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笑蕾
[摘要] 爱与规则应双轨同行。有规则才有边界,有边界才更有助于孩子达成生命自觉。作为青少年生活学习的主要场域,班集体应当成为促进学生“生命自觉”的精神家园。结合班主任日常工作,积极探索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养成策略:立足德育主阵地,树立规则意识;多学科联动整合,培养规则意识;联结游戏活动,体验规则意识;家校协同共育,发展规则意识,助力学生走向生命自觉。
[关键词] 规则意识;德育课程;学科联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社会参与”方面强调学生“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并基于公民个体的社会属性,提出了“规则教育”要求。与此同时,道德与法治教材已全套普及九年一贯制学校教育。这是基础教育领域对我国依法治国战略的积极回应。那么,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使其走向自觉的生命成长呢?
一、立足德育主阵地,树立规则意识
道德与法治、主题班会、心育课程都是德育主阵地。我们应聚焦“规则”,践行德育课堂的变革,培养学生“规则意识”。
(一)着眼教材全局,分层目标定位
《温州市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明确提出:中小学德育工作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梳理整合德育内容,促进德育工作的层次化、序列化和整体
化。如表1所示,它指明了德育方向,使我们认识到研读教材要有“全局意识”,把握全册教材的逻辑体系,明确年段目标,准确定位学生道德实践力分层养成。
综观各册道德与法治教材,规则教育内容丰富多彩:从家庭、学校到社会,遵循儿童的生活,螺旋上升,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规则,认识到各种规则既制约我们的行为又保障我们的权益。[1]一、二年级侧重家庭、学校规则;三、四年级逐步深入到学校、社会规则;五、六年级侧重于社会规则,同时兼顾家庭与学校生活。例如,结合一、二、三年级“规则教育图表”(如表2),三个主题同属学校规则范畴,是同一主题在不同年段的重复出现。面对相同的规则教育范畴,我们应把握年段特点及目标层次,提取生活与学习中规律性内容[1],才能做到目标定位准确,体现课程螺旋上升的特点,促进学生规则意识的形成。
(二)情境模拟体验,践行规则认同
规则与法治意识的发展,要求儿童在体验中感受规则和法治,做到知行统一,才能促进儿童法治观念和尊法守法行为习惯的养成。通过“发现课”模拟法庭项目活动、“规则与行为”辩论赛等生动形式,我们教育学生要做知法守法的公民。“模拟法庭”成了我校“发现课”职业体验特色活动项目。
在模拟法庭社团活动过程中,“小律师”们自己选取素材,即发生在学生间的“敲诈勒索案”,钻研开庭程序,课内情境反复模拟,基于问题,诊断、剖析再定方案。在电视台采访中,“小律师”对记者说:“我希望长大后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律师,维护法律的正义。”这样,通过“模拟法庭”引导学生辨析具有价值冲突的情境,让学生树立躬行规则意识,懂得从小做一个守法的公民。
(三)核心价值班会,提升规则觉悟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指出:“法治教育必须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注重以法治精神和法律规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良法善治传导正确的价值导向。”[2]我们利用碎片化时间(午休时间),以“讲故事、辨是非、情景AB剧”等生动形式,开展核心价值观系列微班会,践行规则意识教育,引领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诚信真可贵”主题班会为例,结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说话要算数》,笔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入教学,凸显了规则意识教育。第一板块:游戏(闭眼画圈)中认识“诚信”,用给自己的誠信打分来引入主题。第二板块:谈古论今,了解诚信——读《曾子杀猪》,交流名言警句;观看新闻:《无人报摊》,引入社会核心价值观,再说说身边诚信事例;学习“温大五件套”,为“诚信校园”出点子;从“留学生乘车逃票”中认识诚信价值。第三板块:说说演演,践行诚信——思考解决“两难问题”;书写承诺卡,制作诚信备忘录。这一课教学设计注重体验活动、拓展延伸,将诚信意识扎根学生心底,促进其规则意识的养成与践行。
二、多学科联动整合,培养规则意识
(一)心德融合,共探规则
《指南》强调文化知识与德育相统一,使各学科教学实现育人无痕。从立德树人的使命而言,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有德育认同与培养意识。作为班主任,更应具备学科整合能力,营造育人良好班风,带领学生心灵筑梦。
针对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特点,即“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目标上以及德育管理体系上的共同性和一致性”。[3]以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站为平台,以心理健康教育课为载体,与主题班会、道德与法治相融合,构建“心德育”模式——“启迪心智,唤醒心灵,激发潜能”[4],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心德育课程整合,利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技术,用成功体验法引导学生品德行为“内生—外化”,让德育课程经历心路历程,以心导心,用心育心,唤醒学生的规则意识,激活学生自我发展的潜能,促进学生品德行为的自觉性发展,达成生命自觉。
(二)学科联动,渗透规则
仔细翻阅小学各科教材,我们不难发现“规则意识”的影子。对于班主任而言,可以将统一主题的“规则教育”进行整合,以主题班会课或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方式组织引导,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规则与法治,深化规则领悟。
如表3所示,我们通过学科联动整合,分享诚信案例,探寻人生准则;设计诚信标语,制定诚信公约,绘制诚信名片,组建诚信同盟;开展“争当四品八德好少年”活动,将诚信规则教育落地。
(三)SEL特色课程,深化规则
SEL特色课程基于儿童发展需求,包含五个维度:自我认知、自我管理、社会认知、人际关系、做负责任的决定[5],培养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树立社会规则意识,成为有社会情怀的未来公民。为了更好地成就学生,笔者参加了SEL社会情感技能素养的培训,并运用“SICC—SEL”体验式教学法在自己班级开设SEL班本特色课程(如表4),联结生活体验,学习反思,总结提升,练习拓展迁移,使学生的学习形成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达成生命自觉成长,成为自主、独立、会合作、有贡献的社会公民。例如,绘本《我永远爱你》中的一段对话。
阿力:“如果我把枕头弄得羽毛满天飞,你还会爱我吗?”
妈妈:“我永远爱你,不过,你得把羽毛收拾起来。”
妈妈在保证爱孩子的同时强调孩子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就是规则。有规则才有边界,有边界才更有助于孩子达成生命自觉。
三、联结游戏体验,体验规则意识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又极具可塑性的阶段,是规则意识施教的最佳时期。[4]根据学生认识特点,我们发现游戏是一个很好的德育载体。“学生通过游戏,将形成的规则意识进行内化”[4],学会合作,形成责任感和集体意识,树立正确的规则意识。
(一)头脑风暴,制定游戏规则
游戏活动寓教于乐,应重视学生在游戏中创造力与合作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开发课间小游戏,通过头脑风暴共同制定游戏规则。例如,花样跳短绳,孩子们制定的规则:1分钟,变换不同姿势进行跳绳,单脚跳、交叉跳,后置跳,边跑边跳,一带“N”跳,谁跳的个数最多谁得冠军,获“运动星卡”一张。由学生制定的游戏规则,更容易为他们所认同和遵守。我们班的小谢原来性格孤僻,我行我素,自从参与了集体“头脑风暴”制定游戏规则,不仅变得阳光开朗,而且还会为班级服务,增强了集体生活的规则意识。
(二)纪律严明,听从口令指挥
游戏中,严明的纪律管理,是遵守规则的基础。因此,在游戏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组织和自律能力。[6]引导学生听从游戏发起者的统一口令,共同完成游戏动作。对于违反游戏规则的学生,由同伴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例如,木头人游戏,同伴齐喊口令:“我们都是木头人!”一声令下,无论什么姿势都必须保持不动。如有人先说、笑或动,即出局并接受同伴“惩罚”——轻拍一下手心。小杰平时最爱恶作剧欺负女生,自从参与游戏并承担游戏发起人后,他学会了谦让。游戏的纪律约束,促进了小杰同伴交际的规则认同,使其受到了同学们的喜爱。
(三)同伴合力,形成团队意识
作为游戏中的个体,学生不能游离于集体之外,我们要引导学生明白:在游戏规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与同伴积极互动,合作交流,才能对规则有更好的掌控。[6]例如,“两人三足”游戏,学生听口令一起出发。这个过程要求两人团结协作,使学生从中体验游戏规则。小潘因家长溺爱导致个性自我,凡事“唯我独尊”,通过团体游戏,她逐渐学会了与人为善,树立了同伴团结互助的规则意识。如此,我们帮助学生形成规则意识,使得学生的个性成长和社会性发展相得益彰。
四、家校协同共育,发展规则意识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逐渐深入人心的今天,学校家庭社会更应成为教育共同体,努力实现共生共长。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人生导师,更是家校共育合伙人。在规则意识培养中,我们更应架起家庭生活与道德法规之间的桥梁,巩固和发展学生的规则意识。
(一)打造家庭能量场,以身垂范
爱孩子是我们的本能;给孩子立规矩,使其成为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大人,是我们的责任。家庭能量场在培育学生规则意识中具有重要的启蒙影响,必须重视优良家风的传承与践行。因此,我们引导家长根据家庭特点制定“家规”形成能量场,弘扬优良家风美德,践行核心价值观——从小塑造孩子阳光的心态,培养独立意识,自己的事不麻烦他人;养成整理的好习惯;树立时间观念,杜绝拖拉的恶习……家长的身体力行,為孩子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以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家是最温暖的地方”单元为例,我们开展亲子活动,通过亲子情境表演,学生深刻体会家长的尊老爱幼、与人为善等良好规则意识,并扎根于心更好地走向生命自觉。
(二)研发家长微课程,同频成长
为了更好地发挥优秀学生、家长的辐射作用,我们组建了亲子讲师团,研发家长讲师微课程(如表5),带动全班开展亲子共读,通过分享故事会,将规则教育融入其中。家长讲师围绕每期“心德育”规则教育主题,原创或改编故事,再精心备课、设计阅读单,制作课件,与孩子合作授课。课后,亲子共写体会,于分享中提升规则认知。
(三)社区拓展延伸,外化行为
社会是每个公民生活的重要场所。我们借助家长同盟军力量,积极开展义工服务活动。以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我们的公共生活”单元为例,笔者结合“雷锋月”系列活动,组织家长志愿者带领学生走进社区实地考察,了解社区文化,通过探望孤寡老人、争做“社区美容师”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居民的责任与义务,树立集体规则意识,锻炼生活技能,践行社会公德。此外,我们倡导家长心系规则,在行走驾驶、购物聚会、居家安全等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强化规则意识——遵守交通规则,遵守诚信消费规则,遵守社交规则,遵守消防安全规则等等,将规则教育贯穿现实生活,逐步培育学生守则意识,树立法治信仰。
在实施规则教育时,我们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完善“三位一体”育人网络,密切家校联系,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建立多方联动机制,搭建社会育人平台。巩固和发展学生规则意识,实现其从“他律”到“自律”的华丽蜕变,成为生命自觉的践行者,实现更好更全面的生命成长。
[参考文献]
[1]严丽芳.新教材规则意识教育教学目标设计例谈[J].中小学德育,2017(2):40.
[2]徐诞.小学高年段法治教育探新[J].中小学德育,2017(2):40.
[3]李季.走心德育:品德形成的深层引导[J].中小学德育,2017(2):9.
[4]姚忠.以游戏促进小学低年级学生规则意识的养成[J].现代教学,2014(8):120.
[5]郑建萍.SEL社会情感技能魔法课[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