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立德树人”的功能特征及实现机制
——从系统的结构功能关系视角的考察

2022-02-26 04:42朱诵贵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事务管理立德立德树人

朱 平,朱诵贵

(安徽新华学院1辅导员发展研究中心;2财金学院,安徽 合肥 230088)

高校“立德树人”是由各岗位、各环节、各方面构成的“育人”系统,学生事务管理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在主体与职能上与思想政治教育有许多重合之处,其中辅导员、班主任、学团干部、心理咨询师及其岗位职责就是两者最大的“重合面”。辅导员则是兼具思想政治教育、党团管理、专题教学、劳动教育、学生事务管理等横跨多系统、集多种角色职责为一身的“全科医生”,从数量和职能上看,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也是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的主体构成。除了学生事务管理外,教学科研、党政群团、组织人事、教辅后勤管理等都是“立德树人”的子系统,都直接或间接从不同方面为“立德树人”服务。其中学生事务管理以其自身独特的结构特征与功能属性,与上述子系统产生相互联结和互动关系。研究和揭示学生事务管理在整个高校育人系统中的特殊地位和功能,对于我们准确理解和把握学生事务管理在“立德树人”中的独特职责和使命,以及如何与其它子系统保持密切的协同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在“立德树人”系统中的地位与功能

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也称为学生工作,相对于教学科研管理,后者以“教”为中心,前者以“学”为中心。这一定位,与西方高校把人才培养分为学术事务与学生事务有相似之处。“教”的学术事务以教师和课堂为主导(主渠道),“学”的学生事务以学生和课下为主导(主阵地)。“主渠道”和“主阵地”构成人才培养最基本的场所,广大专任教师与学生事务管理者是对学生成才成长产生重要影响的主力军。强调这两支队伍的特殊重要性,与“三全育人”中的“全员育人”并不矛盾。“全员育人”强调的是以相互分工为前提的整体协同,而不是不加区分的混同,更不是相互替代。

以结构——功能为分析框架,立足于学生的广义学习与全面发展,可以对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做如下“两分法”的对比分析。

(一)认知学习与实践学习

认知学习与实践学习分别对应于认知主义与行为主义的学习观,也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的两个基本层面。如果把教学科研活动主要定位于促进学生的认知或智能学习,而学生事务管理活动则主要定位于促进学生的实践或行为(非智能)学习。两者的关系有很多类似的表述:如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应然与实然、言与行、知识与能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离身认知与具身认知等等。这两种学习都既有各自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又相互联系和促进。认知学习为实践学习提供理性指导,实践学习为认知学习提供理解、体验、检验、强化和内化的路径,两者构成互联互渗、互补互促的关系。

(二)知识学习与道德学习

从高度概括的意义上说,人的一生除了学会学习之外,还需要学做两件事:做事与做人。相应地,教育除了教会学生学习外,也无非是教他们做好这两件事。由此,需要进行两种学习:知识学习与道德学习。如果把教学科研活动主要定位于帮助、促进学生知识的学习,那么,学生事务管理活动则主要定位于帮助、促进学生的道德学习。做事与做人虽然不是截然两分的,但确实有其相对的独立性。两者的关系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表述有:才与德、专与红、能人与好人、竞争与合作、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道德修养等等。就其功能而言,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把知识学习理解为致力于提升人的竞争力(内在力量),道德学习则致力于提升人的合作力或协作力(外在力量);知识学习主要致力于开发利用人的智力因素(记忆力、逻辑性、想象力等),道德学习则主要致力于开发利用人的非智力因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习惯等);知识学习促发人的提升感、成就感,道德学习促发人的归属感、和谐感等等。

(三)理性发展与情感发展

理性与情感是人的心理素质的基本构成要素。从来源与形成上看,理性更多地与认知或思维相联系,情感则更多地与当下的行为活动及情境相联系。理性主要是在阅读、听讲等知识学习中发展的,而情感则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即刻体验和不断丰富的。如果把教学科研活动主要定位于促进学生的理性发展,则学生事务管理则主要应定位于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两者关系的相关表述有:理智与情感、科学与人文、工具主义与人本主义、手段价值与目的价值、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等。从功能上看,理性的增长有利于克服青年学生的茫然与冲动,情感的丰度与温度则有助于他们走出单调、冷漠、孤独、空虚和无聊的苦恼。

(四)外在压力与内生动力

人的行为驱动力无非来自内外两个方面。对大学生而言,课堂听课、课下作业、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都属于学校制度安排的规定动作,既具有“育人”的规范性、保障性,也具有强制性、约束性,成为学生学习的外在压力。这一压力是必要的,但仅有外在压力也是不够的。学习和其它活动一样,都既需要外在压力,更需要内生动力。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生动活泼的文体活动,还有情趣盎然的团体辅导、拓展训练,风采各异、比学赶超的各类竞选比赛等等,都属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志向、专长等“自选”动作,这些自觉自愿的活动为学生学习内生动力的产生提供了机会和平台。内生动力对冲或缓解了外在压力,也促成了学习动力系统的整体平衡与良性互动。

二、学生事务管理在“立德树人”中的应然与实然

上述“二元结构”的分析表明,学生事务管理在整个“立德树人”系统中的结构与功能具有以下属性或特征。

(一)前沿性、直接性

学生事务管理与教育教学工作一样,都直接面对学生,都处于“立德树人”的前沿或一线。就育人主体而言,一切在课上与课下直接面对学生并以教育教学为主要职责的广大专任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党团干部、心理咨询师、就业创业指导师等都是“立德树人”的主力军,其中除了专任教师之外,都属于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者。育人主力军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直接关系到“立德树人”的成效。但显而易见的是这两支队伍的职业培养和专业水平是不平衡的。专任教师有着规范、顺畅的职前培养、在职培训、晋升发展的过程与通道,对职业发展有着明确的预期。而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者这些机会和资源却严重缺失,供给明显不足。包括在职培训只限于覆盖面有限的短期培训,职业晋升发展的前景不明、不确定或不自主,从业者内外的认同度相对较低,其工作更多的是一个临时性、过渡性岗位,而不是一个稳定的职业,更谈不上专业。辅导员队伍中较为普遍的职业倦怠以及优秀者更快转岗的“逆淘汰”等等,就是这一状况的现实写照。育人主体两支队伍在专业化、职业化方面的发展失衡,正是人才培养和学生发展在德与才、红与专、言与行之间失衡的一个教育原因。

(二)方向性、动力性

如果说前沿性与直接性是学生事务管理与教学工作的共性,那么方向性与动力性则是学生事务管理的个性或特殊性。由于上述“重合面”的存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对学生而言不仅是管理性、服务性的,而且是教育性、发展性的。这一教育的内容主要不是学术性、智能性的理论知识,而是思想性、价值性的意义系统。这一系统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方向和动力,赋予其学习与生活的社会和人生意义,也为高校办学和“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提供了明确的定向。这一方向性、动力性体现在学生的学习上,就是学习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意向性因素,行为表现就是学习习惯。人们的日常经验与实证研究都表明,在构成学习品质的两大结构要素即认知因素与意向因素或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中,对学习成效影响更大更持久的决定性的因素是学习动机、兴趣、感情、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1]这一则是因为学生在智力方面个体之间差距不大,二则是因为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直接与学习的方向与动力有关。可现实的情况是,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者对学生的学业指导因缺乏专业的培养培训,仍主要停留在经验或感性层面。许多辅导员,特别是非人文社科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对认知因素与意向因素或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概念、意义及其相互关系的认知仍处于常识的水平,何谈对学生进行科学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训练?加之依法治校治教的滞后,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职责不清、边界不明,使得以辅导员为主体的许多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者陷于单纯繁杂琐碎的日常事务,忙于应付没完没了的“应急任务”,难以静下心来对学生进行持之以恒的行为训练。这些可操作、可测量、可预期且关系到学生终身学习和一生幸福的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其实更应该成为一线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

(三)丰富性、多样性

如果说高校的教学科研、行政管理、教辅后勤等系统更多地反映的是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因而具有更大的跨民族、跨文化的“普适性”的话,那么,渗透在学生事务管理中的思想性、价值性的意义系统则更多地与特定民族和文化传统相联系,因而具有更多的民族性、多样性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对学生事务管理具有更直接和更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特别是“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含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建设方面,对学习借鉴国外经验与坚持中国特色之间关系的认知和态度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失衡。在办学实践中的这一失衡突出地表现在部分高校的“三重三轻”(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重科研轻教学)。学生事务管理在“立德树人”中的相对弱势地位就是这一失衡的现实体现。

学生事务管理在“立德树人”中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或作用在于:相对于“三全育人”的要求,学生事务管理属于专职承担“立德树人”的工作,且是有制度保障、有专人负责、落到实处的“三全育人”(如辅导员是高校唯一面向全体学生、与学生全程陪伴、给予学生全时空全方位关注、关怀、关爱的教育工作者);在校外,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者也往往是与学生家长、社会实践基地、招聘和用人单位联系和协作最多的主体,辅导员甚至是学生家长联系学校的唯一通道和桥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高校要像关心教学科研骨干的成长一样关心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成长,使他们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最大限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这个要求,可以理解为是依据思想政治教育骨干与教学科研骨干在条件、平台、保障、待遇、发展空间等存在诸多差距的现实上,有针对性的强调。

三、学生事务管理实现“立德树人”的体制机制

学生事务管理实现“立德树人”的体制机制就是指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制度特征,实现“立德树人”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即日常所称的学生工作或思政工作,已经有了自身独立运行的体制机制,也有了初步的与教学科研等协作协同的要求和意识。

(一)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体制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2]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的领导和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所有这些,最终要落实到体现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上来。比如,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高校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的实施意见》(教党〔2018〕25号)提出,积极创建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提高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办学治校的素质和能力。在对院(系)党组织“对标争先”的“五个到位”中,第一个就是“党组织领导和运行机制到位”。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要落实到体现这一领导的体制机制,特别是要加强“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的整合力、协同力,为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另一方面,就是要增强党的各级领导和党务工作者“立德树人”的意识和能力,其中特别是能力。为此,不仅要加强在职培训,更为根本的是要进行专业化的培养。包括设立“高校思政工作队伍后备人才培养计划”(职前培养),增设高校思政工作、学生思想教育与事务管理等专业硕士、博士学位(专业学历提升),增设专业岗位、培养专门人才,包括面向学生的学业指导师、发展指导师、生涯规划师、就业指导师与创新创业指导师等;面向教职员工,满足他们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需要的学习顾问、职业发展顾问等。事实上,经过多年实际工作的历练,许多高校已经涌现了一些初步专业化又具有敬业精神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者,可是因为没有适合他们的专业岗位,不得不遗憾和令人痛心地转岗做其它工作,造成这些稀缺人才的流失和断档。同时,面向包括学生事务管理者在内的教职员工的思政工作十分薄弱,他们面临的工作、学习与家庭生活的矛盾和困扰缺少关心,无处求助,更谈不上有专业人士的咨询和指导。这些教育工作者自身的思想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必然会影响到“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的成效。

党组织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包括:各级党的领导和党务工作者纵向的形成闭环的履职机制(责任清单)、考核督查机制、激励惩戒机制;横向的形成全覆盖的职责范围,包括学校党委的“四个过硬”(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保落实),院(系)党组织的“五个到位”(党组织领导和运行机制、政治把关作用、思想政治工作、基层组织制度执行、推动改革发展),基层党支部的“七个有力”(教育、管理、监督党员、组织、宣传、凝聚、服务师生)等。

(二)坚持依法治校,建立健全学生事务管理的制度体系

坚持依法治校,建立健全学生事务管理的制度体系,包括组织机构、岗位设置、职能配置、人员管理等。要强化育人导向、坚持问题导向、聚焦薄弱环节、精准施策发力。当前要重点加强高校“立德树人”制度化、体系化的顶层设计,尽快补齐学生事务管理中法治建设滞后的短板。解决学生事务管理者与学生责、权、利的统一,尤其是明晰各自的权利和职责边界。除了心理咨询、就业创业指导外,要尽快增设帮助学生在环境适应、学业职业、人际关系、恋爱婚姻、人生选择等方面“深度辅导”的专业化岗位,在心理健康教育或咨询中心的基础上,建立大学生发展咨询中心,为学生的上述问题提供专业、科学、有效的释疑解惑、排忧解难。

(三)健全和完善学生事务管理“立德树人”既分工又协同的运行机制

健全和完善学生事务管理“立德树人”既分工又协同的运行机制包括条件保障机制、沟通协作机制、反馈调节机制、激励晋升机制等。分工机制重点是解决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者的专业化、职业化问题,包括激励机制、保障机制等。协同机制重点是解决教学科研、党政管理、学生工作信息孤岛、各自为政等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除了依赖“智慧校园”等信息技术的进步逐步实现信息共享之外,重点是要建立起信息沟通与工作协同的运行机制。可喜的是,在教育部的相关政策和举措的大力推动下,“三全育人”、课程思政等观念深入人心,为协同育人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主动性、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现在需要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并逐步健全“三全育人”的体制机制,把教职员工特别是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保护好、发展好,以一个稳定和可持续的预期,用一系列运行制度体系把“三全育人”落到实处并传承延续下去。以教师为例,这些制度包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负面清单制度、课下联系学生制度、担任学生学业导师制度、纠正“三重三轻”的传统教师评价、晋升制度等等。虽然教书育人和学生事务管理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主阵地,但不是唯一的渠道与阵地。党政管理工作如何在“立德树人”中发挥更大作用,也是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问题。除了要加强“立德树人”“三全育人”制度和政策供给和已有的到堂听课制度之外,党政管理干部也要有深入学生班级、寝室、社团了解和关爱学生的制度。比如,校院(系)两级党政管理干部要有联系学生班级制度、担任班级建设顾问,有条件的还可以担任几位学生的人生导师。总之,每一位党政管理干部都要有与学生直接联系的通道。以真正体现“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起到“立德树人”和“三全育人”以上率下的示范效应。

从长远来看,要加强和持续推进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者,包括党政群团管理、教辅后勤管理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要在本、硕、博各个学位层次设置学生事务管理或相关专业,培养各级专门人才,其中本科与硕士层次为预备人才;增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等专业博士学位,解决现有的学术型博士(高校思政专项)所学非所用的人才浪费。这是改变学生事务管理在“立德树人”系统中的弱势地位,实现高校整个“育人”系统的结构优化和效能提升的根本出路。

在“三全育人”的制度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立德树人”系统还存在结构性缺位时,作为专职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者,一方面要发挥以辅导员为主体的“全科医生”和“家庭医生”型的内在“三全育人”的补缺补位,[3]另一方面要主动争取和协同校内外各种育人资源,推进以课程思政为中心的“全员全方位育人”。但要真正实现学生事务管理在“立德树人”中独特的功能,根本的出路是培养一大批专业化职业化的“专科医生”型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者。随着这一趋势的发展,可以预期的是,未来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将由现在的教学科研与学生事务管理这两大子系统发展升级为教学科研、“专科医生”型(党团建设、人际交往、恋爱婚姻家庭、学业就业、创新创业等方面的专业化的咨询师、指导师)和“全科医生”型的学生事务管理者(如目前多数专兼职辅导员、班主任从事的学生班级和寝室的日常事务管理)这三大子系统。

猜你喜欢
事务管理立德立德树人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CAS生涯服务专业标准述评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以主体性思维成就内生式管理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基于网络开放平台提升高校学生生活事务管理有效性:上海高校“易班”平台实践应用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