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 香 李春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的持续快速发展,在于对创造教育的重视及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学前教育阶段是人的创造力发展的萌芽阶段,也是关键阶段。《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帮助幼儿逐步养成乐于想象和创造的品质[1][2]。幼儿在富有创意、鼓励创造的氛围中,获得的创新意识与问题思维,将为一生的创造力发展打下基础。
陶行知“六大解放”[3]教育思想指出:要解放幼儿的眼,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的能力;解放幼儿的嘴,让孩子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能充分表达;解放幼儿的手与脑,手脑并用让幼儿会思考、能实践;解放幼儿的时空,让他们接触更广阔的世界,有充足的时间去搜集讯息、扩大眼界,发挥内在创造力。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幼儿的权利,幼儿的各项能力与品质是在游戏情境中通过亲身操作、感知、体验获得的。所谓自主游戏,是幼儿依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由地开展游戏并在其中自发交流互动的过程。对于幼儿园教育来说,自主游戏是落实“六大解放”的有效方式,也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主要途径。
游戏可以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而好奇心和探究欲是儿童创造力闪现的火花。在自主游戏中,幼儿拥有充分自主的权利,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自己决定玩什么、跟谁玩、什么时间玩、在什么地方玩。在这种思维不受干扰的条件下,幼儿能够围绕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以极大的热情长期持续地研究,大胆想象、自由思索,创造性地扮演游戏角色、使用游戏材料、拓展游戏情节,进而表现出一系列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游戏行为。
在自主游戏中,多功能、能联动的游戏环境,多类型、易组合的游戏材料,为幼儿提供了尽情组合、多元体验的可能。幼儿可以尽情地按照自己的想法与需要使用材料,在轮胎上铺上木板,就是一个小餐桌;车轮中间夹上梯子,就是一辆小汽车;几片落叶串在一起,往纸箱“烤炉”上一放,美味的“烤馍片”就做好了;几个矿泉水桶粘连起来,放在月亮池里,一艘“小船”就启航了。幼儿能够在游戏中充分地想象、以物代物,创造能力不断提升。
在自主游戏中,幼儿能够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去探索物体,他们偶发的奇思妙想常常孕育着创造的火花。如,为了摘到藤架高处的葡萄,孩子们有的从表演区借来花球,试着扔上去将葡萄打下来;有的从沙池借来长水管,想要使劲将葡萄“吹”下来;有的将建构区的塑料管积木插成长长的棍子,拿来打葡萄;有的去攀爬区搬来了梯子,爬到藤架上摘葡萄。在充分自主的游戏中,幼儿能够依据自己的经验与兴趣制订游戏计划、完善游戏方案,充分发散思维,创造性地想出多种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创造性思维在游戏中自然而然地生成。
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发展势头迅猛,大多数幼儿园都将自主游戏作为重点项目。纵观其游戏实施的形式与过程,我们发现“高控假”游戏的现象仍然存在,无支持、放任游戏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导致了幼儿机械地游戏,在原有水平上徘徊,无法深入,幼儿创新素养得不到良好的发展。
1.环境材料不够丰富多元。一是卡通塑料滑梯、攀爬架等高结构、功能固定的大型游戏设施过多,占据了大部分的游戏场地,不仅没能让幼儿萌生游戏兴趣,还扼杀了他们的想象力;材料种类不够丰富,跳跳球、跷跷板的高结构玩具过多,缺少贴近生活的低结构的游戏材料,玩具功能固定、难以产生新的玩法。二是空间地形较单一,以水泥、塑胶地面的大操场为主,缺少土地、草地、沙地、小河等贴近自然的元素,不能给予幼儿更多感知体验的机会。
2.环境材料“亘古不变”。比如丛林区,尽管环境生态自然,材料丰富多样,但由于长期不更新,永远都是锅、碗、瓢、盆等过家家的游戏材料,没有放大镜等科学探究材料、医护箱等角色游戏材料的持续投入,一个月甚至一年下来没有丝毫变化。幼儿对于环境、材料的兴趣逐渐减弱,由起初专注地探究逐渐变为简单地摆弄,幼儿的创新思维得不到有效地拓展。
3.游戏区域相对封闭。区域环境固定,内部材料仅限于本区使用,如竹梯木板仅限于攀爬区使用,长此以往则被限定了功能。区域与区域之间界限明显,如涂鸦区环境相对独立,幼儿仅限于循规蹈矩地在区域内部的石头、地面、墙面、树墩上涂涂画画。若投放白衬衣、鞋子、碎布条等材料,可供幼儿涂画晾干后带到表演区穿戴表演,能有效促进区域间的联动。
1.留给幼儿持续游戏的时间不足。每天两小时的自主游戏时间被分解为上午、下午各1小时,除去游戏介绍与总结、取放整理材料的时间,真正用于游戏的时间少之又少,难以专注且长时间地探究,进而产生创造性游戏行为。
2.饱和的时间让幼儿疲于应对。有的幼儿园从入园到离园为幼儿制定了具体详备的时间表,每分钟都有明确的计划与要求,幼儿与教师只能严格按照时间表执行活动计划,没有分配时间的自由。幼儿在饱和化的计划与安排下疲于应付,丧失了创新的意识。
1.幼儿教师缺少创新意识与思维。一是在观察游戏时,发现不了幼儿创造性的游戏行为,认识不到儿童身上蕴藏的丰富的创造力;二是在组织游戏时,为了让幼儿游戏更为“顺畅”,直接告诉幼儿答案,不给幼儿思考与实践的机会;三是在支持游戏时,不懂得运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去启发儿童思考,帮助幼儿打开思维。
2.消极评价让幼儿失去创新的欲望。如,当教师在发现幼儿在丛林区“炒乌龟”时,没有理解幼儿创造性使用“材料”的想法,而是直接大声呵斥、严加指责幼儿伤害生命、破坏环境的行为,让幼儿不敢再“创新”。又如,在游戏评价时“一视同仁”,未能充分肯定、赞赏幼儿的创造性行为,让幼儿失去创造的激情。
为充分发挥自主游戏对幼儿创造力发展的价值,我们提炼出“培养自主、倡导融合、生态和谐”的自主游戏理念,从目标、资源、游戏方式、评价四板块建构并实施自主游戏课程,有效促进幼儿创新素养的发展。
1.梳理关键经验,明确课程目标。一是根据《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五大领域幼儿学习与发展目标,确立各个年龄段包括身心健康、人际交往、艺术创造、语言表达、认知发展、学习品质六个方面自主游戏课程目标。二是经过细致地观察幼儿游戏、分析游戏行为、查阅资料、反复教研,梳理出室内外每个游戏区的各个年龄段幼儿发展的关键经验。
在梳理目标与经验的过程中,我们重视对幼儿创造性游戏行为发展的描述。如,大班表演区幼儿关键经验提到“能自主设计表演主题,自主选择材料布置舞台和场景、装扮自己和同伴,灵活运用多种道具辅助表演”。目标与关键经验的确立,为教师观察、解读分析幼儿的游戏行为提供了依据,也为教师优化区域、更新材料、支持幼儿游戏提供了指导。
2.自主制订计划,明确游戏目标。要让幼儿在游戏中产生创新思维,首先要尊重幼儿的兴趣,只有在兴趣驱动下,才能有充足的探究动力。在每次游戏前,我们鼓励幼儿自主制订游戏计划,同伴间讨论完善游戏方案。如开展建构游戏之前,幼儿依据自身经验及兴趣,选择想要搭建的主题,通过绘制建筑图纸,将想象的形象具象到纸上,再选择丰富的材料不断完善建筑主题,在积极主动的游戏体验中,创造思维自然而然生成。
1.以开放为主旨,创设游戏区域。充分利用幼儿园每一处地方创设游戏区,尽可能拓展游戏空间,让幼儿有地方玩。户外因地制宜,创设涂鸦区、丛林区、沙水区、建构区等游戏区。如靠近荷花池、蔷薇墙风景最优美的地方,创设涂鸦、表演两个艺术游戏区,让幼儿发现美、尽情表达美;两条长长的水泥走道适宜运动,创设交通区、综合体能区,让幼儿在自主的运动游戏中获得动作的发展。室内合理布局,1楼创设美工区、科学区、益智区、阅读区等学习性区域,2楼创设建构区、表演区、角色区等创造性游戏区,有效实现动静分离。走廊充分利用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创设阅读区、沙画区、音乐区等走廊游戏区。精细划分,按需创设环境,让同一区域在不同位置发挥不同的价值。如同样是沙画区,中班沙画箱投放了粗砂、小米、黑米、绿豆等不同种类的材料,供幼儿体验感知;大班则设置沙画台,材料以细沙、彩沙为主,对幼儿动手能力的发展有了更高目标。
游戏区之间,不设有明显的标识或区域界限,区域的大场景甚至是移动的、可组合的,幼儿可以在任何地方玩想玩的游戏。如,我们为室内表演区的橱子、背景板等装上了轮子,让幼儿可以推到角色区、建构区前,用建构积木搭建起表演舞台,又将角色区小餐厅的桌椅摆放到舞台前,融合表演、建构、角色游戏经验,创生出“音乐餐厅”的新游戏。开放的游戏环境中,幼儿的思维与行动不受环境的羁绊,产生充分的联想与想象,在更广阔的空间中不断激发创造思维。
2.以多元为基准,提供丰富材料。依据幼儿兴趣需要,一是购置成品材料,既有演出服装、塑料玩具等高结构的逼真材料,激发幼儿的参与积极性;也有不同尺寸的木板、梯子、垫子、管子等可移动的低结构材料,让幼儿自由组合创造。二是收集树根、石头、果壳等丰富的自然材料,满足幼儿游戏中的替代需要,生长的花、草、叶、果等,幼儿拿来即用,充分发展以物代物能力。如厨房每日将菜根、藕段等材料提供给室内外美工区,供幼儿创意印画。三是回收纸箱、锅碗瓢盆、轮胎、油桶等废旧材料,利用生活中随处可见、随时可得的物品自制轮胎车、滚筒等玩具,使幼儿觉得“创造人人可以,时时可以”,引发幼儿的创造意向。
打造多个“材料超市”,所有的游戏材料不限定区域、不限定玩法,幼儿可以自主取放、自定义功能,服务于自我游戏与创造。如攀爬区的木板梯子,不仅限于攀爬的功能,幼儿可以拿到小河边搭一座小桥;拿到建构区,变成了车底盘、楼顶;拿到丛林区,摘果子、当炮架;搬到涂鸦区,可以涂涂画画;拿到轮胎山,变成滑梯。幼儿随时随处取用游戏材料,去任何想去的地方游戏,树立了开放的游戏观与材料观,创造能力显著提升。
3.以科学为指引,保障游戏时间。幼儿游戏时间的多少与幼儿游戏水平的高低成正比。足够的时间在满足幼儿游戏愿望的同时,也会使游戏情节越来越复杂,幼儿的创造能力也会渐渐提升。
为了保证每天不少于3小时的自主游戏时间,一是将一日活动板块化,将多个项目时间合并,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专注去一件事情,去探索、尝试、解决,从而获得深度发展。将自主游戏、体育游戏和早操时间连起来,避免了频繁收放器械材料、进出教室造成的时间浪费,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去游戏;原先如厕、喝水、吃点心等集体生活环节变为游戏中孩子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在节省时间的同时,让孩子真正地了解自身需求,学会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二是时间适当留白、弹性化。幼儿与教师可以依据班内实际情况自主调节每个环节的时长,更加从容地完成一天的生活与学习。如规定的游戏时间结束后,在花草园探究给菠菜盖大棚的幼儿还没盖好,留下一名老师和还想继续探究的幼儿,延长游戏时间,其余的教师和幼儿根据时间安排,继续完成其他活动。但时间也不是无限延长,若延长时间后还没完成,则保留游戏现场,教师再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幼儿继续游戏。
幼儿的创新素养的形成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在与同伴的思维碰撞中,在教师、家长给予的环境、材料、经验不断支持下,在不断解决问题并迁移运用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倡导更为开放的游戏实施方式,尽可能拓展幼儿游戏经验。
1.以混龄模式组织游戏活动。打破班级的界限,每周开展一次“全园畅游”,让不同班级、不同年级的幼儿融合在一起,既满足了幼儿“想去哪玩就去哪玩”“想和谁玩就和谁玩”“想玩什么就玩什么”的愿望,又让幼儿能与更多的伙伴分享交流经验,并有效迁移运用。如户外混龄游戏中,大四班幼儿在体能区搭起了表演舞台,大三班几个爱表演的小女孩当即愉快地加入游戏中,随后又将搭建舞台的经验带到了户外丛林区,一场别开生面“森林音乐会”就这样拉开了序幕。同在丛林区游戏的中一班幼儿,又将表演游戏的经验带到了自己班内,带到了室内混龄游戏中,融合各班角色表演游戏的经验,室内走秀T台、化妆小店、写真影楼等新的游戏接连生成。
畅游日的开展,将志趣相投的幼儿聚集在一起,他们相互支持、共同尝试挑战,更容易成为彼此最默契的伙伴。以混龄模式开展的“大带小”自主游戏,让大班幼儿有了照顾弟弟妹妹的机会,在帮助、支持他人的游戏过程中养成仁爱、责任、友善等优秀品格,也让小班幼儿有了模仿学习的机会,在交流与学习中不断积累经验。孩子们在“一起玩”的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模仿学习,经验在游戏中得以迁移、延续,不断为游戏注入新的内容,不断提升游戏质量与学习品质,不断提高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能力。
2.“三部曲”促使游戏不断深入。
游戏前:教师推介玩具、材料、玩法,头脑风暴打开思路,唤醒幼儿已有经验,或借助兴趣点拓展新的经验,承前启后接续游戏经验。幼儿介绍游戏,制订游戏计划,带着计划及提出的问题去游戏、探究、实践。
游戏中:幼儿带着计划与问题,在游戏中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教师观察幼儿富有创意的游戏行为,通过调整环境材料、与幼儿对话引发思考、提出更高目标(挑战)、平行游戏示范、参与幼儿游戏、直接推动等策略,鼓励、支持并持续强化幼儿创造性的游戏行为。
游戏后:四次反思,引导幼儿不断深入思考。一是“绘”,幼儿在“游戏护照”上及时记录游戏过程与获得经验,发展书面表达能力和抽象思维;二是“说”,幼儿与同伴、老师交流分享游戏过程、交流游戏经验,学会精炼准确地表达;三是将游戏护照带回家与家长交流分享游戏,让家长记录孩子的语言;四是“展”,将幼儿游戏表征集中展示,师幼共同制作“游戏海报”,将游戏海报装订成班本游戏课程书,投放到阅读区,供幼儿随时翻阅回顾。孩子在反复梳理游戏发展的过程中,发展逻辑思维,积累了丰富的游戏经验,为下一步经验的迁移运用打下基础。
幼儿的自信心越强,越会积极、富有创意地表现自我。不够自信的幼儿,往往不愿意体验游戏,更难有创造性的游戏行为。在游戏评价环节,我们主要采取以“鼓励支持”为主的发展性评价,为幼儿不断注入创新自信。
1.每次游戏后的肯定赞赏。游戏后的分享交流,让幼儿多说说自己的创新之举,相互分享新的玩法与新的发现。教师则重点从幼儿的创造态度、作品的创新程度等方面给予由衷的赞赏与肯定,并及时推介其创意玩法,既让幼儿享受创作的乐趣、成功的喜悦,产生再次创造的欲望,又有效引发更多幼儿持续创造性探究。如,在幼儿发明了“旋转乘坐轮胎秋千”的新玩法后,教师由衷地赞扬幼儿富有创造的行为,并在游戏分享环节进行推介,引发了更多幼儿的尝试与探索,进而生成了“转盘旋转”“单杠旋转”“麻绳旋转”等多种创意玩法。
如果幼儿为了某种创新无意间造成了破坏性行为,教师则要捕捉到其创造意图,肯定其创新想法,委婉地鼓励他换一种方式或材料尝试,引发幼儿有益的创造性行为。
2.通过学习故事有针对性地评价。教师通过撰写幼儿学习故事、游戏案例,记录幼儿的游戏过程,分析幼儿经验建构的过程,获得幼儿的创新素养倾向,提出有效支持幼儿创造能力发展的支持策略,形成有针对性的支持性评价,帮助幼儿在成功的体验中强化创新行为,成为创新的习惯与自觉,真正成长为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