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课堂教学变革策略

2022-03-01 19:24李永琪
现代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变革学科核心

■ 李永琪

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核心素养”概念,提出各学段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形成又需要各学科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各学科核心素养。

一、课堂教学变革研究缘起

“学科核心素养”是各学科在教育教学中形成的具有学科特质的综合素养,是学生通过高中阶段学科课堂教学的学习形成的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是学生在高中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1]。促进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势必要通过日常课堂教学来实施,然而我们现有的课堂内容大多数还是基于传统的手段来设置的。如何超越传统的学术内容、教学技术,来完成促进学科素养及课堂教学变革的相关研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

为明确问题症结,解决传统课堂的弊端,找到课堂教学变革的新维度、新路径,我们通过座谈、问卷、观摩、听课等形式调查课堂改进和课堂教学建设的情况,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数据分析,检测学生学科素养发展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现有的课堂教学主要是基于旧教材开展的传统课堂,是重视知识传授的线性课堂模式,无法做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传统的讲授式、灌输式课堂,也不能很好地进行师生互动、促进教学相长,凸显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首先,教师参与课堂教学改革的热情并不高,对于核心素养的理解不够,阻碍了基于素养提升的课堂教学变革。因此,要想做好课堂变革,必须从教师入手,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激发教师参与热情,调动教师积极性,推进实现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

其次,现有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变革的推进。传统的教研组、备课组等组织架构,无论是在活动开展形式还是在集体备课组织上,都有很多的局限性。一是不同学科各备课组之间缺少必要的交流,阻碍跨学科融合的开展和项目式教学的推进与尝试;二是不同年级的备课组之间,传承力度不够,缺少整体意识;三是教研组更多地停留在管理层面,缺乏研究意识和行政职能,无法做到最大化程度上调动教师积极性,形成合力。所以,进行驾驭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打破学科和学科之间,各年级学科之间的壁垒,打造教研学一体的新型管理机制就显得非常必要。

再次,课堂教学改革的措施低效,改革成效不理想。我们在长期的听评课过程中发现,传统课堂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分组不合理、学生参与度不均衡、针对性差、过分注重知识本身而忽略有效监控等。因此,当下急需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方式来引领课堂教学,需要宏观的顶层设计和强有力的行政推动。

最后,目前缺少可借鉴可参考的基于学科素养提升的课堂教学范式,没有统一的组织形式,缺少课程规范,设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实施策略也是五花八门,缺乏统一的标准,不利于课堂教学变革的推进。

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整个学校课堂教学的灵魂。统整学校课堂教学规划和建设的各个要素,改进教学,变革课堂,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具体化,与教育目标相融合,形成可操作的路径和策略方法,建设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堂教学,是当前落实核心素养改革的必由之路。所以,开展一场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改革势在必行。

二、促进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课堂教学改革理念反思

(一)要重新审视“学”与“教”的关系

只有明确了“学”与“教”的关系,我们才能帮助和引导学生发现、理解教材的意义,并且付诸行动,倡导并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实施主题、模块、任务群学习,实现教学方式的革新,也才能更好地解读和研究新课堂教学标准,明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2]。明确了教与学的关系,才能依据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依据核心素养的内涵,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做到教学目标具体化、清晰化。

(二)要明确“为谁教”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是否有效、是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只有从学生的角度判断才有实际意义,因此,学情分析不容忽视。要明确“为谁教”就要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的定位转向,要正确处理核心素养多元纬度之间的关系,要明确指出学习的目标任务,要做好学生学习任务分析。

(三)要清楚“教什么”

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展开研究,对教材做好深度挖掘和选择处理:要关注学科知识的双层意义,把握学生起点和最近发展区域,清楚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着力选择既有教学的认知价值,又有核心素养教育价值的方面进行挖掘、研究教材,合理确定教学内容,打造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在取舍和确定教学内容时,要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根本,要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要为依据。

(四)要明白“怎么教”

对于“怎么教”的问题,应做到几个方面的转变:注重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行为转变,整体把握学科课程内容和知识体系,打破“一课一教案”的思维方式,尝试大单元的教学设计;融入新型育人观,从重视“教学效率”转向注重“教育效益”;倡导学生自主发展,从“被动接受”转向“自主学习”;把握学科本质特征,在设计和开展教学时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使学科教学过程成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

(五)要落实“怎么管”

课堂教学管理不是教学本身,却与课堂教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做好课堂管理是课堂教学变革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优质的课堂教学管理,必须为教师提供教学条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最大限度地整合学校师资力量,将自身的教学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为此,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不能居高临下,要创设宽松、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对课堂教学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发扬民主,增强服务意识,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提出合理的课堂规范;课堂教学管理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来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并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3]。

(六)要确立“如何评”

如何评价课堂教学改革,是“新基础教育”自探索性阶段就遇到的尖锐问题。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评价不仅是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深化,更是实践推进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构成。评价过程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着重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行为和效果。将以“学业成绩、考试分数作为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转变为“以促进学生生存与发展为本,将知识化为能力,将能力化为财富的教学质量”。有效科学的评价是课堂教学改革顺利推进的催化剂。

三、促进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路径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变革,应综合用力,包括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构建适合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管理机制,打造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范式和样本,为课堂教学变革提供可复制、能推广的实践路径。

(一)做实教师培训,提升教师参与课堂教学变革的专业素养

1.实施思想引领机制,点燃教师追求卓越的内动力

(1)实施高端引领工程,构建思想引领机制。通过校本研修、青年教师论坛、学术沙龙活动等,不断渗透教学改革理念。“引进来”:邀请教育专家来校讲学,他们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最前沿的教学研究成果,引领、指导教师的专业成长,指导教师规划自身发展。“走出去”:赴名校学习,组织老师到大江南北的全国名校学习。走出国门,与美国、韩国、法国、意大利、新加坡等国家的学校建立了友好关系,实现了多次成功互访。教师们见贤思齐,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提升了境界。

(2)形成共同的价值观。通过教师培训,倡导教师热爱学生,欣赏学生,尊重生命的独特性,给学生一个强大的精神世界,作为教师教育生命的真正意义的道德价值观。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自己的内心深处迸发出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使学校形成一个你追我赶、共同进步的氛围。

2.构建部门精神文化,寻找教育发展的共同价值

(1)实施人文关怀,让每位教师都能够真正快乐地工作,成功地发展,体面地生活。坚持“师生利益高于一切”的人本原则,更多地从内心深处去理解人、体谅人、关心人、发展人,让每一位教职工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信任,营造以人为本的和谐氛围。

(2)实施亲情管理机制,提倡做到“三个一样”,即“学校领导要把教职工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来对待,教师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来对待,教职工要把学校当作自己的家一样来对待”。教职工家中遇到困难、婚丧嫁娶,领导都及时赶到慰问;青年教师而立之年,学校组织集体生日会;教师节、三八妇女节,组织查体和健康讲座;教师节、元旦,举行全体教职工茶话会;五四青年节举行青年教师恳谈会;定期举行教职工趣味运动会。每位教职员工心存感激、感动,激发了每位老师奋发有为的动力。

(3)创新人文激励机制。评选名牌教师、十佳青年教师,每年教师节评选创新型班主任、创新型教师、师德标兵等并进行隆重表彰;组织班主任节,对教龄满25年仍在教学一线、班主任工作满10年仍担任班主任的教师颁发荣誉奖章;每次大型会议前播放名牌教师、优秀青年教师风采展。这种充满人文情怀的工作环境,使每一位教职工都能体验到职业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体会到生命的价值与尊严。

3.搭建教师专业化成长平台,鼎力支持教师专业成长

(1)实施对外展示工程。全国学案导学专题研讨会、山东省教学示范校现场会在我校成功举办,我校应邀参加了国家教育示范项目课题研讨会、全国高三工作专题研讨交流会、“全国中学名校长论坛暨课堂教学改革研究”活动、齐鲁名师教学展示活动等交流机会,为教师搭建展示、提高的平台。

(2)实施名师引领工程。名师的引领和带动是构建名师孵化机制的核心。按照“名师带动,共同发展”的思路,成立了名师工作室,挖掘名师蕴涵的潜在资源,采用同伴互助的形式,逐步培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梯队,制定和完善了名师管理制度,激励名师不断进取,不断发展。开设“名师讲堂”,举办名牌教师教育思想研讨会,组织名牌教师围绕教育教学工作申报专题,加强校本培训。推进“双名”工程建设,充分发挥名牌教师、名牌班主任的作用,创造更多机会,搭建更好平台,聚集更多智慧,让有潜质的教师尽快成长为“双名教师”。

(3)实施课堂提效工程。完整的教学观摩活动,从新教师的汇报课到青年教师的公开课,再到骨干教师的示范课、名牌教师的展示课;从“教学新秀”评选到“教学能手”比赛,再到各级“优质课”评选等,既充分发挥了名牌教师、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又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的教研热情。学校积极开展各种研讨活动,有计划地组织“同课异构”“微技能教学”研究等活动,推出“荣誉课”,开展“名师伴你行”等系列活动,促进教师间的相互学习交流。

4.健全教师专业化发展评价制度,激励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

评价的作用“重在改进,不在于证明”[4]。坚持个体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多角度综合考核的教师评价制度,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与激励功能,建立健全发展型教师评价制度,使教师更快地实现专业发展。

学校虽然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还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如教师的精神追求有待继续提升,教师的职业倦怠有待更好地解决,“后高级”时代教师的发展热情有待进一步激发等。我们将仰望星空、心怀理想,脚踏实地、不断探索,虚心向兄弟学校学习,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办令人尊敬的优质特色高中。

(二)成立“学科中心”,构建适合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管理机制

在新的学科素养视域下,原有的教研组、备课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严重影响核心素生成和落地。为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变革,学校凝练学科中心组精神,建立学科中心组活动基地,加强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培养,重视课堂教学变革,确保每一个学科中心组打造一个精品课例,并进行优化、打磨、实施、改进。学科中心组打破原有课堂的年级限制,打通学科年级组之间的壁垒,横向联合、纵向贯通,学科教学一盘棋,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五育并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提升学科素养。

1.学科中心的意义和功能

学科中心主要功能是促进核心素养落地,保障课堂教学变革顺利推进。学科中心的成立,是学校一个创新型的职能部门,更是一个学术研究组织,主要在课堂教学、课程资源、队伍建设、校本教研、命题研究等领域发挥最大效能,同时在管理与调度、优化资源配置方面也起到重要作用。

2.完善学科中心的组织架构,打造课堂教学变革生力军

学科中心下设九大学科中心组。学科中心组,即传统意义上的教研组,是学校各学科专业发展的核心组织。各学科中心组组长(教研组长)立足整个学科发展的角度开展各项工作,与级部教学管理形成一个纵横交织的网络体系,保证教学常规工作科学有序地运行。

3.落实组长责任,为核心素养融入课堂做好准备

明确学科组长做课堂变革的第一责任人,要做团队文化建设的领导者;做教师队伍成长的促进者;做学科持续发展的指导者。级部学科组长作为课堂教学变革的执行者,要研课标,明方向;摸学情,定计划;讲团结,善协调;重常规,积资料;抓队伍,促发展。

4.完善学科制度、落实教学常规,为课堂变革保驾护航

从教研到课堂,从实践到反思,每一项工作都要扎扎实实,未雨绸缪。因此从如何科学制定各年级教学方向、如何加强集体备课环节、如何优化作业分层布置、如何打造高效课堂、如何完善命题管理、如何进行课堂观察、如何组织教研组活动、如何积极参与听评课到如何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都要做好。对于教学层面出现的问题,如何改进,学科中心都会选准阶段性研究重点进行部署,制度越精细,工作越到位,越容易形成教学任务的“闭环”管理。这些都是为课堂变革保驾护航。

5.成立教科室,推动课堂变革高质量实施

要推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善于运用教育科研这一有效途径,指导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活动,并通过教师的团队合作探究,优秀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成功经验,引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机,鼓舞和激励他们在研究中发展,在发展中研究,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与快乐,使自身内涵素质和专业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目前,学校积极争取有影响的国家级、省级教研课题,由学校承担的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十一五”重点课题《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子课题《“学生、教师、家长”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成果获国家一等奖,和人大附中共同承担了教育部国家级课题《新课堂教学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资源整合》的研究任务。我校被山东省教育厅指定为全省十所课题牵头学校之一,承担了教育厅省级课题《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研究任务,组织召开了课题研讨联席会议,研究成果在山东省校长培训会上作了交流。

(三)开展“组合课堂”和“四课制”,促进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1.开展“组合课堂”教学变革,打造全员育人新模式

所谓“组合课堂”是指,在信息化条件下,有效整合多种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手段,以目标为导向,以问题为主线,以问题解决(自主、合作、探究)为途径,实现教师、学生、教学资源的有效沟通,使课堂更加高效,成为更加具有魅力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有别于以往的传统课堂,它是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为途径,既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又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课堂。

“组合课堂”教学改革,借助信息化条件,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构建灵活的自主学习网络课堂,既保持传统课堂的稳妥与简单,又有新课堂的灵活与便利,使常规课堂更加充满生命的活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更加熟练,教师专业素养得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高。

2.推行“四课制”教学展示平台,促进课堂变革

“四课制”是指,在教师层面推行四种课型,即青年教师汇报课、新秀教师展示课、骨干教师观摩课、学科名师标杆课。通过“四课制”教学展示平台,让所有教师都参与备课、晒课、评课、研课、磨课,让每一节课都符合学科素养提升的要求,让每一位教师都是课堂教学变革的参与者、推动者、分享者。

(四)以学生为中心,打造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变革课堂样本

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需要具备以下特征。

1.从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开展“问题化学习”

教学必须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去设计,必须让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能够发生并且展开。以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问题矩阵,就是试图让学生在学习中,在对问题的追寻中,慢慢形成一个知识结构——从低结构到高结构,从本学科的结构到跨学科的结构,从知识到真实的世界。以认知建构的方式去重组问题、重组内容,让学生在问题与问题的联系中,在综合地带和边缘地带,进行知识的碰撞,进行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

2.教学设计要有情景化,学习发生在情景中,而不是简单的情景导入

问题往往产生于情景。真实的生活情景在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如果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不起联系,那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应依存的情景缺失。情景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和方法,是核心素养实现的现实基础。知识是素养的媒介和手段,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情景。如果脱离情景,知识就只剩下符号,知识的应用和知识蕴含的文化精神就无从谈起。

3.学生要有足够的参与度,在活动中完成知识获取和素养提升

在教学中,要大力倡导和精心设计学科活动。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是在相应的学科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学科活动的目的是让学习者的亲身经历与学科知识建立联系。学科活动要体现经验性,让学生通过经验的获得来重构知识;要体现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活动”;要体现校本性,应该结合不同区域和环境的特点选择资源和组织活动;要精心设计活动,充分体现活动的教育性,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结合学科内容和特点设计活动。

4.课堂评价方式要与核心素养提升相匹配

评价过程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着重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行为和效果。将以“学业成绩、考试分数作为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转变为“以促进学生生存与发展为本,将知识化为能力,将能力化为财富的教学质量”。也就是说,新的课堂模式下,学生成绩应当由“学习时长+项目完成+协同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构成,而不是简单的一考了之。

四、成效与反思

几年来,学校课堂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核心素养”的理念已经注入高中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中,并且已经在我校高中课堂中如火如荼地开展,正是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的不断深化与大势所趋,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正如《生活与哲学》上所讲的“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课堂教学改革的理念已经不是“新事物”,但是它的实施仍是落后的[5]。在当前的新课改背景下,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早已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在常规教学中,需要不断探索并采用符合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强调师生共同活动,克服以教师为中心的倾向,激发学生的兴趣,变封闭型教学为开放型教学,从而使师生都可以领略学科潜移默化的育人价值。

猜你喜欢
变革学科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超学科”来啦
变革开始了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
变革中的户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