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 佩,周邵年
(1合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2西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专业的一个关键特征是具有专门的知识体系。[1]对于一个职业群体来说,只有具备了高度专业化的知识体系,才能提升这个职业的专业地位,更好地服务于其成员及其工作对象。而要在某一领域提高其基础知识,就必须有人来构建它。[2]在高校辅导员职业领域、职业功能领域的作者是其科学研究和知识生产的主体。而核心作者又是广大作者中的中坚力量,他们是该研究领域学术活动中较频繁、发表论文较多从而影响较大的作者。他们不断对本学科发挥着导向作用,将学科研究推向新的水平。[3]自2006年教育部提出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以来,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推动下,围绕辅导员职业功能领域的专业化发展,广大从业人员、管理人员和相关学者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相关研究领域也涌现出一大批核心作者。识别和发现这些核心作者、分析其群体特征,对于了解辅导员职业功能领域的专业化发展状况、揭示其核心作者发展规律,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学术人才队伍建设,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鉴于高校辅导员职业功能、工作内容和能力要求所涉及的学术研究内容丰富、复杂且始终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为尽量使本研究客观、全面,本文一方面依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和《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所确定的相关内容作为学术研究主题词选择的基本依据,另一方面把学术期刊有关高校辅导员工作内容、职业能力要求,特别是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的最新学术研究成果,作为选择“主题词”的重要来源之一。在上述两方面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相应主题词进行汇总和合并,形成高校辅导员各个职业功能领域拟研究的主题词。最后,将相关主题词进行进一步合并和限定,形成拟检索标题的“检索词”。以此思路和方法,共检索相关文献108230篇,具体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职业功能领域文献检索结果一览表
按照上述过程和方法,共测评出高校辅导员职业功能研究领域核心作者106人。各职业功能研究领域核心作者名单见表2所示。
表2 高校辅导员职业功能领域研究的核心作者结果一览表
职业功能领域核心作者数量作者发文篇数总被引频次综合指数单位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12王占仁3021028.154东北师范大学黄敬宝395904.229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韦联桂28661.973广西财经学院谢志远103981.818温州大学黄林楠113711.801河海大学刘志103411.648东北师范大学姚裕群83611.581中国人民大学李亚员63991.567东北师范大学苏益南73641.526江苏大学吴启运53211.272南通大学李国辉18361.249佳木斯大学王晓红111761.221南京工程学院学生管理2黄厚明92613.059南昌大学岳博19281.775辽阳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经济与资助8黄建美173035.096南华大学曲绍卫142173.863北京科技大学王俐181003.135清华大学徐国兴10932.125华东师范大学任海华11752.058南通职业大学刘云博41361.861长安大学沈红51071.682华中科技大学陈有春5781.385湖南农业大学宿舍辅导2付春新5191.417阜阳师范大学杨文建3221.205湖南农业大学
从上述表格可以看出,高校辅导员职业功能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数量呈现出不平衡发展的现象。例如学生党建研究领域有47位核心作者,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研究领域有7位,学业指导有5位。本文从文献数量不平衡和文献数量大致相当而核心作者不平衡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表1和表5可以看出,传统的职业功能研究领域发文量大、科研项目多,而新兴职业功能研究领域文献量和科研项目均较少,这表明各职业功能研究领域受重视程度和支持程度是不平衡的。而在文献量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核心作者数量存在较大差异,其根源是不同职业功能研究领域单个作者的累计被引频次和单个作者的最高发文篇数不同,以及核心作者候选人发文量平均指数和被引量平均指数的不同。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党建两个功能研究领域为例。在学生党建领域中,发文3篇及以上且累计被引频次10次及以上的作者可入选为核心作者候选人;而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发文4篇及以上且累计被引频次20次及以上的作者可入选为核心作者候选人。入选条件的不同导致这两个职业功能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候选人的数量有较大差别,而核心作者候选人发文量平均指数和被引量平均指数的不同,又导致学生党建领域的核心作者数量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6.7倍。
表3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党建职业功能领域核心作者候选人和核心作者数量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表4 高校辅导员职业功能研究领域核心作者论文发表的持续时间一览表
表5 核心作者承担或参与的科研项目一览表
鉴于各功能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数量存在显著的不平衡,本文以各职业功能研究领域综合指数排在前5名的核心作者为研究对象(不足5名的以实际人数为准,下同),分析核心作者论文发表的持续时间。从文献首次发表时间到最近发表时间来计算核心作者论文发表的持续时间。统计显示,各职业功能领域核心作者聚焦同一研究方向的持续时间在1-15年之间,呈现无规律的特点。其中,持续时间在1-5年之间的有20人,占42.6%;6-10年的有14人,占29.8%;10年以上的有13人,占27.7%。这说明,一方面有57.5%的核心作者持续发文时间在6-15年;另一方面也有42.5%的核心作者持续发文时间在1-5年之间,存在高流失现象。
科研项目对于作者维持科研动力和聚焦研究方向具有重要作用,是核心作者成长的主要载体。统计发现,87.2%的核心作者有科研项目支撑。其中,承担或参与国家(或省、市、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有12人,占比25.5%;承担或参与教育部科研基金项目的有19人,占比40.4%;承担或参与全国(或省、市、自治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金项目的有14人,占比29.8%;承担或参与省、市、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的有12人,占比25.5%;承担或参与高校科研课题的有20人,占比42.6%。这说明,在同一职业功能领域不同核心作者之间,以及在不同职业功能领域核心作者之间,科研项目的数量均存在不均衡现象。
运用普赖斯定律和综合指数法,共测评出高校辅导员职业功能研究领域核心作者106位。学生党建、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学生资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学业指导、班团建设、学生管理、宿舍管理等职业功能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数量分别有47位、12位、8位、7位、7位、7位、6位、5位、3位、2位、2位。通过对核心作者群体特征的分析发现:一是核心作者在发文量、发文层次、影响力、论文发表的持续时间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二是核心作者中的骨干力量和知名学者的成长与其承担的科研项目数量与层次、期刊发文数量与层次、发文数量与持续时间等因素有显著关系;三是核心作者的研究力量存在着高流失现象;四是高校辅导员职业功能研究领域核心作者的测评结果受各自领域单个作者的累计被引频次、单个作者的最高发文篇数,以及核心作者候选人发文量平均指数和被引量平均指数等四个主要因素影响。
上述研究结果与发现具有下列价值:一是为进一步完善核心作者的学术概念和测评方法提供了一个详实的研究案例;二是可以为教育主管部门识别和发现高校辅导员职业功能研究领域的核心力量和存在的问题提供决策参考;三是为学术期刊识别高校辅导员职业功能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和向他们预约优质稿件提供了依据;四是揭示了核心作者成长的一般规律,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功能领域各类各级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完善核心作者的学术概念和测评方法。当前,学术界对核心作者的界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指在学术期刊上发文量较多、影响力较大、对学科发展起较大推动作用的精英作者;[8]二是指知名学者和学术研究领头人;[9]三是把核心作者分为一般核心作者和专家型作者。[10]这说明,学术界对核心作者的概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而本文研究发现,在高校辅导员职业功能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群体中,既有一些新兴学者和短期发文的作者,也有一些发文数量多、持续时间长而发文质量和影响力有待提升的作者,更有一些发文数量多、持续时间长、发文质量高和影响力特别大的知名学者。这一研究发现为进一步完善核心作者的学术概念和对核心作者进行适当分级提供了客观的依据。在完善学术概念的同时,如何针对不同研究领域核心作者测评取值标准的不同导致不同研究领域核心作者数量和“含金量”的差异,还需以人才的科学评价为导向,探寻更加公平、合理的测评方法。
2.建立核心作者识别与知识贡献激励机制。核心作者的成长离不开学术期刊这个平台的支持,而核心作者也是学术期刊高质量稿件来源的主要群体。在高校辅导员职业功能研究领域,培养一大批功能结构均衡、年龄与层次合理的核心作者群体,不仅有助于加快高校辅导员职业功能领域专业化发展的步伐,而且有助于创建高校辅导员职业领域的名刊名栏,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建议《思想教育研究》《思想理论教育》《高校辅导员》《高校辅导员学刊》等相关专业期刊,一方面建立高校辅导员职业功能研究领域核心作者的培养、识别和支持的长效机制,把培育核心作者和学术带头人作为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长期战略任务,另一方面借鉴美国全国学生人事管理者协会设立的“知识社区”荣誉奖励制度,建立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知识社区荣誉制度,定期表彰那些在职业功能领域知识体系化建设中做出杰出贡献的知名学者,激励他们为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功能领域的专业化发展作出持久的知识贡献。
3.加强职业功能研究领域后备力量的培养。尽管2006-2021年高校辅导员职业功能研究领域核心作者达106人,但也存在下列突出问题:一是各功能研究领域核心作者发展不平衡、总体数量少、高流失现象突出;二是一些核心作者发文量小、发文层次低、持续时间短;三是学生党建研究领域虽然核心作者人数多,但缺乏学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解决上述问题,首先,要加强对辅导员职业功能研究领域的项目设计,通过科研项目的适当均衡支持,促进各功能领域研究力量的协调发展。其次,要注重各职业功能研究领域后备力量的定向培养。在硕士研究生阶段,要通过辅导员职业功能专业知识的系统传授和学术发展能力的初步培养,提升学生未来从事实践研究的学术发展能力;在博士研究生教育阶段,要加强知识生产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走专业发展之路,从而为辅导员职业功能研究领域提供源源不断的高质量后备学术人才。
4.注重对新兴核心作者的引导支持。专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累积过程。从上述核心作者中的学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的成长过程来看,他们的发展与其承担的科研项目数量与层次、期刊发文数量与层次、发文持续时间等因素有显著关系。而新兴核心作者存在着发文量小、科研项目支持少、学术研究持续时间短、发文层次不高、发文方向分散等问题。这说明,高校辅导员职业功能领域的学术人才,特别是学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的成长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因此,以学术人才发展规律为指导,引导新兴作者早日确定研究方向和发展目标,并通过分类分级设计科研支持项目予以持续支持,将有助于把他们培养成未来高校辅导员功能研究领域的学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
5.成立各职业功能领域的专业协会。成立专业协会是一个职业领域专业化发展的一个标志。美国高校学生工作专业化繁荣的一个主要标志是学生工作的各个功能领域均成立了相应的专业协会。这些专业协会通过为会员提供年度专业教育大会、提供和支持持续的专业教育、促进专业人才的高质量培养、鼓励发展基础概念和理论、鼓励生产和传播有关学生的最新知识,[11]61成为各个领域专业发展的领导者。而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功能领域也具有跨专业的职业特征,每一个功能研究领域都有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和专业知识体系。为促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功能领域的专业化发展、培育和壮大学术共同体,建议成立各职业功能领域专业学术团体。通过定期开展专题研讨会、举办专题培训等培育和壮大学术共同体,为各功能研究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和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