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构建“1+N”日常教育课程体系的探索

2022-08-30 13:31叶芜为崔福生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辅导员时代

叶芜为,刘 民,崔福生

(赣南师范大学 1教育科学学院;2校长办公室;3学工部,江西 赣州 341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大命题,[1]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以及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反复强调要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重要职责。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学校要大力“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教育部长怀进鹏指出,要“全面构建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育人新格局”,“围绕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全面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2]可以预见“培育时代新人”将成为“第二个百年”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战略任务。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是“离学生最近的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日常教育”的主力军,在时代新人培育工程中应该体现更大担当、展示更大作为。本项目团队在“辅导员工作课程化”[3]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通过构建“1+N”日常教育课程体系,推动辅导员把培育时代新人任务落实落细落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概念与缘起:高校辅导员构建“1+N”日常教育课程体系培育时代新人的背景

所谓构建“1+N”日常教育课程体系培育时代新人,就是指项目团队通过整合校内外党务和宣传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等骨干力量,形成育人共同体,自主研发《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己铸己》“1”门修身大课,围绕时代新人规格目标定位,按照对象化、分众化和个性化等原则,采取“日常教育体系”课程化模式,主动开发建设“N”门“必修+选修+公益”课程资源,推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长程化,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做到学生心坎上,真正推动时代新人培育工程落实在行动上。项目团队之所以萌生这一创意和实践,本质上是辅导员的政治属性和职业功能决定的,是新时代辅导员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守正创新、紧跟时代、积极作为的实践体现。项目反映和展现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理念、新要求和新方法。

(一)“大思政课”的新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4]372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在保持思政课必修课程设置相对稳定的基础上,结合大中小学各学段特点构建形成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体系,要求“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提出,要重点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设定课程模块,开设系列选择性必修课程,并把这个要求确定为《建设标准》的“重点指标”。《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作出了召开“大思政课”建设推进会、实施“大思政课”建设方案等重大决策。这充分表明,进入新时代,思政课的内涵已经“扩大”了,而且鼓励从“大”的角度,以胸怀“国之大者”的情怀去加强思政课的建设。“大思政课”新理念,对于辅导员工作守正创新、主动开发育人课程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二)“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新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体系化”推进和“多兵团”作战。早在2017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就提出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的要求,大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出台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进一步提出了理论武装体系、学科教学体系、日常教育体系、管理服务体系、安全稳定体系、队伍建设体系、评估督导体系等七大体系。“体系”要发挥作用,“兵团”作战要取得战果,最终要落实在每一个工作主体的作用发挥上,这就像渔网捞鱼,只要出现一个网结破损,就有可能导致大量鱼儿漏网。所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每一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事实上,这不仅是对每一门课程说的,也是对每一支思政工作队伍的要求。高校辅导员要守好哪一段渠、种好哪一块责任田呢?应该是日常教育这段渠、日常思政这块责任田。而且“守好”“种好”绝不是“祼守”“裸种”,而是需要用“绣花功夫”,进行课程化设计。

(三)“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新方法

相比于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辅导员开展的日常教育和日常思政更具灵活性、机动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是动态变化的,人的思想也是变动的。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内容、方法、手段都应因事、时和势的变化作出相应调整。高校辅导员在这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如果运用得当必将大有可为。比方说,时代新人培育,现有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由于教材滞后性的局限以及知识体系完整性的要求,就较难快速体现这项培育工程的要求。而辅导员工作课程化不一样,它没有固定的教材,也不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和体系化,倡导学科知识交叉,在教法上崇尚教无定法,完全可以紧跟国家要求、对标时代新人规格定位、紧贴学生思想素质实际,采取“缺什么教什么”的办法灵活施教。

二、观念与突破:高校辅导员的精品力作应该是“我的学生我的课”

项目团队提出构建实施“1+N”日常教育课程体系培育时代新人,核心理念是日常教育课程化,这对传统意义的辅导员工作范式在观念上是一种突破。高校辅导员制度自20世纪50年代产生以来,特别是实行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以后,经过近70年的发展,业已形成一套较为完整成熟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比如班会、谈心谈话、班团活动等等。但是,高校辅导员工作低水准、低质量的状况并未根本解决,辅导员职业认同度不高,职业化发展受限。项目团队坚持“工作课程化是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3]认为辅导员日常教育课程化设计契合高校人才培养规律和思政工作高质量发展趋势。

(一)学校根基:学生为中心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学校因学生而存在,没有学生就无所谓学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强调,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应当努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高校辅导员作为离学生最近的人,在坚持学生为中心方面理应做得更坚定、更具体、更到位。高校辅导员坚持学生为中心就是要把学生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教育引导学生成长、成才、成熟。

(二)教育特点:课程为王

落实学生为中心,需要课程媒介,坚持课程为王。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过勇在2021年8月24日该校辅导员班主任培训会上说,辅导员班主任在开展工作中应注重深度辅导而不是组织活动。那么,在目前的教育技术条件下,这其中的“深度辅导”只有课程才能更好地体现对学生的深度辅导。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没有好课,“学生中心”所有工作都可能落空,都有可能华而不实。课程是最微观的,但是解决的是最根本的问题,是体现学生中心理念“最后一公里”落地的工作。所以,中共中央、国务院把“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生均课程门数”等确定为新时代改进高等学校评价需要“突出”的重要考核指标。曲建武老师也指出,辅导员应该要有自己的核心课程,要从学生成才出发,探究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辅导员既然是教师,就应当有教师的特点”,[6]192要有辅导员课程体系。

(三)教师情结:“代表作”追求

代表作制度是近年来高校教师评价改革的新探索,意旨评价教师科研水平既不唯有多少“作品”,也不唯这些“作品”发表在什么刊物,只看“作品”是不是代表了教师个人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尽管代表作制度尚在探索试行之中,但是它代表了教师评价的改革方向,未来可期。因为衡量教师学术贡献最终要看他的代表作,就如“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衡量文学家、艺术家的人生价值也要看作品”一样。[7]同理,衡量辅导员的育人成果和人生价值也要看“作品”和“代表作”。只不过辅导员的代表作不是论文专著等学术性成果,因为论文专著的目标指向是知识创造和知识边界的突破。辅导员的代表作应该是思想教育课程,因为课程的目标指向是学生成长。每一位辅导员应该把自己为学生开了什么课、有多少学生参与了课程学习并从中受益作为职业目标的追求。高校辅导员的精品力作应该是“我的学生我的课”。

三、原则与要求:示范性、对象化、长程化、课程化

综上所述,构建实施“1+N”日常教育课程体系培育时代新人,说到底还是指辅导员要通过“上课”这种教育教学形式培育时代新人。要把这个课程体系构建好,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示范性原则:育人先育己

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的本质就是做示范,古人有“学高为师,行为世范”“吐辞为经,举足为法”之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强调教师育人先育己,先做学生后做先生,其理论依据就是教师言行具有强大的示范性和引领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做“四有”好老师的殷切希望,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六要”的要求,强调“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项目团队成员都是辅导员,离学生最近,学生看得最清楚,育人先育己应该有更高、更具体的要求。

(二)对象化原则:防止泛化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思想政治工作要看对象,最忌泛化。对于辅导员而言,工作对象化具体包涵三个境界或层次。第一层次也是最基础的境界就是“我的学生”,即辅导员按规定所带的200名或一个年级学生的健康成长。时下流行一些网红辅导员,他们常常把目光聚焦在全国性的大学生身上,出现了泛对象化情况。第二层次是“分众化”即把自己所带的200名学生按情况分层分类,施以不同的教育。第三层次也是最高境界是“个性化”,即实行“一生一课”。总之,辅导员日常教育要对象化,克服泛化;要分众化,防止“大一统”;要个性化,克服同质化。在给哪些学生开课、开什么课、讲什么内容、谁讲更合适、采取什么方法讲等等,都要拿捏精准。

(三)长程化原则:克服短平快

“长程”,顾名思义,相对比较长时间的过程。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我们的同志一定要懂得,思想改造的工作是长期的、耐心的、细致的工作,不能企图上几次课,开几次会,就把人家在几十年生活中间形成的思想意识改变过来”。[8]279所以,辅导员培育时代新人需要进行长程跟踪辅导,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有“课”,更要有课“程”。这个“程”多长时间合适,根据高校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课程特点而定。

(四)课程化原则:基于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

辅导员通过“上课”培育时代新人,但这个“课”决不是现在一些辅导员去上的“专业课”,也不是纯思想政治理论课。项目团队主张的是通过课程化模式把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日常教育工作和辅导员的九大职业功能进行课程化设计,倡导把辅导员日常工作过程整体转化为系统的课程教学的过程,并按照课程实施的要求和规范加以建设。反对“工作”和“上课”两张皮。通过课程教学更好地提升日常教育工作的效果,把工作素材有效地转化为课程教学资源。

四、构建与实施:对标时代新人特质,建设“1十N”日常教育课程体系

(一)加强“时代新人”特质研究

时代新人作为育人目标,是教育者在观念上预先建立起来的关于未来新人的主观形象,目前学术界尚未形成明确的共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靳诺认为,时代新人有四个方面的内涵特征:有爱国情怀,把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当作一种理想;有社会责任感,把崇德向善、奉献社会当作一种追求;有创新精神,把敢于开拓、勇于创新当作一种责任;有实践能力,把顽强拼搏、艰苦奋斗当作一种锤炼。[9]也有的学者认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是“时代新人”理想信念层面的使命担当;“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坚定者、搏击者”是“时代新人”精神状态层面的鲜明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时代新人”的综合素质和价值旨归。[10]项目团队通过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论述,通过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长远看教育,构建了“一己任六精神”为主要特质的时代新人素质能力结构模型。具体是指:“以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为己任”是时代新人的标志性特征、信仰是时代新人的政治灵魂、自信是时代新人的精神气质、实践是时代新人的专业品质、品味是时代新人的生活状态、斗争是时代新人的奋斗姿态、健康是时代新人的生命基础。研究确定时代新人的特质为培育工作树立了靶向目标,增强了教育工作的指向性。

(二)开发“1”门校本自修课

项目团队成员秉持用信仰引领信仰、用人格塑造人格的教育理念,开发建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己铸己》修身大课,对标习近平总书记给思政课教师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条要求,通过“学、思、悟、行、果”五条修持方法,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育人能力,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

表1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己铸己》修身大课研习方法

(三)对标上好“N”门“大思政课”

1.为年级学生上好“四”门公共必修课:坚持“人+知识”并重。项目团队成员主动迎难而上,结合校情实际,认真上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国防教育与军事理论》《劳动教育》等四门校级公共必修课,开展教学改革,改变传统以“知识普及”为主的教学方式,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把课程焦点放在关注学生行为的转变上而不是知识体系的简单记忆。比如,团队成员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与学生就业质量的提高以及基层就业的现状紧密结合起来,坚决杜绝“只管上课、不管就业”的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模式,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日常思政与日常工作的融汇贯通。

2.为分众学生开发多门选修课:“选学+调学”并用。项目团队成员根据自己所带学生的群体特点以及自身的爱好特长,为不同特征对象群体开发或推荐多门选修课程。如有的成员针对部分学生寝室内务整理能力差,开发了《整理收纳劳动技能》选修课,通过课程教学,结合学生寝室行为表现,从思想深处和技能培训两个方面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有的团队成员针对外出兼职和有兼职意向的学生开设《弘扬劳动精神,提升防“诈”能力》选修课,把同学们组织到课程里来,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参加课程学习的学生通过“选学”和“调学”两条途径产生。选学,是指由团队成员提供课程菜单,供学生自由选择;调学,则由团队成员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选择性指定学习。比如说,《整理收纳劳动技能》选修课“调学”人员主要是内务检查经常不合格的学生。《弘扬劳动精神,提升防“诈”能力》选修课“调学”人员则是自我保护意识不太强、劳动精神比较缺乏的部分学生。当然,“调学”人员的产生要防止标签化。

3.为小众学生订制“一生一课”公益课:实行“自学+互学”并用。人的思想千差万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在日常、做到个人。基于此,项目团队致力于为小众学生甚至个别学生提供多元化公益课,做到一生一课,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比如:团队成员给因体质原因不能参加体育课学习的学生开设《八段锦》,效果非常好。有的同学回家以后还当起了小教练,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习练《八段锦》;团队成员为有宗教信仰的学生开设《信仰之光》公益课,在有神论与无神论的比较中引导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有一位学生信仰基督教,经过课程学习以后,主动放弃宗教信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所谓“自学”,就是由老师定课名、列书单,学生自学;所谓“互学”,就是师生角色互换,教学相长,亦师亦友、亦教亦学,其乐融融。

表2 “1+N”日常教育课程体系

五、效果与启示:坚持政治性、增强时代感

辅导员构建“1+N”日常教育课程体系培育时代新人项目实施以来,获得了各方好评。校方认为这个项目推动了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的融合发展,有利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辅导员认为知识输出倒逼知识输入,通过“上课”锻炼,自身能力素质提升较快;学生认为辅导员的课接地气,相比于辅导员找学生“谈心谈话”,听辅导员的“课”互动性强,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思想价值引领效果明显。项目实施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一)坚持政治性是辅导员岗位存在必要性的前提

高校辅导员制度是我们党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产物,必将随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而加强。党中央作出“实施时代新人培养工程”的战略决策,为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划出了重点。在“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中找准位置、勇于担当、努力作为,这是辅导员坚持政治性的重要体现,大有可为。

(二)增强时代感是辅导员工作守正创新的关键

有学者认为,新时代党的工作重心正在经历“以民族复兴为纲,以信仰、精神、伦理、秩序、规则重建为中心”的第四次转移。[11]高校辅导员要主动适应党的工作重心转移,不仅要身入新时代,更要心入新时代,积极融入高校主流话语,助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构建“大思政课”体系,善用社会大课堂、打造网络云课堂、深化课程思政全课堂,结合辅导员九大职业功能自主开发“1+N”日常教育课程体系。

(三)实事求是是新时代辅导员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根本

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只是思想方法问题,也是党性强不强的问题。高校辅导员都是党员教师,要坚持实事求是,敢于直面辅导员实际困难。比如,辅导员工作普遍存在着事务化、浅表化、行政化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又比如,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问题,传统的“谈心谈话”工作方式给学生造成的心理感受是否影响了健康师生关系的形成?凡此等等,都需要辅导员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创造性地逐一破解。

高校辅导员既是教师又是干部,具有双重身份。项目团队提出构建“1+N”日常教育课程体系,意在强化当前偏弱的辅导员教师身份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但是,辅导员课程教学方式无法覆盖或者代替辅导员全部事务性工作,这需要辅导员正确对待,并善于从事务中悟学理,把经验上升为理论、事务转化成课程、把职业当成事业。“要建设好辅导员队伍,保证这支队伍高质量、高水准,保证这支队伍后继有人、源源不断”。[12]167习近平总书记关心辅导员的这番讲话,语重心长。项目团队坚信:只要持续推进构建“1+N”日常教育课程体系培育时代新人的探索与实践,辅导员队伍建设“两个保证”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辅导员时代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