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月娟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柳湖镇永红小学,甘肃 平凉)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身心快速发育的关键阶段,学生会逐步形成自己对世界的基本认知与道德品质的行为准则,因此,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发布和“双减”正在逐步落地的背景下,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务必在教学中有效融入“立德树人”的德育理念。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深入发掘课本中的相关内容,适时进行德育渗透,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还能够在提升学生思想道德认知水平的同时,帮助其构筑科学、正确的道德观,使学生在未来的成长之路上始终具备思想保障。
我们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德育主要通过道德与法治科目、班会、集体活动等进行;另外,在新的教育形势下,也可以通过学科德育进行。尤其第二条途径,值得每位教师认真研究。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德育素材更是得天独厚,大家可以看到,小学班主任中语文教师占比最高,有助于充分发挥小学语文学科的德育作用。笔者经过简单梳理发现,小学语文教材所选文章,已充分考虑德育和语文知识的双承载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的关注点局限性依然明显,语文学科知识是其花费时间最多的部分,看重语文成绩的提升,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进行培养和引导。家长更多是从“分数+升学”的角度出发,以此作为学生学习成效的主要判定标准。在较单一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学生的道德品质素养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基于教育实际情况,小学生的道德素养提升存在较大的空间。应试教育带来的影响较深远,在改变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调整思路,认识并抓住道德品质形成关键期对学生未来发展和成长的积极影响,在教学中进行适当优化,将“立德树人”思想渗透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确保德育真正落地。
当前我国独生子女家庭仍占有较大比重。这一家庭结构往往无法避免家人对孩子注意力的过度集中,家人的关爱超出合理、适度范畴的情形较多,呈现出过度溺爱的状态。然而至亲的娇宠往往会导致孩子凡事以自己为中心、缺乏兼爱、不为他人考虑等自私的不良品行出现。教师需要利用与家长沟通交流的各种机会,传达家庭教育理念与学校保持一致的思想原则,强调在家庭中进行道德品质培养的必要性和积极意义,引导家长意识到“立德树人”的重要性,以此改变学生在家庭中缺乏必要品德约束的现状;同时,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道德品行教育是提升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实现路径,以便得到家长的理解、配合、支持。家长的教育方式应该积极主动地跟随学校的教育理念,有效约束学生的品行,家校共同促进学生道德品行素质的提升。
小学生由于年纪较小,对道德品行的认知较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注意发挥正面的引导作用,以身作则,时刻关注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得体,树立积极健康的榜样形象。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其容易在潜移默化中向教师学习和看齐。因而小学语文教师如果在日常的教学中向学生呈现出关怀他人、热爱祖国、尊老爱幼等一系列优良的道德品行,会非常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
例如,在教学口语交际“制定班级公约”时,一般大家理解为班级公约只是给学生制定,但是严格来说,小学语文教师在内的所有教师都应该属于班级中的一员。所以,公约中要明确学生应怎样做、教师应该怎样做。德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小学语文教师具备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要从师德、师魂角度出发,做一位一身正气、品德高尚的教师,成为学生的榜样。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利用现有的课本资源,挖掘其中的德育素材,结合常规的教学活动进行适宜的“立德树人”的教育渗透,充分利用与之相关的教学内容,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营造充满正能量的品德学习气氛。由于语文的学科内容优势,教师在语文课堂进行行之有效的德育,相比其他科目而言,更具实践意义。教师可以在选定适合德育渗透的教学内容后,事先设计相应的德育教学场景,将学生引入生动的德育的正能量氛围中,从而让学生在思想上接受更深刻的道德认知。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加强德育的大背景下,从小学语文课本的内容可以发现对德育渗透的重视程度。教材中的诸多课文内容即是从人物故事中向学生传达出一种积极上进的思想追求,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意识。
比如,在《慈母情深》和《父爱之舟》这两课中,学生只要细心观察过父母的艰辛劳作,就会从文章中发现父母的影子。家庭条件优越、父母工作轻松的家庭毕竟是少数。目前,辛苦工作的父母很多,环境虽然没有《慈母情深》描述中的闷热、潮湿、艰苦,但是周末、假期还在上班的父母也不在少数。甚至有部分学生的家长从事建筑工地、煤矿等苦累工作。父母是不易的,所以在父母疼爱自己孩子的时候,孩子一定要有感恩之心。部分学生偶尔埋怨父母过于节俭,自己想要衣服、零食之类没能如愿,但父母对自己更加节俭,总是把最好的留给孩子。父母最大的希望是孩子成才,所以孩子一定要加倍努力,靠读书改变命运,回报国家,回报父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课文做出德育引申,传递正能量——父母不易,孩子需争气。
另外,小学语文课本中还有很多讲述高尚道德情操的课文,如《金色的鱼钩》《黄继光》《穷人》《桥》等。教师应该积极发掘此类素材中人物的优秀事迹,向学生渗透德育。例如,《桥》这一课中的党支部书记就是很多基层党员干部的真实写照,他宁可牺牲自己的亲人,也要保全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融入“立德树人”的思想,虽然可以依托课本进行渗透,然而想要取得更显著的德育成效,还需要教师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拓展,基于教材中合适的德育内容,组织一些拓展性的文化活动,让学生从中加深对德育的理解和感受。如教师可根据具体课文内容来选择演讲比赛、话剧表演等形式,达成德育目标。
教师可以搜集小学中高年级的课文素材,举行演讲比赛等。如《小英雄雨来》《狼牙山五壮士》《我的战友邱少云》《祖国,我终于回来了》等都是很好的素材。教师也可以将一些电视剧、电影或者纪录片和小学语文结合起来。从近年播放的纪录片可以看出,国家愈发尊重做出贡献的人员,对有贡献的人,国家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邓稼先、郭永怀、钱学森等老一辈科技工作者怀有满腔报国热情,将祖国利益永远放在首位。
近些年,科技在飞速发展,学生可以从这些素材出发,与自己的理想、学习结合起来,进行爱国、报国等角度的德育思考,并发表感想。这个过程可以提升学生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与思想道德的认知水平。而学生在演讲的过程中可以将自己的思想感悟渗透到言语间,并且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引导学生思考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具有价值和意义的,从而帮助其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信念。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思想,教师应以正向的引导和激励为主,通过以身作则、设置场景、拓展活动等方式,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同时,教师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立德树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既要有紧迫感,又要充分考虑其阶段性和渐进性。通过艰难的探索和实践,广大小学语文教师一起努力,使小学语文科目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教育思想逐渐步入正轨,愈发驾轻就熟,并在以后不断加大教研和教学实践力度,争取实现更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