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春玉 罗瑜珍
(1.闽西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龙岩 364021;2.闽西职业技术学院教育与艺术学院,福建 龙岩 364021)
客家方言,又称客家话、客家语、客语等,属汉语七大方言之一,是汉语地域方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话还是中国台湾的官方语言之一。有资料显示,客家方言被认为是地球上衰落最快的语言之一。客家人的集聚地主要分布在赣南、粤东、闽西,闽西是客家方言主要使用地区之一。因此,关注闽西客家方言的保护和传承,对于全球客家方言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重视。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提供了法律依据。2019年福建省颁布了《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福建历史文脉。《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保护传承方言文化”[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明确指出让儿童掌握本民族或本地区的语言是语言领域的目标之一,从中可以看出国家对儿童方言教育的重视[2]。
本课题组通过对龙岩市中心城区9组家庭70后持客家方言的父母调查发现:只有1组家庭的孩子能熟练使用客家方言,其余8组家庭的孩子只能听懂而不能流畅使用客家方言。在龙岩的各客家县(区)也能感受到客家方言传承的危机感。本课题组通过网络填报方式调查了闽西5个客家县(区)10所公立幼儿园共832位幼儿家长,就家庭使用客家方言情况进行了调查。从统计结果来看,能熟练运用方言或基本能运用方言的儿童分别占16.11%、33.41%,不能运用客家方言的儿童多达50.48%,闽西客家方言传承确实存在危机[3]。综上所述,开展客家方言的传承教育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工作,也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信息化大众媒体的到来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新时代对文化传承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在重要报告中指出,要建立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发展并推广优秀的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4]。中国地域文化丰富多样,如果把它当成一片大海,那么语言就是一艘航船,是地域文化中最为关键的载体,因此保护方言文化就相当于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5]在信息时代,人们生活在一个国与国之间联系紧密、合作交往频繁的“地球村”,人们通过网络加强交流与沟通,不同文化冲撞、交汇、融合,形成多种文化共存发展、交相辉映的多元文化形态,也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6]。在纷繁复杂的多元文化空间里,各种思潮如潮水般涌来,网络文化良莠不齐,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定文化自信,人们就容易在时代的浪潮中迷失方向。因此,优秀的民族文化是指引我们前进、拨云见日的指路明灯。
闽西客家文化历史悠久,底蕴丰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方言是客家文化的载体,是客家族群的显著特征,也是凝聚客家精神的重要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客家方言学习传承中存在严重的“三无”现象,即“无心学、无法学、无人学”,特别是少年儿童,在语言学习黄金期没能学好客家方言。客家家庭不讲客家方言、家长不教客家方言、小孩不学客家方言的现象十分普遍,使客家方言成为濒危方言,令人担忧[7]。客家方言的传承出现危机,必然影响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研究客家方言的传承有利于弘扬客家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3—6岁儿童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儿童在这一时期学习方言的心理障碍较小,语言习得也相对容易,也可以准确区分多种语言,可同时掌握普通话、本地方言和外语等多种语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关于语言活力评估的六条标准中,“语言的代际传承”被列为首位,并作为语言活力评判的最重要标准。一种语言是否仍然代代相传,主要看儿童是否还在学习和使用该语言。以客家方言传唱的儿歌童谣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可以让儿童在愉快而轻松的氛围中,在学和唱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习得本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了解并熟悉本民族所创造的历史文化,加深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8]。
受城镇化、工业化发展等影响,闽西客家方言的变化也不可避免,并呈现出新的形式与特点。闽西客家方言的保护和传承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随着城镇化发展,人口流动大,乡村文明和都市文明之间互动频繁,甚至处于边缘山区的人也开始用普通话交流,方言的使用空间受到挤压,闽西客家方言也从他们的生活交际中慢慢消失。当地的客家人大量涌出,他们需要很快融入到新的环境中,客家人主动学习当地的语言,以便于与当地人沟通,减少外乡人的阻力和矛盾。在客家人融入当地的同时,客家方言就被一点点地改变。人们的生活和语言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渐渐也就淡忘了客家方言。同时,外地人口流入闽西地区,他们带来的语言也在冲击着客家方言原有的主导地位。20世纪90年代以后,大量人口流动就成为了制约闽西客家方言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家庭环境方面,儿童的祖辈、父辈语言习惯发生变化,人们更习惯用普通话进行交流,3—6岁儿童的家庭教育也受到影响,造成他们缺乏方言习得的机会,错过方言学习的关键期。加上相关部门保护政策缺位和推广力度不足,一些幼儿园虽然开展了闽西客家山歌童谣等活动,但受到客观条件制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种种现象反映出闽西客家方言在00后、10后的交流中出现断层。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普通话成为全国各民族通用的语言,客观上对客家方言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力,客家方言的保护与传承也受到了极大的挑战[9]。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和学生被要求说普通话,在公共场所人们也用普通话交流。国内的各主要媒介均以普通话为主体语言。部分人不重视方言,认为方言既土气又俗气,部分家长甚至担心学习方言会干扰孩子的语言学习过程,影响儿童标准语言的形成。闽西客家方言已经在人们潜意识中受到了歧视和抛弃,不少人不再想使用方言来和外界进行沟通。我们在普及普通话的同时,几乎否定了客家方言。这种方式在破坏当地文化的同时,也使客家人丧失了对当地文化的信心。
客家方言是客家民系的重要标志,也是客家文化认同的基础,在客家地区内外和海内外交流合作、经济往来等多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入境问俗,方言为先”,客家人有着“宁卖祖宗田,莫忘祖宗言”“乡音就是介绍信”的优良传统。然而,随着人们知识视野的增加,以及各种新文明风潮的到来,闽西客家民俗和文化的传统功能也退居其后。闽西客家方言随着时光的推移慢慢被人们淡忘,其最初的文字符号意义逐渐模糊,原始含义也逐渐消失,人们对闽西客家方言文化的依赖性也不如以前强烈,其原汁原味已渐渐淡漠[10]。随着闽西客家方言使用者的大量流动,原本聚族而居的人口分散开来,客家方言的凝聚力逐渐弱化[1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国运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新时期,我们要倡导多元话语并存,以实现语言表达的多元化,这样更有助于传统文明的传播,同时要保存和弘扬闽西客家方言文化,与推行普通话有效融合。客家文化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闽西客家方言的许多语言表达方式和古代汉语都是相同的,学习和使用闽西客家方言,就可以更好地掌握古代文言文,更好地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文明。而经过政府的话语政策调控,闽西客家方言文化与普通话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达到共赢。普通话的推广普及,不应当影响方言的发展与传播,而应当实现中国本土多元话语的调和统一与发展。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应当积极地推进对闽西客家方言的保护政策,为闽西客家方言的传播提供更完善的话语保护措施,加深广大人民群众对方言的认同感。
当地政府应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强客家方言的保护与传承。2019年龙岩市投入27万元组织全市中小学生开展客家话演讲、客家山歌演唱比赛活动,投入25万元用于《闽西客家方言词典》的编纂与出版[3],取得了一定效果。如今,随着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图书、报刊、电视、网络等传播方式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拓宽了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渠道[9]。相关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拓宽民众了解客家方言文化的渠道,借助大众传媒,制作纪录片、音乐光碟或影视剧,利用微信、博客、播客、抖音、视频号等多种平台加以宣传,以民歌或流行歌曲的形式使闽西客家方言走进老百姓的视野,使广大人民群众掌握并使用闽西客家方言。通过地方政府部门的宣传途径,让闽西客家方言文化活动以民间艺术的形式在各地上演,为各地的人们提供文艺观赏机会的同时,也使人们对闽西客家方言文化有更深入的认知与了解。同时,政府还要为闽西客家方言的发展提出系列规划,申报世界非遗项目,让全球民众更加了解闽西客家方言文化。
客家方言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扎实的理论研究基础。有研究显示,闽粤赣是客家研究的主要阵地,其中广东成效显著,江西与福建相对落后;客家方言研究存在研究手段不够丰富、研究成果影响力不够大、研究队伍力量较为薄弱等问题[13]。因此,有关部门应重视客家方言的理论研究工作,组织相关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文艺工作者等共同进行客家方言的保护与传承研究,加强与相关省市政府、教育机构、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其他客家地区的先进做法,进一步探索方言的保护与传承策略,拓宽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建设一支团结进取的科研团队,同时为方言传承培养优秀的教师队伍,为客家方言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此外,还要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用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又在实践中深化理论,实现“理论引领、实践操作、反思提升”。我们注意到,有关部门已经行动起来,例如龙岩市武平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武平县教育局、武平县客家联谊会以及武平县第二实验幼儿园联合编写并出版了《武平客家童谣精粹》,书中共收录了93首童谣,每一首童谣均配有揭示童谣主题又适合儿童阅读、欣赏的插图,遇有生僻的客家方言均在文末给予注释、注音,还附简单明了的“教学建议”,为儿童和家长奉献了一份适合亲子阅读、诵读的精神食粮,为幼儿园教师提供了优秀的教育资源,同时也为闽西客家方言研究做了良好的示范。
闽西客家方言的保护与传承具有相当紧迫性,相关部门应该组织实际活动,使广大人民群众体会到闽西客家方言的魅力,重温先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的艺术感染力,例如举办客家山歌活动,中央电视台曾将闽西客家山歌搬上银幕,使客家山歌散发出异样的光彩。相关部门可以培养山歌的非遗传承人,举办客家山歌培训试唱练习,带领学校音乐教师和孩子们学习闽西山歌,引发学唱者的情感共鸣,获得愉快的体验。通过这种方式,客家山歌可以像星星之火一样,在客家的土地上重新燃起。[14]相关部门还可以举办客家童谣节或朗诵童谣比赛,让孩子们吟唱朗朗上口的客家童谣,在经典中浸润优秀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文化滋养。相关部门还可以在本地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中,将闽西客家方言作为交流语言,在公交车站、公交车上使用普通语和闽西客家方言进行播音[15]。
此外,还应该将闽西客家方言文化教育事业和现代语言文明建设事业有机地结合,把闽西客家方言文化引入到幼儿园、中小学的教育中,为孩子们从小学习、掌握客家方言奠定基础。《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指出,园长要“重视幼儿园文化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文化建设”,把文化育人作为办园的重要内容与途径,促进幼儿各方面协调发展。幼儿园应当注重本土文化教育,挖掘客家文化丰富的教育价值,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开设客家童谣、童话剧、客家山歌等特色课程。环境是幼儿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因素,幼儿成长的环境包括幼儿园、家庭、社区和社会环境,因此幼儿园应当充分利用社区和家庭的有利条件,丰富和拓展幼儿园的教育资源。[16]例如,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建设社区专属的广场舞台、各项活动专室,开展与方言有关的群众文化团体活动;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为孩子创设宽松的方言环境,家长和孩子一起学方言、说方言,促进儿童方言习得。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方式、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方言,作为一种非物质形态的社会存在,是人们了解地方文化、生产生活、历史变迁的重要窗口。在多元文化共存的新时期,方言保护有利于保持民族语言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我们要丰富和完善闽西客家方言文化的内涵,正确处理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在推广普通的同时,也要注重方言保护与传承。闽西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当前能熟练运用客家方言的儿童却越来越少,闽西客家方言的传承遭受了巨大的危机,长此以往,浓郁的乡音、乡情可能就要遗失在孩子们的口中、心中,这不由让人深感担忧。3—6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敏感期,是进行语言能力培养和开发的黄金期,客家方言的传承要从娃娃抓起,在政府的指引下,充分利用社会社区资源,发挥学校、家庭的教育合力,如是,方言将入口入脑入心,文化将绵延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