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凌云
摘要:创译(transcreation)是创造性翻译(creative translation)的术语整合,属于翻译的本土化,能够满足跨国公司快速、有效地进入本地市场的翻译需求,但是目前创译研究尚处在初级阶段。因此,文章通过梳理国内外“创译”翻译方法的研究,旨在明确“创译”的本质,找出其在霍姆斯、图里翻译结构图中的定位。此研究必然推动“创译”方法的发展,同时对翻译实践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创译;本地化;编译;改写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企业争夺东道区域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因此,跨国公司在向非本土市场推广产品或服务时,其产品和服务必须满足东道区域本土的社会、文化、经济、法律需求。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服务,创译(transcreation)所凸显的文本再创造功能和文化适应能力使其成为跨国公司市场进入的有效途径。在过去的五年中,创译成为语言服务的新的“增长点”。目前创译市场总量有限,但其发展前景和理论基础的建设值得译学界高度关注。
一、国内外研究述评
普遍认为创译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电子游戏的翻译。游戏开发者发现在推广游戏的过程中单纯的翻译已经无法满足产品融入本地市场的需求,游戏中复杂的故事和其中涉及的神话、历史和流行文化在语言翻译过程中不断流失,因为这些因素在翻译中具有不可译性,通常的翻译方法是将其省略。而这种做法,使得游戏面目全非,从而削减了游戏本身的吸引力。因此,为了使游戏产品本地化,译者需要凭借自身的语言知识,同时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将原文中的不可译因素融入本体文化,从而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译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创译(那时称为译创,是创意和翻译的结合)的研究发端于上世纪60年代的英国,当时主要用于广告文案的翻译。后来UPS Translation将译创的概念演进为解决那些极富创意的语言的翻译过程。
国内对于创译的研究从深度和广度上都远超国外的同期研究。在非文学翻译领域,创译最初是以跨文化交际翻译形式进行研究与实践的。近几年来,研究的范围不断拓宽,文学翻译领域和非文学翻译领域均有建树,如刘晓萍(2015)着力研究诗歌翻译中创译的体现;王韵(2015)探讨了游戏翻译中创译的文化保留与转换。研究的深度也不断增加,如,王向远(2015)区分了移译、释译和创译的区别;黄德先、殷艳(2013)着重解决创译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如定义、源起、与翻译的关系及其应用;而张草、吕乐(2015)则从译者自由度的角度解读创译。同时创译的研究也紧跟时代的步伐,如王传英、卢蕊(2015)管窥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创译发展前景。这些研究都为创译在我国的实践和理论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这些研究并未解决创译的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学界对于创译的定义仍然莫衷一是,对于创译在霍姆斯、图里的翻译结构图里的定位则是无人问津,所以有必要对创译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论研究。
二、创译的本质
(一) 创译还是译创
Transcreation 有不同译法,如“创造翻译”“翻创”“转造”“创译”“译创”“超越性创造”“再次创造”等。虽然这些术语的翻译本身没有错误,而且也从各自的角度反映出创译(transcreation)的特点,但是术语的不统一会掣肘该领域的发展,因此有必要讨论并最终确定transcreation的中文说法。
目前,翻译学界transcreation普遍使用的两种提法是:“创译”和“译创”。二者侧重点不同。“译创”更加突出译文的创造性,其主要依据是巴西的“食人”主义翻译理论。该理论认为,翻译就是创造性翻译及译创( translating is transcreating) ,“译创”本质上就是语言的再创造,翻译一个诗人,首先要吃掉他/她,即吃透他/她的作品,从原文中汲取力量和营养,产生译文。这个译文就不再被视作原文的附属品,而是一个原创作品,通过汲取原语文化的精髓,为目标语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
“创译”强调“译”是相对于“翻译”提出的。传统的翻译观强调源语和目标语信息的语义“对等”。要想实现对等,意义的对应必须优先于风格的对应,也就是说语言意义的对等是翻译中的首要问题。传统翻译理论对语义对等的强调正体现在“翻”一字上,即符号之间对等的翻转。
“创译”不仅体现了译文的创造性和译者的自由度;同时“创译”的提法与“翻译”相对,能够让读者联想到二者的差异。汉弗莱(Louise Humphrey)对“创译”的定义是在不失去文化影响的前提下,摆脱对原文的依赖,依据目的语语言、文化的要求,对词语、创新力的概念和观点的再创造,实质上就是要求用不同的词语表达相同的观点。“译创”概念从内涵和外延上都不如“创译”丰富,因此“创译”无论从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更能代表transcreation所表达的意义。
(二)翻译观还是翻译方法
创译是一种翻译实践。为了促使广告文本和营销文本能够在所推广区域产生于广告原文和营销原文一样的影响,就必须要让文本内容在所推广区域的本土市场产生共鸣,为此译者可以直接对原文进行改写以及编译。因此创译的本质之一是翻译实践,但因为在创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改写、编译、重组等,所以创译也是在翻译基础上的一种再创作。对于译者而言,创译需要了解客户本土的文化特点、民族习惯、生活习惯、市场需求、潜在客户群等因素。创译不可能是对原文信息的简单语言处理,而是根据目标市场需求制作出和原语市场等效、合适的版本。那些具有创意的文字游戏、诗歌、隐喻等,具有不可译性,语义层面的翻译无法精确传达出原文的意义和意境,只有在翻译的基础上再创作,也就是采取创译,重新制作文案,使其读起来就像新的创作。所以创译是在翻译实践基础上的再创作。
创译是一种跨文化实践。尼达达沃鲁( Malathi Nidadavolu,2007) 认为跨文化翻译即创译。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要把一种的语言变成另一种语言,除了语言的对等转换外,还需要转换原文的文化特质。因而成功的译创需要是基于对当地环境、当地习俗、当地商业行为的透彻把握,以及对当地市场或国家的法律细节的了解,在充分考虑原文和译文语境中的差异下,对原文进行跨文化的调试。
因而,“创译”的本质并非翻译的理论,而是跨文化实践和翻译实践的综合,是一种方法论。
三、创译在霍姆斯、图里的翻译结构图中的定位
霍姆斯(Holmes,1988)在《翻译学的名与实》中提出了翻译学研究的整体框架,图里根据霍姆斯的论述,将该框架以图示的形式展示出来,如图1所示。
“创译”的本质是翻译实践和跨文化实践的整合,因此创译应属于翻译结构图中应用翻译学的二级分支。根据霍姆斯的描述,应用翻译学分支下包括译员培训、翻译辅助、翻译批评。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应用翻译学分支发展迅猛,霍姆斯的描述已经无法涵盖该领域的新发展和新趋势。因此,芒迪(Jeremy Munday,2014)对应用翻译学进一步拓展,详细描述了应用翻译学分支下的3个模块。译员培训包括教学法、测试机巧、课程设置;翻译辅助包括信息技术应用、词典、语法、专家顾问;翻译批评包括修订、编辑、评论和译本评价。
“创译”是一种翻译方法,在霍姆斯、图里的翻译结构图中和芒迪的描述中都为提及翻译方法在结构图中的定位。但详细研究下不难发现,在译员培训模块中课程设置部分包含翻译技巧和翻译策略。目前,在很多的翻译课堂和译员培训机构中,翻译技巧的讲解是主要的课程内容。因此,“创译”作为翻译方法可以归属课程设置模块。
但是,“创译”的文本和“创译”的效果不能归属为课程设置模块。在霍姆斯、图里的结构图中,理论翻译研究占据了主要位置,其中描述翻译学研究是个不容忽视的分支。描述翻译学包括产品导向研究、功能导向研究和过程导向研究。产品导向研究考察现成的翻译作品,可以对单一原文单一译文文本进行描述或分析。功能导向研究是译文在目标语文化中的功能,重点在语境而非文本。“创译”的文本不同于传统的翻译作品,需要对其原文文本和译文文本分别进行描述和分析,因此“创译”的文本应归属于产品导向研究。“创译”工作的目的是帮助跨国公司争夺东道区域的市场,提高产品或服务的准入率和竞争力,因此“创译”重译文的功能,注重译文在目标语市场的影响和效果。基于这一点,“创译”也可归入功能导向的研究。
四、结语
我国作为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大国,创译市场前景总体向好。但国内对创译的研究稍显不足同时创意工作者除完备的知识体系和语言驾驭能力外,还要把握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的能力、把握产品市场定位的能力以及常年的实践经验,此类人才在社会严重供给不足,因此“创译”教学应该成为翻译教学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