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射阳县盘湾小学 朱 冬
深度学习与高阶思维有更多关联性,在数学学科教学有广泛应用。所谓深度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态度,要求学生展开深入学习,培养批判思想,增加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知识关联能力,对培养学生高阶思维有直接帮助。高阶思维是指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分析、评价、创造的学习表现和学科能力。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推出深度学习机制,让学生通过多重探索,在主动思考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度学习和高阶思维关系密切,教师需要有对接的意识,让学生自然进入到学科学习环节,在深入探索中完成学习目标。
教师利用数学问题展开教学调动,能够与学生展开直接的对话和交流,将学生快速带入深度学习环节,让学生在深度学习中启动高阶思维。数学问题设计为深度学习提供更多助力支持,教师要对问题展开创新设计,以顺利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首先,教师要对数学案例做具体分析,提出适合的思考问题,建立学习思维起点。教材带有普适性特点,而学生学习具有个性化,如何形成无缝对接,这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其次,教师要对学生学习习惯、数学悟性、思维特点做全面调查和研究,以提升问题设计的对接性。学生对问题有选择性,教师要深入学生群体之中,对学生思维特点做深入研究,以便矫正问题设计方向。
如教学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师在导学环节,先组织学生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推出思考问题:两位数乘一位数需要注意什么呢?学生开始计算题目,做方法归结:先要对齐数位,然后从个位算起,如果个位乘积满几十就要向十位进几,十位数满几十,要向百位数进几,每一位乘完要用积加上进位数。教师对学生思路梳理情况做归结评价,顺势引入“两位数乘两位数”新知内容。学生有两位数乘一位数经历,也有方法积累,教师继续推出思考问题: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其操作方法和前面两位数乘一位数相似,只是最后多一个步骤,就是将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根据你的操作经历,你能够归结出注意事项吗?学生有前面归结经历,能够做迁移思考,顺利启动学习思维,对数学问题做深度探索。教师对学生思考情况做观察,通过与学生对话,掌握学生学习现状,为学生规划清晰操作路线。教师继续设计一些计算题目,让学生展开实际操作,看谁计算更准确更快捷。
教师利用问题做调动,让学生对学习操作情况做梳理,归结出注意事项,给学生提供思维启动的机会。数学计算有一定路径可以遵循,学生大多会操作,但对“数理”的分析不够,真正要解读操作过程,往往会存在一些问题,教师要正视学生学习现实,多组织学生做梳理性学习,利用数学思维展开推理和介绍,引导学生展开创新思考,能够激发学生探索热情,让学生在创造性学习中提高解题能力。
数学知识具有系统性、逻辑性、关联性等特点,教师在渗透深度学习机制时,要注意做好学习组织,让学生在知识积累过程中启动数学思想,在多点对接中建立学科认知基础。学生有旧知储备,这是学习新知的基础,教师要对教材内容关涉知识做梳理,对学生知识积累情况有一定了解,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思维,形成崭新学习动机,让学生在知识梳理和构建中建立高阶思维。数学知识呈现系统性,可以做纵横关联,教师在引导学生做知识梳理时,要从纵横多个方向展开引导,特别是让学生对接生活做内化处理,能够有效提升知识内化效率。学生知识储备存在较大差距,教师学情调查要到位。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新知时,要回顾一些旧知,这样才能形成知识的衔接,促进知识的顺利内化。如教学《认识千米》时,教师先要求学生对已经掌握的长度单位做梳理,还要列出换算关系。学生对这些旧知都比较熟悉,自然能够主动响应。已经掌握的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毫米。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教师顺势引入“千米”长度单位,并列出换算关系:1千米=1000米。为让学生建立有形认知,教师将学生带到操场上,利用软尺测量100米跑道,做好标记,让学生利用步幅做测量,看看100米是多少步。学生开始做步幅测量,然后依此类推,对整个跑道做步测,计算出具体的长度。学生开始报数,得出的答案虽然有差距,但误差都不是很大,说明学生对千米单位有了一些认识。教师继续设计:从你的家里到学校,一共是多少千米?不妨利用步测的方式做具体测量,看谁能够给出准确结果。学生已经掌握步测的规律,自然满怀信心地接受任务。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操场做实际测量,成功激发学生学习思维。因为有前面的知识回顾,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有清晰把握,为后面的操作奠定基础。学生对生活化学习实践活动有特殊参与兴趣,教师具体传授步测方法,成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体验的热情,这对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启动有重要作用。数学知识有关联性,教师组织学生做知识回顾和梳理,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启迪,确保学科学习顺利进入实践探索环节,为学生高阶思维形成创造条件。
数学学习需要更多生活对接和实践操作的支持,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特点,设计更多数学操作、数学实验、数学观察、数学调查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性学习中建立数学思维认知。学生对直观性学习内容有特殊参与兴趣,数学实验和数学操作带有直观性、互动性、操作性,深受学生的青睐,教师要科学设计和组织,让更多学生顺利进入到实践性学习过程中,在深度探索中启动数学思想。如果有需要,教师鼓励学生主动进入生活展开数学学习和探索,学生会积极响应,在生活化学习中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数学实验对学生有更强吸引力,教师要展开教学调研,寻找更多数学实验内容,组织更多数学实验活动,让学生在生活性探索中建立学科认知。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活动展开数学学习,学生从中获得的学习体验会更为深刻。学生对实践性学习有特殊情结,教师不妨根据教学条件设计一些可行性学习活动,让学生自然进入到深度学习环节,在实践操作中启动高阶思维。如教学《认识吨》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先解读“吨”的数学概念,并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要求学生根据“1吨=1000千克”这个换算关系,估猜一些比较重的物品,利用“千克”或者“吨”做估猜重量单位。如一头大象、一辆卡车、一辆货车、一辆自行车、一袋大米、一个人等。学生对竞猜活动比较感兴趣,都能够积极参与其中,并给出自己的估猜结果。教师及时公示正确答案,学生逐渐对“千克”和“吨”重量单位有了一些认识。教师搬出一架台秤,这台秤可以称量几百斤的物品,让学生现场做操作:先找到需要称量的物品,估猜其重量,然后做验证称量。学生纷纷参与活动之中,找到一些物品进行竞猜和称量操作,逐渐缩小竞猜误差。教师主动与学生一起互动,通过具体指导和组织,让学生在更多实践操作中历练高阶思维。
教师利用估猜和称量开展实践活动,给学生带来更多直接学习契机。从学生具体学习表现可以看出,教师训练任务设计是比较成功的,学生都能够主动参与其中,在估猜和验证之间寻找对接点,这本身就是学习思维的成长。学生对“千克”和“吨”没有多少生活认知积累,要顺利建立相关认知,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利用实践活动做推演,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迪,其实践效果更为突出。
所谓自我反思,不仅是指教师的教学反思,也是指学生的学习反思,教师要建立正确认识,正视学生学习反思作用,推出更多学习反思活动,让学生建立主动反思的意识和习惯。数学日记、数学观察记录、数学调查报告、数学阅读体会等,都带有反思意味,教师要做好具体的设计,让学生对学习行为和学习收获做整合处理,在深度思考中促进学科认知的内化。学习反思不是一味寻找缺点,可以是经验总结,也可以是学法积累,还可以是学习思考,只要能够达成学习归结的目的,这样的学习反思就是有价值的。小学学生大多没有主动反思的意识,教师不妨以任务形式做调动,让学生逐渐进入到学习反思环节。
数学学习反思是理性学习表现,教师需要做出准确设计和启动,让学生自然进入到学习核心,在深度思考中建立学科认知基础。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这部分内容,教师推出一些生活案例,引导学生做问题设计和问题分析,利用推演方法解决相关问题,自然形成学科认知。如这样的案例:周末,小小和爸爸去商场,一共带去300元,来到了服饰专柜。他们可能买什么呢?如果让你来设计计算问题,你会如何设计?学生拿到任务后,都能够主动展开思考,纷纷给出自己的问题设计。如:小小买一身运动服、一双运动鞋,一共要花去多少钱?教师追问:他们一共带去300元,这运动服、运动鞋的价格加起来肯定不能超出300元,如果要剩余更多的钱,则要选择最便宜的运动服和运动鞋。你能够设计出具体的购买方案吗?学生再度进入热议环节,给出不同的购买方案。教师对学生设计方案做评价,让学生归结出思考路线。
教师组织学生做案例思考,推出更多问题设计方案,鼓励学生做独立思考,这本身就带有反思意味。教师从问题设计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做案例分析,理顺题目要素,再设计出具体问题,还要做计算操作,这样才能形成完整的学习思路。深度学习没有固定模式,教师指导学生展开主动性学习,其学习思维顺利启动,学生进入深度探索环节,由此建立起来的学习体验更为丰富。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围绕学生展开教学设计,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思维。
数学与学生生活有更多融合点,执行生活化学习机制,这是数学学科教学的重要选择。在深度学习机制启动后,教师要做好教学设计和组织,将生活化学习纳入学习范畴,让学生在生活化训练中启动高阶思维。学生对生活化数学学习任务有主动探索的渴望,这是难得的教学生成资源,需要加以科学利用,为学生准备更多适合的学习任务,组织一些生活化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探索中锻炼高阶思维。教师组织学生展开生活化学习,还能够促进数学思维的形成,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设计训练任务时,要对学生生活认知基础有一定把握,针对思维对接情况做具体安排,让学生结合生活认知展开数学学习和训练,由此建立起来的学习体验会更为深刻。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设计的训练任务是: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以见到长方形和正方形,先做估猜,这些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有多大?然后实际测量并计算,看看误差有多大,还要归结估猜的方法。学生对生活化训练任务比较感兴趣,都能够积极回应,寻找身边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物品,展开估猜和计算操作,逐渐归结出估猜的方法和规律。在课堂展示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做演示,并且做方法介绍,学生回馈更为及时,形成学法积累,教师对学生思维运用情况做梳理和归结,帮助学生顺利启动高阶思维。
学生对生活化训练任务有特殊参与热情,教师抓住学生心理展开设计,推出估猜和计算相结合的学习任务,成功激发学生探索思维。从学生具体表现可以看出,教师设计有很强的针对性,学生积极响应,先做估猜,后做验证,这个操作活动带有探索意味,驱动学生高阶思维的顺利启动,形成更多学习启迪。学生有一些生活积累,在数学训练时,能够调用知识储备展开思考和操作,有效提升学习品质。
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这是数学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积极推进深度学习机制的建立,为学生创造探索机会,促进其思维呈现活跃性,逐渐完成认知内化。深度学习与高阶思维高度契合,教师对教材内容展开深度分析,推出更多深度学习任务,让学生展开生活化探索,在实践过程中激发学生高阶思维的建立。数学学习有不同方法可以运用,深度学习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求学生从自主学习、合作探索、生活对接实践中寻求数理学习突破,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