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可视化”在新材料作文审题中的应用

2017-02-13 16:05林桂烽
师道·教研 2016年10期
关键词:思维可视化绘制审题

林桂烽

自1999年以来,全国卷作文题目一直都是话题作文,2006年出了新材料作文。它给定材料,但不给定话题,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样“过死”,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新材料作文提供的材料较为广阔,留给我们较大的空间进行发散思考,只要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审题,学生是可以多角度立意的。笔者也发现,尽管可发挥的空间比较大,学生在立意方面的选择也比较大,但出彩的文章不多,不少学生的作文成绩依然不理想,或者是因为读不懂作文的材料语(特别是寓言类的)而踩着西瓜皮似的“滑到哪算哪”;或者是紧紧抓住某一部分文字、某一句话甚至只是某一个词进行片面的说开去;或者是在感觉处处是关键,面面俱到不分主次的眉毛胡子一把抓。

笔者通过普谈了解到,上述同学有个共同的“症结”——没有在整体审题阅读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材料语中每句话或者每个层次的中心指向,也没在提纲中将审题立意的思维过程具体化,更没有在下笔写作前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复比对润色,就开始下笔千言了。直到文成笔搁重新回读,才发现种种不妥,有些后知后觉的还要等到成绩出来了才意识到审题立意的问题。

一、问题与对策

在新材料作文的传统训练模式中,“审题立意”的思考过程往往是不可见,而且教师和学生都更多关注作文成品,忽视作文的生成过程。然而,学生写作的思维的发展并不来自于“一次次800字作文的累积”,而来自于“我手写我心的思维方法和过程”。“每一次800字作文的训练”只是增加学生“为完成作文而凑足800字文章的感性经验”,而不能提高学生的“在审题方面时与材料语的契合度以及立意方面的思想深度和广度解题能力”。因此,要提高新材料作文审题的训练效能,我们就必须变“强调成品”为“强调成品的生成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把“看不见的”思维的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更好地比对、斟酌、润色,不断地提升审题立意的思维力。

如果说作文成品是建筑,写作过程是施工,那么审题立意就是绘制图纸了。如果想让学生写出切合题意的较高立意水平的作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处理好“图纸”与“施工”的关系,先施工再画图纸固然行不通,边施工边绘图纸同样也不行,只有在施工前将蓝图绘好了,做到心有成“图”了,通过思考斟酌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扣着材料语基本做到真情、理性、负责。至于思路不清、思想肤浅的问题也会得到较好的解决。

那么如何在审题立意时绘制好“施工图纸”呢?

笔者经过近一学期的尝试,概括出以下“五步走”理论模式:

第一步,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介绍。

第二步,借助导图进行思维可视化训练【以图导读、导思、导写】,并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对思维导图的认识。

第三步,给出新材料作文审题材料,学生独立阅读并绘制审题立意导图【以图导读、导思】,组际分享与交流构思导图【以图导思】。

第四步,完善(拓宽、延展)构思导图【以图导思】。

第五步,导图导写,独立成文【以图导写】。

绘制思维导图方法介绍方面,笔者主要引进了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托尼·巴赞先生的思维导图理论及典范的导图图片;方法习得方面,笔者将“以图导读,以图导思,以图导写”的训练常态化。

二、反思与心得

巩固的过程中笔者不断勉励学生——只要你经过有序训练并掌握了这一个由“聚合”再到“发散”的导图绘制过程,在紧张的考场氛围中,哪怕你忘了带彩笔,哪怕只有黑色签字笔和灰色油印纸,也不要放弃将导图引进审题立意建构过程的尝试,因为相较于“既成建筑”,“施工图纸”中更容易发现问题,也能更加及时对自己的预设进行调整和润色。试想,奢望在有限的时间内将一座不达标的“建筑”推到重来现实吗?还是叶老那句话:“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运用思维导图,将思维可视化引进学生作文的审题立意中,强调的也正是将修改权优先让位给作文的本人,引导学生就着“图纸”做修改润色,力求谋篇布局臻于完善。当然笔者强调将思维可视化引进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中去,并非否定已有的并且是行之有效的其他审题立意之法,只是想让掌握它的学生多一种选择,看能否有效地去解决开头提出的问题。

责任编辑 邱 丽

猜你喜欢
思维可视化绘制审题
Art on coffee cups
“三招”学会审题
放学后
七分审题三分做
认真审题 避免出错
“思维可视化”教学,引发“每一个”的“脑内革命
核心素养指引下的多元智能教育改革
在转变中绘制新蓝图
VBA在宗地图绘制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