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大赛的“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及策略探究

2022-02-27 05:56张同舟
科教导刊 2022年34期
关键词:双创竞赛大赛

刘 畅,张同舟,王 珏

(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江苏 无锡 214122)

1 “互联网+”大赛的时代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态势地掀起,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随后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社会投资对接平台,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双创型”人才的培养对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互联网+”行动计划,我国于2015年5月,开始举办“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大赛由于其高定位、高水准、高质量、高价值,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学科竞赛的主流赛事。2015年10月,李克强总理对首届中国“互联网+”大赛作出重要批示,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紧扣国家发展战略,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推动产学研用结合的关键纽带。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参加第三届“互联网+”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大学生。2018年8月,教育部受习近平总书记委托向参加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的全体学生表达亲切问候。可见,“互联网+”大赛已然成为大学生提高“双创能力”的重要实践平台。

2 “互联网+”大赛的内涵

关于“互联网+”大赛的内涵,将从大赛主题、目的、项目类型进行分析。“互联网+”大赛已举办七届,始终围绕“互联网+”这一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突出共筑创新创业梦想、壮大创新创业生力军、书写人生华章等新视点主题,旨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培养大学生的双创能力。随着“互联网+”大赛成为大学生学科竞赛的主流平台,大赛的项目类型也新增了信息技术、社会服务、文化创意服务等新兴产业,目前已基本实现“互联网+”视域下的全覆盖。

3 “互联网+”大赛的意义

“互联网+”大赛作为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军,从国家层面来看,“互联网+”大赛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契机和抓手。从社会层面来看,大学生经过校赛的选拔到省赛的角逐再到国赛的竞争,逐步提升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可以为企业打通“双创型”人才输送的渠道。从高校层面来看,探索“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作为创新创业竞赛的第一品牌,“互联网+”大赛是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从学生个人发展来看,相比于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在参加大赛过程中,会调动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形成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4 “互联网+”大赛对“双创型”人才培养的作用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互联网+”大赛已然成为培养学生双创能力的有效抓手。本文从以下三方面阐述大赛对“双创型”人才培养的作用。

4.1 以赛事促宣传,加深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

“互联网+”大赛的赛事等级可分为校赛、省赛和国赛。各省教育厅为了充分发挥大赛的示范引领作用,针对项目指导教师、项目参赛学生以及比赛的组织者都制订了相应的激励措施,以此提升教师和学生参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从学校层面,一方面为了促使本校项目冲向省赛、国赛,会利用新媒体手段加以宣传,会利用学校官网、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渠道发布参赛通知,发布与创新创业相关的信息,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另一方面,学校与学院联动,学院也利用官方媒体渠道发布大赛消息,院校两级充分发动教师力量和社会力量,积极邀请双创教师、行业专家、投资人、创业者向参赛学生分享创业知识,并指导项目的开展。以上举措能够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创新创业,加深对创新创业的认识。

4.2 以赛事促发展,激发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

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缺乏了解,创业者缺乏资金支持以及创业容易失败等问题,导致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热情不高。以“互联网+”大赛为契机,在校内选拔赛、省级复赛、全国总决赛这三级赛事的促进之下,首先,大学生会不断在竞赛路演的过程中根据社会需求及市场痛点对项目内容进行分析和调整,有目的地探究项目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突出技术优势和项目特色。其次,针对项目成果到落地转化的过程,学校通常会提供物质以及精神鼓励,社会各界也会为项目落地提供机会和平台,学校层面和社会各界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环境下,都已加大对“互联网+”大赛的建设力度。此外,“互联网+”大赛的评委有来自企业的高层和行业内的专家,可以为项目后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社会资源、营销资源、融资资源等。以上针对项目培育的路径同时也是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兴趣的路径。

4.3 以赛事促行动,提升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主观能动性

“双创型”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发挥自身作用,同时需要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内在动力。大学生在实际参与竞赛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在课堂上的理论学习和课堂外的实践的不同之处,能够深入理解创业项目实现落地转化的困难之处。另外该大赛也以“互联网+”为依托,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渠道参赛,参赛形式简单方便,极大地降低了参赛门槛,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参赛学生在比赛过程中相互沟通交流,形成有效互动,形成一种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激发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内在动力,提升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之中。

5 以“互联网+”大赛为契机深化“双创型”人才培养策略

5.1 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扩大赛事影响力

高校首先要正确认识“互联网+”大赛,明确“互联网+”大赛与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之间的相关性。首先,学校要完善“互联网+”大赛的校赛章程,采用初赛、待定、复赛、淘汰、决赛的校赛选拔机制培育优质项目,学校可以扩大“互联网+”大赛的参与程度,同时学生在选拔过程中能够形成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超越的竞赛氛围。其次,学校要从时间、师资、资金等方面加大对“双创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培养“双创型”人才的前提是项目的指导教师具备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针对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缺乏创业技能、实践经验等问题,学校一方面可以聘任创业实践专家,采取企业培训等手段丰富指导教师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可以定期邀请企业高层、杰出校友、创业者等来校开展创业讲座等实践活动。此外,学校可以联动学院搭建平台,包含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和梯度分明的创先争优平台。针对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学校和学院层面可以将涉及创新创业的课程资料、创业讲座、创业论坛、创业沙龙等信息及时上传至平台,让学生能够及时快速地获取相关信息。与此同时,学校及学院可以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不同兴趣方向的学生提供由简到难、由专一到全面不同梯度的创先争优平台,使学生先以较低门槛感受学科竞赛的魅力,再层层递进式地引导学生参加“互联网+”大赛等高水平顶尖赛事,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双创”能力。

5.2 以兴趣为引领,构建“课堂-竞赛-兴趣-能力”的理论与实践培养模式

以兴趣为引领,将课堂上的专业课程作为基础,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形成一种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将该课程体系中的关键知识点在“互联网+”大赛中以实战的方式展示,使得双创课程理论实践化。此外,以相关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为调节杠杆,把与竞赛项目有关的商业模式与企业管理等内容融入课堂,将“互联网+”大赛引入课堂的案例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竞赛的兴趣,不仅推进第二课堂的建设,而且能够充分发挥“互联网+”大赛的教育创新功能,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双创能力。

5.3 完善竞赛激励机制,点燃学生参赛激情

以指导教师和参赛学生为中心,建立完善的奖励机制。对于指导教师,将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大赛的获奖情况纳入教职工年终绩效考核体系和职称评定考核体系中。对于参赛学生,首先可以设置创新创业课程的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制度,将“互联网+”大赛的参与程度和获奖情况纳入创新创业课程的考核加分项中,另外按照校级、省级和国家级三个获奖等级设置不同的学分认定标准。其次,设置创新创业奖学金,该类奖学金的评定主要面向参加“互联网+”大赛的学生,并着重向获奖的学生倾斜,同时根据获奖等级设置梯度不等的创新创业奖学金金额。通过对指导教师和参赛学生实施“双线并行”的奖励机制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参赛的热情。

5.4 深化校企合作,拓宽学生实践平台

为了让参赛学生更好地感受实践性的创新创业环境,学校可以加强与企业合作的强度,采取多种校企合作模式,构建完善的企业帮扶制度。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合作企业提供的优质资源,选拔优秀且对创新创业有兴趣的学生去企业中实习,企业内成熟的创新创业环境可以提升大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效果。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与合作企业建立挂牌的校企合作基地。基于校企合作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课程体系,保证设置的课程内容既符合学校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又可以满足培养大学生双创能力的需求。可以聘请企业内的专家到校任教,专家根据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修改调整课程的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通过以上举措,形成校企合作共建的“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

猜你喜欢
双创竞赛大赛
插秧大赛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我看竞赛
创新思维竞赛(3)
说谎大赛
“7匹狼”征联大赛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