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分、转换、溯源:基于能力提升的试题讲解策略

2022-03-01 11:36
学语文 2022年4期
关键词:题干枝叶主干

□ 邓 超

试题讲解在高三复习中占据重要地位,是高三课程的主要推进方式。但揆诸现实,试题讲解却有“费慢差”之嫌:讲得太多,学生厌烦;匆匆一过,又达不到训练的效果。本来极为重要的内容,却在高三复习阶段成为了“鸡肋”——讲之无味,弃之可惜。更多时候老师便干脆以练代讲。

但只是多练多写,却不去分析试题的题干和答案,复习的效果是要大打折扣的。因为做题的目的是提升解题能力,而缺少了对题干和答案的分析、总结,盲目的训练起到的只是事倍功半的效果。如果我们能够完善试题的讲解思路,采取“切分、转换、溯源”策略,则可以大大提升答题能力和答案拟写的质量。

一、切分、转换:审题精准的策略

在试题讲解中,审题,主要讲清楚两个问题:

1.这道题要我们干什么?这是属于答什么的问题。

2.对应的答题思路是什么?这是属于怎么答的问题。

应该说,这两点一直都是教师讲题的重点。但我们同时也会发现,类似于审题不清、简单套用模板作答的情况在学生中一直存在,而且并非个例。为什么老师一再强调审题的重要性,而学生依然会出现上述情况呢?这并非是因为学生不重视审题,而是源于他们审题时的两种常有状态:在审题时或者遗漏重要信息,或者不明白题目究竟要考生干什么。

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在讲解题干时,可以采取“切分、转换”的讲题策略。

1.切分:先抽主干,再分枝叶

我们先看2021年新高考I卷文学类文本《石头门》的第8题:

8.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4分)

有学生这样来答:(1)塑造了鬼子兵贪婪、猥琐、凶残的形象。(2)借反复手法交代了村庄的情况,使小说内容更充实。(3)揭示文章主旨,反映了百姓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和深厚的爱国情感。

很明显,这个学生的回答就是在简单套用答题模板,从小说的人物形象、主旨等角度来回答手法的作用。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学生只注意到了题干的后两句话,将这道题理解为分析反复手法的作用,而忽略了题干第一句话的限制作用。第一句话限定学生对反复手法的作用的分析要集中在王木匠讲石门阵上,即反复手法对王木匠讲石门阵有什么好处。

针对这种看不全题干、忽视题干限制性条件的情况,我们在讲解题干时,可以采取“切分”策略,即将题干的主干句和限定成分拆解开来,所谓“先抽主干,再析枝叶”。

抽主干,就是抽取题干要求分析的对象和角度,以确定题型,如作用题、理解题、信息概括题等。如这一题的主干句为“反复手法有什么效果?”析枝叶是指分析题干中的限制性条件,这一题的枝叶为“王木匠讲石门阵时”。抽主干、析枝叶的做法的重点其实是在“析枝叶”,这样做的用意就是让学生养成关注题干限定性句子的习惯。如果答题时忽视“枝叶”,只看主干,按照模板来答题,往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我们继续分析2019年课标全国卷Ⅱ文学类文本《小步舞》的主观题:

9.小说中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抽主干:苗圃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枝叶: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

根据分析,可以发现,这道题考查的是“苗圃”这一物象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而很多学生在做题时忽略这一条件,只看到了“苗圃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从而围绕苗圃对小说的各方面作用来答,以致失分严重。而如果审题时有抽主干、析枝叶的习惯,挑出了题干的“枝叶”,就不至于漏看“在情节发展中”这一重要的限定句了。

同时,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很多的试题加入情境要素,这些新加入的情境对答题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学生也往往容易忽略这部分信息。如2022 届T8 联考试题的信息类文本第5题:

5.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山水画《富春山居图》被誉为“画中之兰亭”,在一次大型画展上,某博物馆展出了这幅价值连城的名画。请你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的观点,以该博物馆讲解员的身份向观众作推介。

这道题情境的加入,对答题提出了诸多要求:答题者的身份——博物馆讲解员;推介对象——来博物馆参观的观众;推介内容——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推介《富春山居图》。在考试中,很多学生理解了“推介”就是介绍《富春山居图》好在哪里,但情境却没有顾及到,在拟写答案时没有写开场白,以致扣分。而要答好、答全这道题,我们依然可以采取抽主干、析枝叶的方法,关注到题干中的“枝叶”对答题提出的要求。

主干:我向观众推介《富春山居图》

枝叶:我作为博物馆讲解员,在画展上,面向观众

分析出题干中的“枝叶”,学生就能在拟写答案时关注到场合、身份、对象,就会拟写开场白,不至于丢掉非智力因素的分了。

2.转换:转换问法,明确题意

有一些考试题是以陈述句的形式来布置任务,任务词的表意也不太明确,面对这种情况,很多考生往往不知所措,不知道命题人要自己干什么。比如2021年新高考I卷第5题:

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这道题的任务句是:“谈谈你对此的理解”,是以陈述句的形式呈现的,而且“理解”表意宽泛,所以很多学生看到这个句子,不明白命题人究竟要让自己答什么。

面对这类试题,我们的应对之策是:转换问法,明确题意。

题干是陈述句,我们就转换为疑问句;题目的任务词有多个答题角度,我们就根据材料挑选合适角度。比如“理解”一词,就有“是什么”和“为什么”两个答题角度。综合起来,这道题我们转化一下,就变成了这样:

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分析,为什么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呢?

这样一转换,任务就非常清晰明了了。

又如2020年课标全国Ⅰ卷《越野滑雪》第9题: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很多学生在看到这道题的时候不知道从何下笔,不知道如何将题干中的理论句与任务句勾连起来,所以在作答的时候就脱离了理论句,泛泛而谈该小说的情节安排特点,以致得分很低。面对这种类型的题,我们在讲题时,依然可以教学生转换问法,变陈述句为疑问句,将理论句与任务句勾连起来。如此,这道题就细分为3个小题:

这篇小说“露出水面八分之一”的情节是什么?未露出水面的情节是什么?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什么?

这样一来,答题思路就非常清晰了。

二、溯源:优化答案的策略

在讲解试题时,题干的讲解一直以来是重中之重,答案的讲解反而被轻轻带过。讲解试题时的常规操作是将题干分析完,答题思路说完,则将答案投影给学生,以印证自己的分析。当然,并非说题干的讲解不重要,而是强调不能忽视答案的讲解。因为学生的难点很多时候不在于答题思路不会,而在于明明知道答题思路,却不知道如何下笔,或即使绞尽脑汁写下答案,也与参考答案相差甚远。这一问题的出现,原因还是在于学生其实并未掌握答案的具体推导过程,缺乏相应的推导习惯和能力。如果我们能够带领学生透彻分析答案,通过“溯源”方式,使学生知道答案究竟为什么这样写,从何而来,则必然会提升学生的答题能力。

具体来说,在试题讲评过程中,针对答案,借助“溯源”,语文教师要带领学生一起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答题的角度:为什么答案分为这几点?究竟是以什么标准来分的?

2.表述的完整性:每一点答案又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为什么要这么分?

3.快速组织语言:答案所用的关键字词句究竟从何而来?

4.反思自己的答题:依上面的分析,给你自己的答案评分。

我们以2021年新高考I卷第9题为例,分析答案的讲解过程。

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现实生活中的门是木头门,洪子店村民以砖头堵门;②在王木匠的故事加工中,砖头门变成了“石头门”,战斗故事随之变成了传奇的“石门阵”;③王木匠从现实中明白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的道理,即只有保卫国门,才能守护家门,才有实现“夜不闭户”的希望。

分析答案:

1.答题的角度:答案分为3点。为什么是分为这3点呢?因为每一点对应“门”的一个“层面”:①现实生活中的“门”:木头门和砖头堵门。②故事中的“门”:石头门、石门阵。③象征意义的门:家门、国门。

2.表述的完整性:每一点答案句子数量不同,但都可分为两个部分,为什么要这么分呢?第①点答案,从现实层面写“门”,这个“现实”是指王木匠所讲故事的来源——洪子店智勇斗鬼子。鬼子来之前洪子店村民的门都是木头门,鬼子过来侵略时大家以砖头堵门。所以答案分为两个部分。第②点答案是针对王木匠故事中的“门”而言,王木匠将现实改造了,变为“石头门”,而且借《三国》诸葛孔明摆八阵图的故事,说村民斗败鬼子是用的“石门阵”。第③点答案写的是老王对“门”的理解,先写老王的话,再由此引申出“门的”象征意义:家门和国门。所以答案也分为两个部分。

3.如何快速组织语言:答案所用的关键字词句究竟从何而来?第①点答案,由小说第48段:“木头门烧得开,上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洪子店也烧去许多。”可知洪子店村民的门是木头门。“砖头堵门”源于小说第47 段:“不过,老王,门是砖头堵的。”第②点答案,“石头门”来自于小说第31段:“只看见门里堵满了石头——石头门。”“石门阵”源于小说第5段:“我正要给你们摆一个和八阵图差不多的石门阵。”第③点答案来自第48 段:“可是我老王一年来明白了一个道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考生再结合文意理解词语背后的象征意。

4.反思自己的答题:依上面的分析,给你自己的答案评分。做这一步的时候,还可以叫几个学生投影自己的答案,给自己的答案打分并说明理由。目的是考查学生对答案的理解程度,是否真的明白了这道题的答案的由来。

而当我们养成分析答案的习惯之后,有时候也会发现一些参考答案的不合理之处。比如2021年新高考I卷第5题的参考答案:

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参考答案:

①根据莱辛的观点,绘画宜于描写静物而诗歌宜于叙述动作,“手挥五弦”和“目送归鸿”中都含有动作;②而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③与“手挥五弦”相比,“目送归鸿”包含更长的时间先后承续的过程,所以更难以被转化为绘画。

分析答案:这道题的答案分为3 点。分点的标准是什么呢?每一点中句子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其实仔细思考,我们发现这道题是一道典型的运用演绎推理的三段论进行论证的试题。

三段论是演绎推理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就是由两个包含着一个共同项的判断为前提推出一个新的判断为结论的推理。推理由三个判断组成,两个前提判断一个是大前提,一个是小前提,还有一个判断是结论。

这道题用三段论来推导如下:

大前提:根据莱辛的观点,绘画宜于描写静物而诗歌宜于叙述动作;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

小前提:“手挥五弦”和“目送归鸿”中都含有动作;但与“手挥五弦”相比,“目送归鸿”包含更长的时间先后承续的过程。

结论:“目送归鸿”更难以被转化为绘画,所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

对比之下,我们发现参考答案第①点的前两句话与最后一句话的逻辑关系并不紧密,所以,答案的分点应该以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的形式呈现更为合理。

总而言之,我们要明白,做题的目的是培养答题能力,而答题能力归根结底是逻辑思维能力。在高三复习备考中,完善试题的讲评思路,使学生形成习惯,那么学生就会在答题时多想一下怎么答,如何答更规范,形成条件反射,最终提升答题能力。

猜你喜欢
题干枝叶主干
数字算式
抓主干,简化简单句
枝叶
柳杉枝叶化学成分的研究
提纲挈领 拨云见日
黄花三宝木枝叶化学成分的研究
左主干闭塞的心电图表现
血管内超声在冠心病左主干病变介入诊疗中的指导价值研究
全国主干公路网交通安全监控信息共享平台构建研究
杜甫:大唐枝叶压上眉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