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深度学习的大单元教学路径探索*

2022-03-01 11:36韩亚林
学语文 2022年4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教材情境

□ 韩亚林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两条线索组织单元,单元设置主要有三种类型:课文阅读单元、整本书阅读单元、活动单元。温儒敏教授指出新教材提倡的是以学习任务群为中心的大单元教学。我们一线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深入领会并认真落实统编教材的编写理念,开展大单元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从而发展和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聚焦核心素养,确定学习任务

课程标准“从祖国语文的特点和高中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出发,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18个学习任务群构成了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每个任务群都是由一个个单元组成,几个单元组成一个学习任务群。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语文教学首先要依据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确定学习的目标任务。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在这四个维度的核心素养中,语言素养是基础,其他三个维度的素养是从语言应用中生发出来的内在品质,这四个维度的核心素养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学习任务群背景下的大单元教学,要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确定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任务,并以任务为驱动,统领整个教学过程,带动师生走向深度学习,从而保证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落地见效。

统编教材对应课程标准中的学习任务群编排单元,在大单元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对照课程标准明确教材单元所属的学习任务群,然后立足核心素养确定单元的教学任务,以便教学过程方向明确,定位准确。比如,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包括四篇文章两首古诗,其中第4 课是三篇人物通讯:《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第5 课是新闻评论《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第6 课是两首古诗《芣苢》《插秧歌》。对照课程标准,可以看出,本单元课文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其人文主题为”劳动者之歌”。在明确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并理解了单元主题的基础上,就要确定本单元的教学任务。依据学科核心素养,参考教材“单元学习任务”,从教学实际出发,本单元可以设置四项教学任务。一是诵读感知,教师指导学生诵读两首诗歌,阅读四篇文章,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加强语感积累,增强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课文的内容。二是分析梳理,学生进一步阅读本单元的三篇人物通讯,并梳理人物事迹;学生阅读分析新闻评论《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三是品读鉴赏,学生诵读古诗《芣苢》和《插秧歌》,老师提醒学生诵读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情感;教师指导学生从劳动场面、形象特点、表现手法、主题等方面分析鉴赏两首古诗。四是专题研讨,教师指导学生结合本单元的文章和诗歌,思考探究“劳动的价值与意义”。这四个学习任务聚焦核心素养,紧扣单元主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学生阅读思考、梳理探究,就一定会有收获。

二、依托教材编排,建构教学单元

统编教材中的单元是体现教材编写者编写理念的一种组织形式,是教学的蓝图,为了将学习任务落到实处,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依托教材编排,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与整合,建构教学单元。基于新课标的教学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教师要从学情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建构教学单元。教材单元依据内容划分,而教学则要立足学情,便于实践操作,因而,教师要对照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内容,确定单元主题,并以单元主题整合教材单元,形成与教学实际相适应的教学单元。教学单元是由学科素养目标、课时、情境、任务、知识点、评价标准等组成的具有统整过程和相互联系的一个学习单位,建构教学大单元的工作非常繁重,一个语文老师在短期内很难完成这样的工作,需要语文教研组老师协同合作。语文教研团队依托教材,立足学情,围绕单元主题,通过分工协作,就能建构起具有实际操作性的教学大单元。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和选择性必修教材共有33 个单元,其中,课文阅读单元22个,活动单元4个,整本书阅读单元2个,还有附属的古诗词诵读单元5个。语文教师可以分工合作,对每一册教材的单元进行整体规划,也可以从学情出发,根据教材内容,确定教学主题,对教材编排的单元进行梳理组合,建构教学单元。比如,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这个单元包括三篇人物通讯、一篇新闻评论、两首古代诗歌。在备课时,老师以劳动精神为主题,可将教学内容细分重组为三个板块:古代劳动者之歌、现代劳动者的事迹、新时代的劳动精神。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分析《芣苢》和《插秧歌》,理解古代劳动的情况,鉴赏古代劳动者的赞歌。学生阅读梳理《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理解现代劳动者的先进事迹和光辉形象。最后阅读分析《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理解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对教材设置的单元进行处理,是教学的需要,这样组合的教学单元,从古代到现代,从人物事迹到时代精神,稳步推进,逐层深入,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切合现实的课时安排,教学与学情相适应,自然会收到实效。

三、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学习情境

课程标准提出:“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围绕学习任务群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情境是特定的学习场景或环境,是适合学生思考探究的氛围或状态,运用语言表达所形成的语境、文学作品呈现出的意境,也是语文学习特定的情境。创设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思维,也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背景或条件,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语言表述将学生带入学习的状态,也可以借助多媒体给学生营造适合的学习氛围,教师还要带领学生感受文本中蕴含的意境以及阅读与表达时形成的语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完成学习任务。学习情境更要由课堂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生活中带着问题阅读文章、查找资料、探索世界、思考人生。大单元教学要结合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着眼单元整体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深度学习。

统编教材的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任务都设置了活动情境,教师要参考这些活动情境,设置适合学情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阅读思考、表达交流,完成学习任务。以必修上册劳动单元为例,教师围绕教学任务,整合单元内容,可以创设三类情境:语言运用情境、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语言运用情境指运用语言所形成的语境、氛围以及学习状态,教师的课堂导入,就是给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而学生阅读文章或者诵读古诗,以及学生阅读、思考并仿写课文,都要在语言运用情境中完成。个人体验情境指引发学生情感体验的背景、条件或场合,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呈现一些劳动者的图片,或者播放一些音频、视频,给学生营造氛围,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这样的教学就发挥了个人体验情境的作用。社会生活情境指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具体社会生活场域,教师把学习的天地由课堂扩展到社会,创造条件,带领学生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让语文学习与现实世界发生关联,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习成长,这就为学生创设了社会生活情境。在大单元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挖掘教学资源,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单独或综合创设语言运用情境、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就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表达交流,实现深度学习。

四、围绕关键能力,开展读写活动

语文是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生学习语文不只是为了获得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进行能力建构,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言语训练,发展关键能力,最终提升核心素养。关键能力是指学生在真实情境或生活实践中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语文学科的关键能力就是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关键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言语活动,让学生在阅读与写作中感受语言、训练思维、获得审美体验、增强文化自觉。大单元教学从单元整体出发设计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安排更多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读写活动接触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从而激活思维、发展能力、提升素养,实现深度学习。

统编教材突破了以往的单篇阅读教学精讲细练单向灌输的固定模式,每个单元后面都有单元学习任务,单元学习任务都以语文活动为主,不要求学生回答问题,不需要做题,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学会学习,发展能力,提升素养。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要领会统编教材单元学习任务的编写意图,从单元整体出发设计读写活动,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自主探究,活学活用。比如,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后面的单元学习任务共有四项内容,在教学时,教师从学情出发,对照这四项学习任务,可以设计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把学生引向深度学习。一是诗歌朗诵比赛,学生分组吟诵《芣苢》和《插秧歌》这两首古诗,并让学生对吟诵情况互相评判打分。二是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让学生在阅读三篇人物通讯的基础上,梳理杰出劳动者的事迹,理解人物的精神风貌,并表达出来。三是仿写新闻评论,让学生研读《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学习新闻评论多角度议论的方法,就生活中的某一现象写一篇短评。四是专题研讨,学生学完这一单元,对劳动有了深入的认识,教师让学生结合亲身劳动的体验和感受,围绕“劳动的价值与意义”进行专题探究,并写出一篇演讲稿。这样的教学设计,改变了以往重复做题机械训练的做法,让学生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五、参考质量标准,评价学习成效

课程标准新增了“学业质量”,明确了学业质量水平标准,这是课程标准的重大创新,为语文学习与考试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学业质量标准包括必修、选择性必修以及选修课程学习的要求,适用于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以及终结性评价,是学生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也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所达到程度的综合描述。以前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只规定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习的掌握情况没有具体规定,新课标制定了学业质量标准,让教学与评价有机地衔接了起来,有助于教师把握教学内容的深浅程度,判断学生学习掌握的水平状况。评价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检测学习效果的方式,是提升核心素养的手段,评价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通过评价,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教学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设计,推进学习进程,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大单元教学从单元整体出发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容量大,学习活动多,教师要参考学业质量标准,及时诊断、及时反馈,不断改进、不断提高,从而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

学业质量标准以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为框架,以学业水平划分的五个级别为指标,构建起了包括4 项评价要素、5 级水平描述的综合质量评价体系,在教学时,要对照教学目标任务,参考学业质量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诊断性评价;学业水平考试以及高考也要以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对学生的学业水平做出终结性评价。比如,必修上册的劳动单元包括四篇文章和两首古诗,在教学过程中以及教学结束时,要对照单元教学任务,参考学业质量标准,评判学生的学习情况。对照单元教学任务中诵读感知的落实情况,观察学生在诗歌朗读比赛等活动中的表现,看学生对诗歌的诵读是否流畅、对文章大意的理解是否准确,从而对“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发展水平做出评判。对照单元教学任务中分析梳理的落实情况,观察学生在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中的表现,评阅学生仿写的新闻评论,从而对“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发展水平做出评判。对照品读鉴赏教学任务的落实情况,对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发展水平做出评判。对照专题研讨教学任务的落实情况,观察学生在专题研讨等活动中的表现,分析学生写作的关于“劳动的价值与意义”的主题演讲稿,通过了解学生对于劳动精神的理解与践行等情况,对“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发展水平做出评判。大单元教学是一种整体教学模式,教师在对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评判的同时,还要参考学业质量标准,依据学科核心素养,对单元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的发展进步进行整体性的综合评价,发现问题,及时修正,以便在今后更好地开展大单元教学,引导学生真正实现深度学习。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教材情境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