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孝松,魏 荣
(1武汉理工大学 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2合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党支部是党最基本的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高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基层党组织要在贯彻落实中发挥领导作用,强化政治引领,发挥党的群众工作优势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基层各类组织自觉贯彻党的主张,确保基层治理正确方向”。[1]党支部标准化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党支部建设改革的历史回顾中,梳理党支部标准化建设的困境,进一步明确党支部标准化建设的目标和发展方向,发挥党支部把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到基层的战斗堡垒作用,凝聚广大师生之力,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不断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能力。
从1978年开始,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改革大概经历逐渐调整期、形成稳定期和探索改革期几个不同阶段。
1978年,教育部颁发的《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中明确要求教师、职工和学生要加入相应的党支部,并规定了高校党支部的主要任务,是高校党支部建设调整的开端,为后期党支部设置提供了重要依据。1985年,国家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对高校基层党组织改革提出要求,要求党组织要把中心聚焦到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中,确保党的方针政策的落地落实和国家教育计划的逐步实现。1990年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通知》中提出要发挥高校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并对党支部设置提出要求。逐渐调整期解决了高校党支部设置问题以及党支部的工作职责,不断理顺党支部建设工作。
1996年颁布了《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以党的条例对党支部设置以及工作设置进行规定和界定。1998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党建工作基本标准》要求重视加强支部建设指导,并对党支部改选和党支部书记的条件做了规定。2007年教育部制定《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见》,提出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总体要求、主要原则和目标任务,并要求基层党支部要贯穿于教学、科研、管理和人才培养活动中,渗透到高校各项工作中。2010年,中共中央对《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进行修订,提出了党支部设置要“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机构相对应”,并对教工、大学生党支部功能进行区分,推动党支部规范化建设。
2013,年中组部、中宣部和教育部党组联合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党支部坚持标准,提高发展学生党员质量并强化对党员的教育管理。2017年教育部党组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对党支部设置、党员教育培训、发展与管理以及作用发挥提出明确要求,特别提出“有利于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利于开展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活动的原则,积极探索党支部设置”的要求。同时,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要求发挥党支部的组织育人保障的功能。2018年颁发的《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指出了党支部的七大职责,这为党支部标准化建设提供了明确要求。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支部共建的指导意见。2021年中共中央发布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对师生党支部职责进一步明确。在探索改革阶段,中组部和教育部等部门在“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党支部风采工作、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以及“对标争先”建设中,对党支部“七个有力”建设提出明确意见和具体要求。这段时期是在改革开放更加深入、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和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进行的,着力提升党支部的组织力,不断提升党支部的纵深发展。
纵观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发展历史脉络,高校党委重视党建工作,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立德树人,着重凸显党支部的政治功能,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力、组织力不断提升。
回顾党支部建设改革发展历程,高校党支部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党支部建设思路、工作定位、拓展格局、作用发挥等方面还存在局限和困境。
党支部处于大学改革发展的最基层,是党的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落实的“毛细血管”,因此党支部需要认真梳理怎么围绕中心工作开展自身建设。但是在现实中,高校党支部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不少“中梗阻”“上热中温下冷”等现象。一是高校院校两级对党建重视程度存在差异,党支部在探索发展过程中,缺乏现实性和科学性的引导。二是对党支部支委会特别是支部书记等力量是否配齐配强意见不一,并且部分院校对支部书记、党员骨干业务培训方面缺乏,导致党支部书记带头人对本支部建设缺乏系统设计和规划,对支部内部建设、党支部主业概念模糊,没有认真系统梳理自身存在的问题。导致党支部发展改革的优势缺乏,削弱了党支部“双创”的活力和作用的发挥。
《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明确规定党支部“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这为党支部提供了标准化建设的方向。全体党员大会是党支部议事决策机构,支部委员会是支部日常的领导机构,全体党员大会以及支部委员会作用发挥是党支部建设和治理提升以及保证党支部“七个有力”作用发挥的重要保证。同时,党支部工作总结和计划、党支部“三会一课”、支部共建、主题党日和党支部日常其它活动开展是支委会讨论和筹划的关键内容,支委会召开以及讨论是否充分决定支部建设的时效性。在现实中,部分高校党支部支委会不能及时召开,没有正确履行职责,讨论以及商议本支部重大事项,“三会一课”以及主题党日教育活动没有突出政治引领和党性锻炼,存在程序“空”、话题“转”、讨论“失”等现象。因此,在探索党支部建设和党建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强化支部委员会的作用,是高校党支部标准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明确指出,教职工党支部要“围绕本单位改革发展稳定等开展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生党支部成为“大学生刻苦学习、团结进步、健康成长的班级核心”。这要求高校师生党支部紧紧围绕党的教育方针,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这也为师生党支部治理和建设提供了方向。然而,部分高校师生党支部在管理教育党员过程中存在“轻”与“重”的问题:重理论学习、轻业务参与,重活动形式、轻实质内容,重过程管理、轻结果评价,削弱了党支部的组织力。另外,仍存在党支部没有将“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真正贯彻落实,没有参与到学院和班级事务治理和管理中,理论学习和业务指导“两张皮”,党支部贯彻落实决策部署“最后一公里”的作用没有得到发挥,导致师生党员没有真正参与到学院建设之中。由此可以看出,党支部发展的格局需要进一步拓宽,需要思考如何按照新时代组织路线要求,不断强化支部政治引领作用,提升党支部的工作活力。
在大学高质量发展中,党支部不仅仅要成为团结师生的核心、干事创业的坚强堡垒,更重要的是在工作中不断激励党员,并发挥其在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因此,在党支部发展过程中,党员激励机制构建以及作用发挥至关重要。现实中,高校党支部缺乏评价激励机制,党员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一方面,党支部自身制度建设,特别是在党员关怀帮扶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党内关怀法纪法规尚未建立,碎片化的关怀难以实现常态化的激励机制,削弱了党员的归属感。另一方面,虽然不少党支部建立了党员激励机制,在“七一”以及党、国家重大事件中进行党员表彰,但是激励机制的“仪式感”缺失,党员在活动中难以形成集体角色、产生情感共鸣,内在教育需要不能满足,不利于高校党建工作群体凝聚力的形成。可见,构建既凸显过程管理又坚持目标导向的激励机制,是党支部标准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党支部标准化建设指的是按照系统思维,对照事先设定的操作标准,对党支部内部各要素进行有序整合,达到党支部建设程序规范、党支部职责明确、党支部和党员作用充分发挥的目的,推动支部组织有序化运行以及高质量发展。高校党支部实现标准化建设,要坚持问题导向,树立大抓支部、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把握“变”与“不变”,正确处理标准化路径与发展目标的关系,在顶层思路设计、支部职责定位、提升支部活力和党员作用发挥等方面进行重构,推进党支部的标准化建设,持续提升党支部组织力和战斗力。
党支部标准化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和高等教育治理提升的必然要求。在党支部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有先进的治理理念,引导支部党员的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
1.坚持新时代组织路线,强化目标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必须体现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国防军队、祖国统一、外交工作、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哪个领域、哪个方面、哪个环节缺失了弱化了,都会削弱党的力量,损害党和国家事业”。[2]在党支部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如何提升党的政治引导,将党的建设贯穿到大学改革发展的各方面、全过程,也是大学高水平发展的有效切入点。随着时代的变迁,高校党建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多变、服务对象个性凸显、工作领域拓宽、工作领域空间转换、工作方式变化等。高校党支部适应新时代变化,紧紧围绕新时代组织路线,把握这一“纲”与“本”,持续提升组织力和政治引领。
2.围绕思政工作,构筑“大党建+”工作思路。高校党支部建设的核心在于如何用党的思想理论影响到每一个师生个体,引发思想认同和情感共鸣,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发展格局。因此,基层学院要紧紧围绕师生,实施“大党建+”思路。首先,构建党支部、团支部和班委会协同运行机制,不断整合师生党员、学生干部和普通团员的内部资源,实现“三位一体”的治理模式。其次,从师生结对、品牌建设、创先争优、志愿服务等方面入手,实施“党建+学风建设”工程,不断强化师生专业认知,提升学生学术素养,提高困难帮扶成效,从而实现学生工作全体参与、多元治理的氛围。再次,从思想引领、机制构建、组织指导、队伍建设等方面理顺党建带团建思路,强化党支部的辐射引领作用。
3.坚持以文育人,在党支部标准化建设中涵养学院文化。基层学院文化体现师生传承和发展,是学院的软实力。学院文化通过学科特色、专业特色、治理理念、学院传统等内容发挥着价值导航作用,全体师生能够突破价值困惑,在学院发展过程中展现新境界。党支部建设要不断探索支部文化,发挥文化建设的价值引领和价值支撑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3]109大学改革目的是引导内部机构有效运转,实现广大师生形成改革发展合力、基层资源不断整合优化、问题在学校基层得到解决、支部服务功能在基层不断拓展的目的。党支部标准化建设要应对新问题、新形势和新命题,以“七个有力”强化过程管理和治理。
1.实施“七大”工程计划,持续推进学生党建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实施党员铸魂补“钙”和“领头羊”能力提升、广大党员先锋、党建材料规范、学术提升、支部品牌建设、典型引路、关爱帮扶等“七大”工程,要逐渐实现党支部从静态的政治和组织引导到动态的功能、作用引领的转变,不断打通大学改革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2.总结精炼建设实践经验,制定明晰的党建考核指标。如何治理首先要总结凝练经验,实施标准化、精细化治理手段,构建党支部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组织师生、宣传师生、凝聚师生和服务师生“七个有力”指标体系,明确党支部治理水平的标尺,做实做细党支部工作。
3.强化党支部过程化建设,实现党建工作可视化。通过党员身份识别、党支部文化建设等手段,建设党建文化氛围可视化工作;实施党支部制度文化、工作任务可视化、学习过程数据化和学习资源电子化等手段,建设党支部教育管理可视化工作;线上线下相结合,通过成果展览和网络阵地展示,建设党建成果展示可视化工作;建立健全党建活动仪式体系,强化仪式在高校“组织育人”中的作用发挥,通过过程化、可视化建设,不断促进高校党支部全面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党支部为核心,搞好各种基层组织建设,把它们组织好,形成整体合力”。[4]党建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实现子系统的良性互动,形成依赖、协调、促进的关联关系,实现党建工作的耦合。作为党建工作组织实施单元,需要从发展格局的角度思考,如何实现本单位党支部的共治共享,促进党建网格化的工作格局。
1.持续推进党支部工作实践化、项目化建设。利用系统耦合的理论,打破本单位党支部彼此独立、分裂的状态,实现党建系统的有机融合,优化机体功能。首先,学院党委总体把控,打破原有党支部设置壁垒,不断优化支部设置。其次,党支部要强化师生结对,不断将价值引领、学术素养提升融合到支部活动中。再次,构建党员义工制度,建立义工负责区,实现党支部既分工又合作的目标。第四,实施党支部品牌化项目立项工作,“发挥品牌项目较强的引导力、影响力和示范作用,不断强化党支部建设工作的内部品质和外部特征”,[5]引导党支部建设资源共享。
2.持续推进党支部工作示范化、引领化建设。党支部标准化建设是为了夯实党支部工作、提升党建工作质量。学院党员要实施清单式管理模式,实现党建功效最大化。通过支部共建、选树典型、“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示范、优秀微党课评选等,最大彰显党建组织优势。同时,高校注重新时代党建融媒体建设,不断创新活动载体、形式和内容,切实增进学生党建工作的实效性。
3.持续推进党支部网格化建设。党支部是党组织细胞,细胞的活跃程度影响着机体的活力。采取网格化管理模式,不断激发党支部这一“细胞”活力。一是将党支部网格管理织密织细,形成“学院党委——师生党支部——学生班级和学生组织-学生寝室”四级网格化组织模式,畅通其在大学治理的渠道。二是配齐网格员,唤醒学生党员“红色细胞”,推动师生党员下沉到学生班级,实现“干在班级、作用发挥在班级、影响在学生中”。三是规范网格化运行,将资源凝聚到网格中,将制度建设融入到网格中,不断强健党支部作用肌体。
师生党员是党支部标准化建设的直接实践者和参与者,发挥着主体作用。党员如何在党支部中受群体效应影响,同化教育思想,达到核心价值内化于心的目的是党支部标准化建设的关键。党支部建立党内的激励关怀关爱机制,才能“担负好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引导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6]51
1.健全党内关怀关爱机制。党支部要围绕师生、关爱师生,定性分析,科学研判,积极探索党内关怀关爱有效措施和途径。要在党、国家重大节日和事件中突出精神激励、要结合师生自身实际给予物质帮助、要突出普遍关怀又要实现重点关爱、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建立适合师生党建的关怀关爱机制,打造“有温度”党支部。
2.突出支委会作用,坚持谈心谈话制度。支委会是党支部日常管理工作的领导机构。支委会既要研究学生党支部工作计划,又要发挥其在激励关怀党员中的引领作用。一是配齐配强支委会成员,强化支委会成员业务交流。二是支部书记要定期召开支委会,明确支委会在支部工作科学研判、党员作用发挥等方面的决策地位。三是坚持谈心谈话制度,支委会成员、支部党员要相互交心谈话,支部书记要开展重点或者集体谈话,在谈心谈话中坚持底线和红线,既要激励党员自我提升,又要做到关怀精细化。
3.构建反馈机制,提升党员作用发挥动力。党支部要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既要研判分析师生反映的问题,又要做好党支部内部考核,将考核结果与争先创优、跟踪关怀相结合,实现支部关怀激励、党员作用发挥常态化、规范化。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历史,不难发现,高校党支部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不断发挥着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在教育事业高质量背景下,高校探索党支部标准化建设的路径问题,将不断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坚守为国育人、为党育才的使命,为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思想、政治、组织保证。