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教学中渗透的探究

2022-03-03 11:35樊春花
学周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樊春花

摘 要:语文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字艺术的总结,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不仅指向以白话文为主的文学,还包括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如唐诗宋词、四书五经等。本文基于新课程改革背景,着眼于语文教学活动,探究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教学中的渗透,分析了在高中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重点提出了在观念上做出改变、从教材中挖掘要素、在活动上加强教育、在拓展上深化渗透等策略,希望可以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带来一些启发。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高中语文;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08-006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08.032

高中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要将注意力放在白话文上,还应积极了解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语文知识,分析其内涵。因此,教师应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合理渗透在高中语文基础教学中。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教学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

基于新课程背景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具有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培育文学素养、增强个人品质等积极教育意义[1]。教师要在教学中向学生提供大量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语文学习材料,丰富教学内容,学生学习不再单一围绕教材知识展开,而是可以接觸更多有价值的语文知识,这些新知识无疑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同时,对这些新知识展开学习,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究中了解语文知识的文化价值和特殊育人功能,能够将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至新的高度。尤其是接触一些与“德”相关的信息时,德育教育无形中渗透进来,学生在其影响下可以增强个人品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新课程背景下在高中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转变观念

对于高中教学和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工作来说,师生的观念极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和“学”的选择,因此,要想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功渗透在语文教学工作中,必须率先转变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观念。但是就目前来看,大多数教师都局限在刻板观念中,认为语文教学就是按照教材讲解语文知识,让学生掌握高考可能考查的知识点。同时高中生也存在语文学习要以研究教材和考试重点为主、不应该延伸过多“无关”内容的意识,这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大为不利。

为此,教师要展开学习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新要求,了解关于“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调整自身思想意识,改变“应试”教学习惯。要向学生宣传了解、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好处,让他们意识到语文不仅是学习教材和考试的知识,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既有助于提高其语文成绩、文学素养,又有助于增强其个人品质。积极改变师生观念,教师主动在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生主动学习、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才有望实现。

(二)从教材中挖掘要素

高中生学习语文知识需要教材的支持,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该从教材中挖掘要素。反之,若教师没有从教材中挖掘要素,而是一味根据自身主观意愿选择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极有可能出现教学内容与教材知识缺乏一致性、教学与新课标要求缺乏一致性的问题,不仅会造成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无效的现象出现,还会影响学生学习教材语文知识的效率和质量[2]。然而当前一些教师认为只要是优秀传统文化就对高中生语文学习和个人发展有益,因此在选择教学要素时过于随意,忽略了对教材要素的挖掘。学生接受的教育脱离教材,教学脱离大纲要求,整个教学活动看似高效率、高质量,实际上严重低效。教师要想在教学中有效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主动从教材中挖掘教学要素,从教材知识体系中提取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思想的内容,再围绕相关内容设计科学的教学计划,向学生展开讲解。如此,学生既实现了对教材知识的全面分析和学习,也实现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探究,同步落实新课程背景下的基础教学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任务。

(三)在活动上加强教育

1. 主题阅读。阅读是高中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过程,也是其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经之路,因此教师可以先关注主题阅读活动,引导学生阅读一些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章。但是大多数教师由于之前并未积累丰富的“引导高中生在主题阅读中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经验,在当前组织阅读活动时会出现主题不明显、在学生阅读时没有基于主题为其提供充分启发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学生在主题阅读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分析和学习。基于此,教师应在组织教学之前,先筛选主题阅读材料,如汇总教材文章,将其按照主题特征——体现家国情怀、孝道、友爱精神等进行分类,再组织学生对同主题文章展开阅读,立足爱国等角度启发他们边读边思考对应文章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学生阅读学习主题明确、目标清晰,教师的启发也更有针对性,学生更容易发现不同文章体现的优秀精神、文化意义并且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新课程背景下在教学活动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2. 主题写作。除阅读外,写作也是高中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经之路。教师可以选择组织主题写作活动,以写作加强对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在写作中表达自身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想法,加深其情感意识,从而对所学内容能够形成新的理解。然而现阶段大部分教师在设计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活动时都没有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思想,没有主动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写作。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乃至语文知识的学习局限在阅读中,缺少主动表达情感,教育与教学效果差强人意[3]。为此教师可以先总结适合被设计为写作主题的优秀传统文化,再将其与教材写作课程任务结合在一起,优化传统写作教学活动,让学生一边按教材基础要求进行写作,一边表达自身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学生为高效完成主题写作任务必然会主动探究主题传统文化内涵,长此以往,他们不仅可以提高写作能力,还能深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四)从情境中进行渗透

良好的情境是促进高中生语文学习、增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效果的关键,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应该有意识地构建良好的文化教学情境。针对不同教育内容构建对应情境,以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主动对情境背后的语文知识中蕴藏的优秀传统文化展开探究。在当前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只有极少的教师形成了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过程中构建良好情境的意识,大部分教师都没有主动创建情境,同时也缺乏情境构建的能力。学生只能机械性地了解什么是优秀传统文化,无法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地感受、理解其真正含义,教育渗透目标的实现因此受阻。基于新课程背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师有必要加强运用信息化教学工具,通过网络寻找有助于构建情境的信息材料,借助多媒体还原语文知识的相关文化背景。教师带领学生跨越历史与当代社会之间的时空鸿沟,在真实的社会情境、文化背景中分析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重要意义,学生学习更加高效,对应的教育目标才能高效实现。

(五)在拓展上深化渗透

新课程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就是对基础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由此教师要想充分发挥语文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支持作用,让学生在深度教育下实现积极成长,教师可以尝试提高拓展、延伸教学的力度,以高度的拓展延伸为教育、渗透的深化创造更多机会。

这里的拓展延伸指向两个方面,即内容上的拓展、空间上的延伸[4]。纵观当前教学活动,大多数教师只在一个方面进行了拓展延伸,忽略了对另一部分内容的关注,学生学习内容与空间的拓展延伸有限,其收获自然也有限,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效果无法满足预期要求。为了更有效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师不仅需要在讲解教材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拓展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如课外文章、课外写作材料等,还需要拓展教学空间,建立线上教育平台、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等都是不错的选择。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将寻找到的其他教育资源上传到线上教学平台,在线监督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同时,定期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在社会生活、文学场所中寻找与所学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有机会接触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还有机会在社会实践中加深文化感悟,教育与渗透更加全面、深刻,相关教学目标的实现才会更加理想。

三、结语

中华民族历经千百年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丰富高中生语文学习、培养其文学素养及良好个人品质的重要材料,也是开阔其视野的关键,能够实现其深度语文学习和积极的个人成长。基于此,立足新课程背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调整教学过程和内容,在基础知识的讲解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带领高中生在学语文的同时探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其内涵并进行内化学习。

参考文献:

[1]   倪娜.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7):236.

[2] 陈丽华.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文学教育(上),2020(7):88.

[3] 羅庆华.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教育[J].文学教育(上),2020(10):88.

[4] 侯保军.关于加强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分析[J].才智,2019(33):131.

[责任编辑 吕 媛]

猜你喜欢
新课程背景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探究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完善小学课程管理
中学音乐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策略探析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率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