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东
摘 要: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具有较强的数感意识、符号意识、空间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随着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渗透,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被更多小学数学教师所重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应注意提高学生的数学感知能力、图形感知能力及数形结合能力,也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图形测量能力,帮助学生构建空间意识,让学生的数学综合学习能力可以突破性得到提升。
关键词:图形测量;小学数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08-013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08.065
几何直观能力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需要掌握的一项关键内容,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发散思维能力。而小学阶段的图形测量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让学生理解数学问题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梳理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知识梳理,安排内容
小学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几何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复杂性,会给学生造成认知障碍。尤其对于图形测量教学而言,这部分知识属于知识整合阶段,学生在接触这部分知识的过程中会感到学习难度较大,甚至产生抵触心理[1]。因此,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障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应注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以发展的眼光对数学图形知识问题进行优化,教师可以总结教材中有关图形测量的问题,然后按照长度单位、面积单位、角度单位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这种体系化的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从整体层面对图形测量问题进行认知。此外,教师也应在课堂教学环节将更多图形问题及空间问题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将体验性教学内容引入教学情境中,让学生通过体验、分析、观察、操作对图形测量问题进行认知,以此帮助学生提高从分析具体问题到理解抽象化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分析思考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提高思维水平,为学生构建空间概念,确保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可以逐步得到提升。
二、整体把控,梳理结构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图形测量知识点教学引导的过程中,应有机融合小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让学生先认知“体”,在这一基础上再认知“形”,这能简化图形的认知难度,便于学生理解和认知。此外,也可以通过“混合型”模式,让学生先认知立体图形,再以认知立体图形为依据学习平面图形,最后学习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面积及特征。结合数学主题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懂得任何一个数学知识点都不是单独存在的,知识点之间存在较强关联性,同一个结合体图形之间存在线段、角、面积等知识点,新旧知识点之间存在较强关联性,也存在前后呼应的关系。这就形成了一种体系化的图形测量知识学习模式,教师要注意从整体层面帮助学生把握图形知识内容,让学生可以分别从不同维度认知图形内容,帮助学生形成梯度学习模式,确保学生能够从整体层面把控图形测量知识,理清知识结构。
三、关注实作,感官体验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化阶段,而图形测量属于抽象性较强的问题,单纯对图形问题进行观察,不足以确保学生理解认知图形问题,因此,教师需要引入动手实作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感官体验,调动学生的触觉、视觉、听觉等多重感知能力,确保学生能够从多元角度巩固对空间的认知概念。教师可以通过触摸的方式,让学生深度感知几何图形,以此强化学生的记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触摸身边的物品,以此理解图形内容,计算图形面积,从不同角度认知图形[2]。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拼接、折叠、剪裁、绘画等动手实作活动,让学生对几何图形进行变形、转移等,以此提高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知能力。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设计一些图形方面可以对称、移动、旋转的玩具,以此帮助学生提高图形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图形动手能力,让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可以有效得到提升。
四、合作交流,直觀猜想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教师应为学生构建一个体系化的现实数学学习空间,以此简化学生的图形认知难度,让学生可以充分理解数学图形问题。在学生面对一个全新图形时,教师可以秉承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在小组中对数学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以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图形问题,学生在合作操作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全新的想法,激发不一样的灵感火花。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图形测量的兴趣会有效得到调动,提高学生图形测量的综合学习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结合数学教学主题,对数学图形内容进行直观猜想,可以将图形进行拆分,鼓励学生自主测量图形的每一个方面,包括线段、角等,以此从多元角度认知数学图形。这种交流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思维意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可以通过动手实作看到图形问题的产生过程,以此高效理解图形测量问题。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的模式下探究自身的测量方式,提高数学图形测量分析思考能力,让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认知图形测量内涵,使学生的图形认知能力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得到突破性提升。
五、逐步抽象,扩展思维
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而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又有较强的互补性,因此,教师可以将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有机融合,对学生进行联合教学,让学生能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帮助学生完成思维模式的转换。同时,也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为学生制订因材施教的图形测量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形象化的方式学习图形知识。有一部分学生较难理解图形问题的计算,这是由于学生没有掌握图形问题的本质内涵,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推导图形公式的生成过程,让学生能够从本质层面理解数学问题,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3]。此外,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比的模式理解图形问题,进而为学生后续学习数学知识做好铺垫。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结合数学图形学习主题自行设计一些简单的图形,并将这些图形进行组合,以此提高学生的数学图形分析能力和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图形知识学习责任意识,调动学生学习图形测量问题的主观能动性。
六、知识内化,加强辨析
在图形测量教学过程中,学生大都对图形的体积、面积、长度三者的概念形成混淆,这会降低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梳理数学概念,让学生能够认清不同定义之间的关联性与差异性,确保学生可以清晰、高效认知数学概念,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构建体系化的数学图形思维空间,确保学生能够高效内化数学知识,以对比模式对数学概念进行辨析。比如,一维概念的定义是图形的长度,二维概念的定义是图形的面积,三维概念的定义是图形的体积,而这也是图形问题的复杂之处。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对图形问题可以达到深度理解层面,教师可以分别根据图形不同维度的定义,让学生对比不同维度的图形问题,这种直接比较的模式,可以巩固学生对图形问题的认知能力,提高学生对图形测量问题的理解,引导学生认知图形测量知识的内涵。
七、结合生活,直观表达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师应注意結合生活内容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以此提高学生的生活化数学知识学习能力和图形测量问题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环节,将主题内容定义为与生活场景相关的内容,让学生通过生活画面对图形问题进行理解和认知。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行分析阐述与数学主题内容相关的生活内容,以此提高学生的生活化数学图形思维能力,启发学生如何测量生活中的图形,并将这一方式运用到学习情境中。这种直观化的数学表达方式,可以简化图形问题学习难度,使学生能够从生活层面体会数学问题。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与生活相关的图形内容对学生进行展示,让学生能够对不同的生活化图形问题进行认知,深度剖析每一个生活中的图形问题,使学生可以从多元视角认知教材中的图形问题,提高学生的图形测量综合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说明每一个图形测量内容的相似点和不同点,确保学生可以从多维角度理解图形问题,让学生的图形测量学习能力可以通过量的积累实现质的突破。再者,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图形问题,将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图形内容运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扩展学生思维,延伸学生认知图形问题的角度,让学生的图形测量综合能力以及数学核心素养可以有效得到提升。
八、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应从多元角度引导学生认知数学图形测量问题,让学生能够理解图形问题的深度内涵。同时,教师也应鼓励学生自行寻找生活中与图形问题相关的学习内容,让学生通过亲手测量、合作学习探讨等模式,对数学图形测量知识进行深度学习,确保学生的图形测量学习能力可以有效得到提升,以此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提高学生对图形的认知能力,确保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可以突破性得到提升,使学生的图形测量能力进一步得到完善,为学生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 魏小娣.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活动设计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8):225.
[2] 李颖梅.小学数学“图形的旋转”教学实施与反思[J].才智,2020(9):86.
[3] 钟晓宇.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学生有效活动的研究[J].教育观察,2019(18):43.
[责任编辑 李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