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数字经济正在重构就业模式,在推动传统企业商贸产业链转型升级的同时,也促进了商贸产业的创新,催生了数字商贸产业岗位领域的人才需求,倒逼高校职业教育必须适应时代变革,优化人才培养理念和方案,补齐育人短板。校企融通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针对职业院校商贸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改革的新举措,可以提高专业内涵建设,使得商贸类各专业学科交叉融合,打破专业学科之间的壁垒,对商贸产业链行业的专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数字经济;商贸类;校企融通;微专业
本文索引:梁国英.<变量 2>[J].中国商论,2022(04):-151.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2)02(b)--03
云计算、智能、物联网、大数据、5G、区块链……数字时代加速而来,并推动数字经济产业行业的变革与发展。工信部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39.2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8.6%,未来我国数字经济的规模将不断扩展,据预测,到2030年在GDP的占比将达到70%。随着新经济模式的出现,数字经济产业集群效应愈加凸显,给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发展和劳动者的素质要求带来挑战,具备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数字化商贸专业人才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急需人才。如何培养数字商贸产业链新型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商贸类专业发展建设的时代课题。本文认为,校企融通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针对职业院校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新举措,可以提高专业内涵建设,使得商贸类各专业学科交叉融合,打破专业学科之间的壁垒,对商贸产业链行业的专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1 数字经济时代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1.1 数字经济时代商贸产业链的用人需求
数字经济成为我国就业岗位的孵化器,具有强大的活力和就业创造力。随着实体经济和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涌现了大量的新产业、新岗位和新职业需求。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显示,产业数字化领域就业岗位达1.78亿个。数字经济正在重构就业模式,推动传统企业商贸产业链的转型升级,也促进了商贸产业的创新,催生了数字商贸产业岗位领域的人才需求。数字经济时代商贸产业链的新用人需求,涉及企业的全供应链,包括企业的生产、采购、物流、营销、财务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数字经济时代,商贸类产业链专业人才需具备数字化管理的思维、知识、能力和素养等基本特质,既掌握物流、营销、财务、法律等学科知识,又具备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技能支撑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1.2 数字经济时代商贸类专业的跨学科交叉融合需求
数字经济催生新的人才需求,同时倒逼高校职业教育必须适应时代变革,优化人才培养理念和方案,补齐育人短板。现阶段,我国的教学组织一般是校—院—系(专业)阶梯管理,以学科专业为类别进行招生和组织教学,专业学科之间相互合作沟通较少,学生的交流学习限制于院系、专业和班级的日常范围中。例如,各高职院校开设的商贸类专业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大多相似,使得同一专业的人才知识结构相似,与市场岗位差异化需求不相适应,已不能满足数字经济时代商贸产业链对高素质人才的发展要求。因此,在原有学科优势的基础上,优化商贸类专业的培养方案,加强专业学科之间交叉跨越融合,突破专业学科之间的“围墙”,优化学生的数字知识和能力结构,有利于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差异性和层次性,适应新经济模式下市场就业的差异化需求。
1.3 数字经济时代商贸类专业校企融通人才培养需求
数字经济成为市场就业的孵化器,推动市场形成就业的新趋势。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的发展,使得商贸产业链涉及的物流、采购、营销等行业迅速发展,例如电商、平台经济等行业在数字技术支持下,网络直播带货、跨境电商运营、全媒体运营、平台博主营销等与数字经济相关的市场营销方式灵活呈现,相较于传统市场营销,发展犹如插上了飞翔的翅膀。随着企业和区域经济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企业用人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愈加多样化和精细化,传统的专业学科培养模式难以满足数字经济时代企业的用人需求。因此,推动数字经济时代商贸类专业校企融通微专业人才培养,是根据企业用人需求变化,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从而解决企业数字转型升级中,职业院校商贸产业链技能人才培养滞后于企业数字新技术岗位需求的重要举措。
2 数字经济时代商贸类校企融通“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1 微专业建设的概况
现阶段,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商贸类专业开设包括市场营销专业、工商管理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国际贸易专业、物流管理专业、财会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等,课程开设一般采用公共课(必修、选修)+专业课(核心、基础、拓展)+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各专业的设置需要经过教育厅备案审批,专业建设往往按照所申报的任务完成。专业建设过程虽然可以根据市场用人需求进行调整,但也会存在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所学知识技能滞后于企业职业技能需求等情况。针对这一现状,一些慕课平台以就业为导向,推出各类可认证的“微专业”,例如中国大学MOOC平台、网易公司的云課堂、华为ICT学堂等是付费的线上“微专业”教学模式。微专业是以就业为导向,注重技术技能和实践能力。其中,“微”既是课程设计精简、学习周期短,又是凸显学以致用的针对性。通过5~10门核心课程,课程体系针对企业岗位的工作任务,教学内容就是具体工作技能和方法,为学员提供企业岗位需求的、前沿实用的课程,学习者能够系统掌握职业岗位的知识和技能,可以解决应对职业岗位中的技术技能问题,或者可以实现就业和职业岗位变迁。
2.2 商贸类校企融通微专业建设的意义
2.2.1 促进专业内涵建设,满足企业用人需求
数字经济时代,随着国家数字经济创新驱动战略发展实施,数字产业的融合升级,企业的数字转型发展创新、新经济商贸生态的模式重构,导致新岗位新职业大量涌现,原岗位原职业面临更多新技术技能的挑战,某些传统职业逐渐式微甚至逐渐消亡。职业院校的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如若按照传统节奏,难以跟上市场用人的发展步伐。这些变化既给某些传统企业、行业和职业带来预警和挑战,又在倒逼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近年来,不少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不断改革迈进,推出“主修+辅修”制度、“平台+项目实践”教学体系、1+X证书制度等人才培养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企业的用人需求,解决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企业用人需求之间的差异化问题。因此,在职业院校现有商贸类专业发展的基础上,根据企业数字转型发展需求,以市场就业为导向,进行商贸类微专业建设,从商贸类职业岗位群中选取企业最需求的知识技能,打破专业壁垒,精心打造商贸类产业链微专业课程,让学生快速、精准地掌握相关的新知识新技能,既可以促进现有专业的教育改革和内涵建设,又可以弥补专业教育与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灵活机动地满足企业需求,实现专业培养和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2.2.2 促進教学相长,提高职业竞争力
微专业的建设开发,可以促进师生的教学相长,提高师生的职业竞争力。第一,对教师而言,微专业是针对企业最前沿的就业导向需求,面向商贸类专业群的就业岗位进行改革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深入企业一线,了解工作实践操作,发掘企业最需求、最前沿、最实用的技术技能,开发“线上+线下”课程,把工作内容转化成教学内容,提升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职业素养能力。第二,对学生而言,微专业的设置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学习时间、地点、进度掌握相对灵活自由,是主专业外的另一个选择,不需要转专业的情况下,既可以根据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选择微专业课程完成个性化学习,又可以开发潜能,增加知识素养和技术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2.3 商贸类校企融通微专业的建设构想
校企融通微专业虽“微”,但也属于专业建设,涉及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师资队伍、校企合作、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建设。
2.3.1 确定培养目标
面向商贸类就业岗位,以就业为导向,形成工作内容订单式精准培养模式,培养商贸+数字化技术技能、创新思维和职业素养能力,使学生成为既掌握物流、营销、财务、法律等学科知识,又具备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数字技能支撑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2.3.2 课程内容体系构建
针对培养目标,围绕企业工作内容,构建5~10门核心课程,形成知识技能学习+技能岗位实践+技能考核反馈的课程体系,帮助学习者掌握企业前沿专业技术技能,完成“学习者——学徒——职业者”的改变。课程设置可以打破商贸类各专业壁垒,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企业转型发展需求,弥补专业设置的不足问题。例如:电商运营微专业,课程设置包括《电商数据分析》《网店运营推广》《淘宝京东运营实战》《跨境电商运营实战》《视频制作与直播营销》《视觉营销与网店装修》《物流运营数据管理》等课程,紧紧围绕商贸类各专业三大核心:运营——营销——物流,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就可以掌握网络市场运营项目的工作技能,学习成果就是工作经验和成果,可以对应电商(跨境)运营岗位、网络营销岗位和物流运营岗位(见图1)。
2.3.3 师资资源建设
利用商贸类各专业的实训室和实训基地等教学资源共享,可以集合商贸类各专业的教学资源和最优秀的师资力量,与企业融通共建实训基地和项目平台,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优势与资源,采用双师模式,专业教师进入企业一线,把企业需求变为培养目标,也可岗位订单式培养,把课堂搬到企业,专业教师完成专项技能授课指导,企业教师完成实战训练授课、指导和考核。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形成师资团体,学校和企业融通形成微专业人才培养合力。
2.3.4 教学组织和考核
微专业课程包括线上线下学习方式,线上课程主要采用“录播视频+网络答疑+网络作业和考试”的形式,由学生灵活自由安排时间学习和考核。线下课程针对工作内容完成项目化实践指导,针对学生的具体工作成果进行指导和实践考核。通过微专业课程考核后,学生可以获得由学校颁发的证明掌握该项技术技能的微专业证书。
3 结语
数字经济时代,商贸企业行业数字转型,催生企业对数字技术技能的新用人需求,为学校职业教育带来挑战,也是新经济模式下学校和企业融通育人发展的新契机。利用学校和企业的优势资源,共同建设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发展的商贸类校企融通微专业,既是打破专业学科的围墙壁垒,加强专业学科之间交叉跨越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又是解决企业最前沿最实用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的用人需求,对数字经济时代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意义。商贸类校企融通微专业建设改革的突破口在于培养观念转变、师资培养、数字化教学资源投入、微专业建设标准和制度保障方面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蒋求名,孙丽娟,王磊.高职院校“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42):241-243.
陈贤平,欧阳驹.商贸类专业精细化小微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导刊,2019(2):48-50.
何瑛,杨琳,张宇扬.新经济时代跨学科交叉融合与财务管理理论创新[J].会计研究,2020(3):19-23
李雄.新商科背景下的商贸类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J].江苏商论,2020(11):127-128
吴画斌,许庆瑞,陈政融.数字经济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9(8):116-121.
Research on Micro-major Education Mode of Business University-enterprise Integration in the Era of Digital Economy
Guangzhou Hual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cational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1325
LIANG Guoying
Abstract: The digital economy is reconstructing the employment model,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trade industry chain of traditional enterprises, and boosting the innovation of the trade industry, giving birth to the demands for talents in the field of digital trade industry. On the contr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must adapt to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optimize talent cultivation’s concepts and programs, and make up for the shortcomings of educating people. The university-enterprise integration micro-major training mode is a new measure aimed at the talent cultivation reform of business and trade college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which can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connotation, make the cross-integration of various professional disciplines and break down the barriers between professional discipline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of the trade industry chain industry.
Keywords: digital economy; business; university-enterprise integration; micro-maj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