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立其诚:探寻语言背后的情与理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第三单元教学思路

2022-03-01 11:36吴国珍龙小燕
学语文 2022年4期
关键词:陈情表李密陶渊明

□ 吴国珍 龙小燕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归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下文称《新课标》)中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包含六篇古代散文,多将景、事、情、理融为一体,传达了作者的人生感悟、事理思考,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

一、单元教学设计思路

1.确立单元学科大概念

单元导语引《文心雕龙·原道》“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强调“文明”源自“心生”。单元最后附了一篇知识短文《说真话,抒真情》,提到“修辞立其诚”,语言表达既要有文采,更应当求“真”,求“诚”。故本单元以“修辞立其诚”作为核心概念,强调进德修身,是语言表达之本,所谓“气盛言宜”者也。写作是由心而言,而阅读时则由言而心,故以“探寻语言背后的情与理”作为教学的重心,探究语言形式与思想情感的关联,领会语言之美,情思之深,获得审美的升华、情感的熏陶和心智的启迪。

2.确立主要教学原则

结合《新课标》的学习提示和单元研习任务,从文言、文章、文学、文化等方面出发,将“言文合一”作为单元教学设计的主要原则,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言”包括字词涵义的梳理,也包括对谦敬辞、人称代词等的梳理与探究;而文既包括文章的不同特点,如文体中的表、传,句法上的骈散结合,章法上的谨严与疏放;文学的种种风格与手法,如淡雅、婉讽,景情事理交融,类比说理,以小见大;更包括文本所承载的文化观念,如关于孝亲、死生、自然、理民、前人观点等的态度,实现从文言积累、文章梳理、文学鉴赏到文化熏陶的进阶。

二、单元教学整体设计

围绕“修辞立其诚”这一单元学科大概念,基于“言文合一”的教学原则,细读文本,构建系列微专题,实施专题教学。大致构想如下:

专题(一)经典素读

1.该专题聚焦于文章大意:(1)猜读词义;(2)理解文言大意;(3)质疑问难。

2.具体任务设计为:(1)圈出不理解的字词句,通过猜读、看注释、查字典与师生交流等方式理解基本意思;(2)总结猜读的方法;(3)运用批注等方法,将阅读时的疑惑、感想写在书页旁。

专题(二)文言词语积累

1.该专题聚焦于古汉语一词多义:(1)认识字词的本义;(2)理解一词多义之间的关联;(3)探究解释词义的方式。

2.具体任务设计为:(1)分析不同注释,探究对词语进行训诂的方式;(2)分析字典词典对词语注释的方式,探究词语注释的结构体系;(3)每篇课文约选用10个词,结合此前的文言文,对词语意义作系统解释。

专题(三)文言语法梳理之词类活用

1.该专题聚焦于古汉语词语用法之异:(1)了解词语的类别;(2)认识词语用法的常与异;(3)探究词类活用的本质。

2.具体任务设计为:(1)了解词类活用的不同类型;(2)认识不同词类活用的特点,探究词类活用的实质;(3)运用相应知识,解释陌生语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专题(四)文言与文化探究

1.该专题聚焦于古文中的谦敬、人称代词及其他:(1)整理古汉语中的谦敬语;(2)认识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3)了解文化常识。

2.具体任务设计为:(1)探究古文中的谦敬语使用场合与伦理原因(以《陈情表》为主);(2)探究古文中的人称代词背后的情感态度(以《种树郭橐驼传》为主);(3)探究本单元出现的重要的文化常识(随文教学)。

专题(五)谨严与疏放:行文的思路与布局

1.该专题聚焦于六篇散文的结构:(1)梳理六篇散文的结构思路;(2)理解结构的合理性与风格。

2.具体任务设计为:(1)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围绕关键词句,用思维导图等方式,结构化六篇散文;(2)理解六篇散文结构的合理性;(3)品析谨严与疏放两种不同风格。

专题(六)孝亲:中国人的伦理基因

1.该专题聚焦于《陈情表》《项脊轩志》的思想情感:(1)理解《陈情表》中的孝道;(2)体会《项脊轩志》中对亲人的情感;(3)探究孝亲与个人功名、忠君报国思想的关系。(4)探讨孝亲思想的现实意义。

2.具体任务设计见下文——主要专题学习活动组织过程。

专题(七)死生亦大矣:生命的过往与归宿

1.该专题聚焦于《兰亭集序》的生命沉思和《归去来兮辞》的人生选择:(1)理解古人的生死观;(2)体会王羲之的生命追求和陶渊明的人生选择。

2.具体任务设计见下文——主要专题学习活动组织过程。

专题(八)田园:俗世疲倦精神的安顿处

1.该专题聚焦于陶渊明笔下田园生活的诗意:(1)梳理陶渊明关于田园的诗文;(2)探讨田园对于陶渊明的意义:(3)反思现代人对田园的向往和限度。

2.具体任务设计为:群文阅读《归去来兮辞》(正文)、《归园田居》(其一、二、三、六)、《五柳先生传》、《饮酒》(其五)、《乞食》、《杂诗》(其八)、《读山海经》(其一)、《陶渊明传》等。(1)了解陶渊明真实的田间劳动与生活境遇。(2)鉴赏陶渊明笔下田园生活的诗意,评析其中表现出来的陶渊明的真性情。(3)阅读《瓦尔登湖》一段文字,观看李子柒的一段短视频,讨论:人们热爱自然,向往田园,为什么只有很少的人才投身自然,躬耕田园?

专题(九)生命的追求:如何让人生有意义

1.该专题聚焦于人生道路的选择:(1)讨论生命的意义和姿态;(2)写一封信,表达自己人生选择的信念。

2.具体任务设计为:(1)《论语》中关于人生的论述,以及马克思《青年选择职业的思考》,讨论生命应有的姿态。(2)阅读古人的传记,了解他们人生中的进退行藏,讨论生命理想如果遭遇困难,我们应当怎么办?(3)选择一位近现代人物作为榜样,向同学推介其思想行迹。(4)给自己的父母或友人写一封信,表达你的人生选择的信念。

专题(十)自然之性理:植木与治民

1.该专题聚焦于《种树郭橐驼传》的哲理及其现实意义:理解顺应自然的哲理及其现实意义。

2.具体任务设计为:(1)认识郭橐驼植树蕴含的道理。(2)讨论植木与治民的相似之处。(3)补充唐朝中晚期的官府治理现状,阅读《老子》(第五章、第十七章、第五十七章),对比阅读《萧规曹随》《文景之治》,深化对“无为而治”的理解。

专题(十一)实践出真知:面对前人观点的态度与行为

1.该专题聚焦于《石钟山记》的质疑与求实精神:学习质疑与求实的精神。

2.具体任务设计为:(1)探讨《石钟山记》质疑前人观点的原因,求证的方式。(2)探讨质疑与求实精神对人的不同要求,进一步探讨石钟山得名的其他缘由(参考清朝俞樾的考证)。(3)比较中国传统的道家(“名可名非常名”)、墨家(“闻之见之”“取实与名”)和名家(“白马非马”说)关于名实的不同说法,加深对名实关系的理解。(4)阅读《题西林壁》《日喻》,联系苏轼的官场经历,特别是对王安石变法和司马光废尽新法的态度,认识质疑求实的现实意义和艰难。

专题(十二)情趣与理趣:叙事散文的意味

1.该专题聚焦于因事缘情,即事明理:(1)运用评点法,赏析文本的情趣。(2)学习类比说理、以小见大等写作方式。

2.具体任务设计为:(1)细读“夜游石钟山”一节,用评点的形式赏析文本,体会作者的情感。(2)学习类比说理:补充阅读《临江之麋》,仿《黔之驴》最后一段为《庖丁解牛》写一段“养生术”。(3)以“哲理小故事”为兴,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践,谈谈从小事中悟出的道理。

三、主要专题学习活动组织过程

专题(六)孝亲:中国人的伦理基因

1.学习活动一 理解《陈情表》中的孝道

比较阅读《晋书》《华阳国志》与《陈情表》中关于李密孝行的描写,可以发现几处不同,如对母亲改嫁一事,《陈情表》是这样表述的:“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华阳国志》则称“母何更行”[1]482,《晋书·孝友传》则写成“母何氏改醮”。[2]266又如关于孝顺祖母之事,《陈情表》是这样描述的:“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华阳国志》描述非常具体:“事祖母以孝闻,其侍疾则泣涕侧息,日夜不解带,膳饮汤药,必过目尝口。”[1]482《晋书·孝友传》所记基本相同。另一方面,关于家族人丁不旺方面,《华阳国志》《晋书·李密传》没有一字着笔,而《陈情表》是大肆渲染:“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李密的孝心,主要表现在对家族的担当之上,同时也表现对母亲改嫁的隐讳,至于自己服侍祖母的表现,仅以“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概括,远不如《华阳国志》具体。史书侧重记录了“孝行”,而李密更强调“孝心”。

2.学习活动二 体会《项脊轩志》中对亲人的情感

着重讨论三个问题,一是家中老妪对作者讲述的,只是两个寻常的生活细节,为什么“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呢?二是祖母的三句话:“一日,大母过余曰……”“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顷之,持一象笏至,曰……”,对作者表现出什么不同的情感态度?三是为什么作者偏偏对妻子说的“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句话记忆犹新呢?通过讨论,可以明确,从小失去母亲的归有光,从家中老妪的复述中,感受到母亲对子女的关爱,使得他越发的思念母亲;祖母对归有光说的三番话,先是关心怜惜,再是感到欣慰,内心激动,最后是郑重交代,充满期待;南阁子经妻子在娘家渲染,让姨妹们对之产生了好奇,甚至是羡慕,由此可见作者以南阁子为荣,妻子和作者也以在南阁子中的生活为幸福。在这些平常的细节与对话中,包含了母亲、祖母、妻子对作者的关心、期待、温情,为作者寂寞的读书生活注入了情感的动力。

3.学习活动三 探究孝亲与个人功名、忠君报国思想的关联

这个任务比较复杂,大致有三个环节。

①第一个环节,以《项脊轩志》为例,探讨孝与个人功名的关联。归有光在《项脊轩志》除了描写了女性形象外,也存在一些男性形象。其中有两个是没有出场的亲人:一是归有光远祖归道隆,是归有光家族可以考证的二世祖,居住在江苏太仓项脊泾。二是归有光祖母的祖父夏昶,明宣德年间曾任太常寺卿,即祖母所言“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进而思考:归有光为何将自己的书房命名“项脊轩”,自称“项脊生”?祖母为何将自己祖父的象笏传给孙子而不是儿子?观察归有光父辈们的表现:“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联系归有光在《家谱记》中所写“吾家自高、曾以来,累世未尝分异……为吾子孙,而私其妻子求析生者,以为不孝,不可以列于归氏”,可以发现,祖辈的荣光与父辈的苟且形成对比,家族的衰落让归有光悲恸。因此,他自己取阁名取外号,都是追怀远祖,暗示自己要承担起光显家族的使命;而祖母也将再次光大家族的使命托付与他。

②第二个环节:探讨“孝”与忠君报国的关联。提出问题:既然“孝”与“个人功名”关联,那么,李密为何连番拒绝朝廷的征召?他的理由是什么?他的直接理由当然是祖母刘病重,祖母与自己相依为命,他请求皇帝允许自己为祖母送终。可是,他补叙了一段话: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这段话,是作者的辩解,也是为了打消别人的疑问。这个疑问主要是李密究竟有没有名节上的考虑呢?这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华阳国志·李宓传》《晋书·李密传》《“伪朝”与“圣朝”之辨》(李彬)、《坚定而委婉的抗诏》(孙绍振)等文章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辩论。

③第三个环节,比较蜀晋更迭之际的李密与魏晋更迭时期的阮籍、嵇康的言行做法,探讨李密的共情策略与言语智慧。

嵇康与新政权不合作,对权贵多有嘲讽,留下祸因,终被陷害;阮籍与新政权不合作,供醉酒以拒婚,但他很谨慎,不留人口实,苟且性命。而李密先后五次不应征召,前两次是刺史举孝廉、孝才,李密的理由是“供养无主,辞不赴命”;第三次是晋武帝下诏,“除臣郎中”,接着又“除臣洗马”(这个官职是李密在蜀国担任的最高官职,一般来说,对投降的官员降级使用,平级任用正是后文李密所称的“过蒙拔擢”),李密上表,但是没有得到晋武帝的认可。据此次《陈情表》推测,此前的奏表,大意是围绕“供养无主”“猥以微贱”展开的。令晋武帝不满的是“猥以微贱”——李密是名士,又在蜀国任职太子洗马等,怎么能说是“猥以微贱”?这事实上不就是不与新政权合作吗?第一次陈情失败,而且给人留下了口实。而这封《陈情表》获得了成功:“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那么,《陈情表》是如何打消晋武帝的疑问?大致有四个原因:一是大肆渲染“孝”的苦情;二是将“孝”与“忠”结合起来,“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从晋国的治国方针上为自己行为寻找正当理由;三是为晋武帝算了一笔时间帐,提出一个先尽“孝”后尽“忠”的方案,合情合理:“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四是强烈的表白自己的“忠心”。

4.学习活动四 探讨孝亲观念的现实意义

①围绕“孝”字,梳理《秋天的怀念》《散步》《木兰诗》《背影》《孔雀东南飞》《窦娥冤》《乡土中国》(相关篇章)等文章体现的“孝”的观念与困境。

②阅读《我们怎样做父亲》(节选)、《孝亲观念的现代意义》(刘慧敏,刘会莉)、《重塑传统孝道的人性反思》(葛四友)等文章,讨论:传统孝亲的思想观念主要有哪些?它在哪些方面与现代社会的思想观念相冲突?我们今天应当提倡什么样的孝道?

③辩论:以下是2015年新课标全国Ⅰ卷作文材料: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你是否赞同小陈的做法?请提出你的观点与理由。

专题(七)死生亦大矣:生命的过往与归宿

1.学习活动一 理解古人的生命观

①第一个环节:以席慕蓉的诗《为什么》“在长长的一生里为什么/欢乐总是乍现就凋落/走得最急的都是最美的时光”兴起,群文阅读《兰亭集序》《前赤壁赋》《西游记》(第一回),探讨:人在快乐的时候为什么会突然感到悲哀?

《兰亭集序》从“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乐”,到“死生亦大矣”的“痛”,再到“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的“悲”,其间的情感变化,非常突然,难以理喻。而《前赤壁赋》同样也有一个由乐到悲的心理过程,主乐而客悲,也是非常突然,不合当时情境,似乎难以接受。后人多有疑惑,比如郭沫若怀疑“夫人之相与”一段是后人所加。《西游记》中也有一个类似的片断,写的是美猴王一族“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服”,没有政治压迫,不怕异族侵略,却“忽然忧恼,堕下泪来。”

所有的悲乐转换其实都指向了一个事实:人生苦短。美猴王“忽然忧恼,堕下泪来”,是对自身生命无法把控的一种忧虑,对生命最后无常的勾索怀有一种拂之不去的恐惧;尤其是在欢乐之巅,这种情感体验和由此带来的人生觉悟会更强烈。

②第二个环节:面对人生短暂,人们如何超越?

美猴王:飘洋过海求永生。苏轼:逍遥山水。苏子曰:“……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王羲之:立言抒怀。“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他们都在追求一种生命的永恒,王羲之期待包括自己在内的当时的作品能流传后世,与后人产生情感的共鸣;美猴王期待成佛成仙;苏轼选择了与物同化,融入自然。相应的,他们超越生命短暂的方式,基本上是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这三种方式。

③第三环节:不同方式的生死观。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所谓“一死生”,出自《庄子·德充符》“以死生为一条”[3],“齐彭殇”出自《庄子·齐物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在庄子看来,“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庄子看到了事物都在向对立面转化,因而认为万物都是浑然一体的,没有区别的。这显然是形而上学的辩证主义,是相对主义的,即不是从人的视角看待现象与问题的,比如,在朝生暮死的虫儿看来,殇子就是长寿的。

这种把生与死等同看待,目的是放下生的责任与负担,但也可能取消了生的意义。有意思的是,《列子·天瑞》中记载了孔子与子贡关于生死的一段对话:

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子贡曰:“然则赐息无所乎?”仲尼曰:“有焉耳,望其圹,转如也,宰如也,坟如也,鬲如也,则知所息矣。”子贡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伏焉。”仲尼曰:“赐!汝知之矣。人胥知生之乐,未知生之苦;知老之惫,未知老之佚;知死之恶,未知死之息也。”[3]27-28

在孔子看来,“生无所息”,活着就是不停的奋斗。“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代表的正是儒家积极有为的思想。儒家认为努力做好生的事,不必在意死亡。“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史铁生《我与地坛》)

至于佛家,认为有生死轮回。现世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佛家认为,有一个光明如一、无生无死的所在(彼岸),必须抛弃个人所有有形的与无形的追求,才能达到(涅槃)。“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心经》)

2.学习活动二 体会王羲之的生命追求

王羲之写《兰亭集序》,和一帮亲朋编撰《兰亭集》,期待的正是“后之来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这与司马迁发愤著书也是相近的,本质是以立言的方式寻求“不朽”,是古人所言的“三不朽”之一。事实上,王羲之不仅想立言,也想立德立功,试看下面一段王羲之与谢安的对答:

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王谓谢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给。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谢答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致患邪?”[4]92-93

谢安答得很巧妙,但秦二世而亡,责之商鞅,不免有移花接木之嫌。

3.学习活动三:理解陶渊明的人生选择

①第一环节:探讨陶渊明为何归隐

阅读《归去来兮辞》前面的序言,理解陶渊明的困境:物质困窘与精神自由的矛盾。介绍陶渊明的五次出仕经历,想见其归隐并不容易。补充序中所无、《陶渊明传》所记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明确促使他最终做出终生归隐的,看上去是为程氏妹奔丧,实质上是听从本性的召唤,追求精神的自由,而抛弃了一切物质上的比如官位、利禄的追求。

②第二环节:梳理古人归隐的多种原因

阅读《诗经·邶风·式微》《史记·伯夷列传》(节选)、《论语》(“子在陈”“楚接狂舆”)、《离骚》(“回朕车”),梳理古人归隐的种种原因:逃避繁重的赋役、不与新政权合作、教育后代、从政危险、不被重用等。

③第三环节:探讨陶渊明归隐的价值意义

阅读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探讨:为什么陶渊明的归隐,一般人学不来?

他的态度是不容易学的,他非常之穷,而心里很平静。家常无米,就去向人家门口求乞。他穷到有客来见,连鞋也没有,那客人给他从家丁取鞋给他,他便伸了足穿上了。虽然如此,他却毫不为意,还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自然状态,实在不易模仿。他穷到衣服也破烂不堪,而还在东篱下采菊,偶然抬起头来,悠然的见了南山,这是何等自然。现在有钱的人住在租界里,雇花匠种数十盆菊花,便做诗,叫作“秋日赏菊效陶彭泽体”,自以为合于渊明的高致,我觉得不大像。[5]537-538

猜你喜欢
陈情表李密陶渊明
你好,陶渊明
绘就最美孝善的鄢陵画卷
双赢的智慧——《陈情表》个性解读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陶渊明 饮酒》
《陈情表》何以能打动晋武帝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陈情表》新读
你来帮帮我
李密的死结与瓦岗寨的败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