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躺平”心态的文化根源及其矫治路径分析

2022-02-26 20:41胡锐军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躺平大学生文化

胡锐军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北京 102617)

“风险的存在既体现了人类理性的力量,也暴露了理性的限度。风险的重要性不在于风险本身,而在于风险附着的对象。”[1]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加剧了世界的变局和社会的内卷,作为社会重要而特殊的群体,大学生自然是此次风险的重要附着对象和影响群体,部分大学生的社会心态和价值观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和冲击,有些甚至是深层次、结构性的,需要给予持续而高度的关注。为及时了解这一新动向,2020 年6 月以来,我们通过问卷、访谈、案例分析等方式对我国15 所不同类型高校的2700 余名大学生进行了跟踪调研。从调研情况看,大学生的心态总体平稳、理性、乐观,在大灾大难面前能不惧风雨、冲锋在前,展现出青春激昂的风采和中华民族的希望;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苗头性问题,一种以不思进取、得过且过、颓废放弃、瘫软不动等为价值取向的“躺平”心态开始在一些大学生中初现端倪且有蔓延滋长之势。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其进行对应性文化探源并建构矫治路径意义凸显。

一、大学生社会心态“躺平”性波动主要倾向

大学生的社会心态包含丰富多样的价值范畴和价值指向,就宏观层面看,其“躺平”性波动倾向和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政治观“外偏”

调研显示,时局的剧变使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越来越激烈,一些不良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侵蚀持续成高压态势。许多学生反映,新冠肺炎疫情后敌对势力的攻势更猛,“低级红”“高级黑”加剧,渗透渠道更加大众化、生活化、草根化、学术化,隐蔽性更高,破坏性、攻击性更强。在对“疫情后国内思想论争更加激烈”“关于疫情的一些言论有明显的政治企图”“目前社会上的负面价值观呈增加趋势”“时下 ‘低级红’ ‘高级黑’ 现象有所加剧”等观点的判断中,有四成大学生表示“不确定”,思想认知相对欠缺,价值辨别力有待加强;57.9%的大学生对社会思潮的了解程度为“一般”,还有14.2%的大学生表示“不了解”或“不太了解”;有三成大学生对“我能分辨出一些言论的别有用心和不良企图”的判断持“不确定”或“否定”态度;部分大学生对我国主流价值观受到的威胁谈不上来,对各种社会思潮多元并存带来的影响“说不清楚”。面对错综复杂的观念形式,部分学生的政治价值观出现了“躺平”。如对于恶意抹黑中国、制造事端的言论,有的“认为不会产生影响,置之不理”(12.1%),有 的 选 择“ 保 持 沉 默,围 观”(18.1%),虽有87.9%的大学生“感到不满”,但只有17.7%的学生“自发地通过网络平台表达了不满、进行了声讨”;有的对“为了国家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是值得的”这一观点持“不确定”态度(27.9%),甚至有的对此表示“否定”(7.8%);另外,仅有63.7%的学生认为“为了国家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是值得的”。极个别的学生甚至出现了政治认同偏移、错位,如季子越、许可馨等就是典型代表。大家普遍认为,从某种程度看,在大是大非面前政治价值观的“躺平”即变相的政治认同“偏移”。

(二)人生观“内虚”

调研发现,形势的变化使部分大学生的焦虑感、失落感、无力感、麻木感增强,存在发展内力不沛、健康珍爱不够、生存动力不足等“内虚”状态,故采取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要么无动于衷、得过且过,要么超前消费、及时行乐。有些人自愿被裹挟在“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躺下”“躺平即正义”“做条咸鱼,有什么不好”“做小确丧”等扭曲的观念中随波逐流,个别人甚至漠视生命。从调研情况看,仅有32.6%的学生认为新冠肺炎疫情使“生命健康安全隐患增多”,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一些学生漠视生命健康的淡薄心理和侥幸心态。调研显示,有的学生对疫情防控规定充满抱怨、排斥甚至随意宣泄谩骂;有的对熬夜、吃垃圾食品、不安全性行为等身体透支行为不以为然;有的锻炼意识差,体质虚弱,不能有效参与和完成基本的体育运动;尤为突出的是,有的学生在面对升学、就业、评优、婚恋、套路贷、家庭变故、传染病感染等带来的挫折时抗压能力不够,易产生轻生冲动。同时,“境外疫情依然严峻,不知何时结束”等也增加了部分学生的焦虑。此外,一些潜入学生群体进行“传教”的行为依然零星散发,个别学生误入或沉迷于“网游”“暗网”等不能自拔,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其生命价值取向产生了干扰。在多重因素的叠加下,一些大学生的抗压能力进一步减弱,自杀倾向和个案比例也有所增加,这从侧面凸显了大学生社会心态波动所导致的累积性负面效应。

(三)价值观“中空”

调研显示,新冠肺炎疫情的常态化、社会的内卷化、经济的内循环化等叠加因素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就业等带来了冲击,部分大学生内心“空荡”,对自己的人生定位和发展前途产生了颓废迷茫或“个人至上”的“躺平”心态,在如何正确对待权力、金钱、地位、爱情等关涉人生走向的一些重大问题上认识模糊甚至存在极端倾向。一方面是懈怠迷茫。有的担心找不到合适的工作(18.7%);有的反应“同学教师之间的沟通交往障碍增加”(33.7%);有的表示“更担忧自己的前途”(45.2%),对发展前景感到悲观,其中,37.1%的学生表示“实现既定目标阻力增大”;有的对出国留学受阻非常烦恼。调研中,近半数大学生考虑调整计划但又没想好,内心犹豫、迷茫和纠结,有的甚至对学校一些关涉个人发展的决策采取了非理性行为。另一方面是过度功利。调研显示,与一部分人的颓废心态相比,有的人却异常积极,但这种积极是“负功能”的,即在个人成长和追求上过于“精致”,将个人利益置于社会利益之上,秉持唯利是图、损人利己、急功近利等极端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这实际是变异或变相的“躺平”,因为这种价值取向无论对其个人发展还是对社会文明都是“零进步”甚至是“负作用”的。

(四)世界观“上浮”

调研反映,新冠肺炎疫情的骤然爆发及常态化的存在给个别大学生的世界观产生了一定的解构,部分学生的世界观“上浮”或悬置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之上,缺少了唯物主义的思想根基和观念立场。调研显示,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大部分学生都感慨“疫情面前,感到人类非常渺小,生命脆弱”,并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关系,但有的学生却将这种感慨转换成了对自我世界认知观念的质疑和否定,甚至有的学生对人定胜天的人类主观能动性客观真理、对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伟力开始持怀疑态度。尤其是一些受到“传教”势力影响的学生,这种观念更甚,他们在坚持唯物还是唯心的价值边界中站在了唯心的一边甚至产生了“宿命论”。还有的学生对现实世界、物质世界与理想世界、精神世界的作用与反作用关系产生了模糊性认识,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充分印证了世界不确定性的存在;但有的学生非但不能据此充分认识世界的规律性运动,反而将其作为放大世界不确定的理由,不断放大世界的危险性、不稳定性等世界末日论或观念,对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不能一以贯之地执行。如12.5%的大学生在对“非常时期可以不必讲求法律”这一观点的判断中,表示“不确定”,还有3.5%的大学生持肯定态度,个别学生的防控意识、纪律观念变得淡薄,这实际在某种程度上是其世界观异样的行动反映。

二、大学生社会心态“躺平”的文化根源

从功能论角度看,“躺平”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某些特定场景和语义环境,可能具有些许积极作用,但整体功能是负向的。从上面的分析我们明显感觉到,部分大学生的“躺平”心态本质上都是一种非理性的亚文化,实际上是一种以温和的方式抵抗、拒绝或拒斥主流文化的消极行为,因此常被称为“毒鸡汤”“丧文化”。而其之所以突然冒起,除了时代剧变带来的经济、政治、社会乃至环境变化所致外,还和文化间的互动有关。因为一种价值心态的变化和波动离不开有关文化观念的侵染和影响,而从发生学的角度看,一种文化的形成过程就是文化圈围的产生过程,这种“文化圈围是某一种文化的整个方面的表示……它可以从两方面去观察:一方面是空间,一方面是时间。从空间看去,文化的特性是复杂的;从时间看,文化的特征是变动的。因为了它是变动的,所以经过了悠久的时间,文化遂成为不少的层累。因为它是复杂的,所以在每一个圈围的文化里,其所包含的成分也很多”[2]。所以,一种主流文化通常都是在与其他亚文化乃至敌对文化的博弈竞争中得以壮大并脱颖而出的,或对垒或互斥或融合或消解或同质或解构,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博弈,才为其他一些文化的间断性兴起和生成提供了空间和条件。而不同的文化嵌入所体现的是不同的社会结构、阶层状态和社会纹理,体现为等差、正反、稳乱等交汇形式和存在状态,因此,“躺平”文化是在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交汇博弈的缝隙中生长起来的,至少源于以下几对互斥性矛盾的对抗博弈。

(一)等序与差序

按照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原理,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是构建一个和谐有序、人人平等、和平相处等美好福祉无限充盈的等序社会,构造平等、有序的等序文化。时下,等序文化建设方兴未艾,但离最终实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等序社会的构成必然是克服差序社会、越过差序社会的藩篱而一步步朝前迈进的,等序文化的孕育成长必然以防止差序文化的冲击为基础和前提。

1.社会差序文化沟壑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充分表明差序文化仍然在我们的总体社会格局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差序化即沟壑,意味着不平等、不对等状态的存在,也意味着部分人群的价值观念将在两个不同境遇的端点出现极化。一方面,处于差序高位的人群,因为家境过于殷实富足,几乎没有“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的历史记忆和“贫穷困苦”的磨难艰辛,从而缺乏奋斗的动力,选择了“吃老本”“啃老”式的“躺平”;另一方面,处于差序低位的人群在生存发展方面则需要迈过更多的沟沟坎坎,当面对一个个难以逾越的鸿沟或高峰撞得头破血流都没有办法突破或没有努力的空间、看不到希望的时候,人们自然会产生一系列的无奈、愤怒、泄气和颓废,久而久之,必然会孕育出一些差序化的亚文化,“躺平”文化也就滋生起来。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由于社会的不完善性,社会上有些人过于追捧和痴迷于功利主义,特别崇尚快餐式的成功,迷恋或轻信一举成名、一夜暴富等短视观念,结果面临的失败更多、遭遇的打击更频,在高频度的屡战屡败心态下,出现索性全盘放弃的“躺平”心态的概率也就更高。

2.学校差序文化障碍

学校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样在不同维度和程度上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序文化,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学科之间、部门之间、同事之间等都存在不同的圈层、圈子。尤其是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对学生和教师日益多样化的教育需求还不能作出有效的满足和供给,导致某些圈子进一步多层化,圈子之间的隔阂或间隙进一步扩大,一些学生始终难以企及和实现个人发展目标。结果是差序文化潜行,对学校的主流文化构成潜在性或现实性的矛盾性冲突和对立,既直接压制了学生们“学不成名誓不还”的雄心壮志,也间接阻滞了“不到黄河不死心”“不撞南墙不回头”等朴素观念。显然,等序社会本身建构的不足为“躺平”文化的突起提供了基本的土壤和生存空间。正如罗素所指出的,“这些种种的不快乐,部分源自社会制度,部分源自个人心理。当然了,个人心理在相当程度上是社会制度的产物”[3]。需要指出的是,对等序社会的建构和迈进不是说要根绝社会秩序中所有的差序秩序,而是从整体和超越层面形成一个平等而有序的等序社会的总体格局。

(二)正序与倒序

主流文化是社会的良心、文明的主脉,按照舍勒的价值秩序理论,主流文化是正序而又正态的文化形态。面对这样的文化形态,“躺平”文化能够产生,必定是通过倒序的方式对主流文化产生倒序性逆动、冲击或解构而得到生长空间的,主要有两种形式。

1.不良社会思潮干扰

不良社会思潮从来都是主流文化的绊脚石。受不同思潮和价值观的影响,加之价值判断能力较弱,部分学生的价值成长环境受到的挤压和干扰增强,尤其是随着中美关系的持续恶化,一些不良和错误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和渗透将持续成高压态势,特别是一些境外敌对势力暗中策动和鼓噪的思潮,对大学生形成了潜在影响和威胁。在关于“从经历疫情的感受看,您认为哪种社会思潮对主流意识形态构成的威胁更大”问题的调研中,我们列举了当下典型的社会思潮,包括新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民族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民主社会主义、新左派、新权威主义、民粹主义、生态主义、极端主义、排外主义、反智主义(阴谋论)、泛娱乐主义、女性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极左主义(“低级红”“高级黑”)、宪政民主、其他思潮。结果显示,在受访的大学生看来,极端主义、反智主义、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极左主义(“低级红”“高级黑”)对主流意识形态构成的威胁更大,分别占比47.2%、46.8%、45%、37.2%、36.9%。

2.倒序价值观迷惑

除了不良思潮的影响,“躺平”观念有相当一部分还源于西方犬儒主义、自由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和相关行为的影响,如“大拒绝”观念、美国的归巢族(Boomerang Kids)、英国的尼特族(NEET)及日本的低欲望社会等。面对错综复杂的观念形式和价值导向,部分学生的价值观念出现偏移、价值定势出现松动,极个别甚至出现了“背反”,呈现的最糟糕状态就是价值观倒序。一方面,把低欲望摆在价值目标之首。“躺平族”在面对高房价、高消费、高竞争、高考核、高担当乃至高风险的社会境遇时,选择以低欲望的生活方式主动放弃,没有欲望、梦想、干劲。有的人索性选择“不结婚”“不生孩”“不买房”“不买车”等放弃奋斗甚至放弃生命的“躺平”人生,表现在大学生群体则是选择不听课、不就业、不考试、不学习等倒立的价值观。久而久之,就会“人口少,超高龄化、失去上进心和欲望的年轻人越来越多”[4],进而使整个社会陷入“低欲望社会”。另一方面,把极端功利主义置于价值目标之冠。与一些人“得过且过”的颓废心态相比,另一些人则是过于重视个人利益的获取,按照“精致的利己主义”路线来规划自己的人生路径,把个人利益摆在价值链的顶端,不履行社会责任。这实际上是对社会公德和社会责任的“躺平”,且越是追求精致的利己主义,失望和失败的概率也就越高,当屡试不成之后,其价值观就将反向转为“躺平”。

(三)有序与无序

主流文化的存在和传播一定是有序、正向而又充满正能量的宏大叙事。而从某种意义看,“躺平”实则是一种无序并裹挟了负能量的病恙文化。因此,主流文化的发展就是不断克服无序文化或文化无序,进而不断自我固塑成型的过程。也正是在这种矛盾双方此消彼长的力量较量过程中,“躺平”文化得以时隐时现,甚至长时间停留显现,当然,“躺平”文化本身其实也是一种无序文化。从人类文明的实践和发展史看,对主流文化造成无序冲击的消极亚文化方式多种多样,其中能够产生“躺平”文化的无序性作用方式主要有两种。

1.单线阻滞

这种单线阻滞主要表现在流动的单向性、人情化,即阶层的固化。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足和制度安排的缺陷,一些人的流动可以通过人情而实现超越,或者流动规则为特定人而定,从而使有些人可以通过非常规的方式获得更多向上流动的机会,有些人则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向上流动甚至连平级的流动都无法进行,流动的通道可能遭遇人情因素和制度因素的双重堵塞,从而被困在一个固定的空间或维度上徘徊,形成一个固定流动的局面。这种固定流动看似有序实则无序,因为僵死的单向就是僵死的有序,本质就是无序。原因在于,当人们找不到奋斗的方向,就会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飞,结果在一个不可突破的屏障底下,涌动的就是混乱、拥挤不堪的乱象,即我们常常论及的“阶层固化”现象,也是我们国家仍然面临的一个时弊。时下我们虽然大大释放和扩大了“流动性”空间,但合理的社会结构仍没有形成,“阶层固化”顽疾仍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而这恰恰是造成“躺平”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这种固化是传导性的,即由于制度的同源性或相似性,社会的固化现象也可以传导到学校这个“小社会”,所以大学生既会受到社会外层文化的熏染,也会受到学校内部自身某些固化文化的直接冲击,如以奖项、论文论英雄等现象。

2.多点干扰

无序文化,顾名思义它的无序特性决定了它对主流文化的抵抗、抵制或攻击是多方向的,也可能是散乱的,还可能是潜藏、隐匿的。当前,我们的文化格局从宏观层面看,正呈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三驾并驱的互动博弈态势;而从更细微的层面看,则隐含着各色各样散落、弥散在民间的非主流文化样式,既有积极属性的也有消极属性的,既有民间词话也有网络新语,尤其是随着新媒体的兴趣,各种文化碎片花样翻新、鱼龙混杂地纠缠在一起,更显无序特性,既在社会上潜行也流入学校生长。显然,危害来自具有消极属性的非主流文化,尤其是对于心智还不是特别成熟的大学生来说,被利诱、蛊惑、煽动的概率更高。随着传播渠道的不断增长和拓展,这些负向性亚文化更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主流文化形成冲击、围攻、合围之势,进行多点攻击,一旦主流文化在传播上存在盲点、阻击上缺乏靶向,“躺平”文化凸显的空间就会随机而来。

三、大学生社会心态“躺平”的文化矫治

大学生价值观“躺平”心态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警示的是一种文化危机和价值颓势风险,要对大学生“躺平”价值观进行矫治,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抓手。而且大学本身就承担着文化传承的功能,具有先天的文化优势,更应在主流文化的传播上作出表率,其路径就是通过壮大自身实力来克服文化差序、倒序、无序的弊病。通常,弘扬和传播现代文明价值的基础工作包括除障、解蔽、矫治、固本、培元、立新等。张岱年先生很早就指出,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指导,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必须弘扬民族主体精神,走中西融合之路,必须以创造的精神从事综合并在综合的基础上有所创造”[5]。因此,要重点构建和强化维系主流文化的三种机制。

(一)主流文化的磁吸机制

文化是人类不竭的动力和源泉,人类之所以能摆脱蒙昧并不断迈向更高级的文明,就因为文化的教化功能,核心是主流文化对时代风尚的培育引领和对人类德行的涵养教育。所以,要让主流文化在对亚文化的交汇博弈中占优,就要让主流文化形成持续而强大的正能量磁力场,产生虹吸效应。按照文化的传播生长原理,主要有三个路径。

1.讲好主流文化的自身故事

主流文化即文化的重心,弘扬主流文化的核心是要打造好、维护好、发展好文化重心,因为“明了时代文化的重心,不但可以明白文化发展的程序与趋向,而且可以当作改造文化的张本”[6]。首先,加强高位宣传。关键是要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有了自信,他们的内心才能坚强、坚韧,更为重要的是有足够的文化自信才能对西方不良文化形成强大的抵御屏障,对矫治大学生政治观的偏移问题能起到决定性作用。其次,提升传播质量。一方面,优化传播方式。防止主流价值过度娱乐化、商业化的传播模式,特别要矫正将灾难“萌化”“饭圈化”“娱乐化”等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树立阳刚之气、正义之气。另一方面,拓展传播路径。调查显示,46.7%的大学生通过抖音等自媒体接触社会观点,16%的大学生经常关注一些网络大V 的言论,这显然离主流文化的传播要求还存在差距,因此,要组建舆论引导新矩阵,充分利用新媒体力量,传播先进文化。

2.加强对其他优秀文化的借鉴吸收

文化造就文明,文明涵养文化。从广义文明范围看,“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否则生命就会停止。文明也是一样,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7]。虽然按照亨廷顿的文明冲突原理,文明之间存有冲突,但并不妨碍彼此互鉴,并且从文明自身的成长来看,也需要不断吸收养分才能实现自我成长和蜕变。如韦政通所说,“不论对西方或者是对自己的传统,采取怀恨或狂热的态度,都不是具有民族自信心的表现”[8]。主流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是文明的主流,因此主流文化要壮大就要不断地吸收各种有益的文化,既包括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也包括有益的民间文化及其他先进文化,即不忘本来、面向未来、吸收外来。

3.阻断其他异质文化的价值移接并改造归化

异质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抵制、干扰通常是在价值变迁的过程中采取“移花接木”的价值移接方式进行。而之所以能进行这种“价值移接”,一定有着其所谓的“高明之处”和较大的“迷惑性”“伪装性”,甚至有些就是披着主流文化的外衣或打着主流文化的幌子行事,个别甚至在某种场景和语境下还存在一定的积极因子,而“任一新的文化价值或价值系统通过了原有文化的检查站以后,可能产生一个新的价值界域”[9]。因此,一定要采取措施,不能让其蒙混过关地通过主流文化“检查站”,一方面,要对其进行有效阻断,从源头上铲除其赖以生存的土壤,因为“某一价值在原有社会结构、经济形态,或风俗习惯里可以维持得住,如果这些条件变了,那么该一价值便也不易再悬空地维持得住”[10];另一方面,要对其进行归化性破解,即除了让其“消踪匿迹”还可以对其进行有效“剥离”,尽量让其“投降”并对可用之处加以“收编”,促进其进行改造性转化,为我所用。

(二)主流文化的排污机制

博弈总是攻守一体,要突破“躺平”亚文化尤其犬儒主义、功利主义等消极亚文化的围追堵截,还必须建立一定的排斥机制。

1.强化人防与技防并重的结合机制

一方面,发挥教书育人的主动性。“躺平”文化能得以在一定范围流行,有一部分源于西方文化观念。但西方文化的一些观念并不适用用于中国,当然也不具备对我国的比较优势。对此,梁漱溟先生早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只说西洋长处在 ‘人对物’,在科学技术,而不说民主也是他的长处,就为民主精神中国并非没有,即非他一家专长。”[11]所以必须充分发挥教育的育人功能,对“躺平”的政治危害性和误导性进行揭示,针对错误思潮,全面铺开“四史”“思想史”等进课堂,如开设“社会思潮评析”等课程,通过教书育人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斗志和爱国热情。另一方面,发挥新技术的优势。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尤其要对一些以炮制诸如“重磅体”“震惊体”“惊呆体”“警惕体”“可怕体”“吓坏体”“坐不住体”“跪舔体”为营利噱头的营销号平台从重惩处;对“饭圈”文化和“流量明星”等畸形现象从严根治;对“高富帅”“白富美”“拼爹”“炫富”等过度宣传予以规制;等等。

2.建构通专教育与超越性教育结合的互补机制

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一定是高质量的育人体系。抵御和消解大学生的“躺平”心态,教育自身的功能最有效。因此,面对“躺平”的价值取向,进一步转换育人理念尤为重要,其中一个重要路径就是推进通专教育与超越性教育的有机结合。首先,继续加大通专教育。一方面,进一步强化通识教育。因为通识教育可以大大拓展学生的信息流和知识面,授予学生基本的价值伦理、公民素养,让学生合乎逻辑地去思考。另一方面,进一步提升专业教育。既要让学生在才能上专起来,更要让其在思想上专起来、红起来,并且要特别发挥“共产党人心学”对学生党员的文化熏陶及带动示范作用。其次,开展超越性教育。超越性教育即让学生在德行方面达到更高的成人境界,正如按照冯友兰先生所规划和描绘的路径那样去追求,不断迈过“一本天然的 ‘自然境界’,讲求实际厉害的 ‘功利境界’,‘正其义,不谋其利’ 的‘道德境界’,超越世俗、自同于大全的 ‘天地境界’”[12]。

3.架构平凡与优秀“同优”的互认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与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13]我们看到,在“躺平”的背后其实蕴含着失衡的社会评价机制和解释逻辑,即过于重视“优秀”的优秀,而缺乏重视“平凡”的优秀。前者的依据主要是得奖或获得荣誉的数量及层次,而对那些不具备某方面能力不能达到某种量化标准,但又能作出不寻常奉献、不平凡业绩的人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导致这类学生总觉得奋斗和成功的大门对其永远是关闭的,于是就索性选择“躺平”。因此,要进一步创新大学的评价机制,构建一种能让众多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幸福感、获得感的多元评价机制,改变大学生“个人收益努力比”严重下跌的现状,让大部分平凡的学生也能得到认可、获得成功,让平凡也可以成为优秀,如此这样,学生的“躺平”想法将会大大削减并逐渐向正态价值回归。

(三)主流文化的固着机制

要克服差序化的价值倒序就需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注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14],让主流文化能稳定地固着在大学生的心田,形成稳态的价值取向。根据一般的文化学分类原理,构建主流文化的固着机制主要从四个方面加以强化。

1.观念文化

放弃有时是一种美德和成功的因素,但“躺平”的这种放弃却不一定是美德,因为“在实际工作中,效率和我们投进去的感情是不成比例的,有时候感情简直就是效率的绊脚石,应有的态度是尽人事,听天命。放弃共有两种,一种是因为绝望而放弃,另一种是因为有着不可征服的希望而放弃。第一种的放弃是不好的,第二种的放弃是好的。一个遭受过重大失败,以至于放弃了取得重大成就的希望的人,可能知道什么是绝望的放弃,而如果他真的放弃了,他就会放弃所有正经活动……而出于不可征服的希望而放弃的人却完全不是这样的。不可征服的希望一定是宏大的,非个人的希望”[15]。显然,并不是所有的放弃都是美德,但有些大学生似乎不能清楚地界定和把握二者的关系,甚至把放弃置顶于价值序列的顶端;与此同时,社会的剧变也必然会产生一批“扶不上墙”的人,仅靠高大上的灌输和说教已不能让学生心动。因此,首先要从观念上对大学生进行思想纾解和矫治,除了改进育人方式、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外,还特别需要用持续而又鲜活的文化来濡化学生,如编撰凝练新的“润心图”“资源谱”“案例库”等。

2.行为文化

“躺平”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要让大学生形成合理的行为文化,就要建立一定的非理性行为预判机制,其基本逻辑在于,“我们进一步观察到,我们是非理性的,但这种非理性是可以预测的——我们的非理性一次又一次,以相同的方式发生。不论我们作为消费者、生意人,还是政策制定者,懂得了非理性的预测方法,就为我们改进决策、改善生活方式提供了一个支点”[16]。如果能形成合理的非理性预判机制,就可能把学生的非理性观念和行为防御下来,因为“我们有种非理性的冲动,要让所有的门都开着。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应该去关”[17],“躺平”的非理性行为就是应该关闭的那扇门。同时,要培养大学生刚毅坚卓的实践精神、历练刚健果敢的行为方式,如全面推进学生军训改革试点,推行大学生军事训练常态化、军事教育系统化,构建大学生体育劳育常态化、信息化机制,加强体育核心素养能力培养考核等。

3.物质文化

从生存伦理的角度看,“躺平”文化主要是物质生活无法获得足够保障的弱势群体学生对主流文化的温和抵抗或变异的自力救济行为。因此,让大学生真正成为大变局时代的“弄潮儿”,仅通过精神食粮并不能完全消弭其价值“中空”甚至“真空”,更需靠政策制度保障。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和制度救济,让其在升学、就业、出国等方面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如果这一路径受损,大学生的认同观念将大大削损、大打折扣,所以,必须进一步丰富物质文化,建立帮扶关心弱势群体的救助保障机制。当务之急是调整就业指导机制、搭建出国留学分疏渠道、拓展“受困”“受阻”生关爱通道、优化学习生活指南、改进成长成才评价等。

4.制度文化

在现代社会的构建和推进中,随着人类改造自然、创造世界等活动频率的提高和活动范围的扩大,人类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自身的影响也在加大,尤其人类认识和行为的缺陷使得风险发生的人为性、制度性因素凸显,风险的结构和特征也随之产生了重大变化。现代意义的风险已经由传统的单一“天灾性”风险逐渐转向了“人祸性”风险与“制度性”风险并行。由此观之,因文化博弈而出现的“躺平”文化,可以看作制度化风险的一个重要表现,换言之,由于制度建构和安排的短板与不足,使主流文化在与亚文化的交汇博弈中,在某个阶段不具备连续完胜的实力和基础。因此,必须在制度的改进上构建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突破“阶层固化”制度之障,下大力气着力改进并久久为功,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

总之,作为一种非理性亚文化,慵懒无力的“躺平”文化以或直接或间接、或隐性或显性的方式来对抗主流文化,对大学生的社会心态和价值观具有很大危害性,会在一定程度上侵蚀我们的力量根基。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从文化的源头着手予以矫治,只要我们深刻洞见、明理践行,就一定能从源头治理上产生应有的效应,使我们的大学生经受住各种风浪的考验,成功抵制各种不良思想的侵袭,茁壮成长。

猜你喜欢
躺平大学生文化
安全100分也不能躺平
让“躺平式”干部站起来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躺平 花香自来
那些躺平的人,究竟经历了什么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谁远谁近?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