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芬英
(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火星街小学,甘肃 兰州)
随着“双减”政策的发布实施,社会上掀起了教育改革的新浪潮,对当前的教育和学生的心理健康都产生了影响。“双减”政策实施之后,如何做好小学高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构建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成为小学学校、教师、家长乃至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新时代,新课改和素质教育正在深入实施中,公众已就知识学习达成了共识。而且,在知识学习方面,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学生,都投入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美育、劳动教育等方面的关注度却较少。“双减”政策的实施本意就是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以及校外的一些培训负担,其最终目的也是促进学生的健康而全面的发展,这也正揭示了“双减”政策对当前教育的意义与价值。因此,要认识到“双减”政策的实施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全面发展非常有利。而在这一“双减”政策的落实下,要真正实现全面评价,需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学校结合不同年级段的学生,合理安排课程,为学生提供全面教育。作为家长,也需要做好学生在德育、美育、智育、劳动教育以及其他方面的督导工作。而社会层面则要围绕“双减”政策做好辅助工作,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以及健康成长的评价改革走向深入。但是,“双减”政策的落实,同样也给师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原因之一是减轻不必要的作业负担之后,学校可能会对以往所忽视的教育内容加以强化,如德育、美育、劳动教育、体育等的质量,这无形中成为另一种负担。当前,中小学校还未制订科学、合理、可行的基于“双减”政策的评价机制。学校、学生、家长以及社会,都要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做好自我的平衡。学校评价体系的构建,并非当下就能实施,必须逐步完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这一评价体系完善进程中,要及时加以调整,更积极地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在“双减”政策下,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学生、社会,都要调整认知,做出改变。家长要调整自我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要积极向孩子传递正能量。教师要做好自我调适,更加关注家长及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做好沟通疏导,及时解决问题。学生也要对教师与家长的努力与改变给予理解,同时也要逐步适应以及调整来应对改变。
一个人的心理构成包括认知、情感、行为、意义感四个方面的内容。心理健康也就意味着作为个体在这四方面都能达成良好状态,或者是至少能做到自我接受。从认知健康来说,学生是否能接纳自己以及人际交往的对象所生活的环境,是一个理性化过程。当这一过程中出现了问题,自然也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以及行为、心理等。而情感方面则会影响学生的认知。面对不同的问题,由于认知水平、生活差异、兴趣爱好等都有差异,不同学生也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即使是心理健康的人,也需要适当地调控自我的情绪,而且情绪还会影响学生的行为。因此,面对情绪困扰,学生要正确地认识情绪,站在心理健康的角度,有情绪就要表达。但这种表达方式要与社会规范、人际交往规律相适应。行为方面,学生的言行举止要遵守规矩,符合习俗,符合道德标准。而意义方面,则是学生能真正认识,并且能充分感受学习与生活对自己的成长是非常有意义,也是很有价值的事情。无论是来自教师的表扬或者鼓励,还是来自家长的肯定,都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愉悦感以及幸福感,并能获得学习、生活的目标,增强价值感。判断学生心理健康与否,也就是反映个人由内到外的一种和谐、愉悦的状态。所谓“内”则包括学生的情感(价值感、存在感、幸福喜悦感以及意义感),还有对这一世界的认知;而“外”则表现在学生的具体行为上是否符合规矩、习惯、道德、社会的标准等。学校、家长、社会都要达成共识,基于学生的身体发展特点以及心理健康规律,从认知、情感、行为以及内在需求的具体发展状况充分了解小学高段学生,并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能达到最大程度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引导学生不断向全面而健康的方向发展。
针对当前的“双减”政策,小学高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必然需要从家庭、学校与社会三个层面注重与加强,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有效提升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成为有效开展小学高段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路径。首先,因为家庭教育方式与家庭中父母的心理健康水平、孩子的身心发展关系极为紧密。学校应重视家庭教育的力量,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拓展家校合作渠道,关注家长的心理健康素养以及良好价值观的树立,指导家长提高科学培育水平,从而提高家校合作效能。其次,学校应发挥主导作用,不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立足学校的教育职能,采取多样化的方法关注小学高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从而更有针对性地采取科学的方法,引领学生拥有良好品质和健康心理。最后,学校也要呼吁全社会对小学高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给予重视,积极寻求社会力量,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从而切实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让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承担起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责任。
在“双减”的大背景下,要做好小学高段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促进学生朝着正向发展,获得综合素质的提升,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搭建良好的沟通渠道与平台,能促进学校与家庭、社会三方紧密地联系,拉近彼此距离,增进相互理解与了解,提高合力。比如,在学校的网站主页开通互动窗口,让家长或者学生以及社区的工作人员、其他社会志愿者随时表达想法,就有关组织的相应活动进行商讨,围绕活动实施方案如何拟订以及其可行性,包括其中会遇到的一些问题等共同协商解决。
在家校合作中,学生、家长、学校积极地联系互动,才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秉承自愿原则,让家长担任委员会成员。在学校、家庭、社区三方共同合作下,成立与家长委员会类似的教育互动互助委员会。成员包括家长委员会的骨干、学校德育骨干、社区教育骨干的人员以及学生代表。教育互动互助委员会要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服务,积极沟通交流,协调各主体的关系以及对各项活动的组织与开展进行设计与指导。
小学高段学生正处于迈向青春期的年龄段,为此,一些青春期心理问题呈现萌芽状态,有的学生渐渐表现出了叛逆,有的情绪较暴躁,还有的爱玩游戏、上网成瘾。由于家长对自己孩子期望值普遍都是比较高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些无形中都给学生带来了压力,因此,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至关重要。当家长提高了教育水平与能力,自然也会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敏锐捕捉以及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以及对一些浅层的心理问题能进行及时疏导。学校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系列讲座走进社区活动,邀请家长、学生以及社区的群众参与其中,具体的内容可围绕家长与学生较关心的问题,如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如何与异性进行交往、如何克服心理误区等。学校以及社区也要增设心理咨询室。学校可专门设立心理咨询室或者心理辅导站,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到社区担任心理健康教师,帮助社区群众解决一些心理困惑。在学校,教师可随时关注学生的具体表现。而放学之后,家长可通过电话咨询学生的情况,有困惑时可随时到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或者社区的咨询室进行现场咨询,从而获得帮助孩子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尤其是一些特殊的学生,学校要重点关注,社区以及家长也要关爱与呵护,如单亲家庭子女、经济困难家庭子女、留守儿童等。
家校合作不仅能改善家庭中学生的成长环境,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助力家庭形成良好育人氛围,而且能构建育人的大格局、大环境,从而从各方面来帮助和促进小学高段学生的健康成长。实现家校合作,要从表面的合作不断走向深层次的合作,保持积极沟通、密切联系,建立互通有无的双向沟通,而且要保持连续性的合作,其合作内容也要体现连贯性,合作方式更要多样化。
一是随时与家长沟通、联系。学校要定期召开家长会,与家长面对面讨论一些学生在校的行为或者出现的问题,深入交流,各抒己见,提升学校以及家长的教育水平,切实将以往的家长通知会变成家长集结智慧的研讨会。二是组织开展多彩的亲子活动。现在生活节奏变快,家长经常忙于自己的工作。“双减”政策实施后,留给家长与孩子更多的交流时间,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组织开展多样化的亲子活动,可以增进亲子关系,加强情感交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如学校可组织家长也能参与的阅读活动、运动会、成长礼等,让家长与孩子相互合作,在参与过程中增进彼此的情感,从而促使亲子关系变得更和谐。三是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教学与管理中,群策群力,建言献策,相互支持与配合,促进家庭与学校的共同进步。而家长也能更理解学校,跟着学校教育的节奏,督促学校教育教学过程的规范化,并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与意见,从而产生最大化的家校合作效益。
社区的教育成为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延伸与有效补充,通过充分挖掘丰富的社区资源,将其引入学校教育中,不断拓展教育渠道,搭建更广阔的平台,并融入新鲜血液,使教育更具有实践意义,也能使教育效果得以不断提升。一是社区可不定期开展论坛活动或讲座。如针对高段学生出现的心理异常多表现为人际关系上面的不和谐这一方面,开设社区论坛,围绕某一主题开展活动,让高段的学生拥有一颗感恩之心。如母亲节来临,以“母爱永恒”作为主题,开展社区论坛,让参与者积极进行讨论;在教师节来临之际,通过评选“我最喜欢的老师”这一活动,让学生了解教师,认同教师的教育,也感恩教师对自己的付出。而围绕这些论坛,为了深化对学生心理的教育,社区还可以邀请一些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学生开展小小的心理讲座课,使这一教育能深入人心。二是社区办好家长学校,提升教育质量。社区创办家长学校,也是为了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积极、向上的家庭教育观,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与素质,从而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与学校教育同频共振,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也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而成立家长学校,可由学校牵头,社区进行创办以及日常的管理,由学校选派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担任教员,或者聘请心理方面的专家、讲师等成为家长学校的顾问,使这一学校无论是在师资还是教学内容上更能体现专业性。三是为中高段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基地。社区的环境以及人才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利用这一优势资源,加强对高段学生的德育,以及引导学生参与实践锻炼,如3月份学雷锋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为社区的孤寡老人献爱心,让学生在助人为乐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或者邀请司法部门的人员为学生进行法治教育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识,学会用法律来约束言行,保护自我。此外,还可以通过一些劳动实践基地、爱国主义基地、科普基地等,让学生在对这些基地的参观、体验、学习中增强社会的适应能力,也能深刻认识到在社会实践中个人的价值与意义,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
总之,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可以凝聚合力,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及良性互动,切实促进高段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他们的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