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绍华
(南京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并明确指出:“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2]在理念和方法上指明要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即“三全育人”)作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近年来不断在理论和实践中得到强化。一个基本共识便是,“三全育人”体现了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顺应了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契合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规律,[3]是新时代推进高校人才培养理念和方式变革的重大命题。立足新发展阶段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际,我们需要围绕“三全育人”进一步探讨和明确一些问题,因此,进一步探究“三全育人”工作的理论意涵、明晰其实践基础和实践进路,实质上是在回答好“三全育人”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问题,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三全育人”工作向纵深发展,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提升。
“三全育人”作为一个符合逻辑和规律的工作理念和制度设计,其自身也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蕴含着丰富的理论意涵。就理论基础而言,有研究认为“三全育人”和协同论的原理有高度的契合性,并指出“三全育人”具有开放性、非线性和自主性的内涵与特点。[4]有学者从生态主义理论的视角对“三全育人”进行系统论和整体观的理论阐释。[5]还有学者从教育学角度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行理论探讨,提出“三全育人”是普适育人模型中“主动育人意识”的构成模块。[6]大多数学者以辨析“三全育人”的概念来阐述其理论意涵。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角观之,它充分彰显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契合共同体思想,又生动地体现着唯物辩证法的精妙。
现实的具体的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在马克思看来,人是“类存在物”,“他必须既在自己的存在中也在自己的知识中确证并表现自身”。[7]211人区别于其他存在物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其自由自觉的活动,在改造对象世界中确证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在这种关系中,“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7]189而“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7]501这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不仅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既有物质关系也有思想关系,是随着社会实践发展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不是简单的“相加”。“三全育人”以“育人”为目标,以“三全”为基础,旨在协同各方资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不仅直接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也直接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8]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培养一批又一批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这与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理论旨归和价值追求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真正的共同体的价值归宿在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正如其关于未来社会的描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9]53只有在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真正的人”才能形成和谐的共同体,从而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自由合作的生活方式和生产关系,结成真正的“自由人联合体”。在一定意义上,共同体既是过程和手段,也是目的和结果。“三全育人”面对育人这个系统工程,旨在构建“育人共同体”,在价值追求上突出一个“全”字,即通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实践,达成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这高度契合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首先,要构建“全员”育人格局,这就要整合所有育人主体的力量,不仅要实现校内教学、管理、服务等各方力量的同频共振,还要实现家、校及社会力量在共同育人目标下的同向同行,从而实现“许多力量融合为一个总的力量而产生的新力量”。[10]379其次,要坚持“全过程”育人方略,就是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全领域,融入学生成长成才全阶段、全视域,在育人进程上实现由“分”到“合”,转“片段”为“整体”,从而促进传统孤立育人力量和前后相关元素的生动交互,形成协同效应。最后,要擘画“全方位”育人图景,一方面强调育人资源和育人元素的充分挖掘和共同作用,育人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协同发力,让育人无处不在;另一方面注重育人实践要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力,全面塑造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其知、情、意、行、信有机统一,最终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三全育人”理念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才培养规律探索的结果,从理论到实践都自觉遵循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一是在对立统一中把握发展动力。事物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的矛盾构成了其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而准确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三全育人”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就是时代发展和学生成长对更高质量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和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在事物内部,就是要强化课堂教学这个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与课堂教学育人功能发挥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决定了高校势必要将思想政治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提高质量和实效;要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特别要理直气壮地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切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二是积量变为质变促进飞跃。就“三全育人”工作力量而言,“全员”育人不仅要求相关主体各守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也要求协调各方、关照全局,实现系统要素的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在力量上实现质的突破。就其育人目标而言,青年学生的成才成长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需要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实现“全过程”育人。三是以否定之否定的视角把握规律。恩格斯指出,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自然界、历史和思维的一个极其普遍的、因而极其广泛地起作用的、重要的发展规律”。[11]148个人的成长也是一个辩证否定的“扬弃”过程,“三全育人”着眼于高校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和光明的发展前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培育“精准滴灌”式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引导学生做到“四个正确认识”。
“三全育人”不仅是一项理论和制度设计,更是一种实践和方法部署。它不仅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也拥有坚实的实践根基。过去几十年我国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其中一条主线便是“三全育人”的演进。
1950年8月2日,中国教育工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议通过的《教育工会章程》明确提出“做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可以看作是今天“三全育人”的政策起点。此后,青年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得到加强。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针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减弱的情况,提出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2]226同年,他在普通教育工作座谈会上进一步指出:“学校要大力进行思想教育,进行遵守纪律、艰苦创业的教育”。[12]246同时,强调“这件事情,省、地、县三级第一书记要管一管”,“要责成省委、地委、县委书记管思想工作,管报纸、学校、文学、艺术和广播”。[12]247可以看出,在这一历史时期,在育人目标上德智体得以全面体现,在育人主体上党政、学校、社会和家庭都已经包含其中。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围绕教育工作和青年培养作出了一系列讲话和指示、批示,不断强调要加强对青年的引导,要加强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法制纪律、劳动教育等,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在四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培育“四有新人”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这也成为当时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从育人主体来看,1987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明确强调,高等学校必须把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重要任务,并对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作出指导,大力提倡教书育人和服务育人。这一阶段的育人导向更为明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整合也有了更明确的要求。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青年的价值选择日趋多元,这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一时期,出台关于教育改革纲领性文件的频度和强度进一步加大,江泽民同志指出,“这不仅是教育部门的大事,也是全党全社会的一件大事”。[13]370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出台,指出德育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协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支持学校做好德育工作,要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还提出要形成贯穿小、中、大学各阶段,由浅入深的稳定的教育序列。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布,明确适应新世纪发展需要的人才,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寓德育于各学科的教学之中,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德育工作的新格局。培育目标的全面发展和育人工作的全员参与更加凸显。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并跃居世界第一,成为教育大国。我国高等教育面临从规模扩张到内涵提升的发展转向,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被赋予更加重要的战略意义。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以及任务、途径、保障措施等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强调每一名教师都负有育人责任,而且要切实开展育人工作,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各个方面,要通过多种途径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学生在学习、实践和成长成才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要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将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要多方面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使他们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此后,高校在实践中努力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团齐抓共管,全体教职员工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工作机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确立了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健全保障,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这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会议上专门发表了重要讲话,并作出了一系列指示、批示,深刻阐述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强调高校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加强和改进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上升到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高度,成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进一步阐发了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并从六个方面提出了实践工作的行动指南和基本遵循。2018年,《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先后发布,强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发布实施,推动建立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与此同时,教育部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促进其落实落细,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三全育人”理念已深入人心、形成共识,并深植于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的实践之中。
从现实来说,“三全育人”理念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精神的重要一环,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举措,是顺应时代发展、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科学指导方针。“三全育人”成效如何,关键要看高校的落实情况。立足高校实际,直面问题和困惑,不断探究新路、总结经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向纵深发展便是当下的重要课题。2018年以来,教育部先后遴选了两批共25所试点高校实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各试点高校坚持育人导向和问题导向,致力于打通“三全育人”最后一公里,着力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把学校特色转化为育人优势,积累了丰富的可鉴经验。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核心目标是“育人”,关键路径是“三全”,与此相应需要破解的现实问题主要是工作体系不健全、育人合力不足、实效性不强等。具体体现在有的高校制度导向和评价机制不明确,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的现象;有的育人主体的思想认识还不到位,特别是一些专业课教师,往往把教书和育人隔离开来,把育人看成是学生工作,认为是辅导员等学生工作者的职责;有的育人体系构建不到位,特别是聚合各方资源和力量,形成协同攻关、系统合力的一体化育人格局还有待健全和完善。“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首先需要厘清体制机制,从而统一思想认识,营造育人环境,上下联动推进育人改革实践。纵观25所“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几乎都在试点启动前期进行了各种形式的调研和研讨,确定了改革思路和行动框架,并以“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方案”等形式在全校发布,从体制机制和思想认识上打下改革基础。比如,江苏大学致力于把“三全育人”打造成为学校的育人品牌,不仅研究制定了学校“三全育人”工作实施意见、改革建设方案等框架性文件,还就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等专项工作出台了具体实施办法,从而织密“三全育人”的制度网络,凝聚育人共识,为实践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该校还从组织机构上理顺关系、强化组织运行,新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和研究生工作部,与学生工作部形成合力,统筹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不同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院和“三全育人”创新发展中心,加强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探索,提高“三全育人”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中国人民大学不仅出台“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建设方案,还创新性建立具体工作机制,如通过实施精实课程等八项制度,来构筑研究型学习体系。大连理工大学在出台系列配套文件的基础上,构建起纵横责任体系,并建立专门台账,以确保“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顺利推进。总体上看,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都注重以制度保障来夯实工作体系,特别重视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三全育人”责任体系。
要实现“三全育人”目标,关键在于综合改革的效度,在于实践推进的深度。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本身来看,无论是教育部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的“十大”育人体系,还是《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提出的七个“子体系”,无不表明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从高校育人实践来看,虽然不同高校各有优势,也各有侧重,但无一例外都十分重视将“三全育人”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推进,充分调动与之相关的各要素的积极性,处理好系统内外、要素之间、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从而寻求有效路径,实现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在试点高校的具体工作中,几乎所有高校都基于自身的特色优势和工作重心,以各种“育人工程”来分解和推进育人工作。此举一方面有利于形成宣传品牌,营造氛围、统一认识、汇聚力量;另一方面有利于以系统思维来推进“三全育人”这一工程,实现项目化管理、清单式推进,确保实效。北京科技大学通过实施四大“攻坚行动”来解决各育人主体在思想认识上的“共识”问题、育人工作与其他工作和体系的“融入”问题、育人力量和载体的“协同”问题、育人工作成效的“评价”问题,有效化解了“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技术路线上的痛点和难点,将教育部提出的“十大育人”体系融入学校工作,整合形成自己的“技术方案”。东北大学通过系统实施“育心铸才”工程,解决“三全育人”的体系整合问题;同济大学将“十大育人”体系细化为83项具体任务的施工图,推进实践向纵深发展;吉林大学针对“十大育人”体系成立了10个工作组,每个专项工作确定2项攻关任务,切实提升综合改革建设成效。实践证明,以系统工程式推进 “三全育人”,能更科学地做好顶层设计,更有效地调动工作力量,也更有利于营造育人氛围,优化育人环境,凝聚共识、整合力量,同时能更好地规范过程管理和效果检验,是一条可行路径。
“三全育人”要走深,工作力量是保障。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就要着力推动各方力量同向同行,达到整体育人能力大于各个体之和的效果。在试点高校的实践中,也都自觉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个系统,充分调动各种育人因素,最大限度地整合育人力量,实现协同联动、提质增效。一方面是推进协同联动,通过构建协同机制,打造联动平台,实现协同育人。东南大学通过体制机制建设,构建育人主体的协同模式,推动学校不同岗位和身份的教职员工都进入育人第一线,实现全员协调育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三制五化”的模式,着力解决育人过程的协同问题。西安交通大学聚焦育人的主体、场域和资源,努力构建立体多维的“三全育人生态共同体”。武汉大学通过设立研究生导师育人方式创新项目,调动广大研究生导师的育人积极性,推进育人方式的改革探索。另一方面是聚焦提质增效,切实将改革行动通过质量提升显现出来,将育人资源转化为育人成效。北京大学着力打造卓越本科教育,通过实施“本科教育质量提升年”,切实调动全体教职员工参与育人工作的积极性,以人才培养质量彰显“三全育人”工作成效。重庆大学坚持以育人成效为标准强化工作检查和考核,使“三全育人”工作与中心工作、现实需要和学生成长相契合。天津大学将“三全育人”和“五育并举”结合起来,实施“德育铸魂、智育固本、体育强健、美育浸润、劳育淬炼”五大攻坚计划,促进学生在学校的大熔炉中发生“化学反应”。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和立德树人成效显现是检验“三全育人”工作成效的最终标尺,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需要聚焦协同、联动、融入、增效等关键点,切实汇聚育人合力,提高育人实效。
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总体目标。在这一伟大实践中,需要把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和学校各具特色的关系问题。就分层规划而言,“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就是要统筹办学治校的各领域、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推动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各维度,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和独特资源,学校的文化和育人理念决定其培养的人才具有母校的鲜明特质。所以,“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应该与高校自身实际结合起来,融学校的优势和特色于“三全育人”工作之中,将“三全育人”改革与学校的工作重点和发展前景结合起来,把学校优势转化为育人效能。复旦大学充分利用学校的红色基因,依托《共产党宣言》展示馆等载体,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的回信精神,全面实施“红色基因铸魂育人工程”,通过抓阵地建设、时间节点、以文化人等,构建立体化的红色育人格局。通过“赓续红色百年·365行动”,围绕红色主线,实现每周一个院系党委、每天一个党支部开展主题活力接力,实现了全面参与和全员受益。清华大学把握研究生培养的关键问题,以创新的理念和体制构建了“导学思政”,拓展了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力量。华南农业大学结合学校特色和工作基础,打造集党建思政和创新创业于一体的“思政社区”,汇聚各学院的专业特色和育人品牌形成“思政一条街”,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在社区、延伸到学生宿舍,打通育人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高校实践表明,人才师资、科研专长、学科特色、文化底蕴,以及物理环境、地域区位、社会资源等,都可以成为育人资源和优势,“三全育人”工作只有将学校特色转化为育人优势,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实践路径和工作品牌,彰显其活力和生命力。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作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战略举措,是新发展阶段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的自觉遵循。“三全育人”不是凭空产生,它不仅根植于深厚的理论基础,而且孕育在我国70余年的人才培养实践中。高校作为推进“三全育人”的关键场所,面对“两个大局”的新背景和发展阶段的新要求,需要持续加强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不断提升“三全育人”工作实效。要进一步挖掘理论渊源,做好理论阐述,从而明确高校开展“三全育人”的理论依据和逻辑必然性,更清楚地阐释其内涵和特征,把握方法和原则。要从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角度来看待“三全育人”的实践基础,准确把握其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从而更准确地判断现实矛盾,构建发展路径,确保其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要以现实路径和实践探索为重点,注重面向高校现实,总结有益经验,不断破解高校“三全育人”面临的难点、痛点、堵点、断点,打通“最后一公里”,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三全育人”工作的主体是人,对象也是人,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只有坚持以“人”为逻辑起点和核心要素,化解目前存在的育人主体、育人过程、育人方位的问题,促进育人主体向多元协同,育人过程向两端延伸,育人方位向全面渗透,一体化构建育人格局和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才能真正高质量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