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本科课程思政全方位协同育人研究

2022-02-26 16:30震,王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双一流专业课本科生

黄 震,王 慧

(1.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2.广西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东盟金融合作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人才队伍是打造强盛国家的核心,拥有更多的优质人才才能不断创新、实践,开辟更具创新性的发展方向,不断加快国家发展速度。国家也逐渐意识到优质人才的重要性,并且制定教育强国的策略,以创造高水平教育环境为目标,不断提高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在教育强国理念的引领下,我国提出了“双一流”的国家战略,使我国高等教育实现质的飞跃。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明确要求,思政教育工作也纳入到“双一流”落实工作开展的范畴之内,并且作为“双一流”工作落实效果评估标准之一[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这不仅明确了课程思政的改革方向,同时对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双一流”建设的实际工作中,课程思政的参与程度并不高,基于此,深入研究“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本科课程思政全方位协同育人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

一、“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本科课程思政全方位协同重要性

“双一流”战略的实施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引导,结合我国的国情,制定更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本科的各种教育工作来说,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以课程思政为桥梁,将课程中的专业知识理论与“双一流”战略中对“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相融合,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可为“双一流”战略的实施以及后续相关措施的推进奠定良好的基础,也从根本上保证了课程思政与“双一流”战略的融合效果[3]。课程思政在“双一流”战略的影响之下也可以朝更为优质的方向发展。在“双一流”战略的作用下,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不断改进、完善,师资队伍也得到更为专业化的培训,整体水平显著提升,教师的思政素养水平大幅度提升,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课程思政与“双一流”战略的融合可以达到双赢的效果。

二、“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本科课程思政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思政建设过于形式化

就现今众多学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情况来看,大多学校的课程思政实施过程过于形式化。“双一流”战略的贯彻与实施是众多本科学校的职责,同时也是本科学校想要更进一步发展的契机,但是在实际的课程思政当中,“双一流”战略仅仅停留在教学的理论层面,许多学校只是在教学理念中融合“双一流”战略的相关内容,并未作出实质性的改变,主要的原因在于专业课思政意识不足,众多专业课程并没有意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所以并未进行有效的创新与改进。

(二)专业教师队伍的思政素养偏低

“双一流”战略加快了其他学科与课程思政的融合,但是其他学科教师自身的思政素养并不高,特别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已经有相对完善的教学体系,虽然“双一流”战略要求教学创新,但是这些教师本身思政素养不高。如果他们想要在自身的学科中渗透思政教学内容,就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时间去学习,并且对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进行创新,这些都存在很大的难度。简单来说,在实际的本科教育当中,除了专任思政教师以外,拥有思政素养的教师非常少,教师队伍整体思政素养不是很高。

(三)思政学科课程缺乏全面性

在“双一流”战略的实施下,思政学科成为现今众多本科学校的重要学科,但是许多学校的课程思政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课程思政仅仅是对某一方面知识的开展,无法达到全面性的原则[4]。有些学校的课程思政非常注重学术评价,反而不关心理论知识的传输,导致学生无法对思政相关知识有更为全面的认知,对思政知识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实际学到的知识非常有限。有些学校的课程思政过于注重国际化发展理念的传播。虽然国际化发展是我国的大势所趋,但是我国进行国际化发展的前提是保留中国特色。在课程思政中,过于强调国际化反而会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错误的引导。

(四)课程思政适应性不足

高校现有的课程思政体系在衔接“双一流”构建的需求时,存在较多的不适应性问题,最为直接的表现就是思政建设与专业建设渗透创新的能力不足。部分学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课程思政的作用不明确、不突出,造成高校思政内容渗透专业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足,进而影响到思政工作的展开。

(五)专业课与思政课缺乏有效融合

在现今的本科教育当中,思政课程存在明显的边缘化现象,同时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也处于相对独立的两个体系当中,彼此之间缺乏联系。如果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仅仅由思政课程来负责,就很难取得理想的成效。思政课程无法与其他的课程完全分割,渗透到其他课程当中,会对大学生产生更为无形的影响。在实际的专业课程教学当中,专业课与思政课的融合效果并不理想。对于专业课的老师来说,思政课程是相对陌生的领域,如果只是在学校的要求下被动融合,反而会让人形成“刻板”的印象,不仅会影响课程本身的教学效果,教师自身的教学节奏也会被打乱。

三、“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本科课程思政全方位协同育人策略

(一)增强本科生在成才道路上的主体作用

本科教育要遵循本科生成长的规律,应从本科生求知需求出发,充分发挥本科生的主体作用,在课程思政目标制定和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注重提升学生的参与感,要注重思政内容传播的高效性,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避免传统的说教方式。学生通过翻转课堂、主题讨论、经验交流、实习调研等多种形式实现参与式教学,激发本科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和专注度的同时渗入思政案例。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价值,认可和信任学生,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获得学生认同,在引人入胜中实现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引领的有机统一,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程思政目标。

(二)强化专业课思政意识

想要更好地贯彻“双一流”战略,让专业课教师具备思政意识是教学改革必然的发展趋势。当专业课教师的教学理念开始融入思政意识,才会逐渐地对自身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节奏进行创新与改革。因此,学校要加强思政建设宣传,让专业课教师逐渐意识到课教思政的重要性,他们才会更多地了解课教思政相关内容,并且逐渐开始注重专业课程中对思政知识的渗透,为学科融合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提高教师队伍思政素养水平

“双一流”战略为学科融合创造了条件,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本科学校想要保持更好的教学效果,就要提高教师队伍思政素养水平,所有在岗的教师都需要接受课程思政培训,促使所有教师对课程思政有更为全面的、专业性的认知。除了基础的理论知识传输以外,还可以教授教师如何在自己课程当中融合思政的内容,传授融合技巧,促使教师思政素养水平的有效提升,保证专业教师可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无形融合思政,为“双一流”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基础。

(四)建立完善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课程思政想要达到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一定要秉承全面性的基础原则,每次课程开始之前,教师要明确教学的目标,根据课程内容,结合想要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设定综合性的教学目标。其次,在教学内容的设定方面,除了课本原有的内容以外,还要融合时事背景以及当下的政策、战略等内容,让大学生实际性地感受到社会发展过程中对思政知识的实际应用,并且对国家的不断强大产生由衷的自豪感[5]。最后,要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尽可能地融合信息化时代的背景知识,积极使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教程等,让大学生了解更多的思政知识,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进一步强化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

(四)构建全方位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

高校应在“双一流”建设中,将协同育人带入课程思政当中,促使学生和教师形成协同育人体系,以课程教学为平台,在课程思政活动中融入时政元素,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网络平台搭建、加强课程建设等方式激发高校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并运用体验式、研讨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觉自律与自主学习意识。

(五)加强专业课与思政课融合

课程思政的内容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如果刻意地融合反而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最为有效的融合方式就是随机渗透法。专业课教师要准确地抓住思政的契合点,自然地融入。在促进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念形成的同时,保证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效果。以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为例,在讲解土木工程课程的同时,可以介绍重大工程案例的发展历史,从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实施技术封锁为起点,讲述我国如何突破技术封锁,从而有了现今的发展成就,这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强化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六)推动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平台建设

推进校园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平台建设,需围绕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网上网下的“三维育人重点”,探索本科生网络政治素养的养成路径。要以学校资源为基础,以教师为主导,以网络平台为依托和载体,根据本科生课程和活动项目的需求,打造本科生专业课程和思政活动讨论平台。要根据平台优势,实现师生定期交流的工作机制,快速解决本科生在课程和思想上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在教师的引导和培养下,积极交流网络平台资源,促使本科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根据互联网交流平台的优势促进师生资源共享效果,减少本科生与指导老师之间的隔阂,强化二者良好的交流机制,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此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多元化长效机制,政策、资金和技术保障机制,课程团队激励与制约机制,平台建设、管理、评估与淘汰机制,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益机制,学生上网激励与约束机制等,确保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要素的优化整合。同时,平台需要开展各类思政文化交流互动,加强党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积极组织开展各类课程思政与文化建设的活动。

(七)加强校园文化与课程思政融合

根据现有国家人才需求目标要求,需对本科生培养中的校园文化建设与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有机融合,可通过校园文化育人方式,加强开展“四史”教育,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根据“立德树人”教学任务要求,帮助本科生在崇高理想的树立上得到正确的指引,以和谐浓郁的学习氛围打造来实现本科生培养的终极目标。

四、结语

为了营造有利大学生成长的环境,我国实施“双一流”建设的高校应注重大学生课程思政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的民族归属感以及民族自信心。随着“双一流”战略的不断贯彻,越来越多的本科学校开始注重大学生的课程思政建设,结合“双一流”战略制定更为有效的课程思政策略,以高水平的思政教学队伍,打造更为完善的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水平不断提升,为“中国梦”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基础。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专业课本科生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行业特色院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
本科生党支部活动方式的创新研究
论法学本科生法律思维的培养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