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可视化的儿童真性表达力培养策略研究

2022-03-03 05:53陈笑宇
名师在线·上旬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思维可视化培养策略

摘 要:由于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强,教师应基于思维可视化理论助其有条理地进行语言表达。文章通过探究以下教学策略,即借助问题、图片等引导学生提升推理和表达的能力;通过梳理、编写表格和比较异同点等方法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再抓住中心点,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将思维发散,进而生动表达;用板书的形式归纳课本内容再链接课外知识,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表达,以期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思维可视化;儿童真性表达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2)01-0043-03

引  言

思维可视化就是让学生用图示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思考方法,并运用抽象、区分、推理、概括等方法进行分析[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基于思维可视化理论引导学生开展口语表达活动,促使他们用思维导图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主动地进行表达,进而提升他们的表达力。

一、指导推理,提升表达能力

(一)借助问题,推理情节发展

要提升学生的真性表达力,首先,教师要指导他们学会有条理地表达。很多学生常常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思维缺乏一定的逻辑性,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自己的思考过程,按照思路组织语言,使学生能够进行有条理的表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列大纲或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自己想表达的内容,同时用问题作为媒介,引导他们逐步调整表达顺序,构建语言表达框架。

以《带刺的朋友》这一文章的教学为例,教师要引导学生讲述小刺猬是如何偷枣子的,并说出“我”发现小刺猬、观察小刺猬的整个过程。由于思维缺乏逻辑性,学生的表述一开始很混乱,先说看到了小刺猬,然后又说“我”不知道那是什么动物,接着又说小刺猬消失不见,最后说小刺猬偷枣子的姿态。这样的表述缺乏条理性,让听者难以明白故事发展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梳理文章的内容,然后以问题作为媒介引导学生思考:“‘我’是否是一下子就认出小刺猬的呢?‘我’在看到小刺猬偷枣子时做了些什么呢?”“你能在思维导图中写出小刺猬偷枣子的整个过程吗?‘爬、摇、掉、归、滚’这些动词的先后顺序是什么,你能用箭头将它们的先后顺序标注出来吗?”这样的问题促使学生认识到故事发展的过程,并能够在思维导图中标注出两者的联系。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动作入手,在思维导图中标注动作的先后顺序。经过这样的梳理,学生回答问题时,条理性就会更强。

利用思维可视化工具,学生能列出自己想说的内容,而教师则能通过问题引导他们梳理思考过程,并帮助他们适当调整表达顺序。这样,学生能借助问题媒介和思维导图弄清楚如何有条理地表达,进而提升自身的真性表达力。

(二)借助图片,推理故事发展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各种图片,如课本中的插图、结合文本内容创作的相关连环画,引导学生结合图片猜测故事后续发展情况,并结合推理情况表述想法。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先展示一部分图片,让学生据此推測后续发展情况,再揭晓答案,让自主阅读更具趣味性。

以《司马光》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设计了几幅图片,其中包括“司马光和孩子们玩耍”“有孩子落水”“其他孩子四散奔逃”“司马光砸缸”“孩子得救”。教师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排列顺序,并推理故事发展脉络。教师拿出“司马光和孩子们玩耍”和“有孩子落水”这两张图片,让学生猜测图片内容发生的先后顺序。有学生认为:“孩子落水后,大家没有心情玩耍,所以玩耍必然在前,落水在后。”教师再让大家猜一下故事后续会如何发展。有学生猜测:“司马光叫来了父母,救出了孩子。”教师启发其思考:“可是,如果父母来得太晚,那么孩子是不是很危险?”学生对文本进行第二次阅读,就注意到了司马光的智慧,即他采用打破水缸的方式救出孩子。在排序时,有学生将“司马光砸缸”放在前面,将“其他孩子四散奔逃”放在后面。教师启发他们自编故事:“在什么情况下,司马光砸破缸后孩子们要四散逃走呢?”学生展开了想象:“司马光砸破了缸后,水冲了出来弄湿了孩子们的衣服,所以他们都四散跑开。”结合可视化材料,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表述能力都能够得到提高。

若有条件,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自主展开创作,或者打乱图片的顺序,让他们调整顺序,并复述课文的内容。此外,学生还可以大胆地挑战自我,在打乱图片后推理故事发展情况,或者自编新的故事。这对他们来说有更大的挑战性,因而参与兴趣也会更浓厚。

二、指导概括,提升归纳能力

(一)梳理整体内容,概括性地表达

概括复述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常见的教学要求,然而很多学生在概括复述时常常不知道该如何总结主要内容,往往省略掉重要的部分,加入一些次要的内容。针对此问题,教师要采用思维可视化工具,让学生逐一列出文章的内容,然后标注出它们属于详细描写还是略写,并写上它们彼此的关系。这样,他们就能整体性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使表达更具概括性。

以《搭船的鸟》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复述。有的学生复述时不懂得调整详略,重点说了“我”乘船的场景及“我”看到的翠鸟样貌,却忽略了后续“我”观察翠鸟的内容。这样的复述显然是主次不分,没有做到详略得当。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整理文章的脉络。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搭船的鸟”作为中心词,分析作者从哪些方面描述了“搭船的鸟”。当学生发现作者分别延伸出了“喜爱、场景、事物”等支线,教师可让学生在支线的基础上再次画思维导图,找出具体细节信息。学生发现作者又在“场景”的基础上延伸出了“雨天、路上”等相关内容,在“事物”上延伸出了“翠鸟”等内容。然后,教师可让学生标注出详略顺序,找出作者详细描写了哪些内容。最后,当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整理后,教师再让他们展开复述。这时,学生就能控制好详略,找准文章中最重要的一条脉络进行复述。

思维导图就如一根红线,将各个环节连缀起来,整篇文章的框架结构一目了然,不仅能够让复述者梳理思路,还能使其根据思维导图的标记把握详略,进而进行高效复述。

(二)自主编写表格,展开整合归纳

除了利用思维导图整理信息,用表格归纳整理也是思维可视化的重要工具。教师要教会学生高效地编写表格,并从文章中挖掘信息填入表格,从而使其能够结合表格的内容进行表述。

以《赵州桥》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归纳,将各种信息整理成表格,并提出问题:“表格需要有横行和竖列,大家认为分别可以填写一些什么内容呢?”有学生回答:“我觉得每一横行可以设定为赵州桥的一个特点,如制造年代、长度、宽度、材质、形状式样、图案特点等。”教师又启发学生思考:“那样的话,这个表格是不是只要一列就够了呢?”学生回答:“对于赵州桥的图案特点,文章提到不同的部位图案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认为可以分好几列来标注。”还有学生表示:“赵州桥的相关信息标注在一列中就可以了。剩下的其他几列,我们以后如果收集其他桥梁的信息可以填写在里面,以便和赵州桥进行对比。”在学生填写表格后,教师又引导他们结合表格的内容复述文章,看看表达效果是否有所提升。学生在尝试表述后提出:“文章本来就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写的。通过列表格,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分写哪些内容,在復述时可以按照顺序来说。”通过这种问答的方式,学生掌握了复述表达的方法,同时他们的概括性思维能力也得到提升。

利用表格归纳整合信息的方式比较适用于说明文等实用性文体。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在阅读说明书等资料时,就可以使用表格进行整理归纳,以提升阅读效率。

(三)找到异同特点,指导区分归纳

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等现代科技工具,将几篇不同的文章展现在电子白板上,让学生标注出它们的异同点,并利用表格、思维导图等方式整理归纳。在此过程中,学生逐步懂得找到不同的切入点来区分事物。

以《母鸡》和《猫》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在电子白板中同时展示两篇文章,并引导学生从结构、情感表达、语言运用等角度入手找出文章的异同点,归纳整理出它们的写作特点。以结构为例,学生分别用线条画出了两篇文章的结构,认为作者从两方面描写了猫,即“猫性古怪”和“满月小猫的淘气可爱”,用过渡句来承上启下;认为作者对母鸡也是从两方面来描写的,即从“我一向讨厌母鸡”到“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呈现出作者情感的递进。由此可见,它们虽然都分为两部分,但是作者在《猫》中运用的是并列段落的格式,而在《母鸡》中用的是欲扬先抑的手法。此外,学生还分析了两者的情感,先在电子白板中标注出展现情感的句子,然后用箭头表示情感的变化方向。通过讨论学生认为,《猫》的情感不变,一直都处于平稳的状态,但是《母鸡》的情感前后出现了变化。在可视化工具的辅助下,学生更容易看出两篇文章的异同点,在总结、归纳时也能快速找出最关键的信息。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种方法能否运用于其他文章的阅读。有学生发现在写作时如果需要通过观察人事物获取信息,也可以运用图表的形式标注出它们的异同点。

三、指导发散思考,提升创造能力

(一)展开联想想象,生动地表达

利用思维可视化工具,学生可以某一个中心词作为基点向周围发散出去,整理文章的内容。这样,学生就能将原本散乱的内容用线条的形式串联在一起,从而形成整体结构。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展开联想,思考还有哪些作者忽略的写作角度,然后沿着这个方向进行创作和表达。

以《和时间赛跑》的教学为例,教师要引导学生先整理文章的内容,思考还能从哪些角度来写作,并引导学生自主创作同主题的作品。教师不妨让学生将“我”作为中心点,然后辐射出若干条线,标注出展现内心活动的词语,以了解作者的内心情感。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了更好地刻画内心活动,还可以从哪些角度来写作?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作者写了外祖母永远不会回来,以此来表现出时光流逝,难以追回,那么你觉得除了这方面的内容,还能从哪些角度来写作呢?”有的学生认为,可以通过描述事物的变化来突出时光的匆匆流逝。还有学生认为,可以运用比喻的方式来写作,如利用流水来形容时间的消逝。

生动且有情感的表达是学生真性表达力的重要体现,教师要利用思维可视化工具,让学生将各种写作角度串联起来,使他们能更清晰地看到哪些地方是自己忽略的,哪些地方写得不够细腻,从而围绕这些新发现展开分析,让自己的表达更生动、形象。

(二)实现课外发散,创造性地表达

思维可视化工具能展现各种与课文相关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促使他们在自主课外拓展阅读中进行创造性的表达。教师可以用板书的形式展现课文内容,然后在需要拓展的地方用线条、指向等方式给学生指明拓展方向,使他们在课后自主展开搜索,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拓展阅读后尝试总结自己的想法,将新知识和自己原有的知识整合在一起进行创造性的表达,进而提升学生的读写综合能力。

以《北京的春天》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尝试将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教师可以提问:“作者在写到春节时主要展现了各种风俗习惯,你能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文章中提到的风俗习惯都标注出来,然后进行归纳整理吗?大家可以看看作者从哪几方面入手来写作。”当学生整理出思维导图后,教师可在上面延伸出若干条线,提出问题:“这里所写的都是北京的风俗习惯,那么你能否写一下其他地区的风俗习惯,尝试对比它们的不同之处呢?”教师将所有的节点都延伸到了北京上,又画出了若干其他节点让学生标注地名。这样,学生就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搜索,在课外寻找更多的写作素材,力求写出新意。

教师用思维可视化工具能将原本抽象的事物用形象化的方式展现出来,帮助学生展开课外拓展阅读。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升真性表达力,将自己拓展阅读的收获展示出来,并进行互动交流,从而找到读写结合的有效切入点。

结  语

真性表达力指的是学生运用真实且充满情感的语言表述自己的观点。学生真性表达力的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要利用思维可视化的理论,通过整体关注教与学的思维过程,探寻激活儿童真性表达的方式,促使学生提升真性表达力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陆志娟.思维可视化视域下儿童表达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9(10):23-24.

作者简介:陈笑宇(1995.3-),女,江苏南通人,任教于江苏省南通市北城小学,小学二级教师,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思维可视化培养策略
“思维可视化”在新材料作文审题中的应用
“思维可视化”教学,引发“每一个”的“脑内革命
思维可视化软件Focusky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核心素养指引下的多元智能教育改革
基于思维的可视化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