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四十七中学 邓冬艳
历史学科引入深度学习机制,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深度探索的机会,促进其学科核心素养的成长,教师从内容整合、情境设计、学法传授、活动组织、训练拓展等角度展开组织,学生主动回馈和响应,其组织效果会更为突出。历史教学要遵循其学科特点,教师对过往教学存在问题做梳理和反思,针对深度学习机制要求展开改进和创新,自然能够创造更多学习动机,成功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有效提升其学习效率。
[观察]
历史学科教学存在一些常见问题,教师对此需要有理性认知,展开多种形式的自我检查,找到问题所在,这样才能为后面的改进奠定基础。教学内容整合不科学、学习情境设计不合理、学生自主学习不到位、知识传授形式单一、教学节奏转变过快,都是比较常见的现象,教师要做好教学总结,在反思过程中建立新的教学意识。
1.情境设计不够合理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学科教学创造更多辅学手段,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学科信息成为常态。电子课件设计时,教师从教辅和网络搜集到海量信息,为课件设计带来更多参考。电子课件含有丰富的图片、视频、音频等信息,整个课堂成为课件展示平台,学生感官的确受到一定冲击,但却没有太多实质性的收获。
2.学生自主学习较差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大多能够改变教学方法,不再一味传授知识,“满堂灌”现象已经不多见,但“满堂问”现象却不断涌现。教师在课堂授课中,利用问题展开调动,一个劲地追问学生,而学生没有深度预习和准备,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没有能力回答,自然陷入新的迷茫。教与学难以达成和谐,学习效率大打折扣。
3.知识出于社会本位
历史知识点应该是带有普遍性的历史结论,教师在具体传授时,却常常将这些知识与社会结合到一起,让学生硬性记忆。这些历史知识只为考试所用,即使学生能够清晰记忆,也未必能够带来学习成效,这样的学习也是低效的。历史知识是学生学习历史、认识历史、解读历史、认同历史的基础,如果不能活用这些知识,势必造成学生思维固化和呆板模式。
4.教学节奏转换过快
教师执行教案时,往往强调环节的快速转换,“走教案”现象比较严重,学生接受思维跟不上,教师也不会顾及,势必会造成“欲速则不达”的结果。学生学力基础普遍不高,而且呈现个体差异,教师不能做好学情调查,对学生掌握情况把握不准,教与学严重脱节,其教学效果自然不会很好。
[对策]
历史学科教学有自身规律,教师设计和执行教学方案时,需要对教情和学情有统筹把握,建立学本位思想,自觉推出深度学习机制,针对学生学习实际安排教程,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其教学品质。整合教学资源、创设辅学情境、组织互动活动、传授学习方法、延伸训练设计,都能够对学生形成调动,教师要做好匹配设计,为学生创设适合的学习情境,以提升其学习品质。
深度学习是相对浅表学习而言的。浅表学习带有碎片化、独立性特点,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深度学习则强化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研究事物的实质,主张整体学习,真正理解、掌握学科知识结构,并能够完成学习内化[1]。历史学科引入深度学习机制,教师需要从更多方面展开教学创新研究。整合教学内容、辅助手段、活动素材等,为深度学习机制顺利落实创造条件,教师对深度学习有深入理解,这是确保深度学习程序自然打开的基础。
如教学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隋唐的统一与灭亡》,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这是我国的一条人工河,叫什么名字?学生自然会给出正确答案。教师要求亲眼看见过大运河的学生介绍相关情况,然后继续推出学习任务:大运河的开通,为南北水运创造条件,对促进隋朝经济繁荣带来哪些帮助?学生展开具体讨论,教师展示一些影视素材,对大运河的河运情况做介绍,给学生提供深度研究的便利。隋朝开创科举制度,教师要求学生分析科举制度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哪些影响,学生再度展开热议。教师参与学生互动交流活动,学生对科举制度的理解呈现个性化,有学生对当下的高考进行联系分析,认为高考是科举制度衍生的事物,对选拔人才发挥重要作用。也有学生以鲁迅笔下孔乙己为例,分析科举制的弊端。不管学生观点是不是正确,教师将学生带入深入研讨环节,学科学习进入探索环节。深度学习没有固定格式,教师从内容整合角度展开设计,结合学生生活认知做拓展,让见过大运河的学生做介绍,这是比较有创意的设计,成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历史学科教学情境设计时,教师要对辅助手段做筛选,不能一味投放电子课件信息,推出一些实物、材料,或者讲述历史故事,投放一些思考问题,设计一些学习任务,让学生参与前期信息素材搜集活动,在课堂上展示相关信息,都能够对学生形成多点刺激[2]。学生对学习情境有比较高的敏感性,教师科学设计情境,能够对学生形成更多触动,唯有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深度学习机制才能顺便落实。教师从学生学习诉求角度展开设计,其助学效果会自然呈现出来。
教学《金与南宋的对峙》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示范朗读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学生对这首词比较熟悉,很快就联想到抗金名将岳飞。教师顺势引入教学内容,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阅读相关材料,了解金灭北宋的基本情况,分析北宋灭亡的原因。学生从几个角度展开思考和讨论,课堂学习气氛活跃起来。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影视片段,对岳飞这个英雄人物做重点展示。在涉及岳飞含冤内容解读时,教师投放秦桧跪像照片,要求学生对这段历史史实做探索。学生通过多种信息渠道了解这段历史,学生对岳飞、秦桧等人物比较熟悉,自然能够快速形成回馈。有一些学生曾到过杭州,亲眼看到秦桧跪像,自然对这段历史更为了解。教师利用示范诵读打开教程,将学生带入特定学习情境之中。特别是投放一些影视片段,以及秦桧跪像等信息,将学生讨论热情调动起来,深度学习自然展开。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有一定积累,当教师触动其思维时,自然能够迸发出一些火花。深度学习需要良好的氛围,教师借助辅学手段创造学习环境,触动学生学习思维,让深度学习自然发生。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历史学习也是这样,学生对学法应用比较有感,教师从学法传授角度展开教程,给学生带来更多学法选择,鼓励学生做学法研究,在展示交流过程中建立学科认知[3]。历史学习不是单纯知识积累,其学法研究也不能追求机械记忆,要利用知识理解历史事件,分析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规律做归结,这也是深度学习追求的目标。教师占据学识高地,自然有更丰富的学法积累,针对学生学习需要做学法传授,其助学效果会更为丰富。
教师对学生学法积累有一定了解,适时做出学法传授,无疑能够给学生带来一些正面启示,对全面提升其学习效率有一定帮助。如教学《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这部分内容,教师先展示《清明上河图》,要求学生做细致观察,了解宋朝社会生活的风貌、文化娱乐活动、文学、艺术成就等内容。学生对这幅图有一定认识,都能够主动展开观察和分析,课堂学习研究气氛逐渐形成。在信息交流时,学生将观察新发现做重点展示,对一些不明白的符号做标示,提交到集体讨论,教师深入到学生群体之中,与学生做对话交流,对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重点解读。根据学生学习讨论情况,教师继续投放学习任务,要求学生从观察图片中展开问题分析和讨论,对宋代说书、木偶、杂剧等文化、文学内容做了解。为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教师指导学生做信息搜集,利用网络找到相关素材,通过对这些信息做具体处理,建立学科认知。初中学生有运用网络搜集信息的能力和意识,教师给出一些关键词,让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最终形成学习积累。教师传授的学法极为简单,就是对网络信息做处理,让学生在信息整合中建立学科认知。历史学科学法呈现个性化特征,教师根据学生学习兴趣取向做引导,给学生带来的学法有更高价值度。初中学生对网络信息的整合比较感兴趣,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生成资源,教师合理运用,由此展开引导,其适合性更高。
学生对互动性、体验性、开放性学习活动有特殊感觉,教师针对教学需要组织一些适合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主动进入到活动环节,在深度体验中建立学科认知,这是深度学习的基本要求[4]。课堂讨论、话题辩论、信息搜集、案例解读、情景再现等,都属于历史活动设计范畴,教师要做好教学分析,针对学科学习实际做出选择,让更多学生都能够顺利进入到活动环节,在实践体验中建立历史学科认知基础。学生对探索性活动比较有感,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实际,结合学生探索条件,组织学生做创意学习,其训练效果会更为突出。
教师推出学科活动时,要对教材内容做深度探索,针对学生学习诉求展开设计,以提升活动设计的契合性。学生对学科知识点整理、历史概念解读、历史事件梳理等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比较熟悉,因为操作形式单一枯燥,学生对这些学习活动有一定免疫力。如果能够推出互动性、开放性活动,学生认同感更高,训练效果也会更好。如教学《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时,教师推出辩论话题:有人说,北京故宫是一座伟大的建筑,是我国建筑史的奇迹,体现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也有人说,修建故宫耗费大量资源和人工,只是为帝王做服务,这是劳民伤财的行为。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开始选立场,对各自观点做辩护,课堂学习讨论气氛逐渐浓重起来。教师组织不同观点学生进入小组辩论环节,让学生展开面对面的交流。因为正反双方观点冲突较激烈,学生极力搜集相关论据,希望说服对方,辩论处于持续状态。教师深入到课堂,对学生辩论情况做观察,及时做出调整安排,让学生在深度思考中达成共识。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教师推出辩论活动任务,给学生带来观点碰撞的机会,让学生自然展开讨论,深度学习特征更为鲜明。
延伸训练设计与深度学习高度契合,教师要有创新拓展的主观意识,为学生准备更多课外学习实践任务,让学生展开深入探究学习,这对全面提升学生学习品质有重要促进作用。历史信息搜集、案例再现、参观访问、生活观察、设计调查、视频观看、小课题研究等,都属于历史延伸训练范畴,教师推出系列性学习任务,让学生做出自主选择,促使学生展开深度学习,由此建立起来的学习认知会更为深刻[5]。
教师推出训练任务后,要做出一些指导和提示,让学生借助更多信息渠道展开延伸思考,在充分互动探索中建立新认知。如教学《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先利用问题做导学,让学生结合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展开深度研究。为此,教师推出小课题演绎任务:我们传统节日有很多,任选一个节日做专项研究,从节日的起源、习俗和变迁等角度展研究,形成课题结论,写出研究报告。学生对这项研究内容比较熟悉,自然有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学生自发组建研究团队,做好具体分工,对传统节日的相关信息和素材做搜集整合处理,形成课题研究内容。教师对学生研究情况做总体把握,适时做出学习指导,确保学生研究学习顺利展开。如春节这个节日,这是中国人民最看重的节日,各地年俗也有所不同,教师鼓励学生借助网络搜集相关信息,学生都能够快速行动起来,在信息搜集整合中建立学习认知。如微信发红包、短信拜年、电子贺卡等,这都是最新的年俗,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学生能够从这个角度展开研究,极大丰富其研究成果。
深度学习不是单纯的学习要求和学习方法,教师对此需要有理性分析,将深度学习与历史学科教学相对接,对教学资源做创新整合、对学习活动做科学组织、对学生学法做多元传授、对学科训练做延伸设计,都能够契合深度学习要求,为学生带来更多创造性学习的机会。深度学习包含诸多内容,教师对此需要有科学解读,从教与学两个角度展开设计和组织,与学科做全面对接,其应用价值会更为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