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洋 万书亮
(1.吉林艺术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00;2.长春大学音乐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00)
西方国家是钢琴作品最早的发源地,我国的钢琴音乐作品与西方的钢琴音乐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有相似性。面对不同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进行钢琴音乐演奏过程中也必须充分展现钢琴自身的特点。因此,演奏者自身需要具备一定的演奏方法和技术以展现钢琴声音的独特性与立体性。而对于演奏中国作品的演奏家来说,在演奏的同时也要注重和声色彩感,从而确保作品可以完美呈现在大众面前。
虽然钢琴在西方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但传入我国的时间也就只有一百多年。尽管钢琴演奏在中国音乐作品中尚有不足之处,但在钢琴作品演奏的长期实践中可以发现,钢琴乐器不仅能够演奏出具有西方风格特征的作品,还可以将中国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作品进行完美演绎,钢琴艺术在我国音乐艺术领域的发展中逐渐占据着重要地位。在中国的钢琴音乐领域中,由于传统的民族音乐元素和古典音乐元素的大量融入,使其无论是在演奏方面还是在创作方面都独具特色,具有我国传统的民族特点。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文化底蕴、风俗、民族思想等方面存在差异,钢琴乐曲在旋律、节奏以及和声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因此,在演奏中国钢琴作品的过程中,演奏者要在所涉及的西方音乐技巧和手法的基础上,将具有中国特色的旋律节奏、演奏技巧融入其中,使独具特色的中国钢琴曲在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吸收、融合了西方钢琴文化的优势,从而促进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但是在钢琴入门阶段所练习的弹奏手法、技巧以及音乐作品绝大多数都属于西方音乐范畴,导致在练习中国钢琴作品的时候会受到原有西方音乐知识的影响,加之对中国钢琴作品的了解知之甚少,从而导致在演奏时指法错误率较高,呈现的作品达不到预期效果。中国的钢琴音乐是在西方音乐文化的基础上融合了自身所独有的风格而形成的,使中国钢琴作品在演奏中的弹奏手法与表演形式更加灵活多变。因此,演奏者在学习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时要格外重视具有中国特色的演奏技巧,并熟练掌握中西方钢琴音乐作品的文化与技巧,将富含中国传统特色的钢琴音乐作品进行完美演绎。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过程中,作为衡量学生鉴赏能力水平标准之一的钢琴和声分析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对作品的深度了解,并感受作品所蕴含的内在含义及丰富情感。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从往届优秀表演作品的分析中汲取养分,以提高自身的钢琴演奏能力。而为了确保演奏的质量,演奏者在表演之前会做好充足的准备,例如,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经历以及创作背景,并有针对性地对乐曲的曲式、曲调进行研究,观看相关演出,斟酌演奏技巧与手法,这些准备工作缺一不可。
钢琴音乐作品蕴含的意义与情感是依托于钢琴极具感染力的演奏成效来展现的。依据音乐发展的历史,可以将各个优秀的钢琴演奏家按照其风格划分为不同类型,而区分演奏风格的本质是在于对作曲家的作品和声进行全面的分析而得出结果。另外,作品的和声环节应用分析亦是作品风格分析的关键所在,处于不同发展时期的演奏家音乐风格截然不同,从而影响作品对于和声的应用与选择。随着钢琴演奏的发展,现如今的音乐与和声融合技术已然十分成熟,和声也成为钢琴演奏中至关重要的存在,甚至影响着钢琴演奏的成功与否。
在钢琴演奏中被经常运用且有着自身结构的音乐设计又被称为“曲式”,而在曲式的组成部分中就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和声因素。因此,作曲家在创作时,会根据音乐结构,有针对性地对和声应用展开详尽布局,其中色彩性就是和声应用最显著的特点。对于和声的应用,作曲家不仅需要为音乐作品及演奏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布局,还要为了呈现作品中创作者和民族情感的寄托,融入色彩及和声色彩感,在钢琴演奏中这已成了渲染气氛、烘托情感的必由之路。
钢琴的演奏音域在其自身设计原理的影响下表现出极其广泛的特性,这就为钢琴对于外来的音乐元素展现出较高的融合性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融入了中国传统民族特色的旋律与曲调之后的中国钢琴作品,为其和声支声部的多样性增添了色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支声部和声的色彩感以及层次感。在此基础上,在充分展现了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及内部张力等条件加持下,在演奏过程中得以展露的对立性、衬托性以及配合性等诸多特性,在演奏者的调控下也逐渐融合于一体。
在钢琴音乐作品的演奏中,钢琴作品的主声部与支声部中和声色彩是基于和声色彩感的应用而充分体现的,不仅如此,和声色彩感的应用还可以充分体现了音乐作品鲜明的民族特点。在配合演奏的情况下,多层次或多音区的声部交替出现,促使演奏音效在很大程度上的丰富化及立体化,从而将作品中民族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以促进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民族感染力和民族情感的强化,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演奏者加深对于作品情感的理解,促进演奏者对于作品演奏的更优诠释,从而借助钢琴演奏将中国钢琴作品中蕴含的民族情感以及被时代所赋予的意义更好地传递给听众,以达到渲染气氛、丰富深层含义、表现民族特色的目的。
由于在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演奏中,对于演奏者的个性发挥比较重视,在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针对延音踏板的处理并没有出现,中国钢琴作品中的五声性如果从整体的角度进行分析的话,可能会弱化,用于展示功能性的色彩感,因此,踏板的使用在中国音乐钢琴作品演奏中具有极高的灵活性,在一段音乐演奏中,甚至需要多次使用踏板对音乐进行处理,这就需要演奏者通过聆听去判断,以风格、和声、节奏等音乐元素为依据,利用踏板对音乐进行调节和控制。如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嘉陵江幻想曲》,该作品中的情感波动较大且篇幅较长,在演奏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加全面地展示作品中的民族风格,演奏者需要通过对细节的关注,判断是否需要利用踏板对音乐进行有效处理。比如,在前期的弹奏中就不适合运用踏板,这样才能呈现音乐作品原有的清纯,使情感变得更加纯粹。在弹奏到后半部分时,延音踏板的使用给主题部分的重复出现增加了深度和广度,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听众对于音乐的注意,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此外,为表现作品结尾处的豪迈情感,演奏者需要将踏板充分利用起来,如在一个延音踏板中呈现一大段音乐,以此来提升作品的感染力,让作品更具有张力与表现力。又如,在第一段中短促轻踩延音踏板,使和声听起来更加纯粹干净。而在弹奏重复率较高的乐段时,多使用延音踏板能够使和声效果呈现更加饱满的特点。在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复调性是大多数音乐作品都具有的特性,且都具有相对比较复杂的声部层次,所以在演奏中,演奏者若只是单纯通过手指力度增强其歌唱性及声部旋律的横向线条感是很难的,因此为了在演奏中提升中国钢琴作品的艺术性和演绎质量以及和声的色彩感,合理使用延音踏板是非常有必要的。值得注意的是,为避免在演奏中出现和声不清晰的现象,演奏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判断是否使用延音踏板。
在钢琴作品的演奏过程中,演奏者的听力辨别能力对于其在旋律与功能的区别和二者之间的运用关系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的钢琴音乐作品风格多以传统的古典音乐为主,其主要特点是五声性,且具有浓郁的民族特性以及丰富的层次性,其和声更是多种多样,并以此来对演奏中色彩感的浓厚性进行烘托。而现如今的钢琴音乐作品就已经融入了大量的古典作品的表演风格,使演奏者借助听觉功能的灵敏性,判断出主演奏与和声之间的配合度是否融合,从而掌控演奏的主要基调。
此外,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还可以利用自己掌握主基调的熟练程度来对和声演奏效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控,从而掌握色彩感、倾向性等整体演奏效果。基于和声应用中多声部的情况,对于演奏者听觉功能的声色辨别能力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因此,和声应用的布局就显得格外重要。而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需要对和声效果进行把控,并在主旋律与其他和声各声部的协调与融合等问题处理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这样才能在控制演奏稳定性的基础上确保演奏中和声色彩感的呈现,这样才可以借助钢琴演奏将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演奏者的个人感悟、民族特色以及所处时代的情感呈现给听众。中国钢琴作品鲜明的民族特色以及丰富的层次感都离不开多声部的配合,在演奏者的把控下,使各声部在融合的基础上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明确了作品中的主次关系,最终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个人情感及民族情怀得到了有效呈现,进而让作品当中的深层含义得到了最优诠释。
钢琴的表现性是演奏者在演奏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时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需要从立体效果、多声思维、纵横架构等方面进行多方位的思考与研究,甚至还需要注意到演奏中所涉及的关于伴奏、音乐背景、旋律等音乐因素。演奏者在演奏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过程中,要在清晰呈现旋律线条的基础上体现伴奏的生动性,从而强调出音乐作品中的主调部分。在演奏时,其中的复调部分旋律线条复杂,具有多层次的特点,演奏者需要处理好旋律中的线条感以及立体感,从而将中国传统音乐旋律的线条感与多声部立体化进行融合,以达到二者的和谐统一。
演奏者在传统的钢琴作品演奏中,关注更多的是单声部线条的变化情况,而在中国的钢琴演奏中强调的是多层次的声部展示,所以只是注意单声部的变化情况是远远不够的,演奏者需要注重音乐思维模式的立体化培养,并运用钢琴演奏技巧精准定位作品中的横向线条,从而凸显作品的多层次性,这也是其区别于其他钢琴音乐作品的原因。
独特的民族性是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所独有的风格特征,所以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需要将极具特点的主旋律带有情感表达出来,再根据主旋律进行与之起伏不大的和声。同时,低声部的演奏,会涉及多个音阶的使用,也会遇到少数大幅度的跳进,在和声部分需注意贯穿于内声部中的多条旋律线条的清晰性,为避免音符堆积而造成的演奏效果欠缺,演奏者在演奏中必须更加重视横向线条。例如,黄虎威的《嘉陵江幻想曲》,在该作品第一部分中段的和声部分中,内声部的旋律清晰明了,其主要是借助纤夫在沱江河畔的哼唱作为背景音调,来表达纤夫哀叹、惋惜的情感,具有十分浓郁的中国特色情怀,与低声部和主旋律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低声部而言,其旋律与主题声部相呼应,表现了一种轻松欢快的感觉。演奏者在进行同类作品的演奏时,要注意在突出和声功能性的基础上精准定位于各声部的旋律线,从而使主、次两部分得以明显的区分。
在中国钢琴演奏作品中涉及多声部的作品有很多,其中黄虎威《复调小曲j首》中的第二首《春天》最具代表性,它所涉及的声部层次就有三个,并且在演奏中每个声部都发挥着不同于其他声部的作用。三个和声的同时进行呈现了十分饱满的和声效果,然而,在主题声部的烘托下,内声部的演奏达到了理想的清晰程度,主要出现在高声部的主题声部,以其富有的歌唱性给人以明亮、开阔的感觉。对题风格与主题风格极其相似,所以将其放在低声部。而中声部主要的作用是烘托,三部分轮流凑出,将手部的运用充实起来。在演奏力度方面演奏者也需要注意,准确区分多旋律之间的音色,在弹奏主旋律时就要将陪衬声部的音量减弱。综上所述,主题声部需注意其流畅性以及明亮的效果,主题声部则需要体现作品延绵不断的深沉并保持低音的横向线条,而中声部注重的是旋律平和轻柔且均衡的效果。
在运用钢琴演奏中国音乐作品时,演奏者要在独立将各声部清晰演奏出来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组合各个声部使其彼此之间的配合更加完美,在彼此的衬托中呈现一个完整且均衡的音乐作品。
和声色彩感在钢琴演奏中是十分重要的。在提升钢琴演奏中的和声色彩感之前,要提升演奏者本身的听觉能力,因为在舞台上演奏钢琴作品时,演奏者可以利用自身的听觉去判断和声音响的准确性。在演奏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时更为复杂,演奏者需要辨别多种不同的关系,首先是和声与旋律之间存在的关系,其次是和声所具备的功能性,最后是和声部分的展现。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演奏者还要不断加强钢琴技巧的锻炼,提升单声的思维能力,才能让作品呈现更加完美的效果。而在演奏中,演奏者需要将不同的民族特点融入到本民族的和声旋律中,从而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这样,不仅可以增强中国民族钢琴音乐作品的层次性,还可以提升作品整体的和声音乐色彩感。此外,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演奏者的听觉能力,使演奏者在弹奏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时能够更加准确、迅速地判断出该作品的音调与旋律,并采用与之相配的弹奏技巧将作品呈现。同时,不同的演奏者在聆听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的听觉能力对音乐中的色彩感在脑中进行不同程度的调式。演奏者一般都具有较为丰富的经验,这使得他们在进行钢琴演奏训练的时候就可以将作品中的色彩感准确地区分出来。就连音乐中那些或明或暗的色彩部分,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析进一步将声部层次与和声色彩从钢琴音乐作品中分析出来。在钢琴演奏中,演奏者需要仔细、认真地聆听音乐,着重注意长音的部分,以确保音乐作品整体的连贯性,反之亦然。
钢琴演奏者在不弹奏钢琴曲的时候,可以根据钢琴音乐中不同的声乐旋律来判断音乐中不同声部的出现情况。换言之,具备灵敏的听觉对于演奏者在进行钢琴作品演奏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他们通过自身的听觉能力对不同的音乐曲调进行分析,再利用声部与长音,协调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通过独特的演奏手法和技巧,加以灵活且娴熟的踏板技法给予听众不一样的音乐体验感。
在钢琴演奏中包含着深浅不一的延音踏板使用方式,而这些踏板也有一定的差别,主要分为层次踏板、全踏板以及半踏板。每种踏板都有着区别于其他踏板的声音,对于这些不同的踏板,其使用原则也都具有自己的特色。首先,钢琴音乐作品中最重要的就是和声部分的清晰感,所以要使和声与踏板之间的联系有所加深,二者要做到同进同出,就连速度的快慢都要随着和声部分的快慢变化而变化。其次,将钢琴演奏的整体节奏作为依据,使延音踏板在音乐作品演奏中承担起强调重音的作用,这样在不同音乐作品中配合使用相应的延音踏板,才能将踏板之间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从而使得创作出来的钢琴音乐作品更具色彩感。例如,在钢琴音乐作品中若具有较强的弹奏节奏性,那与之相配的便是直踏板的使用。最后,为了更好地将演奏者的情感及艺术才能发挥出来,针对踏板的种类设置比较多。在演奏中,钢琴音乐作品还需借助声音色彩来明确演奏方式,并以此获得较为清晰的演奏音调。而钢琴音乐本身就具有五声性的特征,这一特征直接影响了钢琴音乐的产生。根据多角度发生的不同情况,演奏者在钢琴音乐演奏中,要根据音乐的不同,合理地使用延音踏板,尽量避免在踏板的使用上出现失误。综上所述,演奏者只有充分将踏板的应用与钢琴音乐演奏相结合,才能够促进音乐整体的发展,从而使音乐作品呈现得更加完美。
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所呈现的特点是和声具备的色彩感,和声色彩感在强化中国钢琴作品演奏效果的同时,还烘托了演奏者的民族情感,也成为其个人情感展现的重要途径。因此,和声色彩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钢琴音乐水平的提升,对其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演奏作品时,演奏者需对于和声色彩感展现给予高度的重视,并且对主声部与和声之间配合进行协调,以此来理解蕴含在中国钢琴演奏作品中的文化内涵与深意,以及将其所包含的民族情感和中国风格带入到演奏作品所想要呈现的效果当中,这样才能把中国钢琴作品中所想要表达的内涵进行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