰、欣喜的神情,以及给既冰又滑的大冰块凿孔、穿上丝线的小心与不易。(侧重动作描写、神态、心理活动)

(4)做成银钲后,这个小孩呼朋唤友在银装素裹的林中空地敲打冰时“铛铛铛”的欢乐场面。(关注拿银钲敲打时孩子的神情、动作及他们之间的互动,有可能在互相比较或互相夸赞)

(5)随着“砰”的一声响,冰块落地,欢乐时光被打破时的滑稽、失落、沮丧,乃至号啕大哭的情形,写出这种令人忍俊不禁的场面。(带着快乐的心情)

三、习作评改中落实语文要素

笔者根据这一单元的习作要求“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结合学生习作中出现的问题,做出作业反馈、点评,让部分学生进行二次修改。学生的习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情节设计不够合理,在整个造冰、脱冰、凿冰、玩冰的过程中,应重点描述凿冰、玩冰。有的学生本末倒置。(2)人物语言描写不够。(3)缺乏细节描写,常识性的错误不少。盆里的水不能装满,太厚的冰块孩子拿不动,凿冰可借助一些工具。这一过程应写细致,一连串动作描写要到位。

此外,写作的情感必须积极向上,充满童真童趣。描写儿童的古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展现他们的天真活泼、无忧无虑,他们的形象一般是永远不知忧愁的牧童、路人借问遥招手的钓鱼娃、偷采白蓮的小娃等纯真的样子。所以,最后一段孩子之间的玩闹正是展示他们天真的最恰当的地方。冰块滑落,大部分孩子认为是敲太用力,但会不会是因为太阳升起,温度较高而融化呢?沉浸在玩中的孩子难以体会到这样的变化,才有冰碎了一地。

下面是二次修改后的优秀习作片段:

习作一:第一缕金光射向大地,唤醒了沉睡中的人们。小男孩也睁开了朦胧的双眼,望着窗外碧蓝的天空,猛地想起冰块还没拿出来做乐器呢!于是急忙钻出温暖的被窝,披上厚重的棉大衣,顶着冬日的严寒,急匆匆地来到窗边。只见昨日滚烫的开水此时早已成了与盆子同形状的冰块了,小男孩看着昨晚的付出得到收获,开心不已,兴奋地欢呼着。随后,他便将金属盆倒扣过来,用手轻拍几下,冰块就这么轻松取下来了。那冰块又冰又滑,小男孩还没拿一小会儿,双手就被冻得发麻了,急忙把冰块放地上,找来了一根筷子和一把小锤子。小男孩先把筷子的一端放在冰的靠右上角的地方,再用锤子轻轻地敲打筷子的另一端,可是筷子总不听使唤地在冰块上滑来滑去。望着那固定不了的筷子,小男孩心中十分焦急,苦思冥想着: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是底下没扶住?对了,就是这样。这忽然的灵感让小男孩茅塞顿开,连忙将一只手按握在筷子底部搁在冰上,为了让锤子更有力量,另一只手也移到了锤子的前端。

就这样一点一点轻轻地敲打着,随着一声筷子碰到地板的脆响,冰块上的孔终于凿好了。这时,小男孩的母亲走了过来,见小男孩在玩着冰块,立刻懂了他的用意,和蔼地说:“原来你在做‘银钲’啊,加油!”有了母亲的鼓励,小男孩更是信心倍增,拿出丝线仔细地对准冰块上的小孔,丝线如男孩所愿,一下子就穿过去了。小男孩认真用心地打了个结,提着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做好的“银钲”激动地喊着:“我成功了,我成功了!”

习作二:小孩叫来了小伙伴们,兴奋地向他们炫耀着自己的银钲:“看,这是我做的!”小伙伴们个个羡慕极了。“这声音好听吗?”一个女孩问。“那当然,你们听听!”小孩回答。“叮叮——叮叮——”那声音响亮而动听,清脆极了。这钲声飘出小院,穿过树林,打破了冬日的宁静。

许久,小伙伴们才讨论了起来:“哇,这好好听啊!”“是啊是啊,我改天也要做一个!”“这不仅好听,还很好看呢!”……

听着小伙伴们的赞扬声,小孩又敲了起来:“叮叮——叮叮——”他陶醉在这钲声里了,不能自已,越敲越用力,越响越带劲。忽然,“啪啦”一声,钲碎了,发出像玻璃碎了的声响。他呆呆地望着面前碎了一地的冰块,一股失落之情涌上了心头。一个孩子赶忙安慰道:“你听,这钲碎的声音也好好听呢!”小孩一愣,是啊,这声音也很好听。小孩高兴地拍手雀跃,咯咯地笑起来。于是,村落的上空,又荡起串串笑声……

古诗改写与平时写事记人习作的不同之处在于它需要对诗意有透彻的了解,对诗背后的文化底蕴有所积累,还必须在忠于古诗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还原诗中描绘的场景。因此,古诗改写不仅能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非常好的训练方式。

结  语

总之,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隐在”部编版语文教材的单元导语、课后习题中。教学设计必须牢牢把握语言、思维、审美、文化传承之间的融合,这就需要教师用心揣摩。这是教学设计的主线,是课堂教学的宗旨,也是课后评价的依据。教师必须用“四位一体”的眼光去看待“隐在”的语文要素,不能将其人为割裂开来。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康小芬(1983.4-),女,福建厦门人,任教于福建省厦门市松柏第二小学,二级教师,硕士学位。

猜你喜欢
改写古诗教学
从相同情节的改写看李氏形象的嬗变
《馨香与金箔》中的另类“蝴蝶”
创译的本质与创译在霍姆斯、图里翻译结构图中的定位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古诗教学如何激发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教学研究
《聊斋志异》在日本的流变史
基于兴趣培养的续写和改写方法探研
立足原点 多向辐射
古诗教学,须从“四有”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